汉武帝
更新时间:2023-10-02 0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经过汉初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在这个背景下,西汉王朝的统治阶层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对国家从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导致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也使西汉王朝达到其鼎盛时期,自武帝起到昭、宣之世,在近百年中,西汉帝国和同时期罗马帝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由此确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一、统治思想的转变:“卓然罢黜百家”(《汉书·武帝纪》)
(一)转变的背景
如前所述,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以前,西汉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这套统治策略对废除秦苛政的弊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长
时间的“无为”和“姑息”导致了国家内外的几个恶果:
1,王国割据势力。
尽管经过前代君主的努力,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主父偃传》),成为集权的潜在威胁,是中央政府的腹心之患。
2,匈奴势力的扩大。汉初的和亲,对匈奴的妥协退让,是基于当时经济凋敝,民心思安的环境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尽管维持了大范围的和平和稳定,但匈奴势力也在不断扩大。
显然,汉初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那么,必须首先改变那种软弱无力的“无为而治”,代之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指导思想和有力的统治理论,于是,统治思想必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汉景帝时期就已逐渐开始,但最终完成则是在汉武帝即位之后。
(二)“罢黜百家”主张的提出
文景时期,政治思想上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演变趋势。那时,“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学官,为置博士”。故秦博士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余篇,文帝曾使晁错从他受业。博士之数,恢复到了秦时的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就有齐、鲁、韩三家,内容各
异;《春秋》博士也有胡母生、董仲舒二家。这种情形,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刚即位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两千石、两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提到,这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传统所提到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董仲舒提出,并为武帝采纳的出处。但武帝此时年仅17岁,尚未到乾纲独断的地步。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秦汉史》中即指出此说法不妥,应为当时郎中令(曾为景帝时太子少傅,负责起草诏书)王臧和御史大夫赵绾所发端。
而此时身为丞相的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书·武帝纪》)。此议并未指斥黄老之言,但好黄老的窦太后(武帝祖母)仍然力加反对。赵王议立明堂,安车蒲轮,征其师鲁申公。其时丞相为窦婴,为太后侄。
建元二年,赵王奏请:上书不必“奏事太皇太后”,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位,结果二人反被下狱,被逼自杀。武帝遂罢明堂事,申公亦病免归。重用儒术受挫。(窦太后笃信黄老之学,曾要求皇室宗族人皆读道家的老子书,其他人稍有非议,即遭惩罚,景帝时,儒生辕固生因此险遭处死。武帝即位初,窦太后摄政,规定凡皇帝之奏,须向她禀奏,因此,“罢黜百家”之议提出后,并未有任何实际措施。期间太后和皇帝势力的角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电视剧《大汉天子》和《美人心计》)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终置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儒术终于独盛。博士官之性质,与前迥异,以往博士皆为掌通古今,而后之博士,则专掌通五经。这一举措表示儒家学说被尊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学说,也意味着黄老之学退出统治地位。
前135年,最后一个坚持推行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去世,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则代替黄老之学逐渐被奉为至尊的地位。
此时之儒术,和孔孟之儒大不相同,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百家中有利于加强统治的成分,其中以董仲舒为代表。
(三)提倡儒学
1,置五经博士。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博士远始于战国,齐之“稷下先生”亦博士之类。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备问对。汉承之。博士并无政治上实际任务,只代表着古代贵族政府、军人政府下一个随从的知识分子。因此其性质极杂,占梦、卜筮皆得为之(同后世翰林供奉一般,皆帝王之所好)。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他们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种种政务会议,因此他们对政治上渐渐会发生重大的影响。
2,兴太学。前134年,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设太学,
这正是根据前两年已设五经博士而提出的建议。所谓太学其实乃为专门培养五经博士而设,而并非培养一般“百家之学”的场所。
3,为博士设立弟子员。前124年,公孙弘上奏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郡国有好文学,亦得举诣太常,受业如弟子。一岁皆撤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秩百石)。高弟可以为郎中。自此渐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荫任与赀选,士人政府由此造成。
4,其他举措。
前113年建立年号。有人在汾阴(山西万荣西南)出土一宝鼎,朝廷即据儒家的符瑞说建议以天降祥瑞为年号。于是武帝下令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将前此之年追改为建元、远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均为六年。这也是鼓吹儒家天命观的一种手段。
前110年行封禅之礼(儒生讲封禅说编织在儒家思想体系中)。 前104年太初改制,以汉为土德,并采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代替沿用了百余年的以十月为岁首的秦历。
以上即为汉武帝时期提倡儒术的一些具体表现,通过这些措施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去,使之成为统治思想。经汉武帝即位后几十年的努力,儒家思想终于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此后两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百家”并未彻底废除。儒家的地位只是抬高到官方的统治思想而已,其他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有不少进入宫廷为官,如武帝时期名臣汲黯、
(3)对东方 乌桓、鲜卑
霍去病击败匈奴左部之后,即将这里的乌桓迁到上谷、渔阳、辽东等地,设立乌桓校尉进行统治。
在高句丽置县,属玄菟郡。
前沿阵地:早期有土质城墙(后设置武威郡)、更西端酒泉和张掖郡(前104年),和亲,武力,沿途小国支持 与西方贸易,丝绸为大宗
武帝晚年的失利,军力的极限,李陵、李广利的失利——失利的原因,和争取当地民族支持的原因一致,由于路程的遥远,物资的转输成最大的问题,移民会造成人心的动荡,由于没有根据地,一旦国内民力凋敝,就无法支持对外的作战)
对南方:西南、东南、朝鲜。庄助,牂牁(云南)、越嶲(四川)、益州。9个新郡
前108年,朝鲜半岛四郡
到公元前104年,约有20个新郡被列为帝国的行政单位。
七、经济方面的举措
(一)经济状况和财政危机
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政府经济状况比较好。但是,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就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捉
襟见肘。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
1,军政费用开支浩大。
武帝时期的西汉政府,一改过去“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精打细算作风,各项开支都大的惊人,尤其对匈奴的战争,更需要巨额经费维持。
列举一些零星的记载。
前132年,开始同匈奴作战。此后“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汉书·食货志》)
前131年,修黄河堤“先是十余岁,河决观,梁楚之地固以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决坏,费不可胜计”。(《史记·平准书》)
前130年,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汉书·食货志》)
前129年,修汾、渭、朔方等渠,“作者数万人。历二三期而功未就,费亦各以巨万十数”。(《史记·平准书》)
前128年,筑沧海郡城,“人徒之费,拟于南夷”。(《史记·平准书》)
前127年,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汉书·食货志》)
前121年,赐降汉之匈奴浑邪王及其部属“凡百余巨万”。(《汉书·食货志》)
以上列举仅为通匈奴开战以后十年的特别开支,此后像上述巨大
的开支项目还有许多,如元狩四年(前119年)对作战有功的卫青、霍去病的赏赐,一次就达五十万金,还不算死亡的军马及“转漕车甲之费”,更不用说对伤亡军民的抚恤。这同汉初“岁不过数十万石”的经费开支天壤之别!结果可想而知,到元朔六年(前123年),即同匈奴开战的第十个年头,政府掌管经济的大司农对皇帝报告“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汉书·食货志》)。这种形势对正在进行的战争自然有严重的影响,但政府的大量消耗并未因之稍减,至前119年,当对卫青、霍去病进行赏赐时,政府的国库已经“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2,汉武帝的穷奢极欲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追求长生不老,宠信方士,耗费巨资。
兴造离宫别馆、建筑壮丽宫室及亭台楼榭。通天台、建章宫等等。一方面为“招来神仙之属”,另一方面满足个人享受。
3,豪富之家的出现
因汉初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国家仅收税,不问其余。因此,有的富商“专巨海之富,擅鱼盐之利”,有的“富数千万”,且对政治上也有影响:“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史记·货殖列传》)。他们“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二)经济政策的变革 1,币制改革
(1)统一货币。汉初,货币由郡国铸造,也允许民间私铸。这样不仅造成币制混乱,也给富商大贾从重渔利的机会,许多诸侯国也因铸币助长了势力。
自景帝时即下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从此,只准郡国铸币。但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武帝初年进行三铢钱和四株钱的反复,前119年下令造“白金”和“皮币”,并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但并未解决伪币的问题。前118年,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但仍不能禁止盗铸,《汉书·食货志》:“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垄断铸币权,是彻底解决币制问题的关键。元鼎四年(前113年),设水衡都尉,下属有均输、钟官和辨铜三官。这是一个铸钱的专门机构,将全国铸币的原料——铜搜集起来运往中央,统一铸造。同年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废天下诸钱,而专令水衡官作”,并“输其铜入三官”。
(3)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央收回铸币权,垄断了货币的铸造,并从根本上垄断了其原料铜。二是三官钱的币值与重量相符“重如其文”,使得伪造利润与风险不成比例。三是铸造工艺和技术大为提高,增强了伪造的技术难度。
最终三官五铢钱通行于世,中央政府控制了铸币权,稳定了财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筦盐铁(盐铁官营)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任命大司农下属东郭咸阳、孔仅“领盐铁事”,和当时还是侍中的桑弘羊共同筹划管理盐铁之事。
元狩五年(前118年),盐铁官营政策提出。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招募盐户,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筦铁方法是再产铁区设立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任命的盐铁官吏,多选用家产富裕又对盐铁之事有经验的盐铁商人充任。并用严刑禁止私自铸铁、煮盐。
这个政策自然遭到原有以盐铁为生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同时,像董仲舒和司马迁这样的人也认为是与民争利,争论一直持续到昭帝时期,《盐铁论》即是当时对朝廷各种争论的汇集。但武帝决议推行,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并直接解决了当时国家所需的部分经费。
3,均输平准
均输法早在元鼎二年(前115年)即开始试办,不过范围较小。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总管全国财经大权,得到武帝批准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法。
《汉书·食货志》:“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正在阅读:
汉武帝10-02
有一种美叫秋叶作文700字07-09
初一政治复习资料汇总(精)07-18
二级C语言教程试题解析07-03
电动力学的第一章总结07-06
趣味阅读03-27
042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07-05
专利法中的创造性之案例分析10-20
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现状分析(定稿)03-19
第一章自考财务分析概论(习题)05-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