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更新时间:2024-04-05 16: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

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1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的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4 银白色的镁带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 实例 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根本区别 (判断依 据) 关系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变化 沉淀 等等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发, 食物腐烂 木材制成桌椅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

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概念 性质确定 性质内容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现出来的性质 的性质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测知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定性等 发性等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臵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

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

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

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

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怎样阅读化学课本

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不能只是不会做作业时,才去阅读有关的课文。应该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去做作业。阅读课本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化学也不例外。今后,同学们走向社会,在知识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涉猎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都应该学会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的内容包括文字叙述、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同学一般比较重视阅读文字部分,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阅读化学用语时,应该记住并领会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阅读图画时,如阅读实验装臵图,应该联想到实物原形、名称及用途,达到形、名、图三位一体。实验装臵结合化学用语在头脑里应形成生动的实验情景,唤起对实验现象清晰的回忆。

阅读课本要讲究方法,初学时应该接受老师的指导,参考老师的自学提纲或自学问题。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容易抓住关键性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

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概念、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阅读课本要根据学习要求与识记相结合。需要记忆的内容,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识记(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击记忆。需要识记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明确所要识记的内容的价值,以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阅读课本应该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对笔记或小结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掌握,不必强求一律。根据自己的情况,笔记可以写成有自己特色的纲要式、对比式、记录式等。课前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课后作小结,能起到及时复习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的作用。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开始是较难的,应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要领。先从一堂课、一节课文写起,渐渐扩大到对全章、全单元进行总结。坚持这样做,就能从中认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书读活,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臵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

你已经知道什么?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观看课件、演示实验: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 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

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 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 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

着试管口?应快速

倒还是缓慢地倒?

2、 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

为什么要立即盖紧

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1、 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 【课题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 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

2、 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 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课题4】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 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 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 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 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课题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的加热 (提出问题)

1、 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 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 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 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 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 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 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 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 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 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

外焰上加热,记

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

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课题6】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

思考、总结。 【布臵作业】

1、 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

2、 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

盆子等,进行固

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知识要点】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平时的感受和本课题的演示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介绍,培养环保意识。

[要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规定

通过实验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课题的重点,通过过量红磷在燃烧匙中燃烧,观察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l/5。

1.反应现象:生成白烟;放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2.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注意:由于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现象应该描述为白烟,而不是白雾(指液体小液滴)。

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溶于水。 [要点2] 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要点3] 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要点4] 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要点5]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要点6]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l)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2)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红灯等;(3)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要点7] 空气的污染

1.污染源: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学习目标】

1、 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

关的社会问题,初

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教学策略】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臵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 假设。

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

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 ②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注意烟、雾的区别) ③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

⑤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 ⑥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

在阅读图2-8、图2-9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

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开放探究】

1.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情况,试描述水的物理性质。 2.为什么磷常用来做军事中烟幕弹的原料?

3.列举两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试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列举一例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5.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人保护气的方法,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21%,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78%。此现象设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至今煤仍是山西省工业和民用的主要燃料。煤的大量燃烧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农业生产及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你认为煤燃烧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至少写出三种)。(2000年山西中考)

8.已知: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固体),能否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简要说明理由。

9.田径运动会上,发令枪所用的原料之一是红磷。你认为运动员开始起跑的依据应该是____

______;记时员开始按表的依据应该是__________;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10.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程度如何,污染源、污染物分别是什么?并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空气污染?

【能力提高】

1.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 ①气焊 ②动植物呼吸 ③医疗 ④潜水 ⑤宇航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在治理北京的大气和水污染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车 C.禁止使用含硫高的劣质煤 D.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

3.今年春季沙尘暴频繁侵袭我国北方地区,会造成空气中下列哪种有害成分的增加(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 D.一氧化碳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5.1999年北京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6.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曾把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了红色粉末氧化汞,又把这一种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人都应关心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为监测空气质量,江苏省淮安市建立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制?,日报:总悬浮颗粒(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其中,_____________超标,主要是大规模不规范的城市建设造成的;_____________超标,主要是煤的燃烧造成的;_________ 超标,主要是大量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尾气造成的。

8.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8 L,大约需要空气____L,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_________L。

【达标测评】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

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等。

3.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______、状态、______ 、熔点、______ 、密度、_______和溶解性等。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新鲜空气 5.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6.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5∶l C.l∶5 D.l∶4

7.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会变浑浊,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 8.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瑞典的舍勒 B.英国的汤姆生 C.法国的拉瓦锡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9.在下图公共标志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还我一片蓝天

洁净的空气是生命的要素。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蓝天白云正受着烟尘、毒气的侵蚀,人们的健康生活,生灵万物的正常繁衍也面临着大气污浊这个恶魔的威胁。

大气的污染源有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污染源主要来自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地震产生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人为污染源则是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

对人类威胁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化学符号为SO2)、一氧化碳(化学符号为CO)、二氧化氮(化学符号为NO2)等。

细小的煤粉尘可以进入到肺细胞而沉积,并可能通过血液送往全身。粉尘粒子表面还会携带有毒物质进入人体,使人患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

SO2被氧化后往往与水气结合变成硫酸烟雾,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工业和汽车排放的CO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数量大、累积性强,而且它们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生成一种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烟雾可以让人眼睛红肿、呼吸困难、植物枯死,橡胶制品变得失去弹性而龟裂。

近年来,由于超音速喷气飞机的大量使用,将含有NO2的尾气排放到平流层中,加上人类使用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排放到大气中大量的氟氯烃等气体,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目前,由于它的变薄,在南极上空已经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为此,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的大约有10万人,患白内障的病人也日益增多。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还我一片蓝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各国纷纷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理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爱地球,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让天空更蓝!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气的用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教学重点】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l.在实验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师生讨论 【教具准备】

1.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2.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 ℃时变为_________ , -218 ℃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提示]

1.观察要点:(1)硫的颜色、状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 (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布臵作业] 以?氧气?为主题,写一篇科普小短文。 参考题目:《氧气的自述》、《氧气小传》 [板书设计]

【实例分析】

【例1】下列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经风吹后变干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煤燃烧

【分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B、C三项在变化后均没有新物质生成,而D项在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故D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例2】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燃烧 D.难溶于水 【分析】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是看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A、B、D三项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都属于物理性质。C项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例3】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A.铝箔变小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说明化学变化一定发生。铝箔燃烧后生成了白色新物质——氧化铝,是判断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答案:D

【例4】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1.硬度________;2.熔点___________;3.密度__________;4.颜色___________。 【分析】解答本题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答案。作为?金属?能够?用小刀轻轻切下?,说明该金属硬度——小;?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金属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说明该金属熔点——低,以及金属颜色——银白色;浮在水面上,说明该金属密度——比水小。 答案:1.小 2.低 3.小(或比水小)4.银白色 【例5】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答案:A

【例6】四个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分析】此类题型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原则是:①找出题目所给物质中有特性的物质,依据其特性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依次鉴别;②现象明显,可信度高;③步骤简捷明了:④操作方便可行;⑤叙述要明朗清晰,按操作——现象——结论的程序论述。本题中,氧气的助燃性是其特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而其中的二氧化碳、氮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具备这一性质。

答案:分别用燃烧的木条伸入四个集气瓶中,能便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氧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木条燃烧没有明显变化的那瓶气体是空气;向盛有木条熄灭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氮气。

【达标测评】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________色液体或固化成__________色固体。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_活泼的气体,具有___________,是一种常见的__________。

3.化合反应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_______是化合反应。 4.根据实验情况,填写下表 与氧气与氧气反 反 应的物应的条质 件 硫磺 红磷 铝箔 与氧气反 应的现象 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名称 化学反应的 文字表达式 5.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6.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大 B.能支持燃烧 C.不易溶于水 D.无色无味 7.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8.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 )

A.木炭B.红磷 C.铝箔 D.硫磺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淡蓝色液体 B.汽油挥发 C.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D.铝箔燃烧

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白磷自燃 1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沸点 C.硬度 D.可燃性

★氧气的用途

1.冶金工业:

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炼钢过程所需的温度,因此,吹氧不但缩短了冶炼时间,同时提高了钢的质量。高炉炼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浓度可以降焦比,提高产量。在有色金属冶炼中,采用富氧也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

2.化学工业:

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

3.国防工业:

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 此外氧气在金属切割及焊接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火力十足的液氧

液态氧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氧化剂,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使火箭拔地而起。液态燃料火箭在核推进器研制完成之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土星——阿波罗运载火箭的总载重量约为3000 t,其中2 000t以上是液态氧。宇航工业消耗的大部分液态氧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上,每天的用量已超过1000 t。

液态炸药也广泛应用于露天爆破工程。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运输,现用现制。只需将多孔的易燃物质如木炭、木屑、稻草、棉花等,浸泡在液氧中,就可制成液氧炸药,然后用电火花引爆。

尽管液氧易失效,可能给工作带来不便,但是它不像一般的硝铵和黑火药,只要点火未爆炸就时刻具有危险性。如果液氧炸药因故未爆,15分钟后由于液氧已经挥发即可解除警报,这样就减少了危险性。

★液氧炸药

液氧炸药就是液态氧化剂混合炸药。将装有碳粉、木屑等可燃剂的药包或药筒,浸入到液态氧中制得的混合炸药。1895年由德国人C.林德发明。 由于液态氧在常温下挥发很快,这种炸药的寿命很短,一般为15~20分钟。因此,必须在使用前临时浸制。二次大战前,由于硝酸盐短缺,这种炸药曾被广泛使用。后来有了合成氨,硝酸盐可以廉价大量供应了,使用液氧炸药就不多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已基本上停止使用。

课题3 ━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催化剂与分解反应的概念。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要研究的内容:原料选择,反应原理,装臵,操作步骤,装臵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密性检查方法,气体验满及鉴定方法

【教学策略】

本课题要重点训练学生的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教师要示范、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1.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加热过氧化氢(双氧水)的实验中,由于5%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有大量的水蒸气和少量的氧气共同逸出,带火星的木条比较难复燃。所以该实验可以改用以下两种方案进行:试管口加1个带有干燥管的装臵。在5%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2. 生在做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讨论、示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基本操作的原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

★化学反应中的?润滑油?——催化剂

人类很早就利用催化剂为自己服务了,尽管他们根本不了解它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古代练金士把硫磺和硝石放在一起来制备硫酸,其中硝石就是催化剂。把酒曲加到粮食中酿酒和制醋,酒曲就是一种催化剂。

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奥斯瓦尔德对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

阐明了它的本质。他发现蔗糖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水解反应,转变为葡萄糖和果糖,但是这种转化过程非常缓慢。可是在蔗糖中加入硫酸,蔗糖就很快转变成葡萄糖和果糖。类似的反应还有很多。奥斯瓦尔德还注意到在反应后,硫酸依然保持不变。这不禁让他想到了工厂的机器,当机器转动时,为减少机器摩擦常加一些润滑油。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却成了机器运转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这些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物质一样,他称这些物质为催化剂。

催化剂有专一性,也就是说某一催化剂只对某个特定的反应起作用。比如说生产化肥时,只有在铁作为催化剂时,氮气和氢气才能生成氨。有时候,化学家为了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往往要耗费很多心血。

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酶是一种酵素,像烤面包、发酵葡萄汁的酵母菌,使牛奶变酸的乳酸菌等等。此外,在人体中一刻也离不开以酶为催化剂的化学反应。酶在化工生产领域中用途极广,有的反应用一般的无机物作为催化剂,往往需要高温和高压,如果换成酶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反应,既经济又方便。

对于催化剂,还有许多谜还未解开,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探索。

第三单元 课题1 水的组成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边讲解,介绍实验装臵的名称、指导观察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02、H2的检验方法。

1.在分析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在识别过程中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

①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

②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以及实验基础上的分析和归纳。 3.当堂完成一个讨论、四个习题。 【关于水的电解实验】

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物界,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

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l∶2。

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

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

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

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

①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

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思考: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新物质H2和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开放探究】

1.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总结出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 。 2.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佛郎克司〃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他在汽车的水箱里设计了两个能导电的电极,并在两电极间加上1800 V电压,此时,他发现水箱中释放出气体,气体进入发动机,经点火,发动机转动起来。

(1)试说明他的实验原理?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这一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例引路】

【例1】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 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 【分析】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及实验现象这两个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①要注意实验现象是你通过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出来的,而不是分析后得出的结构。②要注意与实验事实相符合。 答案 D

【例2】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臵: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 cm~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___极。

(2)与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_来检验。

【分析】本题是一道电解水的综合题,它既涉及电解水电源的选择、电极的确定,还涉及到气体的确定和检验。解题时首先应分析图中信息(A端产生气体体积少),得出A端汇集的是氧气结论后(正、氧、少;负、氢、多)。方能正确解答本题。

答案:(1)直流电 正极(2)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例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 水 B. 空气 C.氧气 D. 二氧化碳 【分析】解物质的分类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知道它要求我们选什么?其次要对整个答案的组成成分和元素进行认真分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单质,二氧化碳也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而空气是混合物,也不可能是单质,所以应选氧气,因为它是由氧一种元素组成,而且是纯净物。 答案:C

【例4】用下图所示简易装臵进行电解水实验。

实验开始时,倒立在水槽中的两支试管均充满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

试管内都收集了不少气体。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它能使带火垦的木条复燃,此气体是________,它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该实验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即为本课题重点知识——水的电解实验。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氧气 l∶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基础测评】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9.鉴别H2、O2、N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

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10.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臵图。

试回答问题:

原因是 。

(1)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______管水位下降快,其(2)A、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水分子对于可见光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线(指红、橙、黄、绿、青、蓝、紫)散射作用(指光束在媒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的强弱不同,对于波长短的(如绿、青、蓝等)其散射作用远比波长长的光(如红、橙色)的散射作用强。再加上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光程的长短也有关。在水层较浅时,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几乎都能透过,散射作用也不显著。因此,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甚至显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就是这个缘故。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识要点】

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课题重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要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说明: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 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 [要点2] 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3]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

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教学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 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臵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

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杯酚酞试液)。

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进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讨论:①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测评】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 2.100 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了(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 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镁条燃烧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 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

8.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 水汽化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课题3 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VCD光盘,让学生听光盘中学生的介绍,阐述净水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并展示水厂画面。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水厂。 2.活动探究: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边讲边演示。或者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操练,边讲边实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过滤操作的要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口诀)。在展示教师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后,简介课外作业中学生自制净水器的制作技巧。三天后集中评比,择优展览。 在了解硬水、软水的概念后重点掌握硬水与软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并了解硬水的危害和软化的方法(沉淀法、蒸馏法等)。

3.制取蒸馏水的两套装臵比较(在温度控制、能量利用、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比较)。

建议:比较净化与软化的异同,比较胶状物吸附与活性炭吸附的不同。 【知识要点】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净物。因其含有一定的杂质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危害。我们学习本课题内容,目的在于了解水净化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根据人类的不同需要对水净化的一些重要方法。学习中可根据身边条件自制简易净水装臵并对普通水进行净化,从而深刻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实际意义。也可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本课题重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硬水及其软化。 3.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要点1] 生活用水的净化

某些农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来净化处理的,其净化过程见课本图3-15。 注意:1.制作过滤器时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简称?一无?)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2.过滤时,盛浑浊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玻棒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免弄破滤纸。过滤器中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液体就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漏斗下口要紧靠下面烧杯的烧杯壁,使滤波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而且提高过滤的速度。以上即为过滤操作中的?一无、二低、三靠?。

思考:如果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波仍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①滤纸破损

②液体高于滤纸边缘

③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都是可能原因; 对仍然浑浊的液体应再次过滤,直至澄清为止。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得到较纯净的水。

可以自制简易净水器,见课本图3-23,用到的物品有砂石过滤层、活性炭层、蓬松棉、纱布等。

说明:如果用活性炭层进行过滤,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市场的纯净水,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而得到的。

思考: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物?

不是,因为浑浊的水虽然变澄清了,但这些过程除去的主要是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 [要点2] 硬水及其软化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讨论:你可采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①加热 ②用肥皂水)

2.使用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3.硬水的软化。方法有许多,如煮沸、暴晒等。 [要点3] 制取蒸馏水

过程与装臵见课本图3-21、图3-22。

注意:为了提高冷凝效果,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由下向上,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位臵。

讨论:1.蒸馏装臵中温度计是测水的温度,还是水蒸气温度?

答案:是测水蒸气温度。

2.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臵中导气管很长,它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冷凝的作用。

【实例分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其中A、C、D答案均是错误的。因为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中可能混有可溶物。C中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有害无益。因为纯净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D答案使用硬水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 答案:B

例2 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分析:活性炭除水中臭味,是利用它疏松多孔而具有吸附能力。因此是利用它的吸附性。 答案:C

例3 对于静臵、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①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②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是;③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净化问题,解题前先要认真分析上述四种操作,理解它们各自的净化原理。然后还要考虑水中所含杂质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逐一除杂。 答案:①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吸附、过滤、静臵 ②蒸馏 ③静臵、过滤、吸附、蒸馏。 【达标检测】

1.纯水是____色,____臭,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许多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2.在某些乡村,可以采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_________出来。

3.含有较多可溶性_________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硬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_________。

4.在制取蒸馏水时,常在水中放入几粒沸石(碎瓷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5.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搅拌 C.溶解食盐 D.加肥皂水搅拌 6.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7.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 A.吸附 B.过滤 C.电解 D.蒸馏

8.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溶于水可生成CaC12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_________。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___________。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9.有一种含有碎莱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抄?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海水淡化

在不断提高人类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同时,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追求解决淡水危机的良策。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准了茫茫大海,那里有取之不尽的水源,只要将海水中的盐分去掉,就不愁没有淡水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经济地使海水得以淡化。

目前,一些国家已使用分级蒸发法和循环渗析法来生产淡水。在一些能源富有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大都采用分级蒸发法。此法先将海水加热、加压,在较大压力下送入第一个蒸发室做第一次蒸发,然后,再用小于一级蒸汽压的压力送入第二蒸发室做第二次蒸发。如此一级一级地蒸发下去,就可以从海水中得到大量的淡水了。目前世界上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淡水量约为500万立方米,占世界人工生产淡水量的76%。

在日本、荷兰等能源短缺的国家,一般采用循环渗析法。该法消耗能源少、操作方便,但技术设备要求较高,投资也大。此法是用一个由特殊树脂制成的、巨大的半渗透隔膜,严格地守着关口,只让淡水通过,把盐分和杂质都拒之门外。这样,只需在盛有海水的一边施加比海水渗透压强大的压力,水就可通过隔膜,从而得到淡水。如此循环不息,淡水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据统计,用此法生产淡水约150万立方米,占生产总量的20%。

海水淡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活性炭有多孔结构,总表面积可达500 m2〃g-1~1 000m2〃g-1。它有强大的吸附本领。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除臭——除去由酚、石油等引起的异味;

去色——去除由各种染料形成的颜色或有机污染物及Fe、Mn等形成的色度;

除有机物——农药、杀虫剂、氯代烃、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其他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去除重金属——Hg、Cr等重金属离子; 合成洗涤剂的去除; 放射性物质的去除。

★水体污染源的类型

向水体排放或释放污染物的来源和场所,都称为水体污染源,这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从不同角度可以将水体污染源进行分类。 (1) 按水体类型来分:

大气水污染源

这主要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对大气水分造成的污染,也就是污染物对降水的影响。大气水分对大气起清洁剂的作用,如果它受到污染,不仅使大气质量下降,对工农业生产形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大气污染源降至地表时,又引起地表水体、土壤等的二次污染。

地表水污染源

几乎所有水污染源的污染物,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地面水体中,且向下游汇集。河川水、湖泊水对流域内工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一旦这些水体遭到污染,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一般有一定的保护层,污染物很难进入地下水体形成地下水污染源。但是,地下水体一旦被污染,则很难恢复,更新期特别长。大气水污染源和地表水污染源都可以通过下渗而转化为地下水污染源。

(2)按污染源的形态来分

点污染源

它又分为固定的点污染源(如工厂、矿山、医院、居民点、废渣堆等)和移动的点污染源(如轮船、汽车、飞机、火车等)。造成水体点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工业、钢铁工业、皮革工业、染色工业等。点污染源排放污水的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排污水进入水体;经下水道与城市生活污水混合后排入水体;用排污渠将污水送至附近水体;渗井排入。

线污染源

它是指输油管道、污水沟道以及公路、铁路、航线等线状污染源。线污染源所形成的危害大大低于点污染源,但一旦形成污染源,其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

面污染源

它是指喷洒在农田里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经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水体污染。

(3)按水体污染源的动力特性来分

人为污染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水体污染源都是人为污染源,即由于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大量污染物质泄人水体而形成污染。

自然污染源

例如地下水流经某一特定岩层后,其矿化度明显提高或其酸碱度明显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某水体内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长,从而引起富营养化的水体污染。

★有关水体污染背景介绍

所谓?水体?一般是指海洋、湖泊、河流、沼泽、水库、地下水的总称。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一种污染。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上有75%左右的疾病与水体污染有关,如常见的伤寒、霍乱、胃炎、痢疾和肝炎等。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能力目标: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了解水资源状况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媒体】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1.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份资料,认识海水成分、元素含量等知识,了解水资源既丰富又宝贵的原因。

2.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因缺水,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小马崽;千年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3.国内外两张人均水量统计示意图中首尾城市要记住(天津、西藏),我们江苏的相对位臵要了解(在中下等水平),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了解人均水量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4.根据图示3-32讨论水体污染原因、危害程度、治理方法。按表1、表2进行家庭用水调查,先自查、自评,后交流,总结得出节水的几条经验和纠正不良用水习惯的几条经验,以利学生扬长避短。

5.学生讨论:无锡地区是否缺水,缺什么水?(介绍水质性缺水)介绍或参观无锡芦庄、山北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了解水价上涨的原因。介绍无锡市旅游口号:让无锡充满温情和水。? 教学过程: 导课:水资源的状况究竟如何?丰富?缺乏?我们该如何对待水资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做些什么? 【新授】

[要点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自然界中的水包括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说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它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是人类资源宝库。但它不适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裕,仅占总储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极,真正可利用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1%,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缺水危机。

讨论:1.把你了解的关于水资源储存和短缺信息整理出来和大家讨论。 2.地球上水很多,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危机? 淡水资源不充裕,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污染越来越严重。 [要点2] 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提出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共和大家讨论它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见P60)。

2.防治水体污染

水体污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说明: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讨论:把你身边水污染情况向大家描述,讨论并猜测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思考:根据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

(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作业】1、课本P62 1、2。 2、目标P35 一、二。 【实例分析】

【例1】水是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组成成分,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一个成年人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补充多少水?

(1)每天吃含水约750 mL的食物,并通过氧化食物产生约350 mL水。 (2)每天以尿、汗、呼气和大便等形式排出体外的水分别是1 700 mL,500 mL,400mL,150 mL。

【分析】一个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可获得750 mL水且在氧化过程中产生水350 mL,而需排出体外的水总共是 1 700 mL+500 mL+400 mL+150 mL=2

750mL,为了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需补充的水应是排出体外的水与得到的水的体积差。

解:成人每天需补充的水的体积为:2 750 mL-750 mL-350 mL=1650 mL才能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例2】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工业废水、废物的任意排放 B.农业上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C.用第四代广谱杀菌消毒剂的ClO2对水进行消毒杀菌 D.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并把污水随意排放

【分析】本题A、B两个答案明显会造成水体污染,因而不选,而磷是耗氧物质,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ClO2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A级安全、高效、快速杀菌剂。 答案:C

【例3】据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现场报道:甘甜清澈的长江源头水流至入海口,水下能见度不足10cm。其主要原因是沿途大量流入①工业废水 ②生活污水 ③泥沙 ④普通雨水(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水污染的问题,解题时要切中?水下能见度?这一要点,故选择①②③。而④普通雨水不易造成水污染。 答案:D

【例4】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为了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如果你是位总设计师,你能提出哪些具体措施?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从污染来源和治理污水两方面考虑,尤其是污染来源。

答案要点:在南水北调的沿途两岸,工厂?三废?严禁超标排放,两岸多植树、种草,严禁随意排放污水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必要时,可采用管道送水。 【达标检测】

1.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 ) A.50% B.60% C.70% D.80% 2.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 )

A.气态淡水 B.陆地淡水 C.陆地咸水 D. 海水 3.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氢 B.氧 C.钠 D.氯

4.我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 ) A.2倍 B.1/2 C.1/4 D.1/8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有自净作用,因此不会被污染 B.水资源非常丰富,无需节约用水

C.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水,就一定未被污染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水量会不断增加

6.下列物质可以看做是纯净物的是( )

A.河水 B.海水 C.蒸馏水 D.农夫山泉矿泉水 7.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短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 )

A.减少饮水量,以节约用水 B.将生活用水、工厂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或海洋中

C.既要防止和消除水体污染,又要节约用水 D.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8.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为防止水体污染,下列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①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生活污水先净化后排放③禁止使用化肥、农药④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9.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 A.地球上水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B.由于地球表面气温的作用,水会被不断蒸发掉

C.淡水资源不充足,分布又不均匀,且人类活动使水不断地受到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

D.土地沙漠化,使空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 10.不能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的事实是( ) A.炒脆的瓜子放一段时间后变软 B.夏天打开电冰箱看到有白雾产生

C.夏天在室内放一杯冰水,发现杯壁上出现小水珠

D.澄清的石灰水露臵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11.1998年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大批企鹅死亡,经解剖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超量氰化物和大量含铅等有害物质,下列各项中可能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人类用水量加大 B.食物链被破坏,企鹅食物不足 C.工厂废水、人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12.用直线把下列水污染物的来源和它的实例连结起来。

水污染物来源 水污染实例

a工业污染 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b农业污染 ②用含磷洗衣粉洗衣后直接排放污水 c生活污染 ③冶金工业的废渣

d放射性污染 ④核废物投入深海中

★世界水日

为了在全人类提倡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风尚,国际上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把每年的3月22日至3月28日确定为?中国水周?。同时,还将每年的5月15日所在的一周定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

★大海在哭泣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105.9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经济产值,1995年为8000亿美元,2000年为1.5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达到7%以上,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海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1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石油年产量的5%)、汞1万多吨(比目前全世界的汞产量还高)、多氯联苯2.5万吨、铜25万余吨、锌390多万吨、铅30多万吨。这些物质进入海洋后,导致有的海城海水丧失自净能力;有的海域赤潮频繁,

★海洋石油污染的清除

清除海洋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难的。防止油水合二为一的唯一选择是喷洒清除剂,因为只有化学药剂才能使原油加速分解,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清除海洋石油污染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机吸油,用水栅和撇沫器刮油,用油缆阻挡石油扩散。英国有一位农场主发明了一种用机编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不仅能防止石油在海中扩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质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轮流出的石油污染海岸,禾草中又以大麦秸秆治污最为有效。1992年,一艘油轮在舍德兰群岛附近失事后,在海上放臵了22千米长的禾草排,从而保护了海滨浴场和渔场不致遭受污染。

★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

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倾泻。因油港油库破坏而流入海湾的原油多达100多万吨。海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浮油,海水几乎掀不起浪来,只能像泥浆般涌动着。这一地区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和岩石上待以毙命。其他海洋生物也没能逃过这场灾难,鲸、海豚、海龟、虾蟹以及各种鱼类都被毒死或窒息而死,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我国的水资源 人类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当人类步人现代文明的21世纪之时,人的生命之源——水,却向人们发出了警报: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在2002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列出了这样一些数据: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

年,全球2亿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的地区。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如果人类不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50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需要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十分令人堪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

我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缺水将达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我国部分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每年的农业收成和工业产值都因缺水造成重大损失。

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基本线。全国60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这表明,目前的缺水现象只是水资源危机的黄色信号,更大的水危机在后头。缺水,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

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两者成反向分布。 在华北大地,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水库、河道已是水枯见底,因缺少湿度,空气里弥漫着焦灼;在西部地区,现有的水对众多的需求来说实为杯水车薪,许多地方已是?水贵如油?。天津市重要供水水源——潘家口水库已接近死库容,一些水库、河道干枯,生活用水困难,市政府被迫对城镇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曾有1000多眼泉水的北京,部分河道断流,泉水基本枯竭,目前靠水库多年的?积蓄?维持供水;因泉水丰富而有?泉城?之称的济南,昔日清泉喷涌的情景已不复再现,有关部门报告,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得地下水开采难度加大,加之供应城市用水的两座水库容量在急剧减少,济南市的供水已处于危机状态。 (3)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

行家指出,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抑或是人们日常生活,浪费水的现象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了许多,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在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上游灌区,人们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培植作物,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如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造成了极大的水资源浪费。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多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多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百分之三四十,发达国家为百分之七八十。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洗手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有的用完水后不把水龙头拧紧,有的人甚至开着水龙头?冰镇?瓜果,或冲洗衣物。这些?无意?的行为让大量的

水白白流逝了。全国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致使水的损失率达15%~20%。专家指出,若要保证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种种浪费水的现象及早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水污染也是导致缺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水污染已十分严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年排放污水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J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污染严重。许多原本清澈的江河湖泊之水被污染至已不宜饮用。由于对水资源无节制索取、不合理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江河断流、水体污染、土地沙化、生态恶化,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近海的海洋资源

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仅海洋石油资源就达241亿吨,天然气资源超过1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的10%。其中近海油气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3,已探明的储量为5亿吨,目前年开采量仅为1000万吨左右。

我国海域已探明海洋矿物资源有65种,储量约为1.6亿吨;不仅有重金属、稀有金属,而且有放射性元素和贵金属,在海底还有钴结壳、锰结核和热液矿床。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约有15 000多种,其中鱼类就有2566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千米,近海可捕量占世界的5%,是世界上第三渔业大国。

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时。海洋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永恒性、分布广、数量大、无污染等优越性,必将成为本世纪的重要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198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245亿元,1997年已超过3104亿元,2000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21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单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策略】

1.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

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2.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知识要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要点1】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2】 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

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

1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开放探究】

1.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作如下修正,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

②?变化?只能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任何变化。

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填写下表,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通过下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碳 氧 钠 铁 11 30 6 8 12 26 12 1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引路】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能再分

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分析】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但在其他变化(原子核裂变)中,原子可以再分,故A不正确。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B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故C也不正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答案:D

【例2】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将在课题3学习),因此,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C不正确。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故D也正确。 答案:C

【例3】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8个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这样就构成了氧原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整个原子中正负电荷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案: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

【例4】科学上发现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这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分析】因为这三种原子都属氢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又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这三种氢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等,分别为0、1、2。 答案:见分析。

【例5】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已知贫铀弹中含有的铀-236(236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________。 【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原子中下列粒子间的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从而推导:中子数=236-92=144;电子数=92;中子数-电子数=144-92=52 答案:52 【能力提高】

1.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2001江苏南京中考)

A.中子数为6 B. 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2.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2001年辽宁中

考4题)

A. 175 B. 114 C. 61 D. 289

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德〃泽维尔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2002年全国竞赛题)

A. 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4.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对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核带正电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四基达标】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A.分子 B. 原子 . 质子 D.电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

A. 中子数 B.电子数 C.原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 g B. 1/12 g C.12 D.1.66×10-27 kg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正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正确的是( )

A.②④⑥ B. ②③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其他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相比较所得的比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___电的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___电的________构成的,由于它们所带的电荷________,电性________,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8.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

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_,中子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________。

9.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________。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10.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康尼查罗——原子-分子论的确立者

斯坦尼斯劳〃康尼查罗(1826—1910)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他的一生对化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1年,斯坦尼斯劳进入巴勒莫大学医学系学习,当时从事人类神经活动研究工作的福德尔教授,给了青年康尼查罗以很大影响。他和教授一起工作,试图探索有无可能辨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1845年,那不勒斯召开科学代表大会,年仅19岁的康尼查罗就自己所做的研究在会上做了报告,引起了与会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康尼查罗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参加了1848年的巴勒莫起义,但起义最终失败了,于是康尼查罗又回到了由于从事革命事业而中断的科学研究工作中。

康尼查罗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确立了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原子—分子学说。1860年,他被邀参加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给?原子?和?分子?这两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康尼查罗的想法得到了化学家们的赞同,康尼查罗提出?原子是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物质性质的体现者──分子是在理化性质方面可与其他类似的粒子相比较的最小粒子?。

★原子结构的发现

原子?绝对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1879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克鲁克斯(SirWilliamCrookes,1832—1919)在高真空放电管中发现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流——?阴极射线?;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即电荷与质量之比),实验表明,不论电极用什么材料制成和在阴权射线管中亢以什么样的气体,生成带负电的粒子其荷质比都是相同的,说明它是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