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结构

更新时间:2024-04-06 14: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定义:

? ―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组织现象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两个关键:

? 组织现象 ? 社会学的视角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一、组织社会学主要研究组织现象

?1、组织化的个体及行为

?权利 / 身份 / 地位 / 角色 / 行为 / 组织对个体的型塑化等。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2、组织

? 界定 / 产生 / 生存 / 结构 / 制度 / 组织文化 / 边界 / 环境 / 组织网络等。

? 例如:花旗银行和一些企业的文化差异;不同领域组织不同的生存率;瑞士军刀商——

和平的邻居。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3、组织化的现代社会

? 强大的现代组织 / 组织的功能与能量 / 组织与社会:正面价值(如效率 )、中立影响

(如分层、权力 )、负面影响(如组织的社会弊病与难题)。

?例如:―企业与企业家是现代社会的主角‖;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在于欧洲实现了―科学地组织劳动‖,而中国欠缺组织性。 ?中国组织研究的独特性:―单位‖、―关系‖与政党等。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二、社会学的视角

?1、研究社会学的问题

?(1)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现代社会与现代性 / 公民社会 / 社会变迁 / 社会问题

?(2)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双向建构,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的复杂关系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2、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1)两个研究原则:

? 经验性研究 / 整体性研究 ?(2)研究路径:

?两种研究逻辑:归纳 / 演绎 ?两个研究层次:实践 / 理论 ?两种资料类型:定性 / 定量

? 理论

?归纳法 实证概化 假设 演绎法

? 观察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3)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范式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与分析) ?实验;调查研究(问卷、访谈等);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等);非介入性研究(文献、历史分析、比较研究) ?(5)过程:

? 理论(结论)、概念化、操作化、观察与测量、分析 ?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3. 社会学的组织研究

?(1)研究对象即组织现象是很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如管理学等;

?(2)社会学主要关注组织运行的社会特征,例如角色、互动、权力、制度、组织与社会的关

系等;

?(3)在研究方式上,采取社会学自己的研究方式。

第一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界定

?三、组织社会学的学科价值

?1.利于对我们自身所处组织的认识与适应; ?2.理解身边的组织现象;

?3.增加对组织化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的认知。

第二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史

?一、序曲(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1. 学科的产生

?(1)时代背景:现代体系的完全确立与大组织化局面的出现 ?(2)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二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史

?2.核心问题

?(1)韦伯式科层制研究;

?(2) 科学管理的兴起与争论;

?(3)政党研究与组织的目标替代等问题

第二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史

?二、发展--两个黄金时期

?1.第一个黄金时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两大流派--哥伦比亚学派与卡耐基-梅隆学派

?

主要研究--科层制批判与分析/组织行为分析

?2. 第二黄金时期:70——90年代:

? 组织流派兴盛/组织变革/组织与环境关系分析

第二讲 组织社会学的学科史

?三、挑战与机遇(90年代--)

?1.挑战

?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与介入 ?2.机遇

?新的组织现象,如中国的企业网络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一、前现代社会的组织 ?1、组织的存在性:

?(1) (2)组织独特职能

?个体 社会(国家)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2.组织情况:

? 规模小/分化简单/传统组织 ?二.现代社会的组织发展 ?1.现代组织

? 科层制的/现代法人团体的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组织发展

? 现代组织大量涌现:工厂→学校/协会/政党/俱乐部等; ? 社会步入组织化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3.电气革命与组织发展 ? 巨型组织兴盛; ? 管理与技术革新;

? 社会呈现大组织化局面. ?4.原子革命与组织发展:

? 组织多样化,新型组织兴起; ? 管理变革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三.中国的独特组织形式--单位与单位制 ?1.单位体制的构建原因: ?(1)整体性社会危机

?(2)社会动员 ?(3)稳定与控制

?(4)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变革-灭私与结群 ?(5)党政方针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2.单位制的建构过程

?3.单位制的实质:

?(1)一种现代工业化模式 ?(2)现代国家行政体制 ?(3)现代社会组织方式

?(4)个人,单位,国家的单向依赖 ?(5)反科层制?

第三讲 组织的出现与变迁

?4.单位--work unit ?(1)制度的产物;

?(2)国家综合职能的代理机构; ?(3)成员的小社会;

?(4)国家与社会整体的小部件.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一、组织的地位 ? 1.强大的现代组织

? 资源 / 制度 / 技术 / 功能 ? 2.组织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

?(1)组织是个体实现目标的手段或依托 ? 委托——代理 ? 或 ―组织化生存‖ ?(2)组织与现代社会

?效率 / 复杂任务 / 不确定性 / 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3.组织化的现代社会

?(1)社会结构:组织是社会的主体 ?(2)社会功能:组织承担大量功能 ?(3)社会资源:为组织所掌握

?(4)社会产品:组织提供产品和能量 ?(5)社会成员: ―组织化生存‖

?总之,如科尔曼所说:现代法人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二、现代组织的优越性 ? 1.高效; 2.稳定; 3.规范 ?汉南/卡罗尔(Hanan&Carrol):

? A、组织比其他社会结构类型更具持续性; ? B、组织具有可靠性; ? C、组织具有可控性。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三、组织的作用研究

? ―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社会可动员的基本单位‖ ?1.组织是社会与个体实施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理性选择理论:个体结成团体,出于以下原因:生存与发展需要 / 产品依赖 / 归属性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2.组织是工业社会可动员的基本单位

? 组织变革受社会发展推动,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进步——生产 / 文化与科学技术 / 管理 /

理性化。

?因此,组织的增加不断推动了社会的革新和进步。

?诺斯:人类组织的成功和失败可以表明社会进步和倒退的原因。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阿隆:组织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A 事业和家庭分开,增加了正式行动的可计算性; ?B 分工明确,个人趋向专门化; ?C 社会资本增加;

?D 理性选择受到重视。

第四讲 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3.组织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力量

?(1) 社会 (2)个体 组织 个体

? 组织 组织 (3)个体 组织 组织

?

? 个体

? ?例:垄断 / 跳槽 / 交往等.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小知识:概念

?概念 = 种差 + 邻属。例如:人是有劳动能力的动物 ?或者:概念 =内涵 + 外延 ?例如:非政府组织(NGO)

?世界银行:非政府组织是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一部分,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

(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将此利润内部分配)的团体;包括:协会,社团,基金会,

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属于非政府组织。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词义考察:

?新华字典:―组‖,安排,构成; ―织‖,经纬相连 ?―组‖和―织‖都有联合使成整体的意思。 ?―组织‖

?动词:organize,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安排事物使有系统或构成整体 ?名词:organization,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一、组织的外延

?(一) 组织外延的扩展 ?1. 形式组织

?具有形式结构的组织:

?部门结构 / 职权等级体系 / 目标任务体系 / 规范与制度体系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2. 组织解析的扩展: ?集合行动(organizing);

?持续性的集合行动产生规则、目标和情景结构; ?集合行动的存在性及价值。

?(二)总结:在组织的外延认识上:窄→宽;静态→动态;形式组织→有组织的集合行动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二、对组织内涵的研究变迁 ?1. 组织是理性系统——―机器‖ ? 科学管理理论

? ―手‖ 、―机器‖与―经济人‖假设 ? 科层制研究——理性系统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2. 组织是自然系统——小社会 ?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派 ? 社会人假设

? ―心‖、情感、关系与非正式结构的发现 ?3. 组织是一个利益团体、行动集合体与决策共同体 ? 利益 / 行动 / 决策 / 管理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三、组织的概念

1. 理性系统视角的定义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人们建立形式化结构,结成的团体即为组织。

巴纳德:正式的组织是一种在有意识的、审慎的、有意图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布劳:组织的突出特征是因其欲达到特定目标而被正式建立起来。

依佐尼:组织是社会的单元,组织被有意建构和重构起来,以达到特定目的。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2. 自然系统视角:组织是一个利益集合体,参与者身处其中,寻求多种利益。

3. 开放系统视角:组织是由参与者的关系和行动构成的活动体系,是一种应对环境的集合体,它和环境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

第五讲 组织的概念研究

?总结:组织可以是有组织性的所有社会集合体。形式组织是其主体。

? 组织性:有目标任务指向;有分工合作体系;有职责和权力分化。

?思考:组织与家族、国家等。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一、组织理论及其发展 ?(一)组织研究的视角问题 ?1.视角

?2.理性系统视角与自然系统视角:

?个人如何结成组织及组织如何运作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二)组织理论的关注重点

?由于组织是个体结成的团体,是一个系统,研究组织可以: ?(1)研究组织的结构

?结构: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组织的构成因素

?组织的构成:利维特(Leavitt)模型

? 目标 ?

?技术 社会 环境 ? 结构 ? 参与者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2)研究组织的运作

?组织资源的输入与产品的输出 ?组织要素的配置与发挥作用: ?技术安排

? 管理决策 ?制度运作

?其中,决策包括目标设定与组织架构、部署分配和控制协调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3)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 组织 社会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二、作为理性系统的组织

? 通过建立形式化结构实现特定目标的社会团体即为组织。组织是一个理性的系统。 ? 组织的两个规定性:目标具体化;形式化结构。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1.目标具体化

?(1)目标的存在性与价值; ?(2)象征目标与实质目标的分化

? 象征目标应对外在环境,使组织获得合法性; ? 实质目标指导并约束组织的运作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2.结构形式化

?(1)结构形式化:正式架构 / 规范 / 制度 ?(2)形式化的价值: ? 目标落实; ? 功能发挥;

? 行为制约(位置/角色/行为参照/客观化关系) ? 稳定(职位、职权、制度)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三、理性系统视角的理论研究 ?1.科学管理理论

?(1)流派情况:19-20世纪之交;满足大工业组织管理需要;泰勒、法约尔等为代表;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A 理论假设:机器、经济人、―手‖与科学管理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B 理论主张:

? 最合理的组织运作流程设计;工作标准化;岗位与人员的最佳分配;专职管理者的引

入;规范管理的研究与建设。

?C 评价:效率;奠基性

? 人道? 科学?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3)法约尔

?A. 工业企业主要的6类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 ?B. 对管理的界定: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其中,组织是集合与分配,即确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构。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C. 管理的14项原则:

?①劳动分工;②权力与责任;③纪律;④⑤统一指挥;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人员报酬;

⑧集权化或非集权化;⑨等级制度;⑩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的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一、理性系统视角的理论研究 ?3.科层制研究

?(1)―韦伯式科层制‖ ?A 提出:

?Bureaucracy 社会控制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B 形式:

? ①按照功用设立职能部门;②按照职能赋予权责;③ 按照才能雇佣人员, 填充职位;

④ 严格的法理规范体系。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C 运作原则:

? ①职能部门辖权明确;②功用目的的等级关系;③职权来自位置;④技术资格的基础上

挑选职员,指派职位;⑤公私分离;⑥服从统一的规范纪律;⑦报酬来自于等级层次和贡献;⑧晋升取决于资历和组织意见;⑨组织雇员制度为职员建构职业;⑩文档化。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D 韦伯认为其优点:

? ①辖权明确;②官僚等级制取代个人效忠;③法理规范;④公私分离;⑤重视技术;

⑥稳定的雇员和职位。

?E 其优越性源于:

? ①把个人利益/动机与执行组织职能联系起来;②排除私人感情和私人间关系;③组织

具有高度合理性和预见性,但成员处于非自觉状态,个体依赖/服从于组织;④宣扬工具理性,注重技术/才能和操作。(韦伯)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2)对科层制的评价

? 优点:

? 高效 / 稳定 / 精确 / 合理化 ―人类社会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 批评:

? 默顿——目标问题;规范?官僚主义;潜功能与负功能;压抑人性。

? 其他一些批评:非人格化;非合理性;非道德性。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3)对科层制的深入分析

?(一)古尔德纳:工业企业领导方式变革与科层制类型分析 ?A 案例:工业企业领导方式变革

?B 权威几种形式——基于鉴定的权威;基于惩罚的权威; ?C 组织中科层制三种实现形式——人为的;代表的;惩罚的。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二)塞尔泽尼克:公共机构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TVA为例 ?A 案例:TVA的运作

?B 研究问题:组织目标的替代化;非正式结构的出现;环境对组织运作的影响;权力滋生负

功能。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三)布劳:公共部门的规则游戏 ?A 案例一:就业辅助部门―瞒天过海‖

? 案例二:联盟法执行检查处的―小动作‖

?B 结论一:科层制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和趋势; ? 结论二:非正式结构的两面性。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科层制的综合评价:

? A 韦伯提倡科层制,肯定其优越和高效,更认为其宣扬了工具理性和法理权威。这是要

注意的。

? B 科层制有历史性进步:辖权明确;功用等级取代个人效忠;明确的法理规则;公私分

离;重视技术;稳定雇员制度。

? C 韦伯式科层制是一种理想类型; ? D 科层制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缺点;

? E 现实中科层制有多种形式,并且不断变化。

? F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重要选择,但需要不断完善。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理性系统视角:对科层制的深入分析

?(一)古尔德纳(A W Gouldner)

?工业企业领导方式变革与科层制类型分析:科层制与权威

?A 案例:工业企业领导方式变革

?1948-1951年,Gypsun公司的石膏像分公司负责人因病去世,于是总公司安排一位哈佛毕业的

年轻管理者接任。新人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原来的管理者和工人比较熟悉,重视资格和人际关系,工人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总体呈现一种宽容模式(根据人格化新人关系运作)。组织保持一种基本的运作。

?年轻管理者到任,首先改变组织部门结构。这个步骤很顺利。但是,他们进一步的理性化措施——招工、考核、薪酬、人事和工作规章改革,遭到反对,形成问题。

?分析与总结:命令(权威)如何得到执行?

?B 权威几种形式——基于鉴定的权威;基于惩罚的权威;

?C 组织中科层制三种变化形式——人为的(虚幻的);代表的(共识的);惩罚的。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二)塞尔泽尼克:

?公共机构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以TVA为例

?B 研究问题:组织目标的替代化;非正式结构的出现;环境对组织运作的影响;权力滋生负

功能。

?A 案例:TVA的运作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简称TVA) 为了对田纳西河流域内的自然资

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简称TVA)。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和管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田纳西流域落后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为流域管理的一个独特和成功的范例而为世界所瞩目。

?管理体制

?TVA成立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出,TVA应成为既享有政府权力、同时又具有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机构,据此,TVA被确定为联邦一级机构。

?TVA的管理由具有政府权力的机构——TVA董事会和具有咨询性质的机构——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来实施。

?TVA:董事会(3人) “执行委员会”(15人) 执行机构

? 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

?董事会由三人组成,行使TVA的一切权力,成员由总统提名,经国会通过后任命,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这一领导体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董事会下设一个由15名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各成员分别主管某一方面的业务。

?―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是根据《TVA法》和《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建立的,目的是促进地方参与流域管理。该理事会可对TVA的流域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咨询性意见。

?目前,理事会约有20名成员,包括流域内7个州的州长指派的代表,TVA电力系统配电商的

代表,防洪、航运、游览和环境等受益方的代表,地方社区的代表,理事会成员的构成体现了较广泛的代表性。―执行委员会‖中主管河流系统调度和环境的执行副主席被指定为联邦政府的代表参加理事会。

?理事会每届任期2年,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对TVA的建议,理事会通过投票获多数即可

予以确认,同时,也尊重少数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也被转达给TVA。每次会议的议程提前公告,并正规记录在案。公众可以列席会议。

?―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虽然是咨询性质的,但从其成员构成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以及严谨的工

作制度来看,它是一个有效和重要的机构,为TVA与流域内各地区提供了交流协商渠道,促进

流域内地区的公众积极参与流域管理。这种咨询机制对TVA的行政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补充作用,有利于改进管理,也符合现代流域管理公众参与和协商的发展趋势。

?问题:

?―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无权直接干涉TVA运作,但TVA的决策和执行,离不开―地区资源管

理理事会‖ 或其他人员、机构。

?公众、地方利益、商家、其他利益团体通过―地区资源管理理事会‖ 等间接影响TVA运作,导

致一些问题,例如,公共用地成为建筑或农业用地。

?总结:环境对组织及其制度的影响:

?外部力量 内部部门或人员 组织 ?例如:企业对政府组织的干扰。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三)布劳:公共部门的规则游戏 ?A 案例一:就业辅助部门―瞒天过海‖

? 案例二:对企业联盟法执行状况检查过程中的―小动作‖

?B 结论一:科层制的制度体系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和趋势; ? 结论二:非正式结构的两面性。

第六讲 组织理论(一)

?科层制的综合评价:

? A 韦伯提倡科层制,肯定其优越和高效,更认为其宣扬了工具理性和法理权威。这是要

注意的。

? B 科层制有历史性进步:辖权明确;功用等级取代个人效忠;明确的法理规则;公私分

离;重视技术;稳定雇员制度。

? C 韦伯式科层制是一种理想类型;现实中科层制有多种形式,并且不断变化。

?D 科层制是处理组织核心难题——个体与组织、行动与规范、稳定与灵活性等。 ?E 科层制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缺点。

?F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重要选择,但需要不断完善。

第七讲 组织理论(二)

?一、自然系统视角

?两个特征:目标复杂化;非正式结构

?(一)目标复杂化

?1 组织首要任务是生存,目标由此趋向复杂化; ?2 组织的目标?战略?任务?

?3 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并非一致

第七讲 组织理论(二)

?(二)非正式结构

?1.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

?是指组织内部各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 ?非正式结构:

?组织内部成员间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及其相互关系。

?2.非正式结构的出现

?(1)非正式结构和正式结构的不完全有关 ?A 有限理性与不完全正式结构

?B 正式结构对环境与变化的不适应性 ?C 利用非正式结构弥补或绕过正式结构 ? (关系收益或关系取向)

?(2)非正式结构在群体中的自然存在——归属、社会适应、感情表达等需求

?3.非正式结构的复杂性

?(1)非正式结构难以完全消除 ?(2)非正式结构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冲击正式结构,包括权威、目标和职业行为; ?另一方面,它弥补了正式结构的很多不足。

?因此,应该控制并利用非正式结构。(军队)

第七讲 组织理论(二)

?二、主要理论

?(一)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派 ?1.霍桑实验 ?照明实验 ?继电器实验 ?总结及思考 ?绕电话线实验

?2.人际关系学派及其理论

?(1)学派情况 梅奥(Mayor) ?(2)人性假设——自我实现的; ?(3) ―社会人‖;

?(4)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对人的影响; ?(5)应用研究:领导、士气等研究。

?评价:扩充关于组织成员―人性‖的认识;提升成员的人文关怀。但其理念也存在操作性差的问

题;忽视成员主体性,―奶牛社会学‖ 第七讲 组织理论(二)

?(二)巴纳德:协作理论

?1.明晰组织界定:组织是自主成员的协作体系。组织由自主成员、普遍目标与协作体系三大部

分构成;

?2.组织协作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建设;建立权威;行动支持体系等; ?3.目标、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 ?4.组织首要任务是生存。

第七讲 组织理论(二)

?(三)塞尔泽尼克:组织制度研究 ?1.组织首要问题是生存:

? 环境压力;非理性因素等 ?2.组织决策研究:

? 关键决策——组织定位;资源获取;建立核心价值观与组织结构 ?3.组织目标的变换或破坏:

? 环境压力;人事更替;目标替代等

?4.制度与制度化:用制度体系保障组织目标,指导组织决策,减少人为的非理性。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一、开放系统视角

?(一)开放系统视角的组织理论 ?二战之后兴起 ?核心观点:

?组织是开放系统,与环境存在信息和资源交换,组织要适应环境。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二)开放系统视角产生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态势复杂化

?跨国公司、组织类型多元化、组织联盟 ?2.对组织认识的深化 ?如:网络分析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三)开放系统视角的理论流派

?案例:1977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两篇重要的组织社会学文章,一是迈耶和罗恩的:组

织为什么有大体相似的结构?二是汉南和弗里曼的:为什么组织的规模、生存率乃至结构各有不同?

?其原因在于,组织适应的环境类型和适应方式不同,例如,就后者而言,即存在学习、模仿、变革等多种方式,组织趋同还是差异,需要关注组织与其环境关系。

?权变理论——制度学派——组织群体生态学

? (迈耶、罗恩)(汉南、弗里曼)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四)组织研究的制度学派

?1.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2.组织面临两种不同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前者要求组织有效率,后者要求组织有合法

性。特定组织对二者的侧重不同,如学校和企业。

?3.制度(合法性)对组织的影响:强意义影响是强制人们的行为,如设立工会、上市公司结构;弱意义影响体现在诱导人们关于资源和手段等的选择。

?4.组织应对制度环境的方式:趋同化、模仿学习、形式与内容分离。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二、行动者系统视角

?(一)行动者系统视角的组织理论

?二战之后兴起,受社会网络分析、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等推动。 ?对个人与结构、个人与组织关系重新审视。

?把组织看成是行动者的关系、行动和过程的产物。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二)主要理论派别 ?1.西蒙与决策理论

?(1)组织及组织成员是有限理性的; ?(2)组织是利益团体(因此需要协作),也是决策团体; ?(3)决策即是管理:目的与手段选择、利益协调; ?(4)组织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而非追求最佳方案;

?(5)组织构成决策的背景和基础:简化决策并支持做出决策。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2.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1)法人(法人团体—组织)是与自然人相对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了规定各自权利与义务的

法规、制度与权威结构的社会组织, 如企业、学校、政党、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

?法人与自然人,是现代社会两大行动者。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2)组织(法人团体)是一种―公共防御联盟‖。

?它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构而形成的, 其行动目的是为这些自然人

获取共同利益。其生存取决于它在补偿了行动中所付出的资源之后能否得到共同利益。

?行动和权利是组织的核心问题。

第八讲 组织理论(三)

?(3)个体加入或创建组织,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为此需要付出,主要是让渡部分个人权力,

参与组织行动。

?当众多自然人将自己的权利交给法人后, 法人再把集中起来的权利授予各个代理人,形成组织

内部权利分化,也因此导致许多问题,如组织成员控制代理人困难,出现―寡头铁律‖。 组织的构成因素

?组织的构成:利维特(Leavitt)模型

? 目标 ?

?技术 社会 环境 ? 结构 ? 参与者

第九讲 组织目标

? 一、组织目标的性质

?(一)组织目标的定义

?组织目标指组织预期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不同情境、不同组织的目标含义和表现形式不同,演化出战略(如企业)、价值(如俱乐部)

和任务(公共机构)等形式。目标可以指向外部,也可以指向内部,或兼而有之。 第九讲:组织目标

?(二)组织“目标”的意义

?1.一般而言三种意义

?实现组织目标是组织追求的最终目的 ?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是衡量组织活动效果和效率的尺度 ?(其他: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斯科特:五种认识

?认知的、聚情的、象征的、辩解的和评价的。

第九讲:组织目标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 ?(一)影响因素

?1.环境 经济

? 社会 ? 技术环境 文化 ? 制度环境 法制

? 政治

第九讲:组织目标

?2.组织内部因素——权利结构

?(1)一个事实: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 ?(2)谁来制定目标?

?赛尔特&马奇:支配同盟(权力同盟) ?个体 利益团体 利益同盟 ?掌握组织主要权力的同盟团体即支配同盟

?构成支配同盟的成员——所有者、管理者、技术层、工会、外部力量代言人等。

第九讲:组织目标

?提出支配同盟的意义:

?理解真正掌握组织权力、设定组织目标的力量。 ?支配同盟是变动的,是开放的。

?组织内部的权利和目标存在冲突与协调过程。

?例如:医院和企业等组织,其目标和权利发生巨变,与其支配同盟状况有关。

第九讲:组织目标

?(二)制定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1.目标形成的机制

?(1)反应:对环境(如市场、制度、权利部门)作出反应或响应

?(2)传统:目标的延续与变革 ?(3)权利安排

第九讲:组织目标

?2.制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 ?(2)可选择性 ?(3)可调整性 ?(4)可评估性

第九讲:组织目标

?3.目标、规则与行动

?目标合理 / 不合理:

第九讲:组织目标

?三、组织目标的评价

?(一)效度:是否实现目标;实现多少目标 ?(二)效率:投入产出安排;所得与损失比较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案例——李·艾柯卡拯救克莱斯勒

?成立于1923年的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莱斯勒公司曾有过辉

煌的业绩:在短短的十年创业期间内,无论销售额或技术优势,都迅速超过福特汽车公司,位居美国汽车业第二。70年代末美国的汽车工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偏偏克莱斯勒公司却由于经营管理混乱,连年亏损,成为500家最大企业中最大的亏损户,亏损额高达2.04亿美元。克莱斯勒公司的经济运行一直处于低谷,旋走在崖壁之间,前途渺茫!

?1978年,李·艾柯卡被聘为克莱斯勒总裁,开始拯救企业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

企业进行结构性改革。

?李·艾柯卡

?(Lee Iacocca) ?1924—— ?美国企业家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李·艾柯卡(Lee Iacocca)

?风头盖过韦尔奇的领袖,曾先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又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

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他的管理技能和奋斗精神极为突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成为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具有―美国产业界英雄 ‖的称号。 产业界把―艾科卡‖比喻成 ―将公司经营转亏为盈的企业

家 ‖、―企业拯救者‖。

?艾柯卡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克莱斯勒公司存在如下结构性问题:

?管理机构庞杂,效率极为低下; ?财务系统混乱不堪;

?设计与制造、制造与销售互相脱节;

?部门分立,无法弹性生产,产品不合市场需求,而且成本巨大。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艾柯卡的结构性改革举措: ?李·艾柯卡的目标首先对准了公司高层。他撤掉了那些身居高位但毫无建树或者把持生产、管

理、经营等要害部门的平庸之辈,先后辞退了35个副总经理中的33个,高层部门的28名经理撤掉了24位。

?李·艾柯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精简机构。他大力压缩企业规模,一些重叠交叉的机构被撤销,

各部门渐渐由臃肿变得精干。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卡莱斯勒的18个生产工厂,有11个被关闭,剩下的7个工厂,被重新组合,弹性产生能力发

展起来,集中生产具有市场的产品和新产品。

?这些结构性巨变使企业的财务、设计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得到改善,企业起死回生。

1983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际利润达9.25亿美元,―旅游休闲车‖和小型车极为走俏。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一、组织结构的性质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结构: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一般指组织的正式结构,即组织内部正式规定、比较稳定的成分及相互关系形式。主

要体现为部门安排与职权安排。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二)组织结构的要素

? 部门结构与职权体系 职位与角色

? 规范(制度)

? 权威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三)组织结构的价值

?1.组织结构是组织的―硬件‖,是组织运行的基础;(管理与决策是―软件‖)

?2.组织结构使组织的分工与控制成为可能,是组织运行、适应环境及实现目标的必需; ?3.结构不合理是很多组织问题的根源(例如,部门冲突或权力难以贯彻); ?4.改变组织结构是很多组织变革的手段。(钻石与石墨)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四)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

?1.基本假设

?(1)结构服务于组织目标;

?(2)不同组织有不同结构;如学校与企业 ?(3)组织结构要促进理性组织行为; ?(4)组织结构要促进专门化与专业化;? ?(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规则; ?(6)组织结构设计;

?(7)组织结构是组织问题根源之一。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2.影响组织结构的变项 ?(1)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意味着组织要素的庞大与复杂,会影响对这些要素的安排。例如,企业成长过程就必

须不断改变其结构——通用汽车与事业部。

?第一,结构的程序化。关系和行为被程序和规则约束。

?第二,结构的分化。部门化和层级化;使任务能够分工;确定人们的职位和行为。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第三,结构的专业化。每一部门或职位各司其职,体现专门和专业能力。 ?第四,工作的常规性。建立职位体系,遵守法理规则。 ?第五,非人格化。公私分离,排除个人随意性。 ?第六,辖权明确。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2)组织复杂性

?复杂性即―分化性‖或―差异性‖,包括横向、纵向与空间的差异,或身份、目标、资源等方面的

差异。

?组织复杂性增强了组织的控制与协调难度,也增加了结构设计的难度。反之,组织结构本身也

增加复杂性。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横向性差异:

?一个组织内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专业方向、技能及任务和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程

度,并由此产生的组织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横向性差异影响组织的部门设计与管理跨度。

? M M

? 1 2 3 1 2 3 4 5 6

?纵向性差异

?含义: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层的层级数及其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 ?决定组织层次的决定因素是: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地指导、监督或控制其下属的人员数。 ?(1)管理幅度小——高耸式组织结构

(2)管理幅度大——平坦式组织结构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一)

?(3)组织形式化

?形式化使组织结构明确,增加了稳定性、可预测性和一定指导性;但也可能妨碍组织内部交流,

降低组织运作的灵活性。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二)

?组织结构的分化

? 水平分化(部门化) ? 垂直分化

?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第十讲:组织结构与设计(二)

——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一、组织部门化(水平分化)及其基本原则

部门化是指将组织中的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安排,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位的活动过程。

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①因事设职和因职用人相结合的原则

?°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②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③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④有效管理跨度(管理幅度:一个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地指导、监督或控制其下属的人员数)

?部门化:(为了用同样多的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的一种分工)

–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依据和方式 ?职能部门化 - 依据职能组合工作 ?产品部门化 - 依据产品线来组合工作

?地区部门化 - 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工作的组合 ?过程部门化- 依据产品或顾客流来组合工作 ?顾客部门化 - 依据共同的顾客来组织工作

1. 职能部门化

把相同或相似的活动归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即为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将相同性质的工作合并在一起。--- 传统、最普遍 优点: 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有利于维护组织统一

缺点:协调困难,各部门易产生“隧道视野”。

2. 产品部门化

围绕产品或服务大类的活动和要求来划分部门即为产品部门化。应用产品部门化需对特定的产品系列或服务类型有专门的需求适应,通常适用于大型的和多种化经营的企业。

优点:

①专业化经营、效率高

各类产品直接面对市场并专注于特定产品的 经营,有利于提高效率水平;

②促进不同产品间的竞争可以比较不同部门的贡献; 主要缺点:

①需要更多综合管理人才,提高了培训成本;

②部门的本位主义:各产品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产品,对整体组织欠缺考虑; ③管理成本上升。

3. 地域部门化

为了市场或资源等原因需分散经营,从而按照地理区域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即为地域部门化。许多国际性大公司通常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优点:

①可以把责任和职权下放到基层,鼓励地区 主管参与决策;

②对本地区的市场和问题反应迅速灵敏; ③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地区政策; 缺点:

①机构重叠,难以控制;(百事可乐;格力) ②管理成本上升;

4. 顾客(服务群体)部门化

建立以顾客为对象,根据不同顾客的需要或不同顾客群设立部门即为顾客部门化。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应了需求发展的趋势,在许多服务型组织(诸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常采用。

优点:

①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核心专长第一位; ②更贴近市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③易发挥特定用户领域专家们的专长; ④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 缺点:

①细分顾客或服务群体易造成组织事务的不连贯;(如教育) ②顾客的需求偏好发生变化,转移成本较大; ③需要更多的顾客专家。

5. 流程部门化

按照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或设备来划分部门即为流程部门化。大型的制造企业常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如:汽车制造)

优点:

①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②规模经济。 缺点:

①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困难,而流程往往又要求 协作比较紧密;

②只有高层对利润负责,成本管理比较困难; ③不利于培养综合管理人才。 趋势

? 顾客部门化愈来愈得到普遍使用——更好的理解顾客并对其需要作出快速反应 ? 跨职能团队越来越受到青睐

?——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 ?——跨专业领域的弹性化的团队

?大型组织通常需要将上述大部分的或全部的部门化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一个组织的结构可能同时强调产品和职能,或产品和区域。 ?如:施乐公司——产品分部、区域分部。

?二、组织的垂直分化(层级化) ?(一)涵义

?组织的层级化设计:指组织在纵向设计中 ?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管理幅度,根据组织 ?集权化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权责 ?关系,形成一个能够对外环境做出动态反 ?应的有效组织结构形式.

?垂直分化的主要目的

?是控制和协调,即建立层级化结构,确定对相应事务的不同权力和责任。

(二)影响垂直分化的因素?a?a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

1.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或?°管理跨度?±,指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它受部门设计、管理能力影响(P143)。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2.组织层级: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它受组织规模、事务复杂性影响。

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

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组织层级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即每个主管所能直接控制的下属数目越多,所需的组织层级就越少。 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跨度大的结构;

锥式结构的情况则相反。

扁平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形态是指较大的管理幅度而较少的管理层次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管理层次少,有利于缩短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同时信息传递快,减少了中间管理层的信息过滤;较大的管理宽度需要较少的管理人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开支;由于管理幅度大,上级对每名下属的控制相对较松,使下属拥有较多的自主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缺点:管理幅度大,控制相对困难。 锥 形 结 构 形 态

锥形结构形态是指较小的管理幅度而较多的管理层次,形成高、尖、细的金字塔式结构。 优点:直接控制方便有力。

缺点:过多的管理层次增加了过多的管理人员,使管理成本上升;延长了组织中的等级链,使信息沟通的环节增多,从而加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使计划的控制工作复杂化。 思考——组织扁平化趋势

(三)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1.职权

?组织的层级化确定了组织的层次与职权。其中,职权来源于三个方面: ?特殊岗位所拥有的命令权(如:FBI与反恐事件) ?具有核心专长或高级技术知识而拥有的技术能力职权 ?管理能力职权

职权的形式

?第一、直线职权:指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的职权

?第二、参谋职权: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或审核权

?第三、职能职权:是由管理者向辖属外的个人或部门授予在一定职能范围内行使某种职权

2.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

集权与分权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利分配方式。

?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层次上的分散。

判断组织分权程度的标准:

较低的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a?a数量越多 / 决策重要性越大 / 决策影响面越大 / 决策审核越少?a?a分权程度就越大。 关于集权与分权

?(1)集权便于控制和决策;

?缺点是受权力人的个人能力、素质、精力、偏好及个性等影响甚大,容易独裁、偏颇,损害积

极性、灵活性和适应力;

?(2)分权利于对环境(事件、市场)做出快速反应,能调动被授权人积极性和智慧,管理宽

度大;

?缺点是信息流转复杂,管理难度大,容易降低控制,处理不好会导致决策效率下降。

几点认识:

?(1)集权与分权在组织都存在,共同构成管理决策能力;

?(2)根据事务性质——总体的还是具体的事务,选择集权与分权; ?(3)决定组织集权分权的内在因素——组织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 ?(4)组织规模:规模越大,分权要求越高;

?思考:受技术发展、环境复杂和组织扁平化推动,现代组织强化分权,但不损害集权能力。

?(四)垂直分化的设计原则

?1.有效管理跨度;2.分层负责;3.责权明确;4.权责对等;5.―职‖―能‖契合;6.指挥与参谋分工;

7.指挥统一;8.沟通;9.权变。

?(五)垂直分化的功能 ?1.正功能——控制和协调 ?(1)明确权责 ?(2)贯彻权威

?(3)形成权力分工和共同行动;

?2.负功能——组织反应

?(1)信息流动障碍——信息流动成本、扭曲度; ?(2)权力的―部门主义‖;

?(3)层级化容易降低组织反应——直接应对环境、事件的人,与权力决策者非同一主体。

第十讲 组织结构(三)

——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及其原则 ?(一)组织设计的涵义

?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 ?主要是横向(部门)和纵向(层级)的分工与协调。

?具体内容:部门、岗位、任务、流程、权力、责任、规范、关系。 第十讲 组织结构(三)

——组织结构设计 ?(二)组织设计受目标驱动与问题驱动 ?问题:

?1、战略与组织脱节——组织不能支持战略的发展,组织复杂与组织功能缺位并存; ?2、组织不精简,管理层级过多;

?3、部门职责、权限不清晰——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组织缺乏统一协调; ?4、部门核心业务流程不明确,工作忙乱; 第十讲 组织结构(三)

——组织结构设计 ?5、(企业)组织架构以职能为主导,而不是以市场、客户服务、流程为主导; ?6、不适应环境——对发展战略和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没有形成有力支持; ?7、组织内部管控不清,管理失控或管理过死。 第十讲 组织结构(三)

——组织结构设计 ?(三)组织设计的原则(P146-152)

?横向分工原则+纵向分工原则 ?传统原则+动态原则 ?综合:

?(1)目标任务原则 ?(2)分工协作原则 ?(3)责权对等原则 ?(4)精简效率原则 第十讲 组织结构(三)

——组织结构设计 ?(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6)结构与人员适应原则

?结构特征、指导制约性与人员特性、能动性结合。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稳定性:建立明确的指挥系统、责权关系及规章制度;

?适应性:选用具有适应性的组织形式和措施,使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具有一种灵活性和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

(四)组织设计的总体趋势

1.适应复杂环境——组织结构灵活;能够快速反应以适应于多变的环境;追求行动能力以实现效率;重视成员能力发挥。 2.从机械组织到有机组织形式 (1)机械组织

运用古典原则进行设计,强调组织内部高度分明的层级结构、职位、职权、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等,亦称层级组织、官僚式组织、封闭式组织。

——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组织

(2)有机组织

亦称柔性组织。成员按总目标要求进行工作, 无过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和种种管制,对职务规定灵活性和可调性较强的组织。

对员工的技术和知识层次要求高,专业素养要求高,责任心强。 ——典型的原子结构型组织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一)直线职能型结构

(二)矩阵型结构

1. 基本内容和模式:

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一套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它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指挥原则,有多重指挥线。

3.矩阵式结构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1)管理控制能力强,具有细化的内部分工和沟通,信息传递快;

(2)具有较强的机动性,组织可及时地对外部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因而有一定适应性;

矩阵式结构缺点:

(1)存在双重管理,存在冲突可能;

(2)组织需要良好的协调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与行为,管理成本巨大。 (3)对总负责人要求较高。(聂荣臻)

适用范围:

矩阵式结构最适应于环境高度不确定,目标反应了多重需求的情况。双权力结构使得交流和协调可以随环境迅速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可以在产品和职能之间实现平衡。矩阵式结构也适合于非常规技术,职能部门内部和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的情况。矩阵式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可以及时讨论解决不可预料的问题,在中等规模和少量产品线高新技术企业中最为有效。

(三)分部型结构(事业部结构、M型结构) 1.基本内容和模式:

分部式结构亦称事业部型结构,是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按照产品类别、用户、地域以及流程等不同业务单位划分成若干独立的业务经营和分权管理的管理单位的一种分权式结构类型。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独立的市场、独立的利益、独立的自主经营权,执行―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管理原则。

2. 典型的分部型结构示意图

3. 分部式结构的优点:

①可以使高层主管集中关注公司的战略决策; ②各事业部职能健全,易于运作; ③有利于培养综合管理人才;

④提高各事业部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敏捷适应性,充分发挥分权组织的优点;

4. 分部式结构的不足之处:

①缺乏职能式结构的规模效益,机构重复,管理成本增加; ②事业部之间协调困难,甚至出现无效竞争。 5. 适用范围:

当环境多变,组织规模很大,技术是非常规的,部门之间的依赖程度较高,目标是外部最优时,分部式结构是合适的结构。

(四)动态网络型结构

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业务专长的协作性组织形式。其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临时性组织。有时也被称为― 虚 拟组织‖,即组织中的许多部门是虚拟存在的,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是集中精力协调和控制组织的外部关系。

第十一讲:组织的起源

?一、创建组织的社会意义

? 汉南&弗里曼:组织是社会应对未来的反应和手段。 ?二、组织起源研究

?(一)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

? 市场(环境)→ →技术→ →分工→ →人员集中与协作→ →管理→ →组织

?(二)降低交易成本理论

?1.交易成本

?交易或交换中产生的费用 ?2.如何控制交易与交易成本?

?(1)市场 交易者——市场——交易者 ?(2)组织(等级关系)

? 监管 ? 制度 ? 行动者 行动者

?其中,市场是基础性的管理方式,但也存在很多制约,例如:复杂交易的风险与成本。(期货)

?3.企业的实质

?组织是一种制度化、等级化结构。它将互动制度化,建立监督奖惩机制,促使合作行为。 ?组织在处理复杂的和不确定的交易时优于市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可视为替代市场的产物。

?4.在这些条件下,市场让位于组织,组织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1)人类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风险等; ?(2)环境因素——不确定性;机会主义; ?极少可选择伙伴;

第十一讲:组织的起源

?(三)监控代理人 ?1.委托——代理关系;

?2.委托——代理关系可能产生的问题:代理人欺骗委托人; ?3.创建组织以控制委托——代理关系。

? 委托人 代理人 ?

? 监控体系

第十一讲:组织的起源

?(四)交换理论

?1.个体对群体有公共产品的依赖性; ?2.公共产品使用上的―搭便车‖现象;

?3.防范―搭便车‖现象,群体建立控制模式,包括: ? 非正式控制 ? 经济化赏罚 ? 监控与惩罚

? 建立形式化结构(组织)

?(五)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1.法人与自然人,是现代社会两大行动者。

?法人(法人团体、组织)是与自然人相对的一个概念, 指建立了规定各自权利与义务的法规、

制度与权威结构的社会组织, 如企业、学校、政党、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

?2.组织(法人团体)是一种―公共防御联盟‖。

?它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构而形成的, 其行动目的是为这些自然人

获取共同利益。其生存取决于它在补偿了行动中所付出的资源之后能否得到共同利益。

?行动和权利是组织的核心问题。

?3.关于组织行动和权利

?行动:组织行动由代理人实施; ?权利:

?(1)个体加入或创建组织,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为此需要付出,主要是让渡部分个人权力,

参与组织行动。

?(2)法人团体集合成员让渡的权利、法律赋予的权利,形成对内、对外的权利结构。

第十二讲 组织的决策

?一、决策

?1.决策(Decision Making) ?2.决策过程与方式

?目标(事件、任务) 信息 方案 选择 ?3.组织是一个决策体系(西蒙;塞尔泽尼克)

第十二讲 组织的决策

?二、组织决策

?1.个人决策与组织决策的差异——信息解读,利益追求,权力使用等影响决策。 ?2.组织决策分析:从理性决策到有限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完备信息 / 目标明确 / 理性衡量 ?有限理性(西蒙):不完备信息 / 最小满意度 / 组织决策过程复杂。

组织决策过程

第十二讲 组织的决策

?3.组织的决策模式:

?(1)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决策

?规章制度影响:注意力分配 / 参与人员 / 信息使用 / 利益等。 ?马奇:―合乎情理的逻辑‖——场景、规则行动

第十二讲 组织的决策

?(2)组织决策的政治过程

?组织决策有―政治‖——利益团体 / 权力 / 信息 / 参与方式(例:政府公告、招生、考试标准) ?(3)组织决策的信息解释过程 ?决策的前提是信息;

?信息的解释与使用——经验、身份与利益; ?问题。(例子:苏联边防军对飞机入侵的信息解读)

第十二讲 组织的决策

?(4)决策的两种启动机制与决策方式

?A 问题导向的决策

?问题的界定和最小满意度影响决策(例:―挑战者号‖空难事件) ?B ―答案‖导向的决策

?―答案‖影响决策,可能决策正确,也可能错误。例:―锤子效应‖;李汉生空降方正。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一、组织持续发展的意义

? 1.组织优胜劣汰是一种常态,但组织死亡有哪些潜在损失?

? 2.两个例子:装修经验的价值 / 企业兼并问题(sohu与chinaren)

? 3.结论:组织积蓄着许多价值,包括外在的(例如品牌)和内在的(例如经验)。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二、效率与适应问题——组织生存能力上的一个悖论 ? 1.组织的生存困境

? 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的斗争 / IBM、COMPAQ和DELL的变迁 / 松下公司 / 球队 /

中国―百年企业‖?/ 企业寿命问题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2.组织为什么普遍性地难以持久?

? 在组织发展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即组织生存的悖论:

? 当前效率与长久适应力难以兼顾——适应现时就要有效率,而越适应现在,越难以适

应未来。

?3.生存悖论产生的原因:

?(1)兼顾当前效率与未来适应力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球队) ?(2)当前效率产生稳定结构,进而产生惯性甚至惰性。(松下公司)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3)―近邻效应‖

? 近邻效应出现,选择面变窄,损害了组织未来适应力。(中国家电业) ?(4)稳定利益集团产生,阻挠变革。(IBM)

?(5)组织局限性——历史依赖性 ;效率追求双重性(效率还是效益?)。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三、组织的生命周期

?创业阶段 → 聚合阶段 → 规范化阶段 → 协作阶段 ?1.创业阶段

?组织特征:单一产品 / 目标;生存目标明确;规模小;人治色彩较强; ?危机:对领导的需要。领导必须在产品创新和强化管理间寻求到平衡。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2.聚合阶段

?组织特征:有主导产品并寻求扩展;以成长为目标;聚合性(认同、参与和报酬)强;人治与

初步的程序治理结合。

?危机:对分权的需要。上层、中层与下层间的权力分配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高路华事件)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3.规范化阶段

?组织特征:出现规范化结构、制度与程序(行政式机构或科层化加强);内部稳定与外部扩张

的双重目标;分权初步完成;激励制度面临变革,需建立组织性激励。

?危机:文牍主义盛行。规范化程序、制度和相关人员的介入,可能增加文牍主义(官僚主义)。 ?例;苹果电脑公司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4.协作阶段(强行政式机构)

?组织特征: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工作以克服文牍主义;组织通过分解或内部市场等应对科层化

弊端;以提高声望和完善组织为目标;

?危机:再创活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会因文牍主义、强化控制或争权夺利而衰弱。需要组织精干

化、流程化;重树小企业式的创新、开拓思维;组织重组或更换领导人;

?例:苹果电脑公司

第十三讲 组织的生存问题

?四、战略对策

?(1)学习型组织 ? 评价

?(2)松散联结(大学型组织)与网络型组织

?(3)新型架构——连锁 / 虚化 / 网络

?(4)成功企业的经验:保持核心稳定,也保持持续变革能力。 ? (可口可乐,肯德基)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一、参与者难题 ?1.异化

?(1)理论考察: ? 马克思

? 西曼:异化有6类——无权、无意义、无规范、文化隔离、自我隔离、社会隔离。 ?(2)问题:无权与自我隔离在组织的出现 ?(3)应用:情感劳动现象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2.盲从

?(1)默顿:过度遵守规则,规则大于目标,行动以遵循规则为追求,偏离甚至违反目标。 ?(2)电击实验(米尔格拉姆,1961)

?(3)盲从的存在性

?在科层制组织中,个体在信息、权力上服从组织总体。

?(4)思考:盲从导致个体无权,行动无意义,也导致官僚主义等出现,加剧组织强权化和非

道德化。(纳粹大屠杀中盲从)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二、社会难题

?1.组织冷漠(无反应) ? 高露洁事件 ? 中国银行业

? 组织(包括公共组织和私有组织)对公众 / 顾客表现冷漠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组织为什么冷漠? ?(1)组织由谁掌握?

?(一)韦伯:现代社会权力变迁 ? 社会权力→ →科层制组织

? 科层制组织→ →技术专家,管理精英 ?(二)米歇尔:组织权力集中于上层

? 内部:权力获得——管理、技术与职权体系 ? 外部:生存压力促进权力集中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2)组织为谁负责?

?私有组织——所有者和管理层

? ―顾客是上帝‖的条件性:市场竞争,顾客群体及其反应,社会监督制约 ?例如:富士康事件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2)组织为谁负责? ?公共组织类型:

? A. 委托机构组织例如;民用航空委员会 ? B.企业机构;例如:电力集团 ? C.利益集团机构;例如:工会

? D.多元主义机构;例如:全国工商联

? 问题:组织一定会为客户,成员或公众负责吗?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3)公众对组织冷漠如何反应? ?赫胥曼(Hirschman):退出或呼声. ? 退出需要有成本,需要有替代者选择;

? 呼声面临着不对称的力量博弈,导致个体冒险甚至牺牲. ?(4)问题与思考:如何制约组织冷漠? ? 制度建设?内部民主?民间结社?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2.不平等

? 组织建构不平等:

? (1)职权等级与权力; ? (2)性别不平等。

? 科层制内涵着产生不平等的因素: ? (1 )权力出现、集中与使用; ? (2)功利追求

? 思考:雇佣制 / 合同制流行与不平等。

第十四讲 组织的社会难题

?3.组织严酷(中移动 / 污染企业事件) ?(1)法人团体的自我利益 ?(2)权利分配的不均衡化 ?(3)法人团体的非道德化

?(4)组织严酷--组织冷漠,排斥,损害甚至操控参与者. ?(5)组织严酷的制约难题 ?(6)思考:极端情形 ? 对策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一、中国欠缺组织化 ?1.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1)西方的集团生活(费孝通与梁漱溟之论)

?集团——有组织结构及边界;有制度约束及利益相关; ?(2)渊源

?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西方:宗法社会→ →基督教→ → 统一信仰、去家灭私与利益集团化。 ?(3)中古社会对集团生活的促进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4)现代社会:个体——组织——社会 (前现代社会:个体--集团--社会) (5)集团生活的长处

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制精神;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2.中国欠缺集团与集团生活 (1)表现:

?A、中国历来欠缺集团(社会生活、经济与政治) ?B、中国欠缺集团生活精神

?C、中国采家族生活而舍集团,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 西方:个体——团体——国家 ? (家庭) ?

? 中国:个体--家庭--国家(团体)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中国是伦理社会:

--家庭与伦理

? ? ? ? ?

--家庭财产所有制和家庭经济 --差序格局和自我主义 --家国同构(家产官僚制)

--伦理生发出道德,伦理道德代宗教与法律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2)中国欠缺集团生活格局的形成:

? 宗法社会→ →统一格局与家族维续→ →周孔教化→ →伦理与伦理社会

?(参考:梁漱溟/费孝通)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3)影响:

? A. 中国文化;

? B. 中国社会(家族与伦理格局,理性早启,职业分途,无兵文化,缺乏阶级斗争与革

命);

? C. 稳定, 重视和谐; 但欠缺集团生活、集团精神与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力(无活力不变

革;轻视科学轻视拓殖;社会动员能力弱;强烈集权与内敛化倾向)。 补充

? 一、中国文化的特征,按照梁漱溟所言,有以下14项: ? 1.广土众民;2.多民族融合;3.历史长久;

?4.深厚强烈的内在生命力;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

重家;8.学术不向科学前进;9.法制不能形成,民主/自由/平等难以出现;10.道德气氛特重;11.不象国家,或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国家;12.无兵的文化;13.重孝道;14.隐士与隐士文化。 补充

? 二、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自身特征,体现于以下: ? 1.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2.自居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3.绵延至今,未曾断绝;4.同化力/吸收力极强;

5.不断融合/不断开拓;6.很早就成熟的文化;7.影响既远且大。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二、当代中国组织问题 ?(一)单位组织分析

?1.华尔德(Walder):国企单位的政治权力属于一种―新传统主义‖。

?(1)两个特点:一是?制度性的依附‘,亦即工人在经济上依附于企业,在政治上依附于工厂的

党政领导,在个人关系上依附于车间直接领导;二是工厂的?制度文化‘,包括领导和下属间?垂直性上下间互惠关系‘、工人之间积极分子和其他人之间的分裂,以及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采取的争取自身利益的策略——发展实用性私人关系。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2)成因:这两个方面来源于中国的总体制度和社会结构,即资源控制、党政合一制度细化

为完整的组织深入基层、―有原则的任人唯亲‖等。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2.其他观点:

?(1)单位是通过资源和人身权利实现控制的机构(如:刘建军); ?(2) ―单位是再分配体制中的制度化组织‖(李猛、周飞舟、李康);

?(3)社会结构取向——单位社会:国家通过单位实现对成员的全面整合,单位是一个个小社

会(李汉林);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3.我们的观点:

? 单位体制,并非仅仅为了控制和稳定,它实质上是一种―动员型集体主义‖,是为了动

员和重组社会而建立。

? 单位体制既是一种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再分配体制,即国家全面占有和控制各种社会

资源,建立单位组织代行国家职能,社会成员都被整合进入单位,国家经由单位实施动员、控制和再分配。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 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单位人‖和单位―公社‖的关系性质。

? ?影响:

? 稳定的总体结构;较强的社会整合、控制和动员;个人与单位的关系紧密; ? 效率低下;低水平福利;腐败等现象滋生。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二)转型期组织研究 ?1.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 ?(1)分权与社会的松动 ? 集团的出现

?(2)改革过程的合作(妥协?)与渐进 ? 思考:积重难返?

?(3)民营企业与庇护关系 ?

? 地方政府

? 公有制企业 ?

? 民营企业 ?庇护(clientele):获得资源和市场;减少政治干预。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4) ―关系网资本主义‖

? 组织网络--地方政府+工商银企业+其他机构 ? 评价:正--各种资本投入与利用; ? 负--效益低,不规范,腐败等。

?思考: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化;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趋向复杂;―地方寡头‖。

第十五讲 中国的组织问题

?2.组织形式--关系网结构

? 结构科层化与功能科层化的分离。

? 游荡在市场,科层制和关系网络间,形成中国式组织:双轨运作;内外有别。 ? 评价:灵活;

? 不规范,不稳定。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一、组织变迁的涵义

? 组织现有状态的修正或改变,包括结构、人员和规则等的变迁。变迁的目的在于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求得生存或组织目标的实现。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二、组织变迁的原因——环境变化

?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分别影响组织的结构复杂性、权力分配、规则体系和决策。 ?(一)外部环境——技术、法律、政治、人口、生态和文化等因素 ?1.法律和政策环境变化

?法律和政策环境变化影响组织的制度、市场和资源获得等事项(例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业布局;部委大学改革)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2.科学技术变化

?影响组织的市场、工作方式和决策模式等的变化(例如:DVD市场和企业;在线交流决策) ?3.竞争性环境变化 ?例如:市场开放 ?4.社会心态变化

?影响组织的工作方式和决策等(例如:集权管理与民主式管理)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二)内部环境 ?1.业绩

?业绩影响组织的生存,也影响目标的实现(例如:苹果公司,方正公司)

?2.组织结构缺陷

?结构问题,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冲突、决策失误、反应滞后(例如:20世纪70年

代日美企业的竞争)。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3.组织战略改变

?―结构跟着战略走‖(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1918-2007,企业史大师,《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 ) ?4.组织规模变化

?规模影响组织的结构、权力分配和决策模式等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三、组织变迁的阻力及消除 ?(一)成员方面

?对于变迁存在心理阻力——惰性、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可能带来的损失或丧失的抵制。 ?(例如,IBM)

?(二)变迁所需的成本

?变革组织需要条件和机遇,需要考虑成本。(例如,诺基亚)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四、组织变迁的内容与方式 ?(一)组织变迁的内容

?组织的变迁,主要涉及成员、结构、技术和制度体系的变革。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二)组织变迁的方式

?1.结构重组——重设组织结构

?例如:通用汽车公司推行事业部制 ?2.人员更替

?例如:李.亚柯卡对克莱斯勒公司的救治:

?1978年,克莱斯勒市场占有率8.1%,亏损11亿美元,面临死亡。亚柯卡把中高层经理更换了80%,裁员50%,关闭多家工厂,更新了公司生产、销售和服务。

?3.组织文化变革——组织制度、思维和行动方式变革,注重学习、培训和人员更新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五、组织变迁需注意的问题 ?(一)变迁中的措施问题 ?1.防止手段与目的混淆 ?2.有计划、有准备的变迁 ?3.增强沟通,消除阻力 ?4.建立制度化保障 组织社会学第十六讲 组织的变迁

?(二)变迁的观念问题 ?1.组织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2.组织规则并非越严密越好

?3.组织结构优劣并非以效率为绝对标准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一、未来组织的特征

? 在环境变化、技术变革等因素推动下,未来的组织需要:对环境作出最快的反应;利

用网络重组组织;完善把个人特质和组织总体结合的协作体系;增强组织转变自身的能力。

? 可以说,组织要从―军团‖变为―特种作战部队‖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1.等级制度淡化

?等级制的目的在于形成责任体系和控制。

?在技术和任务要求下,未来的组织可能形成网络格局,淡化等级制度。 ?2.组织形态扁平化

?组织形态扁平化有助于信息和资源流动,形成快速反应。 ?思考:当前或传统组织为什么没有扁平化? ?(参考:组织的垂直分化)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3.组织权力分权化

?决策权和执行权等下放,信息流通性影响增加。 ?4.组织的分部门从专门化向多能化发展

?组织从―多个专门兵种配合‖向―全能(多能)型部队‖转变。 ?5.组织规模小型化或精干化 ?从―恐龙‖变成―狼‖、―鼠‖。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二、组织发展对成员的要求

?1.较强的适应能力

?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有足够的适应力 ?2.不断创新的能力

?―能够预测下一步甚至几步‖ ?3.快速决策的能力

?4.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5.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6.全球化的意识和能力 ?7.沟通交流能力 ?―情商‖

?8.目标实现能力

?―未来组织对只会遵循规则的官僚主义者说不‖

第十七讲 组织的发展

?变色龙组织

?变色龙:恐怖的外貌、多变的肤色形体、对危险的机敏反应。

?变色龙组织:五大特征——灵活善变、重视个人、团队协作、强大的核心能力以及多元化的品

味。

?

? ——摘自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组织》,―变色龙组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