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工程管理规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万翔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弱电系统工程管理规程

1、目的

为了加强项目公司弱电系统工程的管理,对弱电工程的各实施过程(步骤)进行指导、控制,确保项目开发过程的有序进行. 2、试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弱电工程的管理。 3、工作流程

管线施工 设备安装 系统调试 竣工验收 保修服务 施工准备 图纸会审 图纸深化 技术交底 材料采购 4、管理过程 4.1事前管理

4.1.1设计阶段的管理

1、参加初步设计的评审工作,并对初步设计进程进行跟踪,定期、及时与设计部门和设计公司沟通。

2、对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

3、通信、网络、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是否已与相关专业单位沟通并分层制图。 4、监控中心位置是否合理,面积大小是否符合要求;若小区分期开发,中心又不在首期地块,则应审核监控中心的过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

5、楼道管道、弱电井、桥架、设备箱(间)的位置、空间及余量是否合理,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 并经建筑及相关专业确认。 6、室内外桥架及管道的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7、室外管线设计是否合理,进小区或地下室的管路留洞位置是否合理,管道路由的容量是否满足需要;是否已与相关的市政接口相衔接。

8、室外井道管路大小及分布是否经过景观环境设计的审核。

9、小区监控室、门卫室、电梯机房等设备及管理用房是否满足联网要求。 10、系统的管路设计对以后设备的选型和调整是否留有空间和余地。 4.1.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1.2.1、图纸会审

1、确定施工单位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并就提出的设计问题进行明确。 2、根据图纸会审内容,结合相关设备技术特点,在进场施工前完成图纸相关部位的深化设计工作; 4.1.2.2、划项工作

组织智能化单位、安装单位、消防单位等与智能化工程相关联的承包方,召开划项专题会:

? 进一明确各自的施工范围和配合内容; ? 划定交叉专业的接口各方施工界面; ? 相关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1.2.3、其他事宜

1、要求施工单位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图纸内容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要求,拟定详细可行的施工计划,并向我方报备;

2、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本项目特点拟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在方案中明确拟采用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 4.2事中控制

4.2.1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4.2.1.1管路、线缆、桥架施工技术及工艺 4.2.1.1.1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

(1)金属线槽一般采用适用于正常环境的室内干燥和不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明敷,但对金属线槽有严重腐蚀的场所不应采用。

(2)金属线槽垂直或倾斜安装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线或电缆在线槽内移动。

(3)由金属线槽引出的线路,可采用金属管、硬质塑料管、半硬塑料管、金属软管或电缆等布线方式。电线或电缆在引出部分不得遭受损伤。 (4)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 (5)金属线槽应可靠接地或接零,但不应作为设备的接地导体。

(6)在室内采用电缆桥架布线时,其电缆不应有黄麻或其他易燃材料外护层。 (7)过伸缩沉降缝时,电缆桥架应断开,断开距离以100mm左右为宜。

(8)线槽过伸缩沉降缝时,宜采用伸缩接头。两组电缆桥架及线槽在同一槽梁上安装时,两组电缆桥架及线槽之间的净距离不小于50mm。

(9)电缆桥架(托盘)水平安装时的距地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50米,垂直安装时距地1.80米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但敷设在电气专用房间(如配电室、电气竖井、技术层等)内时除外。

(10)敷设10KV及以下电缆的电缆桥架及线槽多层安装时,其层间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 (11)一般情况下,支撑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各托臂、支架之间的距离以1.5~3米左右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垂直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2米。

(12)几组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安装时,各相邻电缆桥架间应考虑维护、检修距离。 (13)在电缆桥架上可以无间距敷设电缆,电缆在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电力电缆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50%。

(14)下列不同电压、不同用途的电缆,不宜敷设在同一层桥架上,如受条件限制需安装在同一层桥架上时,应用隔板隔开。 (15)电缆桥架连接严禁采用电、气焊接;

(16)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的最小净距: 管 道 类 别 一般工艺管道 具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管道 有保温层 热力管道 无保温层 1 1 平行净距(米) 0.4 交叉净距(米) 0.3 0.5 0.5 0.5 0.5 (1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电缆桥架及线槽应加保护罩; ① 电缆桥架及线槽在户外安装时,其最上层或每一层;

② 电缆桥架及线槽在铁篦子板或类似的带孔装置下安装时,其最上层电缆桥架及线槽应加保护罩,如果最上层电缆桥架及线槽宽度小于下层的电缆桥架及线槽宽度时,下层电缆桥架及线槽也应加保护罩;

③ 电缆桥架及线槽垂直安装时,离所在地平面2米以下的电缆桥架及线槽及线槽:

④ 电缆桥架及线槽安装在容易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⑤ 电缆线架及线槽安装在多粉尘场所; ⑥ 电缆桥架及线槽安装在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18)电缆桥架不宜安装在腐蚀性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蚀性液体管道的下方,否则应采取防腐、隔热措施。

(19)电缆桥架在穿过防火墙及防火楼板时,应采取防火隔离措施。

(20)电缆桥架及线槽与工艺管架共架安装时,电缆桥架及线槽应布置在管架的一侧; (21)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交叉架设时,其净距离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22)电缆桥架及线槽从正常环境穿墙进入防火、防爆的环境时,墙上应安装相应的密封装置;

(23)电缆桥架从室内穿墙至室外时,在墙的外侧应采取防雷措施; 4.2.1.1.2暗配管安装

(1)暗配的电线管将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管子,离表面的净距不会小于15mm。

(2)当电线管需要弯曲敷设时,其转角角度必须会大于90°。每条暗线管不会有三个以上的转角,更不会有“S”弯。在弯曲处不能有皱折和坑瘪,以免磨损电缆。

(3)进入落地式控制箱的电线管路,排列会整齐,管口将高出基础面不小于50mm。 (4)埋于地下的电线管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在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将会加保护管保护。 (5)电线管路的弯曲处,弯扁程度不会大于管外径的10%,弯曲半径会不小于管外径的6倍;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楼板内时,不会小于管外径 的10倍。

(6)在电线管超过下列长度时,中间应加装接线盒或拉线盒.其位置应便于穿线。 ? 管子长度每超过45 mm,无弯曲时; ? 管子长度每超过30 mm,有一个弯时; ? 管子长度每超过20 mm,有二个弯时; ? 管子长度每超过12 mm,有三个弯时。

(7)在垂直敷设时,装设接线盒或拉线盒的距离为15 mm左右。

(8)配塑料管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5°C。配塑料管用的接线盒、灯关盒 、开关盒等,均宜使用配套的塑料制品。

(9)塑料管在进入接线盒、灯关盒、开关盒或设备箱内时,会加以固定。塑料管砖墙内剔槽敷设时,必须用强度不小于100号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厚度不会小于15mm。 4.2.1.1.3清扫管路

(1)穿线工作一般是在土建地坪和粉刷工程结束后进行。所谓穿线,就是将绝缘导线,由控制箱到设备,或由一个接线盒到另一个接线盒。

(2)为不伤及导线,穿线前,应先清扫管路。方法是用压力约0.25Mpa的压缩空气,吹入已敷好的管中,以便除去残留的灰土和水分:如无压缩空气,则可在钢线上绑以擦布成拖把布状,来回拉数次,将管内杂物和水分擦净。管路清扫后,随即向管内吹入滑石粉,以便穿线。并将管子端部安上塑料管帽或护线套,再进行穿线。

(3)在垂直管路中,为减少管内导线的下垂力,保证导线不因自重而折断,应在下列情况下装设接线盒:电话电缆管路大于15mm;控制电缆和其它截面(铜芯)在2.5 mm2以下的绝缘线,当管路长度超过20m时。

(4)导线应在接线盒内固定一次,以减缓导线的自重拉力。 4.2.1.1.4电缆敷设 a.敷设桥架电缆

(1)敷设桥架电缆,可在桥架绑放上电线滑轮。在桥架水平段每4-6m绑扎一个,,垂直段每4-5m绑扎一个,在拐弯处必须绑扎一个,根据拐弯的方向,可将拐角处的绑成垂直的或倾斜45°。当滑轮绑好后,先将一根麻绳通过滑轮,敷设在桥架上,一头由人牵引,一头绑扎电缆,电缆绑扎头如前所述,采用自制网套牵引头拉上桥架。

(2)电缆敷设的起点,应根据电缆桥架敷设路线,电缆盘运输备件、支盘场地等决定.一般选在弱电站房(或附近)、拐角处、三通和四通连接处。粗电缆每次可以敷设一根,较细电缆一次可以敷设2-4根。

(3)敷设电缆时,拉力要均匀,桥架上应有人调整滑轮,以防电缆滑出滑轮,扭结在一起。当电缆较长时,可以选中间为起点,向两头敷设,这时电缆长度一定要测量准。

(4)电缆桥架水平安装两排时或垂直安装几排时,放电缆应先里边、后外边。垂直安装时,应先下边、后上面。

(5)电缆敷设在桥架上,应立即开始整理,使电缆松弛地、沿直线方向摆放在桥架上,在建筑物伸缩缝处应摆放成“S”形。电缆摆放时,转弯处应紧松一致。每3-5m用塑料绑扎线绑扎一次。桥架上的电缆应平行整洁。 b.管内穿线

(1)穿在管内绝缘导线的额定电压不应低于500V。

(2)管内穿线宜在建筑物的抹灰、装修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在穿入导线之前,应将管子中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

(3)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于同地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孔槽内。 (4)横向敷设的报警系统传输线路如采用穿管布线时,不同防火分区的线路不会穿入同一根管内。

(5)导线在管内不会有接头和扭结,其接头应在接线盒内连接。 (6)管内导线的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会超过管子截面积的40%。

(7)弱电系统的传输线路宜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同一工程中相同线别的绝缘导线颜色会一致,接线端子会有标号。

(8)布线使用的非金属管材,线槽及其附件应采用不燃或非延燃性材料制成。

(9)导线穿入钢管后,在导线出中处,会装护线套保护导线;在不进入盒(箱)内的垂直管口,穿导线后,会将管口作密封处理。

(10)电缆运输和储存时,电缆盘应立放,电缆端头应做防止潮气进入的密封处理; (11)电缆敷设前应经过检查,核对型号,有无受潮

(12)电缆敷设应选择好的天气,只有当电缆和周围的温度在0℃以上,并有24小时的时间才能进行电缆中间头和终端头制作安装。如果气温低于0℃,天气不好,应采取升温、保温措施;

(13)电缆敷设后和电缆在其它工程尚未完成地段安装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以免电缆受到损坏;

(14)电缆在终端头、中间头附近,应留出备用长度,直埋电缆时应在全长上留出少量裕度; (15)电缆经过建筑结构,如楼板、墙或防火区时,所有的孔洞应用至少保持两小时的防火材料堵塞;

(16)并列敷设的电力电缆,其相互的净距离应符合规定要求;

(17)电缆与热力等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应按规定保持足够的间距或加 隔热保护措施;

(18)敷设电缆时,拉力要均匀,敷设桥架电缆时,桥架上应有人调整放线滑轮,以防电缆滑出滑轮,扭结在一起,当电缆较长时,可以选中间为起点,向两头敷设,这时电缆长度一定要准确;

(19)电桥架水平安装成两面三刀排时或垂直安装成几排时,放电缆时应先放里边,后放外边。电缆桥架垂直安装时,应先放下边,后放上边;

(20)电缆桥架及线槽内敷设的电缆,应用尼龙带、绑线或金属卡子进行固定,固定点要求如下:

① 水平敷设时,电缆(线)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中间接头的两端处; ② 垂直敷设时,每隔1000~1500mm; ③ 不同标高的端部; c.电缆接续

(1)布线电缆在连接前应对已敷设的电缆留长、走向、接头位置等核对清楚,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连接工作;

(2)在线缆芯线接续前都要进行编线和对号工作,它是接续前不可少的工序;

(3)线缆芯线打线对号,一般来说,全色谱的线缆在芯线接续工作中,都按色谱顺序进行接续,即“对号入座”。电缆需对号时,一般使用统一线标准,

(4)线缆接续后,应进行断线、混线、错接、芯线对号、反接、差接、交接情况的检查。 d.分线盒(箱)安装

(1)分线箱(盒)安装以前,应检查分线设备的零配件是否齐全有效,电气性能是否符合规定;

(2)分线箱(盒)的安装方式、地点与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装设应稳妥、牢固、端正。分线箱之间最大距离应为30m;

(3)分线箱(盒)安装后,应按设计图的编号在箱(盒)正面写上配线区编号,分线箱编号及线序,字体应端正,大小应均匀;

(4)信息插座装于墙上低位处,并应有“电话”标志,不用时应有防尘盖保护。

4.2.1.2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 4.2.1.2.1端接设备安装及续接 双绞线端接的一般要求:

* 线缆在端接前,必需检察标签颜色和数字的含义,并按顺序端接; * 线缆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 线缆端接处必需卡接牢靠,接触良好; * 线缆端接处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 双绞电缆与连接硬件连接时,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所有需要端接的设备必须采用独立封装;

系统端接前应确认电缆敷设已经完成,设备间土建及装修工程完成,具有清洁的环境和良好的照明条件,配线架已经安装好,核对电缆编号无误;

剥除电缆护套时应采用专用开线器,不得刮伤绝缘层,电缆中间不得产生断接现象; 端接前须准备好配线架端接表,电缆端接依照端接表进行。 4.2.1.2.2六类模块化配线架的端接

首先把配线架按顺序依次固定在标准机柜的垂直滑轨上,用螺钉上紧,每个配线架需配有1个2U的水平理线架。

(1)在端接线对之前,首先要整理线缆。用带子将线缆缠绕在配线板的导入边缘上,最好是将线缆缠绕固定在垂直通道的挂架上,这可保证在线缆移动期间避免线对的变形。 (2)从右到左穿过线缆,并按背面数字的顺序端接线缆; (3)对每条线缆,切去所需长度的外皮,以便进行线对的端接;

(4)对于每一组连接块,设置线缆通过末端的保持器(或用扎带扎紧),这使得线对在线缆移动时不变形;

(5)当弯曲线对时,要保持合适的张力,以防毁坏单个的线对;

(6)对捻必需正确地安置到模块的分开点上。这对于保证线缆的传输性能是很重要的; (7)开始把线对按顺序依次放到模块后板相对应的索引条中,色码依次为棕、棕/白、橙/白、橙、绿/白、蓝、绿、蓝/白;

(8)用手指将线对轻压到索引条的夹中,使用斜口钳将伸出的导线头剪断。 (9)用模块专用压接工具将模块后板压入模块基座。 (10)将模块装到配线架上。

(11)将标签贴到配线架上,以标示此区域。 4.2.1.2.3接插式配线架的端接

(1)第1个110配线架上要端接的24条线牵拉到位,每个配线槽中放6条双绞线。左边的线缆端接在配线架的左半部分,右边的线缆端接在配线架的右半部分。

(2)在配线板的内边缘处将松弛的线缆捆起来,保证单条的线缆不会滑出配线板槽,避免线缆束的松弛和不整齐。

(3)在配线板边缘处的每条线缆上标记一个新线的位置。这有利于下一步在配线板的边缘处准确地剥去线缆的外衣。

(4)拆开线缆束并握紧住,在每条线缆的标记处划痕,然后将刻好痕的线缆束放回去,为盖上110配线板做准备。

(5)当4个缆束全都刻好痕并放回原处,用螺钉安装110配线架,并开始进行端接(从第一条线缆开始);

(6)在刻痕处外最少15cm处切割线缆,并将刻痕的外套滑掉; (7)沿着110配线架的边缘将“4”对导线拉进前面的线槽中;

(8)拉紧并弯曲每一线对使其进入到索引条的位置中去,用索引条上的高齿将一对导线分开,在索引条最终弯曲处提供适当的压力使线对的变形最小。

(9)当上面两个索引条的线对安放好,并使其就位及切割后,再进行下面两个索引条的线对安置。在所有4个索引条都就位后,再安装110连接模块。并在标签纸上记下线缆标签。 4.2.1.2.4面板安装 (1)安装要求:

信息插座应牢靠地安装在平坦的地方,外面有盖板。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地信息插座,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有开启口,应可防尘。 安装在墙体上的插座,应高出地面30cm,若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固定螺钉需拧紧,不应有松动现象。

信息插座应有标签。本系统采用TIA/EIA 568B标准接线。 (2)信息模块端接

信息插座分为单孔和双孔。这种插座的高性能、小尺寸及模块化特点,为设计综合布线提供了灵活性。它采用了标明多种不同颜色电缆所连接的终端,保证了快速、准确的安装。 a. 从信息插座底盒孔中将双绞电缆拉出约20-30cm; b. 用环切器将双绞电缆剥除5cm的外护套;

c. 取出信息模块,根据模块的色标分别把双绞线的4对线缆压到合适的插槽中;并剪断伸出的余缆

d. 使用打线工具把线缆压入插槽中,;

e. 将制作好的信息模块扣入信息面板上,注意模块的上下方向; f. 将装有信息模块的面板放到墙上,用螺钉固定在底盒上;

g. 为信息插座标上标签,标明所接终端类型和序号。终端设备安装前必须确认所有的装修工作已经完成,核对信息口编号是否有误; 所有插座按照EIA/TIA568B标准进行端接;

信息插座安装在墙体上时,应高出地面30厘米,并严格按照电磁保护相关规定避免受到强电线路干扰;

终端设备安装完毕后应立即依照平面图在面板上做好编号,并且采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的标准字体标签。

4.2.1.2.5光纤施工

4.2.1.2.5.1、光缆施工基础知识 (1)操作程序

* 在进行光纤接续时,施工人员必须戴上眼睛和手套,穿上工作服,保持环境洁净。 * 不允许观看已通电的光源、光纤及其连接器,更不允许用光学仪器观看已通电的光纤传输通道器件;

* 只有在断开所有光源的情况下,才能对光纤传输系统进行维护操作。 4.2.1.2.5.2、光纤布线过程

首先光纤的纤芯是石英玻璃的,极易弄断,因此在施工弯曲时决不允许超过最小的弯曲半径。其次光纤的抗拉强度比电缆小,因此在操作光缆时,不允许超过各种类型光缆抗拉强度。在光缆敷设好以后,在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将光缆捆接在一起,然后才进行光纤连接。可以利用光纤端接装置(OUT)、光纤耦合器、光纤连接器面板来建立模组化的连接。当辐射光缆工作完成后及光纤交连和在应有的位置上建立互连模组以后,就可以将光纤连接器加到光纤末端上,并建立光纤连接。最后,通过性能测试来检验整体通道的有效性,并为所有连接加上标签。 4.2.1.2.5.3、施工准备 (1)光缆的检验要求

* 工程所用的光缆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 光纤所附标记、标签内容应齐全和清晰;

* 光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光缆应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 *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观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 光纤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具有经过防火处理的光纤保护包皮,两端的活动连接器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每根光纤接插线的光纤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应符合设计要求。 (2)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的规定

* 光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 光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记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记名称应统一,标记位置应正确、清晰。

4.2.1.2.5.4、光缆布线的要求

布放光缆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挤压和损伤。光缆布放前,其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应书写清晰、端正和正确。最好以直线方式敷设光缆。如有拐弯,光缆的弯曲半径在静止状态时至少应为光缆外径的10倍,在施工过程中至少应为20倍。 4.2.1.2.5.5、光缆布放 (1)通过弱电井垂直敷设

在弱电井中敷设光缆有两种选择:向上牵引和向下垂放。

通常向下垂放比向上牵引容易些,因此当准备好向下垂放敷设光缆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 在离建筑顶层设备间的槽孔1-1.5m处安放光缆卷轴,使卷筒在转动时能控制光缆。将光缆卷轴安置于平台上,以便保持在所有时间内光缆与卷筒轴心都是垂直的,放置卷轴时要使光缆的末端在其顶部,然后从卷轴顶部牵引光缆。

* 转动光缆卷轴,并将光缆从其顶部牵出。牵引光缆时,要保持不超过最小弯曲半径和最大张力的规定。

* 引导光缆进入敷设好的电缆桥架中。

* 慢慢地从光缆卷轴上牵引光缆,直到下一层的施工人员可以接到光缆并引入下一层。在每一层楼均重复以上步骤,当光缆达到最底层时,要使光缆松驰地盘在地上。在弱电间敷设光缆时,为了减少光缆上的负荷,应在一定的间隔上(如5.5m)用缆带将光缆扣牢在墙壁上。用这种方法,光缆不需要中间支持,但要小心地捆扎光缆,不要弄断光纤。为了避免弄断光纤及产生附加的传输损耗,在捆扎光缆时不要碰破光缆外护 套,固定光缆的步骤如下:

* 使用塑料扎带,由光缆的顶部开始,将干线光缆扣牢在电缆桥架上; * 由上往下,在指定的间隔(5.5m)安装扎带,直到干线光缆被牢固地扣好; * 检查光缆外套有无破损,盖上桥架的外盖。

(2)通过吊顶敷设光缆

本系统中,敷设光纤从弱电井到配线间的这段路径,一般采用走吊顶(电缆桥架)敷设的方式:

* 沿着所建议的光纤敷设路径打开吊顶;

* 利用工具切去一段光纤的外护套,并由一端开始的0.3m处环切光缆的外护套,然后除去外护套;

* 将光纤及加固芯切去并掩没在外护套中,只留下纱线。对需敷设的每条光缆重复此过程; * 将纱线与带子扭绞在一起;

* 用胶布紧紧地将长20cm范围的光缆护套缠住;

* 将纱线馈送到合适的夹子中去,直到被带子缠绕的护套全塞入夹子中为止;

* 将带子绕在夹子和光缆上,将光缆牵引到所需的地方,并留下足够长的光缆供后续处理用。 4.2.1.2.5.6、信息插座和光缆芯线终端安装 信息插座的安装要求如下:

1.工作区信息出口安装在附近的墙面上时,出口底边距地面30厘米。计算机信息出口附近要配有电源,信息插座与电源插座的距离应保持20厘米,如下所示。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G20 铁管信息插座电源插座20 cm30 cm地面

2.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可开启,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面板安装螺丝必须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4.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的类型。 本设计工作区6类非屏蔽RJ45模块采用TIA/EIA568 B连接方式。 4.2.1.2.5.7、线缆敷设和终接 1、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2、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按 GB/T50312中的规定。

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GB/T50312中的规定。 4、对绞电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I.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六类不应大于13mm; 对绞线在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II.卡入跳线架连接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

III.端接于RJ45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端接标准之一(T568A或T568B)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 IV.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的屏蔽罩必须以可靠的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5、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光纤连接损耗 连接类别 多 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单 模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6.缆线一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 缆线的型号、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7.缆线终接的一般要求如下: 缆线标识内容正确; 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的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8.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9.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类跳线线缆盒与接插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的要求;

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跳线不应超过5m,光缆跳线不应超过10m。 4.2.1.2.5.8机柜、配线架安装

1.机柜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机柜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3.机柜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4.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然后铺设活动地板。

5.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有800m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背板式配线架可直接由背板固定于墙面上。 6.壁挂式机柜距地面宜为1200mm。 7.桥架或线槽应直接进入机架或机柜内。

8.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9.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10.背架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线管理架安装在可靠的墙壁上,金属背板与墙壁应紧固。

4.2.1.2.6布线管理

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对设施的有效操作和维护非常关键,根据TIA/EIA-606管理标准准则,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有:

1. 标签 或其它标识元件和设备的方法;

2. 基于电脑或基于纸面的记录保存系统 ,跟踪元件和设备的位置、用途和状态; 3. 在标签和记录系统中都使用数字字母方案 (链接) ,定义所有元件和设备之间的关系。 标签:

应对每个元件进行标记,包括: 空间 通道 电缆 端接硬件 接地系统 设备

每个元件的标签必须:

唯一,防止与其它类似元件混淆;

清晰永久;应在元件的整个寿命期内持续使用 (某些情况下要长达 50 年)。 记录保存系统:

应按逻辑方式,对相关设施和设备元件进行分类; 可以是纸面的,也可以基于电脑; 工作单还应指明谁负责记录更新。 数字字母方案:

在简单的电话系统中,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案,用电话号码或分机标记每个元件; 首选的方案应提供唯一的标识符,并包括与元件有关的信息。

对综合布线系统而言,一个统一制定的标签管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避免管理规程的不兼容性和不完整性,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降低管理成本。让管理人员能熟知并管理各管理区内线路的分布、配线情况。在本综合布线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 给每一根六类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缆的两端贴上标签; 给每一根语音和数据主干贴上识别标签; 给所有的面板、配线架贴上相应的识别标签; 给所有的跳线贴上相应的识别标签; 给数据主干光纤贴上醒目的识别标签; 信息点的移动、增加或改变将被记入文档。

以下根据TIA/EIA 606准则及我司以往的设计工程经验,介绍主要管理间编号、面板及配线架等识别标签的编码方法: 1. 管理间编号原则:

IDF-X-X

该区域内第N个管理间某区域

例如A区第4个管理间的编号:IDF-A-4。 2. 设备间配线架编号原则:

X F X-X X

C:数据点P:语音点房内第N个信息点第N个房间第N层

说明:房间号依层从某一点按顺时钟方向数,例如2层第10号房间的第2个数据信息点的编号为:2F10-2C。

3. 水平线缆的标签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配线架编号一致,表示某个信息点;另一部分由

组成,表示该信息点端接在配线架上的位置。

4. 工作区每个信息点编号与配线架编号一致,形成一一对应。另外语音点采用红色标识,数据点采用蓝色标识。

4.2.1.3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施工工艺 4.2.1.3.1工程准备及技术交底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和批准;

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包括工和特点、旋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 设备、仪器、器材、机具、辅材、工具和机械等应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 备有施工中的通讯联络工具。

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物有关情况进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施工。 室内装修完毕;

地面、墙面的预留孔洞、地槽和预埋件等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区域内能保证施工用电。

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

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和预留管道情况;

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并对各管道标出路由标志; 当施工现场有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时,应提前清除。 4.2.1.3.2工程实施安装工艺

1 工艺流程:

中央控制室设备安装 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 现场控制器安装 单体设备安装 传感器、执行器安系统联调 系统验收 2 钢管、金属线槽及线缆敷设

钢管、金属线及线缆敷设请参照有关工艺进行。 3 中央控制室设备安装

3.1 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并符合下列要求: a 设备外形完整,内外表面漆层完好。

b 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规定,备品备件齐全

3.2 按照图纸连接主机、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网络控制器等设备。 3.3 设备安装应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做防锈处理。 3.4 设备底座应与设备相符,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

3.5 中央控制及网络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下列规定:

a 控制台、网络控制器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排列,根据柜的固定孔距在基础槽钢上钻孔,安装时从一端开始逐台就位,用螺丝固定,用墙线找平找直后再将各螺栓紧固。

b 对引入的电缆或导线,首先应用对线器进行校线,按图纸要求编号。

c 标志编号应正确且与图纸一致,字迹清晰,不易褪色;配线应整齐,避免交叉,固定牢固。

d 交流供电设备的外壳及基础应可靠接地。

e 中央控制室一般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接地装置。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应小于1Ω。

4 现场控制器的安装 4.1 现场控制器箱安装

4.1 现场控制器接线应按照图纸和设备说明书进行,并对线缆进行编号。 5 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5.1 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温、湿度传感器应尽可能远离窗、门和出风口的位置。

b 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mm,同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大于5mm。

c 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5.2 温度传感器至现场控制器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尽量减少因接线引起的误差,对于镍温度传感器的接线电阻应小于3Ω,1KΩ铂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1Ω。

5.3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a 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温、湿度的位置。

b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5.4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a 水管温度传感器宜在暖通水管路安装完毕后进行。

b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c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e 水管型温度传感器宜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f 水管型湿度传感器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 6 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安装 6.1 传感器宜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 6.2 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侧。

6.3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安装。

6.4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6.5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暖通水管路安装完毕后进行,其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6.6 水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不宜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处开孔及焊接。

6.7 水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宜安装在管道底部和水流流束稳定的位置,不宜安装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6.8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

a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b 风压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c 风压压差开关宜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d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完毕后应做密闭处理。 f 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g 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排放口。 7 水流开关的安装

7.1 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安装的同时进行。

7.2 水流开关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7.3 水流开关宜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7.4 水流开关宜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8 流量传感器的安装 8.1 磁流量计

a 电磁流量计应避免安装在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或有剧烈振动的场所。 b 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该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 c 电磁流量计应设置在流量调节阀的上游,流量计的上游应有一定的直管段。 d 在垂直的工艺管道安装时,液体流向自下而上,以保证导管内充满被测液体或不致产生气泡;水平安装时必须使电极处在水平方向,以保证测量精度。

8.2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

a 涡轮式流量变送器宜安装在便于维修并避开强磁场、剧烈震动及热辐射的场所。 b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

一致。如果没有标志,可按下列所述判断流向: a、流体的进口端导流器比较尖,中间有圆孔。 b、流体的出口端导流器不尖,中间没有圆孔。 c、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止逆阀。

d、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一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有10 倍管径长度的直管,下游留5 倍管径长度的直管。若传感器前后的管道中安装有阀门和管道缩径、弯管等影响流量平稳的设备,则直管段的长度还需相应调整。

e 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绝缘保护层的线缆,线缆的屏蔽层宜在现场控制器侧一点接地。

9 风机盘管温控器、电动阀的安装

9.1 温控开关与其他开关并列安装时,距地面高度应一致。 9.2 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介质流方向一致。 9.3 风机盘管电动阀应安装于风机盘管的回水管上。 9.4 四管制风机盘管的冷热水管电动阀共用线应为零线。 10 电磁阀、电动阀的安装

10.1 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介质流方向一致。 10.2 空调器的电磁阀、电动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10.3 电磁阀、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且结合处不允许有间隙、松动现象。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等级。

10.4 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并注意安装的位置便于维修、拆装。

10.5 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

10.6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磁阀、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10.7 电磁阀、电动阀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

10.8 电磁阀、电动阀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10.9 电磁阀、电动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道。 10.10 在管道冲洗前,应将阀体完全打开。 10.11 安装于室外的电磁阀、电动阀应加防护罩。 10.12 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严禁倾斜安装。

10.13 大型电动调节阀安装时,应避免给调节阀带来附加压力,应安装支架,在有剧烈振动的场所,应同时采取避震措施。

11 风阀控制器的安装

11.1 风阀控制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电阻、工作电压、控制输入等,其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11.2 风阀控制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阀门开闭方向一致。 11.3 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

11.4 风阀控制器安装后,风阀控制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11.5 风阀控制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 11.6 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要的相匹配,符合设计要求。 11.7 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

12 系统的调试

12.1 调试程序

a 楼宇自控系统调试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楼宇自控系统的全部设备包括现场的各种阀门、执行器、传感器等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全部符合图纸及设计的要求。

2) 楼宇自控系统的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合格;同时,其设备或系统的测试数据必须满足自身系统的工艺要求,具备相应的测试记录。

3) 检测楼宇自控系统设备与各联动系统设备的数据传输符合设计要求。

4) 确认按设计图纸、产品供应商的技术资料、软件和规定的其他功能和联锁、联动程序控制的要求。

b 调试程序 1) 现场控制器测试 数字量输入测试

信号电平的检部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干接点输入、电压和电流等信号是否符合要求。

动作试验:按上述不同信号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全部测点进行测试,并将测点之值记录下来。

数字量输出测试:

信号电平的检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继电器开关量的输出起/停(ON/OFF)、输出电压或电流开关特性是否符合要求。

动作试验: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并记录其测试数值和观察受控设备的电气控制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受控单体受电试运行正常,则可以在受控设备正常受电情况下,观察其受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模拟量输入测试: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有源或无源的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程(容量)、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规定。

模拟量输出测试:按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定其模拟量输出的类型、 量程(容量)与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

现场控制器功能测试:按产品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进行测试。通常进行如下功能测试:

运行可靠性测试和现场控制器软件主要功能及其实时性测试。 12.2 空调单体设备的调试 a 新风机单体设备调试

1) 检查新风机控制柜的全部电气元器件有无损坏,内部与外部接线是否正确无误,严防强电电源串入现场控制器,如需24VAC,应确认接线正确,无短路故障。

2) 按监控点表要求,检查装在新风机上的温、湿度传感器、电动阀、风阀、压差开关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是否正确和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量程是否和设计一致。

3) 在手动位置确认风机在非受控状态下已运行正常。

4) 确认现场控制器控制器和I/O 模块的地址码设置是否正确。

5) 确认现场控制器送电并接通主电源开关后,观察现场控制器控制器和各元件状态是否运行正常。

6) 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提检测器检测所有模拟量输入点送风温度和风压的量值,并核对其数值是否正确。记录所有开关量输入点(风压开关和防冻开关等)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强置所有的开关量输出点开与关,确认相关的风机、风门、阀门等工作是否正常。强置所有模拟量输出点、输出信号,确认相关的电动阀(冷热水调节阀)的工作是否正常及其位置调节是否跟随变化。并打印记录结果。

7) 启动新风机,新风阀门应联锁打开,送风温度调节控制应投入运行。

8) 模拟送风温度大于送风温度设定值,热水调节阀逐渐减小开度直至全部关闭(冬天工况);或者冷水阀逐渐加大,开度直至全部打开(夏天工况)。模拟送风温度小于送风温度设定值时,确认其冷热水阀运行工况与上述完全相反。

9) 模拟送风湿度小于送风湿度设定值时加湿器运行,进行湿度调节。

10) 新风机停止运转,则新风门以及冷、热水调节阀门、加湿器等应回到全关闭位置。

11) 单体调试完成时,应按工艺和设计要求在系统中设定其送风温度、湿度和风压的初始状态。

12) 对于四管制新风机,可参照上述规定进行。 b 空气处理机单体设备调试

1) 启动空调机时,新风门、回风门、排风门等应联动打开,进入工作状态。 2) 空调机启动后,回风温度应随着回风温度设定值改变而变化,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应能稳定在回风温度设定值范围之内。如果回风温度跟踪设定值的速度太慢,可以适当提高PID 调节的比例放大作用;如果系统稳定后,回风温度和设定值的偏差较大,可以适当提高PID调节的积分作用;如果回风温度在设定值上下明显地作周期性波动,其偏差超过范围,则应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统稳定为止。PID 参数设置的原则是:

首先保证系统稳定,其次满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项参数值设置精度不宜过高,应避免系统振荡,并有一定余量。当系统调试不能稳定时,应考虑有关的机械或电气装置中是否存在妨碍系统稳定的因素,作仔细检查并排除这样的干扰。

3) 如果空调机是双环控制,那么内环以送风温度作为反馈值,外环以回风温度作为反馈值,以外环的调节控制输出作为内环的送风温度设定值。一般内环为PI 调节,不设置微分参数。

4) 空调机停止转动时,新风机风门、排风门、回风门、冷热水调节阀、加湿器等应回到全关闭位置。

5) 变风量空调机应按控制功能变频或分档变速的要求,确认空气处理机的风量、风压随风机的速度也相应变化。当风压或风量稳定在设计值时,风机速度应稳定在某一点上,

并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记录30%、50%、90%风机速度时相对应的风压或风量(变频、调速);还应在分档变速时测量其相应的风压与风量。

6) 模拟控制新风门、排风门、回风门的开度限位应设置满足空调风门开度要求。 c 空调冷热源设备调试

1)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电动蝶阀等相关设备单独运行正常情况下,通过进行全部AO、AI、DO、DI 点的检测,确认其满足设计和监控点表的要求。启动自动控制方式,确认系统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的顺序投入运行和关闭自动退出运行这二种方式。

2) 增加或减少空调机运行台数,增加其冷热负荷,检验平衡管流量的方向和数值,确认能启动或停止的冷热机组的台数能否满足负荷需要。

3) 模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以及整个机组停运,检验系统是否自动启动一个备用的机组投入运行。

d 变风量系统未端装置单体调试:

变风量系统未端单体检测的项目和要求应按设计和产品供应商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变风量系统未端通常应进行如下检查与测试:

1) 按设计图纸要求检查变风量系统未端、变风量系统控制器、传感器、阀门、风门等设备的安装就位和变风量系统控制器电源、风门和阀门的电源的正确。

2) 用变风量系统控制器软件检查传感器、执行器工作是否正常。 3) 用变风量系统控制软件检查风机运行是否正常。

4) 测定并记录变风量系统未端一次风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及二次风流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 确认变风量系统控制器与上位机通讯正常。 e 风机盘管单体调试

1) 检查电动阀门和温度控制器的安装和接线是否正确。

2) 确认风机和管路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 设置风机高、中、低三速和电动开关阀的状态,观察风机和阀门工作是否正常。 4) 操作温度控制器的温度设定按钮和模式设定按钮,这时风机盘管的电动阀应有相应的变化。

5) 如风机盘管控制器与现场控制器相连,则应检查主机对全部风机盘管的控制和监测功能(包括设定值修改、温度控制调节和运行参数)。

f 空调水二次泵及压差旁通调试

1) 如果压差旁通阀门采用无位置反馈,则应做如下测试:打开调节阀驱动器外罩,观测并记录阀门从全关至全开所需时间和全开到全关所需时间,取此两者较大者作为阀门“全行程时间”参数输入现场控制器控制器输出点数据区。

2) 按照原理图和技术说明的内容,进行二次泵压差旁通控制的调试。先在负载侧全开一定数量调节阀,其流量应等于一台二次泵额定流量,接着启动一台二次泵运行,然后逐个关闭已开的调节阀,检验压差旁通阀门旁路。在上述过程中应同时观察压差测量值是否基本稳定在设定值范围之内。

3) 按照原理图和技术说明的内容,检验二次泵的台数控制程序,是否能按预定的要求运行。其中负载侧总流量先按设备参数规定,这个数值可在经过一年的负载高峰期,获得实际峰值后,结合每台二次泵的负荷适当调整。在发生二次泵台数启/停切换时,应注意压差测量值也应基本稳定在设定范围之内。

4) 检验系统具有这样的联锁功能:每当有一次机组在运行,二次泵台数控制便应同时投入运行,只要有二次泵在运行,压差旁通控制便应同时工作。

12.3 给排水系统单体设备的调试

a 检查各类水泵的电气控制柜,按设计监控要求与现场控制器之间的接线正确,严防强电串入现场控制器。

b 按监控点表的要求检查装于各类水箱、水池的水位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水量传感器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是否正确。

c 确认各类水泵等受控设备,在手动控制状态下,其设备运行正常。

d 在现场控制器侧,按本规定的要求检测该设备AO、AI、DO、DI 点,确认其满足设计、监控点和联动连锁的要求。

12.4 变配电、照明系统单体设备调试

a 按图纸和变送器接线要求检查变送器与现场控制器、配电箱、柜的接线是否正确,量程是否匹配,检查通讯接口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 根据图纸和设备监控表的要求对各监控点进行测试。

c 按照明系统设计和监控要求检查控制顺序、时间和分区方式是否正确。 d 检查电量计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e 检查柴油发电机组及相应的控制箱、柜的监控是否正常。 12.5 电梯监控系统的设备调试

a 检查电梯监控系统的接线和通讯接口是否符合要求。

b 检查电梯监控系统的监测点,确认其满足设计图纸、监控点表和联动的要求。 12.6 系统联调

a 控制中心设备的接线检查。按系统设计图纸要求,检查主机与网络器、网关设备、现场控制器、系统外部设备(包括电源UPS、打印设备)、通讯接口(包括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连接、传输线型号规格是否正确。通讯接口的通讯协议、数据传输格式、速率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 系统通讯检查。主机及其相应设备通电后,启动程序检查主机与本系统其他设备通讯是

否正常,确认系统内设备无故障。

c 对整个楼控系统监控性能和联动功能进行测试,要求满足设计图纸及系统监控点表的要求。

4.2.1.3.3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质量问题:接线错误。

防治措施:现场控制器与各种配电箱、柜、控制柜之间的接线应严格按照图纸进行,严防强电串入现场控制器。

2 质量问题:通讯不正常。

防治措施:严格检查系统接地阻值及接线,消除或屏蔽设备及连线附近的干扰源。 4.2.1.4安全防范系统施工工艺 4.2.1.4.1电视监控系统施工工艺 4.2.1.4.1.1工程准备及技术交底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和批准;

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包括工和特点、旋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 设备、仪器、器材、机具、辅材、工具和机械等应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 备有施工中的通讯联络工具。

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物有关情况进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施工。 室内装修完毕;

地面、墙面的预留孔洞、地槽和预埋件等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区域内能保证施工用电。 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

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和预留管道情况;

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并对各管道标出路由标志; 当施工现场有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时,应提前清除。 4.2.1.4.1.2工程实施安装工艺

1 工艺流程:

管线预埋 机房设备安装 分线箱安装 线路敷设 终端设备安装 设备接线、调试

2 管线预埋

参见相关管路预埋工艺内容。 3 分线箱安装

3.1 箱体板与框架应与建筑物表面配合严密。安装在地面预留洞内的箱体应能使地面盖板遮盖严密、开启方便。严禁采用电焊或气焊将箱体与预埋管口焊在一起。

3.2 明装分线箱安装高度为底边距地1.4 米。

3.3 明装壁挂式分线箱、端子箱时,先将引线与盒内导线用端子作过渡压接,然后将端子放回接线盒。找准标高进行钻孔,埋入胀管螺栓进行固定。要求箱底与墙面平齐。

3.4 解码器箱通常安装在现场摄像机附近,可安装在吊顶内,但要预留检修口,室外安装时要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4 线路敷设

4.1 布放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尽量减少交叉,交叉处粗线在下,细线在上,不同电压的线缆应分类绑扎。

4.2 管内穿入多根线缆时,线缆之间不得相互拧绞,管内不得有接头,接头必须在线盒(箱)处连接。

4.3 线管不便于直接敷设到位时,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必须采用金属软管连接,不得将线缆直接裸露。

4.4 进入机柜后的线缆应分别进入机架内分线槽或分别绑扎固定。 4.5 所敷设的光缆应预先核对长度,应根据施工图的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

4.6 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 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做好技术处理,光缆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8 米。

4.7 引至摄像机终端的线缆应留有一米的余量,摄像机的同轴电缆和电源线及控制线均应固定,不应用与终端摄像机的插头承受电缆自重。

4.8 所敷设的线缆两端必须做标记。 5 终端设备安装

5.1 摄像机护罩及支架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要安全可靠,水平和俯、仰角应能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灵活调整。

5.2 摄像机应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宜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应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安装高度,室内应距地面2.5~5 米或吊顶下0.2 米处,室外应距地面3.5~10米,不低于3.5 米。

5.3 摄像机需要隐蔽时,可设置在顶棚或墙壁内,镜头应采用针孔或棱镜镜头;电梯内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厢顶部、电梯操作处的对角处,并应能监视电梯内全景。

5.4 镜头与摄像机的选择应互对应。CS 型镜头应安装在CS 型摄像机上;C 型镜头应安装在C 型摄像机上。但当无法配套使用时,CS 型镜头可以安装在C 型接口的摄像机上,还要附加一个CS 改C 型镜座接圈,但C 型镜头不能安装在CS 型接口的摄像机上。

5.5 在搬运和安装摄像机过程中,严禁打开镜头盖。 6 机房设备安装

6.1 电视墙的底座应与地面固定,电视墙安装应竖直平稳,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多个电视墙并排在一起,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大于3mm,两个机架间缝隙不得大于3mm。安装在电视墙内设备应牢固、端正;电视墙机架上的固定螺丝、垫片和弹簧垫圈均应紧固不得遗漏。

6.2 控制台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台安放竖直,台面水平;附件完整,无损伤,螺丝紧固,台面整洁无划痕,台内接插件和设备接触应可靠,安装应牢固,内部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扭曲脱落现象。

6.3 监视器应安装在电视墙或控制台上。其安装位置应使屏幕不受外来光直射;监视器、矩阵主机、长时延录像机、画面分割器等设备外部可调节部分,应暴露在控制台外便于操作的位置。

7 设备接线调试

7.1 接线前,将已布放的线缆再次进行对地与线间绝缘摇测。

7.2 机房设备采用专用导线将各设备进行连接,各支路导线线头压接好,设备及屏蔽线应压接好保护地线。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Ω。

7.3 摄像机安装前,应先调节好光圈、镜头,再对摄像机进行初装,经通电试看、细调,检查各项功能,观察监视区的覆盖范围和图像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固定。

7.4 安装完后,对所有设备进行通电联调,检测各设备功能及摄像效果,完全达到功能和视觉效果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4.2.1.4.1.3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设备之间、干线与端子之间连接不牢固,应及时检查,将松动处紧牢固。 2 使用屏蔽线时,外铜网与芯线相碰,按要求外铜网应与芯线分开,压接应特别注意。

3 用焊油焊接时,非焊接处被污染。焊接后应及时用棉丝(布条)擦去焊油。 4 由于屏蔽线或设备未接地,会造成干扰。应按要求将屏蔽线和设备的地线压接好。 5 摄像机接线不牢固、成像不清晰,造成无图像或图像不合要求,应及时进行摄像机单体调试,并更换不适合的设备。

6 摄像机的护罩被碰变形,应及时地进行修复或更换。

7 修补浆活时,摄像机护罩、支架被污染,或安装孔开得过大。应将污物擦净,并将缝隙修补好,再安装摄像机支架、护罩。

8 同一区域内摄像机标高不一致。在安装前应找准位置,如标高的差距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应调整到规定范围内。

4.2.1.4.2电子巡更系统施工工艺 4.2.1.4.2.1工程准备及技术交底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和批准;

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包括工和特点、旋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 设备、仪器、器材、机具、辅材、工具和机械等应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 备有施工中的通讯联络工具。

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物有关情况进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施工。 4.2.1.4.2.2工程实施安装工艺 1 操作工艺 1.1 分线箱安装

1.1.1 箱体板与框架应与建筑物表面配合严密。安装在地面预留洞内的箱体应能使地面盖板遮盖严密、开启方便。严禁采用电焊或气焊将箱体与预埋管口焊在一起。

1.1.2 安装明装壁挂式分线箱时,找准标高进行钻孔,埋入胀管螺栓进行固定。要求箱体背板与墙面平齐,其高度有设计要求时以设计要求为准,无设计要求时,安装高度宜底边距地面1.4 米。 1.2 线缆敷设

1.2.1 布放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尽量减少交叉,交叉处粗线在下,细线在上。 1.2.2 管内穿入多根线缆时,线缆之间不得相互拧绞,管内不得有接头,接头必须在线盒(箱)处连接。

1.2.3 线管出线终端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必须采用金属软管连接,软管长度不得超过1米,并不得将线缆直接裸露。

1.2.4 所敷设的线缆两端必须做标记,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均需单端可靠接地。 1.3 终端设备安装

1.3.1 安装前应按图纸核对巡更点的位置及数量,并读取巡更点的ID 码。

1.3.2 巡更点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如无特殊说明一般安装高度为1.4m。对于离线式系统,巡更点应安装于巡更棒便于读取的位置。

1.3.3 对于离线式巡更点,安放时可以用钢钉、固定胶、或直接埋于水泥墙内(感应型巡更点),埋入深度应小于5cm,巡更点的安装应与安装位置的表面平行。感应型巡更点的读取距离一般在10-25cm 之间,只要巡更棒能接近即可。

1.3.4 安装巡更点的同时,应记录每个巡更点所对应的安装地点,所有的安装点应与系统

管理主机的巡更点设置相对应。 1.4机房设备安装

1.4.1 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规定,备品备件齐全。

1.4.2 按照图纸连接巡更系统主机、计算机、UPS、打印机、充电座等设备, 1.4.3 设备安装应牢固、紧密,紧固件应做防锈处理。

1.4.4 安装的设备应按图纸或产品说明书要求接地,其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1.4.5 安装系统软件的计算机硬件配置不应低于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 1.4.6 安装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符合系统软件的要求。 1.4.7 按照软件安装说明书和帮助安装软件。 1.5 系统调试

1.5.1 运行巡更系统管理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

1.5.2 按照图纸对巡更点进行读取操作,确认巡更棒读取数据正常有效。

1.5.3 在巡更系统主机上测试对巡更棒读取的数据进行读入、数据查询、修改、打印、删除等操作,对系统软件进行调试。 2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2.1 质量问题:接线错误。

防治措施:计算机、系统主机、巡更点的接线应严格按照图纸进行。 2.2 质量问题:通讯不正常。

防治措施:严格检查系统接地阻值是否符合要求,接线是否压接牢固,消除或屏蔽设备及连线附近的干扰源。

4.2.1.4.3无线对讲系统施工工艺 4.2.1.5多媒体会议系统施工工艺 4.2.1.4.1会议系统施工技术 4.2.1.5.1.1、工程技术的特点:

1.由于专业音响工程技术是汇集了多顶学科知识的一项综合技术,它随着专业音响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是音响设备的性能和档次越来越高,专业音响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强,作一个比喻:专业音响工程的施工好比裁缝在剪裁一件衣服,专业音响设备好比衣服的面料,市场上什么样的面料谁都可以买到,可是好的裁缝能将一般的面料发挥出它的最大特点,做成一件好衣服;而再好的面料拿给一个蹩脚的裁缝,他也做不出一件象样的衣服。专业音响工程的施工就好似这样,同样的造价,不同的设计,工程质量会有高低之分;同样的设备,不同的设施,工程质量也会有高低之分。

2.归纳起来音响工程的特点:工程量不大,但工程技术含量高;工程灵活性强,但承担的责任重。要说专业音响工作量,行内的技术人员都知道:一个中型的工程,顺利的话有一,二百个工时就足够了;稍大型的工程几百个工时也就能完成,所以相比于其他行业的工程来

说工程量确实不大。但是在这不大的工程里却包含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严格的设计与选型,需要合格的预埋,穿管技术;需要可靠的焊接技术;需要科学的调试检测手段等等,要说工程的灵活性强也是事实,音响工程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不是太大,反倒是用户或装饰单位一般要尽量的满足音响工程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这些灵活性里也包括了重大的责任,试想;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工程交给你去施工,如果达不到要求或工程质量低劣,甚至留下工程隐患,那要负的责任就大了。 4.2.1.5.1.2工程技术的要求:

作为技术含量高,承担较大责任的专业音响工程在施工技术上有着特殊的要求。首先,要拥有合格的施工队伍。国为音响工程的施工必须是高效而可靠的,如果没有一个合格的施工队伍,不光设计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而且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只队伍里应该有:具有相关技术许可证的电工,焊工以及电子技术员等,同时尽量是一些有音响工程施工经验的人员,这样的施工队伍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地完成。其次,工程的施工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国为音响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理论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影响较大,如果在工程施工中凭想象凭经验地蛮干,肯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而设计是在充分地了解了各种情况并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后完成的,必须成为施工工作进行的依据。最后就是,工程必须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音响工程在施工时会涉及到不同的工种,这些工种的施工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不尽相同,只有认真地执行这些技术规范,才能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4.2.1.5.1.3工程施工的步骤:

根据本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的实际情况,我们拟订了如下施工步骤: (1)第一步进行管线和挂接件的预埋。

管线和挂接件的预埋一般需要在工程项目确定后就应该马上开始,因为通常来讲,预埋的管线主要都在没有搭建的舞台里、或没有装饰的地面及墙面里,如果不及时进行预埋,就很容易影响装饰工程的进度,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预埋管线的出口一定要协同装饰部门处理,否则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影响装饰的美观;挂接件的预埋位置和吊装强度一定要得到建筑技术人员确认,否则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通常,需要埋设在水泥结构里的管线要选择质量好些的钢管,口径按照所穿的线缆多少来决定;穿过顶棚、装饰墙体的管线,一般选用铁制或防火线槽,主要是穿线施工方便,容纳的线缆量较大,又能防火;对于埋设距离较长的管线,一定要在一定的距离开设检修口,最后必须注意的是,预埋管线的工作几乎是无法更改的,一旦决定了在什么地方,埋多少,怎么埋,而且预埋完工后,要想更改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预埋前一定要认真地分析设计,明确设备的数量、位置、供电情况及控制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准确的管线数量、口径和走向。 (2)第二步进行各种棚,架的焊接和安装。

这项工作尽量与装饰工程交叉进行,因为在施工中难免开启一些孔洞以及对已有的装饰物产生破坏,这些都需要装饰部门协助完成,在焊接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具有焊接资格的工人操作,这样做除了方式安全的要求外,主要是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棚架的吊装强度,不能马虎,同时,因为焊接施工通常都是与装饰工程同时进行的,现场会有一些易燃物,所以施工中一定要注意防火,待焊接牢固,油漆完成后,就应该开始这些棚安装了,安装的安全性同样非常重要,必须有建筑技术人员比较充足的时候才能开始吊装;最后就是,所有的安装件都必须增设可靠的保护措施,这样的安装才有安全的保证。 (3)第三步进行各种线缆的铺设。

这项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应该认真进行,特别是穿管这一项,容不得一点马虎,铺设线缆道德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例如穿管时钢丝与要穿的线缆应该捆扎牢固,扎头要得减小阻力,必要时涂抹少量的润滑油;其次线缆损坏或错乱的麻烦;再者就是要在线缆铺设时认真对线缆进行检查,外皮是否破裂,屏蔽层是否损坏以及芯线是否断裂等等;最后,一定要在铺设的线缆上做好明显的标记,以备安装设备和日后检修时使用。 (4)第四步进行各种设备的安装

设备的安装必须在装饰完工、线缆铺设正确后进行,因为音响的设备不仅价格较贵,而且许多设备需要避免尘土的沾染,装饰工程凌乱的现场是不适合安装设备的,设备的安装首先应该注意开箱时要仔细检查,因为许多国外设备的包装非常规范,有一些重要的备件或说明书可能单独隔离在包装盒的底层,很容易在拆箱时随包装盒一起扔掉;其次设备安装前应该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以掌握正确的安装方法、步骤;最后就是设备安装要牢固,保护措施要完备,特别是设备,位置高、重量大而且以常运动,一般又在主席台的上方,所以必须绝对确保安全。

(5)第五步进行供电线路,控制线路和信号线路的连接。

这是一项需要细致认真和技术性的工作,所以应该由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人员进行,在线路的连接时,首先要求方式必须确保在无电状态下进行,因为音响设备的电源供应要求不尽相同,如果在安装时就提供电源,不仅安全性差,而且很容易损坏设备;其次,要求施工符合电器安装规范,因为电器安装规范是检验方式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按照规范施工与否,达到期的工程质量是完全不同的,许多按照规范施工的正规的工程内行一看就知道活儿干得

“漂亮”;欧洲的一些音响产品的卡侬脚和一般通用的编号不一样,千万不能焊错;一些的控制线要求屏蔽较高,如果焊接不合理,就有可能使产生误动作;最后要求线路中所有的火线,零线,地线及屏蔽线的连接必须准确无误,在电源供应方面,要注意的是:音响和的某些设备使用的电源以常会引起误会,例如:有些设备使用110V的交流电,而随机的变压器是单独插接的,如果连接线路时将它遗忘,而直接将设备的电源插头插在220V的电源上,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又比如:一些周边设备使用的是低压交流电,有的又使用低压直流电,它们的插头外形很相似,如果不注意的话,供上电后轻者导致声音反相低消,声压降低,音质变差的后果,同时也容易导致设备外壳带电,留下安全的隐患;从屏蔽来讲,系统网络抗干扰的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屏蔽是否正确及屏蔽是者不工作,重者就会损坏设备,而供电线路相位的错误则可能会影响到音箱的相位,因此是否正确布线及屏蔽质量的高低,常常在一些工程中发现:要么没有进行屏蔽,要么屏蔽层形成闭环回路;要么就是屏蔽线连接错误没有形成屏蔽网络抵抗不了干扰,甚至有些工程的施工人员将信号地和电源的零、地、屏蔽线和信号线这几个要领混淆,胡乱连接,不光抗不了干扰,还会带来大量的干扰,所以一定要先实实在在地把这些概念理解清楚。

(6)第六步对安装、供电线路、连接情况的检查。

因为音响工程的整个系统涉及的连接点和插接件比较多,在安装时也有可能因为个别的原因发生错误,所以,细致的检查是有必要的,一般的检查包括设备安装安全性,供电线路是否合理,各插接件的连接是否正确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查项目就是:仔细检查每一件设备的状态设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这点绝对不能忘记,否则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这些状态包括;功放在桥接要求时,桥接开关是否置位;各设备的电源选择开关是否合适;设备是声控还是电控;投影机的输入方式设置等等。

(7)待以上施工步骤都确信完成后,最后进行设备的调试。 4.2.1.5.2系统施工工艺 4.2.1.5.2.1. 音箱的安装

音箱的选择应采用抑制声反馈、低阻抗平衡输出的设备;

主扩声扬声器与可能设置主扩声传声器处之间的距离应大于主扩声扬声器的临界距离。主扩声扬声器与可能设置主扩声传声器处之间的距离和主扩声扬声器的指向性应避免由主扩声扬声器直接返送到可能设置主扩声传声器处的声音干扰厅堂空间内的声场。注:临界距离系指声场中平均直达声能密度与平均混响声能密度相等地点到声源中心的距离。

音响系统施工工艺

扩声扬声器的特性及配置应使直达声覆盖均匀。

扬声器系统应明装,当暗装时,必须保证扬声器系统的声辐射不受阻挡。应安装牢固,不得应振动而产生噪声。

音箱吊装须采用其生产厂家指定的,经过安全认证和保险的吊装组件。 音箱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其安装角度宜于调整。 音箱输入电缆与音箱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 音箱输入电缆不可扭曲或绞合。

音箱电缆的选用必须满足音箱使用功率的容量要求。 各音箱电缆两端须标示永久性标记和相位标记。 线路敷设

线路的敷设即扩声设备之间的互连应符合国家标准《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GB14197的规定。

采用地槽和墙槽时,电缆应从机架、控制台低部引入,将电缆顺着所盘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次序放入槽内,拐弯处应符合电缆曲率半径要求。

电缆离开机架和控制台时,应在距起弯点10毫米处成捆空绑。根据电缆的数量应每隔100~200毫米空绑一次。

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在地板下可灵活布放,并应顺直无扭绞;在引入机架和控制台时还应成捆绑扎。

在敷设的电缆两端应留适度余量,并标示明显的永久性标记。 各种电缆及控制线插头的装设应符合生产厂的要求。 扩声控制室

扩声控制室应设带活窗扇的观察窗;窗的位置和尺寸应保证调音员正常工作时对主席台、观众厅有良好的视野;

面积应满足设备布置和正常检修的需要。地面宜铺设架空地板,或设置有盖电缆地沟; 室内应做吸声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j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