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要释

更新时间:2023-11-09 18: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要释

天台宗三大部是圆妙精深的.而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正是以天台宗的性具之圆理解释净土实相的典范。细心体思.不难贯通而入第一义。

性具法门.就是说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心性的映现。而这映现.就是理具事造.心作心是。果能了达心性的本能.顺性起修德.就能解脱生死.圆成佛果.故称为法门。 幽溪大师.即传灯大师.号无尽。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生于浙江衢州西安县。他幼年出家.于万历十五年(1587)居天台幽溪高明寺.精进实践法华、大悲、光明、弥陀等忏.故人们称之幽溪大师。他从百松大师学习天台教观.一天请问楞严大定.百松瞪目周视.于是契入。百松授其金云紫袈裟。他将衰微不振的天台宗努力复兴.成为明代天台宗的大宗匠。也有人推崇其为“教界三无”之一.与禅宗“黄蘖(niè)无念”、“博山无异”齐名于时世。

《净土生无生论》精到地说明:往生净土即是真实无生.深深契入于佛的知见。他在新昌大佛寺每次开讲时.听众于石室中.亲闻天乐供养的铿锵之声.讲毕乃寂。所以这是一篇要论.蕅益大师编入于《净土十要》中。

《论》文共列十门。全文论述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性具则缘起——必成事造为迹.以是故.佛土、佛身即皆是我

之心性。今即以此本不思议的一念念佛.则此娑婆之西的极乐净土.即在我现前念佛的一念中。此间.弥陀四十八愿愿力摄护.行人念佛的圆妙三观之浅深.感应道交而有六即注<3>之品位高下差别。所谓一切行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往生净土即是真实无生.种种疑心都可消除了。 第一门:总纲

一切众生的不变随缘名心.随缘不变名性 心性.名为一真法界性。一真就是一切皆真实;法界就是一念心起.名为法界;性就是自天而然.不可改变。譬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心以一真法界为性。此心不起则已.若一念心起.即是三千。这一念三千——不纵不横.不幷不别.这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念具足十法界注<1>.每一界互具十界.成百法界.每一法界具十如是注<2>.百界具千如是。每一众生.从生到死.称为一期分段生死。此分段中.正报之五阴色身一千性相如是.依报国土器物一千性相如是.相应同生的有情众生也一千性相如是.这就是一念心具足的三千性相如是。随着众生自己迷悟的心.应其解知之量.循其作善不善业而发现三千性相。所以一念心是一真法界性.是一念无明法性心。

心性具足无量无边本能功用.因此佛在经中说了许多名称。所谓“般若只一法.佛说种种名”。《论》文例举了七个名字:(1)空如来藏.(2)不空如来藏.(3)空不空如来藏;(4)真如佛性.(5)庵摩罗识. (6)大圆镜智.(7)菩提涅槃。

其实都只是一真法界性的别名。这些别名.都是在修证成佛以后.性德显彰功能的名称。一切凡夫众生.个个都圆满具足了的。只因为众生不明心性.迷惑地运用心念.以致自翳自蔽覆障了性德无限功能.不得如理如量地发挥胜用了。所以天台宗圆教.于修德上总结为六即:六就是前心、后心的六个差别;即就是不离当处.三谛湛然。一念三千.三千即是三谛.(三道即是三德):俱体俱用.当体全是.后心转名三德。理即之众生性德缘了就是三谛。台宗性具即诸法实相: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三谛:

1真谛.一真一切真。真就是空.如果不空.就不能成为万法万用;就不能随缘变造无穷;就不得三千具足于一念了。这是心性的本量.称为性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2俗谛.一俗一切俗。俗就是相(现象).世上形形色色.森罗万象就是。佛法谓之十法界.三千性相.七大微细。七大微细:地(坚硬性)、水(湿润性)、火(炎热性)、风(流动性)、空(虚无性)、根(见闻性)、识(分别性)。为生的正报五阴、依报境物.归总只是色、心二法:地水火风空五大即是色法.根、识二大即是心法。正报五阴为色、受、想、行、识:色阴即地水火风空五大组合.受、想、行、识四阴即是根、识二大。这七大组成十法界的依正三千性相果报.乃是心性本来具足的俗谛.随迷悟心.应所解量.循所作业.感而应显.是心

性的用相.称为性具。

3中谛.一中一切中。中即是真谛、俗谛的本体(.实相)统摄真俗的根源。称为性体。

《论》文说:“性具(俗谛).即是性体性量(中谛真谛)。”性体无生无灭.清净本然.常住无坏。性量弥满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遍。——即是性具的十法界三千性相之无生无灭.清净本然.常住无坏.弥满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无边无边.这就是真谛随缘不变之性.俗谛不变随缘之用。中谛不变即是随缘.名心;随缘即是不变.谓性。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即是性具的正报五阴、依报国土、境物等等.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依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是性具之三千性相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是性具之三千性相名菩提涅槃。幽溪大师说:“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只为众生迷惑难破.积重难返.为此因缘.佛出世立种种名.说种种法.以种种随宜方便.普令众生复其本性.彻证究竟诸法实相.成法王自在而后已。

《论》文问:“这一真法界.为众生初心.还是诸佛之后心?若说初心是.初心凡夫.那里有这七个名字?如果后心是.则不应有九界。初后俱失.立义不成。”答:“这正显初心是.方有

后心是。以后心所证.正显初心本具。应知诸佛果地依正胜妙庄严.色心融通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化度众生.究竟证明众生一念心性圆满具足。”所以佛得以称性施设.不谋而应。不同小乘人、外道人等的作意神通.爱见谋虑。这“六即”圆妙.正示初后二心。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理即.指一切众生之因心本然性具。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乃至究竟即.只在显发佛法界.而九界俱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此六即.不专在佛.地狱、畜生等十法界一一事物悉皆如是:从理即如是.量变发展为名字即如是.观行即如是.相似即如是.以致于质变——分证乃至究竟即如是。故果地后心的七种名目.即悉是众生之因心的性德缘了(一真法界)。众生自迷自蔽.性德随迷蔽观行之缘.事造九界中各类之缘、了二因——相应显现如量的性相。故佛界即是九界.一显九隐.本末究竟平等。 总之.自迷自蔽时.一真法界性即是惑道、业道、苦道——三道生死流转.无量苦集。自悟明心见性.当下因地涅槃。依台宗之正观不思议境.由观行即.而至初住无生忍位(分证即之开佛知见)破一品住地无明.证一分三德秘藏。此初发心住.圆具四十二位功德.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胜过牟尼。由一发一切发之圆发故(《摩诃止观》语)。圆宗于名字初心.圆解大开.即观一念妄想.顿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空即假即中.便与诸佛究竟证得之三德秘藏相应.以至四十二品住地无明破尽.一真法界转名常寂光(常者不动.

(1)理即:一切衆生具性德缘了之理。 (2)名字即:初闻佛道正法。

(3)观行即:一心三观.十乘诸行。于《法华经》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及常坐三昧、常立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觉自意三昧。又①观不思境.②起慈悲.③巧安止观.④破法偏.⑤识通塞.⑥修道品.⑦对治助开.⑧知次位.⑨能安忍.⑩无法爱。 (4)相似即:六根清净。

(5)分证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破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三德。

(6)究竟即:最末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证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

4、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无记应化身。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常寂光土。

5、见:八识之见分。见缘:八识之相分。见分、相分.皆依他起性。所想相:不了依他而起偏计。 印光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实诸佛圆满菩提成始成终之道。亦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识其底蕴。或求人天福报,不敢直下承当。或舍信愿求生,专看念佛是谁。遂将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特立仗

佛慈力即生高预莲池海会之法,仍成自力。以既无信愿,纵令亲见是谁,亦只是大彻大悟而已。倘烦惑未尽,则依旧轮回。浊恶境缘,迷失者多,欲了生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 幽溪大师乘愿示生。教开圆解,宗悟自心。笃修净业,普利人天。愍(mǐn)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大师悲愍不已,特着《生无生论》。直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了此,则谁肯背性而作三途六道之因果。即出世三乘之因果,亦复不以为极则,而直趣无上菩提之因果也。《论》凡十章,一一皆以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三谛三观之旨而为发挥。俾

(bǐ)循乞穷子亲见衣里之明珠,旅泊孤客还归本有之家乡。上契佛心,下契时机。故得论成讲演,天乐盈空,以为明证也。自明至今三百余年,流通传布,代有其人。

近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有心人思欲挽回,知非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不能改变人心,非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不能即了生死,故皆研究佛学,而复独致力于净土法门也。海门季新益居士宿有慧根,笃信佛乘,曾于谛公会下亲承讲授,于天台三谛三观之旨谛了无余。因苏垣诸居士之请,为之讲解此论。以其所讲,录之成书,颜曰讲义,命光作序。因阅其文,可谓显理深符实相,语妙比于天华。愿我读者同秉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义,以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求生西方,方不负幽溪造论、季君讲义之一番苦心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