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01 08: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2)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9)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6)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3)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32)

第1 页,共38 页

2017年中山大学S3705001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2.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3.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4.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5.风化作用

【答案】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①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其结果是形成各种碎屑物质;②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③生物的作用是指在生物参与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发生分解的风化作用。

第2 页,共38 页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6.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7.风沙作用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是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是受太阳辐射作用的影响而使地表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主要包括风沙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风沙作用显著发生在干旱半干地区,造成沙漠,荒漠等,沙丘,雅丹地貌等典型地貌。

8.剥蚀作用

【答案】剥蚀作用是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它使隆起的地表逐渐被夷平。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剥蚀作用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剥蚀作用最快。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二、分析题

9.试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生物群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一个群落发育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群落时即发生了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水生群落是指生长在一定水域中彼此相互作用并与环境有一定联系的不同种类生物的集合体。一般水生群落演替包括下列阶段:

(1)沉水植物期

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

(2)浮水植物期

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

(3)挺水植物期

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

第3 页,共38 页

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蛙和蜗牛等动物增多。

(4)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落的成员。而后,湿生草本群落义逐渐被中生草本群落所取代,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发育到木本群落的顶级期。

综上所述可知,水生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0.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1)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表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产生地表热量分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又进一步引起大气运动、降水、土壤、植被等地带分异,导致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沿纬线延伸,产生南北向的变化。

②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干湿度的差异,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综合体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③垂直地带性:由于山地的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而导致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等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按垂直方一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山地的垂直带谱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和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则垂直带谱越完整。

④其他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如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貌部门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等。

11.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案】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第4 页,共3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9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