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0-07 2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讳举例》的读后感 《史讳举例》读后感 《史讳举例》主要讲的是民国以前,凡是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的当代君主或者被尊称者的名字,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开其字,称为避讳。(避讳,⑴汉语词语之一,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⑵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史讳举例》一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避讳之俗开始于周,形成在秦,在唐宋时期最盛行。避讳使当时很多古文书籍的内容混乱,带来了很多阅读上的麻烦。但是也是因为每个朝代字的避讳不同,让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每个书籍的年代。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次要有两种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史讳举例》中

讲了不同的避讳方式,陈垣先生也列举了很多有关的例子来佐证不同的避讳的方式、方法。 避讳的主要的原则是什么那?《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便产生了避讳的方方面面:分为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①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②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③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如《宋书·谢弘微传》:“从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于世。”内讳也就是“妇讳”,《礼记·曲礼上》载:“妇讳不出门。” ④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⑤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⑥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

面孔,盛气凌人,让人为他避讳。 其次那就是陈垣老师的执着精神,想要写一本好书,没有毅力、耐力和决心是不可以的,写一本书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甚至要好几十年,更有甚者一辈子只出一本著作。不仅仅是陈垣老师,所有呕心沥血写著作的老师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写一本好书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在书稿成型之后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修正、校对,等以系列的问

题。所以我对这些著作家们怀有深深的崇拜之情。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读后感 在叙事文学备受关注的今天,对叙事理论的研究不胜枚举。想要在这一片天地中有所建树谈何容易,而这篇文章,从古今演变的眼光,将“写

人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源起及发展贯穿起来,颇有创意。 文章主要通过四个阶段探讨了中国“写人论”的演变过程。第一部分,形神论:依傍画论的初期“写人论”。作者认为中国叙事理论突出抒情愿望、精神寄托等内容,很少为我们提供切实可操作的写人理论,这样,来自绘画的“形神论”就相对滞后地成为中国文学写人论最初的核心话语。第二部分,性格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作者认为明末清初,金

圣叹在继承并发展“形神”论的基础上,标举出“性格”说,从而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之后毛氏父子评三国、脂砚斋评红楼等都以性格理论为“写人论”的独立话语,包括鲁迅也曾用性格论评赏《红楼梦》,并对当代写人论产生深远影响。第三部分,典型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细化及单极化。作者分析了“典型”一词在我国古代的使用情况和不同含义,以及它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带有的新内涵,进而探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论”由于政治影响所造成的偏颇,及八十年代后人们对这种偏颇的努力纠正。作者认为“典型”论既是传统“写人论”的西化,又是传统“写人论”的细化。尽管其政治化倾向一度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伤害,但是由此生发的艺术典型、文学典型等一系列概念,使中国写人论得到不断的深化和细化。第四部分,多重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新变及多元化。作者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在冲破种种社会化批评的遮蔽后,开始全方位借鉴西方各家文论来解释复杂的文学现象,各种日趋人文化的“多重论”以及与之相仿佛的“面面观”、“组合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新时期中国“写人论”的主题。实际上,人物的角色性也是中国文论一向突出的内容,如容与堂本《水浒传》和《〈金瓶梅〉序》中都曾有对人的角色性的强调,只是今天人们所关注的“人”不再仅仅是古代文论中社会化的“人”,而是现代话

语背景下肩负着“多重文化角色”的“人”而已。 在分析了中国“写人论”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作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也就是文章的第五部分——以形写神:中国“写人论”的气脉贯通。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写人论”的主流话语在不同历史情境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异,但却始终有一股气脉或暗或显地贯通其中,那就是“以形写神”。在人们已经逐渐远离画论“形神论”的过程中,却在不断地用

更新的术语来衍义着“形神论”这一精髓。 看完这篇论文,我觉得本文在组织结构、语言表达上细密严谨、条理贯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文最怕的就是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或是论据不足以证明论点。就像是大型团体操表演或是像交响乐团演奏,空有人多不足以成器,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规则、演奏秩序,否则就只能是熙攘的集市、嗡嗡的蜂鸣了。本文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论据,资料丰富,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而由于作者将其行之有效地运用于文中,则使文章显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如在第一部分“形神论”的论述中,作者从《淮南子》、《画品》中找到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源起,之后又从北宋、南宋之人对《会真记》、《世说新语》的评点中,明代李贽评点、《水浒传》眉批、王世贞和汤显祖评点中,以及清代《红楼梦》眉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评点中找到了大量关于“形神论”的关注,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写人论的初期,是以画论中的形神论为依傍的。其二,对于典型论的新认识。“典型”一词向来是以纯粹进口产品的面貌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著作在谈到它时,都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作为最权威的解释,殊

不知,典型一词古已有之。包括西方人对于“典型”的理解,在我国传统的写人论 此外,由于本文认为“以形写神”是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我进而又想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传统理论中特别重视精、气、神、韵等方面?文中对于它的原因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我想这种现象是不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有关。因为老子、庄子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把“无”看作世界产生的本源,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道”、由“无”产生的,人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人的真实是人的实体之外的神、气的存在,这样,文学作品要表现真正的人,就必须以表现人的实体之外的神、气为最高境界,

而文学“写人论”自然也就以神、气为核心话语了吧。 再有,就是书中对“典型”一词的发掘让我感慨良深。自打西风东渐以来,传统的东西真是被我们干净彻底地丢在脑后了。原本有的不用,偏偏请那些漂洋过海的,这样品读起来才觉得有滋味,莫不然真的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不成?然而,当我们连语言都在放弃、生疏之时,还有什么可以坚守呢?只是可惜了古人聪明的脑袋,这样看来,还真的是非常有

必要对我国古代文化来一次大盘点,若是在古书堆中好好地翻翻,还指不定找出多少宝物呢。

但愿我们真的能在古书堆里干得天翻地覆,却又兴高采烈、新奇无限。 《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说到底是史书的一种,所以它承载了史书特有的责任。既是历史,就需真是,而既是文学的历史,就需写出美的言辞的轨迹。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作品永远是在被读者不断解读的过程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哪里想到过这许多事情,可是,今天的我们却在分条、分点、分章节地对其作品逐一考察,有点匪夷所思,却又未尝不可。时间允许每一代人

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化在这样的声音中得以传承。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辩证法的强大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对以往关于五四源流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将这些研究归为五种: 一,晚明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周作人及其高足任访秋为代表,他们认为“五四”文学运动源自晚明的公安、竟陵派的主张,这对于纠正新旧文学不可逾越的偏见意义重大,但是它又弃置了新

文学运动发生时极为明显的西学背景。 二,明末清初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郑家建为代表,他从六个方面指出了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渊源,指证了一反传统自居的五四人物其实本身就带有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印记,很有见地,但是他以局部判定整体一致性的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三,晚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陈子展、杨联芬、王德威和张全之等人为代表,它作为声势最为浩大的一种学说,对当今学界的影响最为深刻,但由于这一说法内部还村在很大分

歧,各家所强调的重点有明显差别,所以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讨论和沟通。 四,辛亥革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台湾学者陈万雄为代表,他主要从新文化运动的人 员构成、对传统思想的反叛以及文学革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运动的

渊源关系,但这一学说只能作为“晚清说”的补充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片面的。 五,魏晋南北朝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陈方竞和刘中树为代表,他们主要从受章太炎影响最深刻的鲁迅对六朝文学的重视来论述新文学的源流,对通体了解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过分夸大魏晋文学与五四文学之间的一致性,有局部类比的嫌疑。 分析了以上几种观点的优缺点,作者认为“主题先行”、“事后追认先驱”是诸篇文章的通病,而仅仅对中国文学的源头与五四文学的相似点进行比较,缺乏脉络式的梳理,是诸位学者的又一缺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任何条件的更改都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各种历史力量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而绝不是一种直线主义的简单进化。正确的态度是要抓住“五四”新文学运动这颗“果”,顺“果”摸“藤”,直至最后找到它真正的“根”。也即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本身着眼,从“五四”新文学“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内核、“重估一切价值”的怀疑精神、“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拿来主义”等各个方面,运用“文学的整体观”来追本

溯源,才能找到它的真正源头。篇三:绿色门读后感 绿色门,讲述的是主人公鲁道夫拿到了一个黑衣人发的牙科医生传单中夹杂的绿色门的纸条,他走进了黑衣人身后的屋子,找到了一扇绿色门,进去后发现一位奄奄一息的女子,并且就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随后他救了这个女子。最后他才弄清楚,原来纸条是隔壁电影

院上映的名叫绿色门的免费票子。 这个故事不长,却让我有一些感悟。 人生就是一场奇遇,没有人能预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是我无法预料我未来会进哪所大学, 找到怎样的工作,会有怎样的人生一样。正如主人公推开绿色门的那一刻,他才会知道,门里会有什么发生,也许是他喜欢的,也许不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也许你说你有所铺垫,也许你说你能够预料未来,但是我说,你不是诸葛亮,你

没有那么神奇的能力,神机妙算也是需要资本的,况且上方谷一场雨不照样亡了诸葛救了司马吗?因此,未来是未知且不可预测的,即使它早就被设定好,即使门里的女子已经饿了好

几日,但它对于主人公来说仍是未知,未来对于我们来说仍是未知的。 所以我想提两点,第一点,引用一下出自《左传》的一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正是未来的不可预测性,让我们不得不准备好迎接一切奇迹般糟糕的事情,就像时任苹果ceo乔布斯被苹果炒鱿鱼一样奇葩的事情,也许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或许会发生一些比他更悲催的事情,比如莫名其妙的就感染了一种无药可医的未知病毒h7n9。当然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若我们对于糟糕的事情有所准备,也许它并没那么可怕,也就更没那么容易打垮我们了。第二点,永远不要对未来失去信心,也正是因为未来的未知性,也许我们就像主人公一样莫名其妙的就遇上了他爱的女子,当然有些同学已经尝过甜头了,比如中考超常发挥,考到北虹来了,当然,又有一些同学不服气了,说自己怎么这么悲催,跟乔布斯一样倒霉似的,失常发挥了,很不幸的考到北虹来了,那么乔布斯的最后怎么了?被解雇的15年后他又被再次被聘请为首席顾问,之后担任了ceo,整合苹果公司研发ipone好多代来坑大家。被h7n9感染的一个悲情小男孩据目前报道有所好转,反正是有一线生机了。也许你现在正落在谷底,但是未来是未知的,也许你再走一步,你就是脱离了最大负位移处,所以永远不要对现实低头,即使你输了现在的一部分,那么未来呢?打开那扇绿色门,我想你终会看到你想到的。 援引一句出自《淮南子》的一句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人生是一场奇遇,寻找绿色门,打开绿色门,需要的是什么?我说,那一份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就像文章描述的主人公一样,心求奇遇。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未来是未知的吗?那循规蹈矩的一步步走不是同样会遇上那些未知的好事吗?那我说,不完全是,你当然可以不去找那扇绿色门,你可以像扔掉广告一样的扔掉那张纸条,反正总有一天你会有艳遇,就是时间问题罢了,当然也是个概率学问题,运气不好一辈子都遇不上,呵呵。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我认为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别出心裁,是一种标新立异吧。循规蹈矩纵然是好,但是研究表明,人每天有95%做的是重复动作,比如刷牙、洗脸、洗澡、还有做那些看到过n遍就连数据都相同的坑爹题目,也许你愿意保持这个数据,但是我更想减少这个百分比,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最好是拍开整个楼层或者是整栋大楼的绿色门来一看究竟,否则我真不知道要哪年才能像主人公一样有艳遇了。回到实际,就拿高三填志愿来说,两个一本平行志愿,第一个你会填什么?填一个稳扎稳打的还是理想目标的(假定他们不是同一所学校)?魏延祁山之谏,要求诸葛亮拨其5000骑兵出汉中入子午谷偷袭长安,出奇制胜,诸葛亮却不允,循规蹈矩,步步为营,最终失去了打败魏国的大好机会,虽也是大挫魏国威风,然均之二策,我更偏爱前者。我想你已经知道我的选择了吧,当然是理想目标。我想这也能牵强的算对于

未知的探索吧,至少你能知道你的运气到底是怎么样的。篇四:墨子读后感 对于墨子,以前不说很陌生,也算是了解不多,除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过有关他的简单常识,知道些姓氏名谁生存年代和“兼爱”“非攻”等主要主张,再就是在语文教科书中学过其《公输班》一文,知道其如何跑到楚国跟公输班进行道义上的交涉技术上的演练最终让楚

王取消攻打宋国计划的故事,其余则知之甚少 小时候学过“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一直以为是句成语,意思是说,你送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近日在查阅学习墨子的资料资料时,猛然发现,它最先竟出自墨子,不过前面还有一 句“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由此,对墨子思想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墨子曾习儒术,受过儒家思想影响,后因觉“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便决然举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见墨子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破旧立新的,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穿《墨子》全书之始终,与之相适应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为墨家学派总的宗旨。可以说,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张,如“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都是以这个宗旨为出发点和依

据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重读《墨子》,深刻理解“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含义,让我更加体会到墨子思想的可贵。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然而在这些学派中,脱颖而出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这八大家。在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余学派也就慢慢沉落下去了 对于墨子的“天志明鬼”我是很不赞同的,因为可能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把这个缺点归咎为当时人们对自 然认知的局限性。但书中所提的人民拥有权力来反抗不义的政府,让我更觉得这是一个进步。因为从古至今无论哪个人谋反都被认为是乱臣贼子,我们看看岳飞

的一生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愚忠。 《墨子》的守城篇,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没有想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能够和军事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倍感意外,唯

一可惜的是这一硕果没有被传承下来。 现在社会中,我们总是强调一个名词,就是和谐。《墨子,兼爱》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能成为“仁者”,在经济的浪潮下更多的人想成为“利者”,而非“仁者”。我只希望大家能多读一读《墨子》,学会做一个仁者。 我们不得不谈一谈墨子本人,一个拥有着黝黑的面孔,衣衫褴褛的独行侠。曾经拜读在儒家的学派中,但是儒家的“忠孝义信”,对于拥有着反抗心理的墨子来说并不适合,因为墨子曾经是一个剑客,他所追求的是义重于一切,再看一看他自己组建的墨家军保护弱小的行为,这充分的证明了他的为人。《墨攻》这部电影就是对墨家军最好的呈现。 墨子在谈论战争中所说的不战而去屈人之兵,在未开之时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此前我总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现在改变了想法,其实最好的防守就是告诉对手我们很强大,你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他对于兵器的改造让我佩服,他的墨家军更让我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特种部队。他的国防理念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在《《墨子·修身第二》》这篇文章中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养的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作用,并将“天志”作为修身的根本准则。墨家的修身观对于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墨子强调的言行细微,在今日也没有失去其智慧。“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

而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自己说话要讲究智慧。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堕落的灵魂,更可以改变世界,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现在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就不会出现中国屈辱的百年。在未读《墨子》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人,现在为了所谓的仁者而奋斗,因为我始终相信历史中传承的一句话——仁者无敌。

篇五:莫言《蛙》读后感——有关生育问题 临界于控制人口与尊重生育权之间 ——关于莫言《蛙》的思索 第一部分:《蛙》的读后感 阅读完了莫言的《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为对党忠贞不二的姑姑、为一辈子不能生育的小狮子、为那些为了生孩子而不惜搭上性命的女人们:王仁美、王胆、陈拳的老婆,更为

了那些还没有出世就被杀死在母亲子宫里的小生命。 关于生命的话题,从来都不会轻松,正如莫言自己写在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他人有罪,

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