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婉约词

更新时间:2024-04-03 2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词本艳科,所谓“诗庄词媚”,体格各不相同。婉约词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一,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婉约本用于形容女性的容态。魏晋后,婉约一词渐移用于文学品赏,其常与“绮靡”对举,与“风流”并提。可见引用文学鉴赏后,仍有女性化的妩媚、轻柔等审美意味。

宋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词发展的重要时期,源于前唐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使文人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转而向词发展,而当时传统的婉约词风为正统,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致力于此。但到南宋辛弃疾后,豪放派才可与婉约派比肩。所以在苏轼的个人作品中,婉约与豪放词的出现理所当然。 一、

婉约词之于苏轼

(一) 苏轼对婉约词的认识与态度

被认为是豪放派开山鼻祖的苏轼。他的那些振奋人心,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后人广泛传唱。然而,仔细翻阅《苏东坡词全篇》一书,便可以发现苏轼的词不乏明丽、妩媚的婉约词。东坡先生认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乍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可见,柳七郎的词是写给酒筵上的歌女唱的,苏轼的词却是供“东州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二) 后人对于苏轼的婉约词的认识和评价。

张炎称赞道:“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山人意。《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①贺裳曰:“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而《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今十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②王士祯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③可见苏轼的婉约词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在词学发展史上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以诗为词”进行自己的创作,采用锐意创新的写作手法,如运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伉俪之思,营造一种忧伤的畅怀,使情绪有了载体。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体现陶渊明的淡然,诉说着词人“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①②

镇聪.张炎咏物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9 贺裳 《皱水轩词》 ③

王士祯《花草蒙拾》

1

同时,东坡先生众多的婉约词中,其旷达本性也显露无疑,这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情怀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二、 苏轼婉约词创作的风格类型

婉约词于苏轼来说可谓是风格类型多样:抒情言志、送别友人、家庭情爱、咏赞歌妓、友谊之歌等,无不彰显着苏轼词创作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一) 用鸿雁形象寄托志向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而多是爽快利落的语气,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的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持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用于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全词写得幽深情绝,每个意象都凸显幽寒的气氛,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那不被当朝理解无从实现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苏轼自恃“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他“奋励有当世志”,意气昂扬;这可以指导他在逆境中旷达地对待现实生活。同时,在他生活受挫的时刻,又能从佛老哲学中得到思想的平衡。以词言志抒怀,表现出他丰富、复杂、豁达的内心世界,不仅扩大了词的内容,而且赋予词以新的生命。 (二) 送别词寄情谊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是苏轼送别词的写照。在《南乡子·送述古》中直接叙写他追送陈襄别于临平舟中的情景,“归路晚清风,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情”反映了苏轼对陈述古的深情厚意。“不见居人只见城”一句,是以《诗经·郑风·叔于田》的“叔于田,苍无居人,毫无居人,室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的描写,反映了苏轼内心深处茫然若失的怅惘情绪,送友归后的孤单寂寞的情况,晚风吹拂,寒夜难以成眠,残灯斜照,离人的泪水“荧荧”。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在词意反复叙写中深刻的反映出来。

苏东坡先生的送别词不仅局限于友人,也有对其所生活的地方的词作,在《江

2

城子·别徐州》中对徐州的留恋之情便充分表现出来。词的上片,以“佳人”代同僚,“和泪折残红”,以折花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采用设问句来表达内心的情思。苏轼以新巧的艺术构思,形象地刻画出告别徐州密友的离情别意,他把春风拟人化了,以“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词的下片,更进一步描写了离别的情景。“隋堤三月水溶溶”,是以景语表达情意,词意双关,溶溶春水,象征绵绵情意。正所谓“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三) 洁净化的咏赞歌妓

咏赞歌妓这类词对苏子瞻而言,洗脱了以往某些词的“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洁净。如《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但苏轼写词又与柳永不同,所表现的更是风貌迥异。女人的“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丽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人无眠??,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糜烂生活,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彰显出“晴空中有情绪,无笔力者未易到”。 (四) “十年生死”寄亡妻之思

当然,其婉约词气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写歌男舞女,还可以诉说家庭情爱,以此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其名篇。因记梦写下的《江城子》,是苏轼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妻子王弗,虽然十年过去了,但他对王弗还是一往情深,怀念的哀思仍是深挚。这首词运用白描的手法,缜密真切的抒写梦中及梦醒后的实情。起句写十年里人世间沧桑变化,“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笔,道出心灵深处的凄怆,十年来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中的东奔西荡,使他不由写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场面 。接着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进入佳境,苏轼选取与妻子生前的闺房生活细节“小轩窗,正梳妆”表现亲密幸福的时刻,更衬托“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因而涌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千行泪。在无言默默的倾诉十年的痛苦,而蓦然之间,梦醒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中以明月照射短松冈的凄凉意境,抒写对亡妻的哀思。苏轼以生前朴实的生活片段,明白如话的语言,构写了长长十年的相思。

3

然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比起前代诗人的悼亡诗,有共通之处,又具有词的独特风格。过去这些悼亡诗,既哀念死者,也为自己的坎坷遭遇而悲伤。在悼亡中抒发伤时情绪,而在本词中,“纵使”二字显示出作者的追念心切。而“词情的发展,在极度悲苦的氛围突然转向惊喜,给人以曲折跌宕,委屈婉转的审美感受”,这样的写法,产生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④的强烈效果。 (五) 以梅花形象寄托胸襟

苏轼的咏物之作虽不多,却达到了咏物的最高成就。苏轼咏物,重在托意,在对客观物象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胸襟怀抱。他的咏物词,是以我观物,使物皆有我之色彩。咏物所及有“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梅花(《西江月》);有“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的荔枝(《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不可枚举。苏轼的咏物词并不十分注重对景物本身的细腻刻画,更多的是借物言情,以物托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其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其名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轻薄杨花逐水流”本是陈腐的题目,但到苏轼手里却翻出了新意。在这首词里,他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了自己贬谪黄州时的漂泊之感。杨花漫天飞舞,纷纷飘坠,竟无人怜惜,忍看酿就春色,装点春光的美好事物的凋零、陨落。字里行间正寄寓了词人那种万感交集,内中无主的深广忧愤。“抛家傍路”既是杨花的真实写照,也映现着作者才难为用,一任漂泊的逐臣迁客的现实处境。全词以迷离之笔,写郁塞彷徨之感,即抓住了杨花之神,又摄取了人的魂魄。由人体悟,心与物游,借物写人,神与人合,达了情景交融,物我难辨的境界。诚如沈谦所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⑤王国维也对之推崇备至:“咏物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人间词话》)

苏轼杨花词的贡献在于开创了新的咏物词创作范式,但侧重点仍在“物”,这首词可以达到了“穷物之情,尽物之志”的审美极致。但这并不是终点,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之咏鸿雁,又是一境。将自我体验融入寥落夜空

④⑤

王夫之《姜斋诗话》 沈谦《填词杂说》

4

的孤雁,从而创造出宋代咏物词物我浑融的至高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于深夜孤栖独处之际,目遇孤鸿,处物兴感,神魂飞越,于是,自我与孤鸿融合为一,“我”完全化入到对象物之中,形神兼备,是写人还是写鸿,难以分辨。

(六) 田园中的清丽,怀古中的慨叹

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而在词中描写农村风光,苏轼堪称第一人。他写农村的词风格多样,其中一部分写得清丽妩媚,词情宛转,当属婉约词一列。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太守,笔触亦伸向农村。他以清丽之笔,乡俚之语,描绘了田野农家的自然风光,呈现出明朗喜庆的景象。活跃在这趣味盎然地的图景中,有“黄童白叟聚睢盱”,有古柳树下买黄瓜者,有“隔篱娇语络丝娘”,还有三五成群,为争睹使君而踏破罗裙的少女。

《浣溪沙》其四云: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一般文人眼中,枣花既无丽色,又无馨香,且屑细如粉,难入诗词。但在苏轼笔下颇有生气,落在衣巾上竟能簌簌有声!这正反映了苏轼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普降喜雨后的怡悦心情。结尾也很发人深思:“野人”尚能赐我一杯粗茶,解我之渴,而我“使君”当赐农家何?这种清新秀丽的婉约词,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

苏词除了抒情、送别、咏赞歌妓等婉约词之外,还有以怀古为题材的婉约风格词。如他的《永遇乐·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就是一首婉约词:“明月如霜,好风好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枕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觅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近人郑文焯评价这首词说:“公以‘燕子楼空’一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⑥而这首咏怀词写古的笔墨确也不多,偏重于写景抒慨,但又充满了怀古伤今之情。入梦前周围美丽的景色和梦醒后茫然若失的心情溢于言表,故而有了“古今如梦”的慨叹。即使古往今来人生如梦,人们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5

还是执着于人生的“旧欢新照”,词作呈现出婉约的风格。

古人曾说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杰出,自是区中缚不住者”。陆游也说:“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生律耳!”其实何止豪放词苏轼的婉约词亦是如此。他在创作婉约词时,一方面尽量发挥它固有的音乐美、形式美;同时为了使词作“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在句法、平仄等方面都有所革新,而不居于词律的规定。苏轼为了反映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增加词的表现力,常把口语以至俚语引入婉约词中,这就出现了上声、去声的现象,反映了苏轼婉约词以词意为主,音乐不过是达意的工具。 三、 苏轼对婉约词发展的贡献

在“婉约为宗”的时代,苏轼的婉约词并非一昧的承前代余绪,而是有所开拓和创新,对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 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和内容

北宋词人推崇 “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奠定了婉约词的基本风格。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词人们因袭前代,所作的婉约词的题材,不外乎离思别愁、儿女情长、闺情绮怨,内容狭窄而又寄情于声色。苏轼的婉约词将人们视野从酒筵、歌妓、翠帐香径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扩大到怀古、咏物、悼亡、送别、农村景象、田园风光等,使词从“花间”“樽前”的狭小圈子走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了“以诗为词”,将诗的题材和内容运用到了词中,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境界,将词提高到了与诗并驾齐驱的正宗地位上去,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拓宽了词的意境

前代的婉约词不仅内容狭窄,而且格调低下,语言华艳,剪翠裁红,铺金缀玉,充满了寄情声色的脂香粉气。苏轼的婉约词中没有花间式的无病呻吟,晏欧的流连徘徊,柳永的倚翠偎红,而是格调高雅,意境高妙,感情真挚,短于艳情而长于复情。

(三) 丰富了婉约词的表现手法

苏轼所作的婉约词,自觉而又不自觉的运用到了赋比兴的传统作诗手法。其词《沁园春》中“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许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采用了铺叙手法说相思。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形象,刻画意境,也是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色。《少年游》中有“飞雪似杨花”句与后阙的“杨花似雪”,既是回文又运用了比喻。“嫦娥”只代表月亮,又运用了借代

6

手法。短短一首小词,苏轼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也体现出了苏轼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内涵。

四、 不一样的苏轼

词中见人,人见词风,就能体会词人的人生。苏轼独特的个性,理想和政治上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是其婉约词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轼自幼就“奋厉有当世志”,且自视清高,说自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当他虎口余生被贬黄州时,则唱出“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初到黄州》)在得失之际,他的感情是外露的。他倔强,“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意识韩荆州”(《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他才情横溢,兴趣广泛,心怀旷达,不记仇隙,生活中充满着爱和美。无论喜怒哀乐,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言为心声,苏轼狂放不羁的个性岂是小词能束缚得住的。他胸中的郁勃之气时喷薄而出,时时在细腻婉转的抒写中,透露出雄壮之势和豪放之气,正如在雄奇豪放的《念奴娇》中镶嵌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种柔美的词句一样,这种“端庄柔柔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词风,兼有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是苏轼一部分婉约词特有的风格。

不羁的苏轼,彰显了其人格魅力。而在文学史上,苏轼对婉约词风的革新,对我国词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如:秦观、贺铸乃至南宋擅长咏物的格律派词人,他们的言情咏物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而苏轼婉约词的抒情之真,用语之妙,表现手法之纯熟等特点,也彰显出他这位豪放派词人在婉约词方面的巨大成就。

7

参考文献:

[1]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篇[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M].巴蜀书社,1992. [3]王兆鹏.唐宋词分类选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朱靖华.苏轼新评[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8]王虹宇.东坡咏物词的艺术传达[D].内蒙古大学,2008

[9]田耕宇.“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版),2003年03期.

[10]孙虹.苏轼词的诗化对词统的颠覆与重构[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01期. [11]于立杰.略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J].学术交流,1999年03期.

[12]郭晓筠.纵横中度 境界天就——试论苏轼词意境的创造[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u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