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9 0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12142113李雨晴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这部光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
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公平分配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 所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
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 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而且还要设立“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而这些基金的设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
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哥达纲领批判》中两个阶段的论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在迫使人民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涌流,只有在每个人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奉献出聪明才智,又不计较是非得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马恩的社会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实现,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如果把将来要实现的公平理想勉强拿到现在来实现,那么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
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篇二:作业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 1. labor is the source of wealth and all culture, and since useful labor is possible only in society and through society, the proceeds of labor belong
undiminished with equal right 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 (1)labor is not the source of all wealth. (2)now we learn, conversely, that possible without society. (3)and what is useful labor? surely only labor which produces the intended useful result.
马克思批判了这段话中关于社会和劳动的关系的内容,但是我认为纲领的这个观点并没有根本上的错误。劳动离不开社会,任何一种劳动的产生都是社会的产物并必将作用与社会并且都存在两面性,有利亦有弊。例如富士康的员工们希望在他们工作时有东西掉在地上,因为与他们而言弯腰都是一种享受。因此,我认为只存在在一个时间段内弊大于利的劳动或利大于弊的活动。完全绝对有益或有弊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并且我对马克思的观点有些不解,他似乎认为劳动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社会财富并不都是劳动创造的。我认为社会财富之所以名为社会财富即是社会上所有人的劳动所创造,自然资源只是这种创造是的辅助工具而已。
2. in present-day society, the instruments of labor are the monopoly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the resulting depende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cause of misery
and servitude in all forms.
(1)in present-day society, the instruments of labor are the monopoly of the landowners (the monopoly of property in land is even the basis of the monopoly
of capital) and the capitalists. (2)in the passage in question, the ru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o not mention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class of monopolists. 马克思认为这段话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合适,纲领中的引用并没有现实意义,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工人阶级正在吃苦受难,他们的温饱的不到保障,正受到资本家无情的剥削。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即使在今天无产阶级也在守着压榨,很多工人没有房子居无定所,例如老师讲过的美国售货员挺着大肚子去工作,中国大城市的蚁族们住在贫民窟式的房子里。
(1)what are the proceeds of labor? the product of labor, or its value? and in the latter case, is it the total value of the product, or only that part of the value
which labor has newly added to the value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consumed? (2)what isa fair distribution? (3)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o those who do not work as well? what remains then of the undiminished proceeds of labor? only to those members of society who work?
what remains then of the equal right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马克思利用反问的方式指出了纲领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纲领中说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劳动者又如何与劳动去分享劳动资料呢?他们难道就应不劳而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纲领中并没有指明这一点。马克思用深刻的语言指明了这一点,应建立一个共产主义
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劳动。马克思的批判是极其深刻有力的。 4.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
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马克思指出的是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可是资本家却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已获得资本的积累,所以不会形成这种理想的分配形式。这也是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所在,同时使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工人们只得到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所需的消费资料。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地区底层工人的工资基本相当。这样的社会如何能高速发展如何实现
人与人的平等?只有人人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 5.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
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消费资料的分配是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标准的,这体现了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大部分消费资料也归他所有,他压榨了工人的
劳动所得;而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本是归大家所有,不存在压榨与剥削,人人平等。 6.普遍禁止童工是和大工业的发展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 这一点
我不理解,纲领中没有明确指出什么年龄为童工,和所谓童工的正常 工作时间。马克思不反对用童工我表示赞成。有些劳动是适合未成年人做的,并不会影响他们身体发育,并且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像中国现在存在的啃老族,如果他们小时候有
这种经历。今天或许就不会这样了吧。童工可用,但要懂得如何用。 (二)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长的一部分后,我对马克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位无产阶级斗士,为了广大的无产阶级而奋斗!并且我了解了马克思的一些写作风格,文笔犀利而有意义颇深,不经反复琢磨很难理解。但是同时他也有错误,但这是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当每个人认识到了的时候他已经被建构并存在某种难以避免的思想。今后我还会多读马克思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他,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篇三:哥达纲领批判读后
感 哥 达 纲 领 批 判 读 后 感
:医学院药学系 专业:12级药学 姓名:常晓静
学号:1201660006 院系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 马克思写于1875年4月底-5月初.因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即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将于1875年5月下旬在哥达举行合并代表大会讨沦通过党纲草案,马克思对这个党纲草案作了批判.原名《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后通称《哥达纲领批判》.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恩格斯为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发表。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件. 它从理论上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同机会主义的发动纲领的尖锐对立.它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主义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的这部光
辉著作,批判了在哥达城拟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草案)》,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继《共产党宣言》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纲领问题的最重要的著作,
是反对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0年10月11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 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
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哥这纲领批判》的第一章中,马克思首先揭露哥达纲领所说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要害是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抹煞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劳动只有具备物质条件并作为社会劳动,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哥达纲领还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它的第一个口号,使人们围绕分配兜圈子,以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通过革命改变生产方式、铲除资本主义这个祸害。这些都同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当今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平”和“福利国家”等,其共
同特点还是在分配上作文章,充其量只可能减轻一点病痛而根本不 指望祛除病根。 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之后才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 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智力才能等
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 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应该答应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
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讲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经济
上的主人,才能铲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获得彻底的解放. 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该是件多么有益有力的事!篇四:《哥达纲领批判》
读书笔记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 (四)读书笔记 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离开劳动。相反地,我们现在却看到,任何一种”有益的”劳动都不能离开社会。那末也同样可以说,只有在社会里,无益的,甚至有损公益的劳动才能成为一个职业部门。只有在社会里才可以游手好闲”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批判了纲领中关于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但是我却无法理解马克思的思维。在我看来,纲领中的“社会离不开劳动,有益劳动离不开社会”的观点并没有根本性的错误,因为有益劳动本身就是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有益”“无益”之说了。所以纲领中所说的“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这句话我认为并没有错误,但是马克思的批判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提到无益劳动的事情,因为在纲领中只提到了有益劳动离不开社会,并没有说无益劳动离不开社会,由此说来,
马克思的话是多余的,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有些道理,但是就是说不出,想不明白。 2.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属于不劳动的成员吗?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又在那里呢?
只属于社会中劳动的成员吗?那么社会一切成员的“平等的权利”又在那里呢? 这段话中,马克思利用反问追问的方式来批判纲领的片面性和不正确性。社会的一切成员包括劳动的和不劳动的所有成员,但是劳动所得,劳动资料是由劳动的成员创造的,如果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不劳动的社会成员就不应该的到任何劳动资料,但是纲领中又说,一切成员有平等的权利,这样就前后自相矛盾了,所以纲领写的是很模糊不清的,马克思在这里
的批判是充满激情而又极其有力的。 3.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份存在着。于是,”劳动所得”这个由于含意模糊就是现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语,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就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劳动不再属于个人,而属于整个集体。但是这并不表示没有劳动所得。马克思在这里说劳动是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那么个人劳动所得总还是存在的,但是马克思又说,劳动所得是现在不能接受的用语,这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劳动所得的意义是什么,是依照个人而言的吗?
如果劳动就会有劳动所得,为什么这里又说这是一个荒谬的概念,这是我较为困惑的一点。 4.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
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每个人从社会中所得的就是他所耗费的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不同是剩余价值的榨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从社会中的获得的与他付出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只有一部分被返还回来,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榨取。结果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越来越富,不劳动
便可获得劳动资料,工人越来越穷,付出的劳动没有返还回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劳动者所得到的便是他给予社会的,但是我疑惑不解的是,这样就没有人盈利,每个人拿走的都是他的劳动应该得到的,那么社会该如何进步,生产力如何发展,如何推动
创新,人民是否会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这都是应该想到的问题。 另外,我还想到了劳动资料分配的问题。共产主义社会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社会形态。如果我需要一张桌子,但是我没有积攒到一定的劳动量,足够换取一张桌子,我就无法的得到桌子。所以这里还是有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在的,劳动能力强的就创造更多的财富,得到的东西就越多,无劳动能力的就无法享受公平待遇了??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非
常严重的,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些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5.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
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这是我认为整篇文章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消费资料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物品,既然是公平分配,即社会主义社会,那么这种分配是有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当生产力越高时,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后,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那么平均分配给社会成员的便会增多。但是生产条件的分配为什么表现了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是一个让人非常不解的问题。生产方式的性质主要区分于生产的物质条件掌握在谁的手中。在非劳动者手中,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者手中,便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姑且认为,若是资本主义社会,榨取剩余价值后,分配显然会变得很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榨取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完全占有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也许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吧。 6.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谈”现代国家制度”,而未来就不同了,到
那时”现代国家制度”现代的根基即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消亡了。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章节,我根本没有理解,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哥达纲领中说道,国家是自由的基础,但是,依照马克思的思想来说,现存社会是现存国家的基础,也就是说现存国家是依赖于现存社会而建立的,而关于哥达纲领中的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很荒谬的,以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现代社会即为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现代国家是随着国境而异的。这里恰恰是我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当今社会中人们常说的话来说,现代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会被提到,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却说这是荒谬的,是一种
虚构的概念,我很难理解。 7.事实上这不过是从总税收中替上层阶级支付了教育费用而已。顺便指出,a项第五条所要求的”免费诉讼”也是如此.刑事诉讼到处都是免费的;而民事诉讼几乎只涉及财产纠
纷,因而几乎只和有产阶级有关。难道它们应当用人民的钱来打官司吗? 关于教育是否应该免费的问题,马克思的批判是非常理智的,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用免费教育与免费诉讼类比,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基本是以财产纠纷为主的,而只有资产阶级才会产生财产纠纷。若这种诉讼也是免费的,那么就相当于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为资产阶级买单。资本家不仅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设置将魔爪伸向了税收,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但是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才存在的问题。在哥达纲领中提出的“免费诉讼”的要求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免费教育也是一样。但我不能理解的是马克思说“应当把技术学校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难道以前提出
教育免费是两者分开对待的吗?我不明白。 8.普遍禁止童工是和大工业的发展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 关于禁止儿童劳动,马克思的批判非常好。首先,禁止儿童劳动一旦提出,就应该确定
一个正确的年龄的范围,只有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孩子才算是儿童;而这一点在纲领中并没有被提出,是非常模糊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正常的工作日”,没有明确规定一个时间范围,纲领是非常不专业的。其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生产的存在不相容的。这也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所在。大工业应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工业大发展时期。但是为什么儿童劳动与之有联系,我想不明白。因为在我的思想里,工人的劳动所得中,有一部分是用来抚养家属的,也就是说儿童不必参加劳动来养活自己,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是由父母来抚养的。所以,就此而言,禁止儿童劳动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而且这是很
合情合理的一个举措,不管是子啊社会主义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都是很必要的。 (五)总结 经过这次阅读马克思著作的活动,我对马克思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前,我对马克思的印象仅仅是一个革命家,一个哲学家,但是在亲身接触过他的著作之后,我发现了很多以前尚未可知的东西,他不仅是一个哲学家,他更多时候是一个战士,永远充满着斗志。读马克思的东西,会发现思路很清晰,我想到的问题,总是会在文章的后来解答我的疑惑,很善解人意。我觉得读马克思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多接触这方面的书籍,让自己的精神的到升华。篇五:《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报告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号:1210190035 姓名:李正光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也以此来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文章进一步发展了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些原理,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纲领来建立新中国,同时也回击了国内外敌人的造谣中伤,澄清人民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借
此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新的国家政权的认识和认可。 二.文章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从文章的论述来看,主要介绍了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形成过程;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和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历
史任务和时代功能;强调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 1.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马克思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中,针对当时德国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等的具体情况提出:“无产阶级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而毛泽东则结合我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到“人民共和国”口号的提出,再到194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在本文中,他则进一步指出,中国民主革 命胜利后所要建立的国家只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2.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和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毛泽东十分明确的指出:“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所谓民主,是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而专政是对于反动阶级及反动派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
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同时,他也表明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民主,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才能更好的孤立和打击少数敌人,对他们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反动派实行专政,粉碎他们的反抗和破坏,才能保障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民主与专
政是互相联系,密切结合的,因此,要始终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和时代功能 文章的开头就采用生动的比喻的方式将党比作一个人,由人从小到大直到死亡,得出党的最终归宿,明确指出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他们害怕说阶级的消灭,国家权力的消灭和党的消灭,而我们正是为了促进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努力创设条件。在这里,毛泽东生动了说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彻底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国家归于消亡,实现共产主义,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民主专政就肩负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双重历史任务,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要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步走向共产主义,走向大同。 4. 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 文章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 级,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因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就是其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而从经济基础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此外,在阶级
基础、基本职能和历史任务方面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共通性。 三.对文中一些观点的理解
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和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于一些观点我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1.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马列经典作家更多的是创立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而毛泽东则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称谓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可以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之所以没有用无产阶级专政,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工人阶级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无产”,当然,随着剥削阶级的被消灭和他们中大部分人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民所属的范围和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广泛、更深厚。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完整的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和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再次,毛泽东所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是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它执行无产阶级的路线政策,它担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也就是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经验”之谈 文中多次明确表示党积二十八年的经验,如同孙中山在其临终遗嘱里所说“积四十年之经验”一样,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是:深知欲达到胜利,“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文章写作之时,孙先生已离世有二十五年,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但却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共识,不仅可以看出孙先生的先见之明,更应该谨
记孙先生用亲身实践而得出的 宝贵经验,将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党领导的军队和统一战线紧紧相连,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在谈论到对农民的改造时,毛泽东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农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当时,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
十到九十,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其次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坚定性不如工人阶级,组织意识和纪律性不如无产阶级,且缺乏政治远见,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理性,缺少民主意识。 四.写作体会 这篇文章的阅读持续了好长时间,读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对一些地方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印象也越来越深刻。里面有很多琐碎的地方都标注了出来,但却不知该如何叙述,总之,这样的阅读让人受益匪浅。有一个很大的感悟是毛泽东的文章语言都很贴近现实,通俗易懂,每一层深入,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不像那些很多难懂的原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苦苦不得其解。对文章的多遍阅读使自己对由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选用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同时文中为了得出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引用了大篇幅的叙述,从古至今的论述,让人受到一次洗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渐渐体会到这样阅读的快乐,我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注意对于这样的文章的阅读,同时做好学习笔记,以使自己收获更多。此外,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功底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也会加强对于原著的阅读,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正在阅读: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报告05-19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1框隐私和隐私权课堂练习12-28
译文中文12-26
2014中考历史 记忆知识点速记 中国近代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06-01
1994年上海市第八届初中物理竞赛(普陀杯)复赛试卷03-01
最新2016-2017学年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收藏版教案(表格式)03-12
【优质文档】浅谈“五水共治”的战略意义现实路径-实用word文档04-13
2018年中国天津零售百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报告目录07-01
论商法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05-25
试验一阿司匹林的制备10-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哥达
- 纲领
- 批判
- 报告
- 读书
- 铁路特大桥临近营业线施工方案
- 陶家镇风情小镇灯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外墙保温一体板检验、隐蔽、质保资料
- 固原市市级第十一批科技特派员名单
- 祭文,姑母
- 《婴幼儿营养与保育》辅导资料
- 轿车销售公司管理系统实验报告 - 图文
- 校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 五岁男童尿床怎么办
- 年产1万吨饼干厂设计
- 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问题的函(环函〔2009〕
-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 爱护公物国旗下讲话稿
- S338-LJ-2 投标文件(技术标) - 图文
- 课程毕业设计375半自动烟草移栽机设计说明书 - 图文
- 2018-2024年中国云计算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发研究报告(目录) -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千行代码C语言毕业论文
- 数学培优班题典五年级
- 几个佛家开光仪轨
- 2013、10、25限时训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