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学生历史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06-02 08: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初一学生历史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

市一中 凌文英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使人受益终生。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尤其是初一阶段。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历史,首先需要对历史感兴趣。初一学生正处十三、四岁的年龄,他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学中,老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课前精心准备、课中典型事例、人物的讲述和问题的讨论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成语及故事由来,上课时由学生讲述。如晋楚争霸,通过成语“问鼎中原”以故事形式表现出来,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可培养学生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形成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那么,该怎样有效地做好预习呢?具体步骤如下:1,看课前的导言,这是导入这一课的典型事例。2,从框架上认知本课内容。找出本课有几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涉及哪些基本知识点。3,找出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并在书上做好标记。4,适当搜集一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辽、宋、夏、金并立》一课,历来学生觉得较难。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地图,了解各政权的大致位置、建立人物,定都何处?了解各政权间关系。要求学生设计与北宋、南宋并立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简图。通过预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提高了听课效率。总之,学生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未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初中历史是小学科,尽管现已列入中考科目,但还是处于家长、学生轻视的尴尬境遇。在此背景下若要提高历史成绩,就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上课习惯做起,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那么,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首先:学生要饱满热情、带着渴求知识的愿望步入课堂。其次:上课要做到“听、记、练”结合。尤其听预习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做好笔记,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听课时做到眼、耳、手、心“四到”。这样的上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有:

1,

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所在。认真听课就是指学生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尤其要凝神听预习时自己不清、不懂的地方,尝试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这样的听课,教材上的重难点就会了然于心,获取知识快而牢固。

在认真听课的同时,还需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应学会边听、边划、边记、做记号,分辨主次、重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问老师。这样,学生课后的复习,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2,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勇于探讨,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观点,正确的予以肯定,不成熟的应帮助学生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初一历史《秦王扫六合》一课。新课结束,要求学生评价秦始皇功过。因这类题还没做过,故,首先鼓励学生把秦始皇功绩、过失罗列出来,接着问这些措施有何进步性、局限性?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老师再指导、点拨而完成任务。接着老师总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总之,对于一些总结性的东西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由浅入深,逐步成熟。

3,学会总结、提升能力。

历史知识面广量大,知识点与点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为了牢固地掌握知识,把握知识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正确理解教材,就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具有一定分析史料的能力。如秦汉新授内容结束,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句,要学生归纳总结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通过此题的训练,学生认识到: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这样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经常复习的习惯。

教育家孔子曾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不仅便于巩固已学内容,而且有助于下一步的学习。复习的步骤有:

1, 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对于学过的知识,要督促学 生及时复习,主要通过每节课的课前默写达成。

2, 单元复习,整合知识。

一个单元结束,要求学生从联系、整体、全局角度把握教材内容。由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五、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必要途径。从初一开始,老师就要督促学生养成独立并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题,应及时分析讲评,使学生及时弄清混淆和不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拓展提高题的分析、解决,使基础知识得以强化、思维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当代社会,信息就是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信息收集的途径有很多,可通过电视、网络、与别人的交谈等。平时,我们要用心留意,尽力储存下大量的信息,为我们所用。

七、重视良好的考试习惯。

考试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考试的方法、策略等,形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1,书写要规范。要求学生用心写,尽量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一丝不苟。

2,审题要认真。审题就是认真读题,真正理解题意。对题目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符号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切忌“看了一半就开工”。在做材料题时,尤其是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材料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解。

3,检查要仔细。一般历史考试,时间较为充裕。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检查 试题。如有不确定的,不要轻易更改答案,想想平时老师的分析方法、脑子里慢慢翻书回忆,切忌马虎了事。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需用耐心、爱心一点一滴去浇灌学生。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科学引导。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定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为祖国的明天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