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24 1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中专语文

使用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倪文锦、于黔勋著) 授课教师:胡志春

职称:讲师

授课专业:12秋服装(2)班 班级人数:32人 授课类型:课堂教学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25日 授课课题:《我的空中楼阁》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中专新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而言文字量较大,有的文章的内涵明显比初中所学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学生刚入中专,会有些不适应。

2. 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赏的意识不强因而对文中语言流露的思想情感把握不是很到位。

3、初中课文《陋室铭》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同时采用了托物言志,将它与本文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目的: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1

5、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 教学环境设计:

本单元学习现当代散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思考,领略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及对美好事物的信仰。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含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 2、美读文章,品味清新淡雅的优美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3分钟)(出示幻灯片《陋室铭》)

教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那么,这篇美文借“陋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学生:旨在表达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含有对自己激励和对权贵愤懑的意味。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也是一篇托物言志、辞意双美的佳作,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呢?下面,我们一起去体会吧!

2

二、解题 (1分钟)(出示幻灯片)

1.“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采用其本意:建筑或飘浮在空中的楼阁。

(1)、建筑在山上的小屋,如同缥缈在空中的楼宇。 (2)、山上的环境独立安静,与外界隔离。

2.作者简介:作者李乐薇,江苏南京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三、诵读文章(6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阅读要求: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教师:请同学们标上自然段,并找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讨论后明确:山、树、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夜景(出示幻灯片)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脉(5分钟)(出示幻灯片)

学生默读全文并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

3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明确: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五、鉴赏文章(25分钟)(出示幻灯片)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的确,李乐薇这篇散文是一篇美文,值得我们以后作文中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

美文就要美读,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分析它好在哪里?

同学们,老师也划下了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1、音乐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点拨:在这是一些短句的运用,这样的句子使文章欢快活泼,像一首明快的乐曲,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2、诗意美:

文章多处化用古诗,如:

山如眉黛:来自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4

还有直接引用古诗词,如:

雾失楼台:来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文采。 3、图画美:

(1)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虛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3)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4)??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师生互动分析感受。 4、修辞美:

5

①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提示: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成浩瀚无际的绿海,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出的情志又喻为起伏的波浪。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比喻叫“续喻”。

②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提示:“鸟”“蝶”比喻山间小屋,确是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写出了小屋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六、总结

同学们,普普通通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在李乐薇笔下幻化得如此美妙无穷,透露着无穷的神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图画, 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

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散文的语言美,相信对你以后听写作会有帮助的。下节课主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

(1)仿照下列句子,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6

。 (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个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只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把握文章托物言志”中“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5分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文章从内容上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出示幻灯片)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板书)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关系:屋点缀山,点破寂寞,增加风景。

7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板书)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关系:相得益彰。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关系:树点缀屋,若隐若现,轻灵自由

定景换点:是指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断改变,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描写的景物既见整体,又现细部;使读者对景物获得完整的印象。它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准确丰富地再现事物的面貌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总结: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小屋的形势、情态。经过作者精心描绘小屋已经具有灵性。作者对它具有特殊的感情,所以这里“我的空中楼阁”指建在山上的家居“小屋”。小屋在作者笔下,眼中如此魅力十足。那么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它周围的环境又会是什么样的胜景呢?

明确: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板书)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丽。

8

(2)(11--13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光线和环境。(板书) 领空大,花绚烂。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环境也是安静、独立的。空气清新、光线变化、环境独立。

(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板书)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起点。山路是走廊,山坡是阶梯。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板书)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小屋夜景:朦胧飘渺。

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二、把握文章托物言志”中“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4分钟)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出示幻灯片)

9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多媒体课件)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多媒体课件)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出示幻灯片)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出示幻灯片)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10

(5)对比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在立意与写法上的异同。(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并写练习,教师评讲,明确:

相同点:都是写作者的居室 ;都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同点:体裁不同 ;表现的精神追求不同;

《陋室铭》以写室内生活为主,本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 ; 《陋室铭》批判官场的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 (6)疑点讨论

教师:“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啊?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出示幻灯片)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三、小结 (1分钟)

作者的第一件艺术品是小屋,那么,说明在她的生活中还有第二、第三??许许多多的艺术品,作者的情怀是十分美好的,对于我们来说,小屋可以是艺术品,一本益智的书、一首美妙的音乐、一部精彩的电影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那座空中楼阁,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室,陶渊明曰而无车马喧。每个人心里都会有那么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在林间,或是海边,是放飞了的鸟儿,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一重心灵的升腾,所以(用多媒体显示):希望同学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仔细观察聆听,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的细节里!

11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散文或鉴赏文,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或片段加以品味,进行仿写,或表达一点个人感想。 五、板书设计: 语言美

小屋和山的关系:屋点缀山,点破寂寞,增加风景。 小屋和树的关系:相得益彰,树点缀屋,若隐若现,轻灵自由 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小屋的空气、光线和环境 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夜晚小屋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由于这篇文章是现当代散文,同时也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效果良好,学生很配合。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阅读时间还是比较少,可能只是对文章初步体验,学生学习过散文,但对于散文象征意义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今后要不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2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