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

更新时间:2024-02-02 21: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生物教学论教案

一、中学生物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目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手段及方法。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克服初为人师的困难,尽快胜任生物学教师的工作;同时它也有助于在职的生物学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 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一) 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三)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四)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五)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六)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通过“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个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再经过教学实习课程的实践,大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学生物学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优秀生物学教师的标准,则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长期的努力和钻研。 三、时代的发展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好生物学教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教学中一些因素的变化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如生物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中学生物课程内容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去面对他们的现实生活,这些变化使生物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但是,教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 “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而“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师范学习的重点。 四、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

(一) 角色的转变 (二) 主动参与

(三)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这门课程只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下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才能顺利的走上讲台。

在这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我喜欢不喜欢生物学教师这个岗位?

1

我的哪些特点适合做生物学教师的工作?

作业:

1.到图书馆查询生物学教育期刊。

2.通过互联网访问至少一个生物教育网站。

3.购买或借读《生物课程标准》及中学生物教材。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一)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 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 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二、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是指: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课时要求)。

它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课程地位、作用及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认识。

在实行课程同意管理(集权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一般在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中描述。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与生物学相关的综合课程包括:生物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等学科内容的综合理科课程(intrgrated science),也称作“科学”(science)、或“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应称作“生物学”(biology)。多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仍按习惯称之为“生物”。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占有优势和局限。

1949年以后,我国大陆地区初中学段开设分科的生物课程,在初一至初三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分别称为“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

20世纪90年代初,初中生物学课程淡了学科内的再分科,同时在原有课程内容适当删减的基础上加入了遗传、生态学的内容。修改后的课程计划中,初中各年级生物学统称为“生物”。

2

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分科课程的学校仍然是绝大多数。 从世界范围来看,综合理科的课程设置方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的迅速发展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综合理科发展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60年代受一些发达国家理科课程改革运动的影响,另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参与和推动。这使得综合理科课程在许多国家初中学段确立了它的优势地位,成为初中生物学(科学)课的主要设课方式。

我国高中学段的生物课是分科课程。 第二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 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驾御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 生物学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

教育部颁布的另外一种课程文件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

生物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具体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生物课程中学习的成果。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对比: 共同点: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不同点: (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三) 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四) 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五) 生物课程标准隐含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门教科书。

三、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目前,各国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不尽相同。

3

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服务

制定生物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前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提出的培养目标

(二)本学科的特点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 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宏观目标 宏观目标 中观目标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教育方针 生物学课程 单元目标或 章、节教学 课时计划 或教学目 目标(或学 模块目标 目标 教学目标 标 段目标

国家指定 学科课程(专家制定) 教师制定 教师制定 教师指定

图1-1 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

三、 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我国2000年颁布的生物课程文件,将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来表述:一是课程总目标,二是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1.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我国7~9年级学段的生学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习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 初步掌握神巫学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我国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4

(1) 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

(2) 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 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关和价值观。

(5) 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了以下内容: 1. 知识方面的目标

2.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爱国主义情感,热爱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 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3) 爱国主义教育:

(4) 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和学习生物科学有积极和正确的态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之成为不断学习的动力。

3.能力方面的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 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实体镜等常规生物实验仪器,以及正确的使用解剖针、解剖刀等常用工具。

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有:徒手切片、制作装片、染色,解剖无脊椎动物,观察动物行为并做出解释,估计种群密度,使用检索表,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测定等。此外,高中生还应能够用数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②科学探究技能:包括观察、测量、分类、变量分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绘图、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数据的整理与表达、对结果的解释和的出结论及交流等。

③获取信息的能力: ④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第四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范畴之中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本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还要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方针。

生物学教科书是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 生物学教科书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生物学教材的品种丰富、各具特色。

5

准备律(law of reading); 叫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为效果律(law of effect)。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① 按照准备律,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预先告知学习内容让

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或者创设让学生感到满轻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② 练习律提示着练习经过强化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会逐渐被遗忘。 ③ 从效果中可以看到,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练习没有答案,

不知道对还是错,即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 ④ 从桑代克后来对效果律来看,奖赏和惩罚的作用并不等同,奖赏比惩罚更加有力,

我们应当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的教育措施。在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时,通过对环境和行为控制上进行有效的安排,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反应,而不做出错误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当学生发生了错误以后再去纠正他,这有利于学生的行为塑造,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指导意义。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认知学习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主要包括: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的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bing theory) 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1918-)的意义学习论(meaningful leaning theory)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① 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

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② 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

要。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和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的语言化。 ③ 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

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 ④ 强调信息的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提取

11

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如何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提取信息。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发现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布鲁纳196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的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 要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

质解释的非常清楚。 ② 教师从事知识教学时,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教材进行适当组织。 ③ 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表征方式,

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 ④ 教材难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教材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教

材太难,容易产生失败感;教材难度适当才能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性联系起来。

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叫作讲解式教学或陈述式教学(expositive teaching)。

讲解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① 提供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是指和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相关的引导材料。提供先行组织者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将这些知识和计划学习的新知识联结起来,并对计划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清晰而具体的框架,从而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② 呈现学习材料:教师呈现新材料的方式,可以以讲解为主,讲解是用语要清楚

明确,不要让学生感到难懂或使学生产生误解。同时,讲解要遵守渐进分化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和整和协调(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的原则。渐进分化是从一般概念的说明,逐渐进入详细内容的讲解,即从概括到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举例、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异同。整和协调是将分化后的知识再前后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合性的协调性的知识整体。经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一、 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①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 ② 维果斯基(LevS.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维果斯基强调,个人学习是在一定

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 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③ 皮亚杰学说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二、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2

建构主义所关心的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来自何处。

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

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特点: 1. 强调学者的经验 2. 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3. 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4. 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四、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以下几点: 1. 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2. 角色的调整

3. 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4. 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5. 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 建构主义对生物教育的启示

1.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 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3. 教材的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4. 把生物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

5. 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来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本节最后我们要提出注意的是:科学教育的问题极为复杂,建构主义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灵药我们要以批判精神吸取这种理论,以它“另类的”观点,思考、反省和规划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第三节 概念转变理论

一、 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

概念转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开始出现大量研究。 1982年,美国康乃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G.J.Posner)等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杂志第66卷第二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概念的顺应:建立概念转变理论”一文,提出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 modle 简称CCM),对概念转变的条件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

13

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1. 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aztion) 2.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 3. 新概念的合理性(plausibility) 4. 新概念的有效性(fruitfulness)

二、生物教育中的错误概念

三、概念转变理论和生物学教学

为转变概念而教(teaching for conceptual change)。

美国学者修森(Peter W. Hewson)提出了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指导原则,其中两条可操作性较强:

(一) 学生和教师的观念(ideas)要明确地称为课堂话语(discourse)的一部分 (二) 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本章小结: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的知识或者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被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行为学习理论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扩大或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学习的产生是内发的,是主动的,也是整体的。在认知学习论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尤其受到重视。

传统的认识论把科学看作是对客观实在的精确反映,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的,是客观真理或客观真理的接近。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检验科学知识的标准是看它在实际中是否可行、是否起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结果,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所代替。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可作为一种反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理论是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影响概念转变的个体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它包括反例、类比与比喻、认识论信念、形而上学的信念与观点、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新概念相对立的概念。错误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的那些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想违背的经验的理解。为转变概念而教育两项指导原则。

作业:

1. 结合生物教育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谈谈学习一词的含义。

2. 到小学或中学听一节课,详细记录教学情况,并试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这

节课进行评论。

3.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什么不同,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

14

4. 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某些合理性。

5. 以小学科学、初中生物或高中生物中的一个概念为例,设计相应的概念调查量表,

对相应的学生进行调查,总结相应概念的错误概念。

第四章 基本教学技能

本章教学目标:

1 概述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目的。

2解释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3能够在试讲中或课堂上运用基本教学技能。

第一节 导入技能

一、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资和铺垫。

4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 直接导入 (二) 经验导入

(三) 旧知识导入 (四) 实验导入 (五) 直观导入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实物、模型、幻灯和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 2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

(六)设疑导入 (七)事例导入

(八)悬念导入

(九)故事导入

四、导入的结构

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一) 引起注意

(二) 激起动机

15

1、声音的变化 2、停顿 3、目光接触 4、面部表情

5.头部动作和手势 6.身体的移动

(二) 信息传播通道和教学的变化

1. 视觉通道和媒体 2. 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1.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变化技能确立具体的目的。

2.在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3.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系要流畅,有连续性。 4.变化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后,就进入教学过程。此时变化技能和身体的移动等要慎重使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变化技能应用要有分寸,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于戏剧表演。如果变化技能使用的过多会喧兵夺主。

第六节 强化技能

一、 什么是强化技能

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二、 强化技能的目的 1. 引起学生的注意 2.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 3.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4. 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 三、 强化技能的类型 (一) 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二) 标志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学生活动的行为。 (三) 动作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如用非语言方式(身态语言)肯定或否定学生课堂的表现。 1. 微笑,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赞许。 2. 点头,摇头,以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或否定。 3. 拍手鼓掌,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强烈的鼓励或同意。 4. 接近,教师走到学生身边、站住,倾听讲话,观看其活动等。或坐到正在进行讲座的小组边,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四) 活动强化

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或通过设置问题“陷阱”,

21

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习的作用。 2. 请同学“代替”教师,帮助教师进行实验。 3. 给个别学生布置新的、高一级的观察练习等,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活动。 4. 采用竞赛性活动。

(五) 变化方式进行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交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对同以教学内容,概念、规律和词汇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四、 运用原则与要点 1. 目的明确 2. 注意多样化

3. 要努力做到恰当,可靠

4. 应用强化技能时,教师的教学情感要真诚。

第七节 演示技能

一、什么是掩饰技能

掩饰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二、演示技能的目的

1. 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物质及其运动形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

生形成概念,理解并巩固知识。

2.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具体问题,学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方法研讨问题。

3. 由于演示是由教师很规范的动作来完成的,学生可以学到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

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环节之一。

4. 一个单元或一次课的开始,运用演示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凝聚注

意力。

5.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使学生有序地观察变化过程,了解变化的来龙去脉,掌握实验

的关键点,收到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

6. 在学生解答习题时,根据需要,教师可做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通过

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念、记忆、推理和判断能力。

7. 在教材内容中,有些受条件限制是肉眼看不到的,教师就可以运用适宜的直接教具,

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

8. 幻灯、影片和录像片可以在课堂上使演示的实物和实验化小为大,化慢为快。能开

阔视野,展示真实情境。 三、演示技能的类型 (一) 分析法

分析法是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启发运用感知到的材料进行系列分析,导出新概念、获得新结论。 (二) 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提出问题,观察若干个实验或几组实验,归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 (三) 质疑法

质疑法是结合实验操作和变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达到透过宏观现象,认识实验和微观本质。

22

(四) 展示法

1. 教师可展示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图片、生物学家肖像,有助于说明抽象原理的图解,

用以解释某一过程现象的示意图,描述操作方法的说明图,用于综合分析综合习题和图解,趣味性的幽默图,帮助记忆的连环图等。

2. 教师还可展示许多实物教具,使学生对展示生物的真实存在和外观特征,获得深刻

的印象和正确的感性知识。

3. 教师也可按教学需要,展示能拆卸、装配的活动模型,使某些典型的机械、设备的

外观和内部构造都呈现出来。 (五) 声像法

放映各种有色、能动能静、变化多样、新奇生动、科学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教学影片,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一) 针对性和目的性

演示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选择的实验能为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服务。 (二) 适用性和鲜明性

选用仪器要大小恰当,实验装置和操作简便易行,装置要高低适宜、美观。所用实践较短。

演示的实验现象鲜明、富有直观性,便于观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和有序地观察现象。 (三) 示范性和可靠性

教师能给学生作规范的正确的实验操作。 (四) 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演示与讲授(讲述、讲解、谈话或设问)密切结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方法,抓住实验的主要或关键现象,特别是“稍纵即逝”的现象。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研究潜伏和隐在现象后的本质。

为了做好演示实验,教师需要铭记下列十项要点:①安全第一,②准备迅速,③装置简易,④简洁明快,⑤容易理解,⑥现象明显,⑦便于观察,⑧示范准确,⑨整洁有序,⑩用料经济。

其中关键要点可概括为:准确安全、简易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四项。

第八节 板书技能

一、什么是板书

板书,即教师为辅导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

板书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放映教学内容的书面语言,往往写在黑板正中,称之为正板书。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听不清或听不懂,或者作为正板书的补充或注脚而随时写在黑板上的文字,往往写在黑板的两侧,称之为副板书。 二、板书的设计目的

1. 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和教学程序。 2. 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板书还能从认识过程、论证过程、操作过程(如实验)等方面来设计,因此它能启发学

23

生积极的思考。

3. 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好的板书,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漂亮的字体,巧妙的构思,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板书的形式之美,而且会从教师的艺术创造中体会到教师的内在的品格之美。 板书在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等方面的作用,也有助于学习效果提高。 三、板书的类型 (一) 提纲式

提纲式的板书,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和综合,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 (二) 表格式

表格式板书适用于对有关概念、生物的特点及实验进行归类和对比,从而认识其异同和联系。

表格式的板书有化繁为简、对照鲜明的特点。这样的板书,可以加深对事物特点及属性的认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 图示式

图示式的板书用文字、数字、线条及关系框图等来表达。这种板书适用于将分散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将某一专题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或提示某一专门知识中的若干要素及其联系。 (四) 综合式

综合式的板书,或将教学中所涉及的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综合地反映在板书里,或将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简约化的知识网络。 (五) 计算式和方程式

它以教学运算来表述,文字少,逻辑性强,应用于讲解计算题,这就是计算式的板书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

1. 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并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板书。 2. 设计板书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

3. 设计板书还要注意文字、语言的示范。以字为例,首先字形要正确,不能写错字。

第二,字体要正确。第三,写字的笔顺要正确。除文字之外,板书的语言也要规范。书写的形式要工整,不能潦草、马虎。

4.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板书,并把设计好的板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到教案上。 第九节 结束技能 一、什么是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结束技能不仅广泛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章教材学习完,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概念、新知识的结尾。 二、结束技能的目的 精要的、完整的“结束”,一般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的要点。

2. 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规律和关键。

3. 检查或自我监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进行小结、改错和评价等,使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4.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5. 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

24

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

6. 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如读、写、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结束部分一般为

自主练习阶段,单个的下属技能逐步结合成总括技能,能独立做出整套动作,并通过活动,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互相交流、观摩。 7. 布置思考和练习题,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三、结束技能的类型 (一) 系统归纳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小结时,可采作“纲要信号”、概念图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二) 比较异同

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即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 (三) 集中小结

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同一事物的特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四) 领悟主题

通过精要论述或提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内容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品德培养的目的。

(五) 巩固练习

在结束部分,恰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强化和运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获得调整下节教案的信息。 四、应用原则和要点

1 在讲授新知识近尾声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尤其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的时候更应该及时小结,复习巩固。

2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用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即使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小结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3授课结束时,应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知识的结构,深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

4要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练习、口答和实验等。通过思维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如集合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5课的结束,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

封闭型的结束,结论明确;开放型的结束,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想象力。

6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数量恰当,使每位同学都能记录下来。 7结束的时间要掌握紧凑。

第十节 课堂组织技能 一、什么是课堂组织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 二、课堂组织的目的

25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3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一)管理性组织

管理性组织是指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在课堂管理组织的时候,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地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课堂秩序的管理 2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1)做出安排,使他们不能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

(2)奖励与行为替换。教师为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合乎要求的替换行为。为了达到效果,对替换行为的奖赏必须是有力的,足以抵消不正当行为,而选择替换行为。 (3)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二)指导性组织

1阅读、观察、实验等指导组织。 2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 (三)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和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章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广义地理解是指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取向来说,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取向策略,另一种是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从狭义的教学方法来说,教学策略的分类则是五花八门。

介绍几种与生物学教学及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关系比较密切的常用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概念图策略

一、概念图及其理论基础

概念图(concept maps)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源自于美国康乃尔大学Joseph D.Novak等人的一个研究计划,这个计划是研究学生在12年的学校生活中,知识结构的改变情况。

概念图的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 二、概念图的特征

1、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 2、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cross-links)。

26

3、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有助于我们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 4、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Novak绘制的概念图的概念图(如图5-1)。

概念图 表达 是 知识结构 是 命题 可能 交叉连接 结构化的层级 有助于 事件 (正在发生) 创造 相互关系 辨别时需要 存在于 不同的概念关系 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学习 是 包含 依赖的背景 有关的情意 概念 组合 形成 需要 是 感知的规律性 存在于 是 标签 用 是 包含 开始 表现 物体 符号 词

图5-1

三、概念图的制作

(一)要有效地应用概念图策略,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 下列步骤或建议可能对此有帮助。

1在学习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从一个绘制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因为概念图的结构取决于绘制者习惯的知识情境,所以最好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实验活动,或者是学生试图去解答的一个具体问题。这样创建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在确定概念图层级结构时感到容易些。绘制第一个概念图,知识领域不要选择太宽。 2选择了知识领域之后,接下来是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把这些概念先列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概念的在这个领域中的概括性进行排列。这种排列不要求很精确,但它是构建概念图的开始。

3画出概念图的草图。把草图画在易擦写的纸上或用电脑软件绘制,这样可以随时对概念层

27

级进行调整。

4对草图进行修正。要意识到没有完美的概念图,对概念图进行修正是完全必要的。在对同一个主题和同伴进行交流后,对草图进行多次修正。

5草图完成后,开始寻找交叉连接。交叉连接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它反映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概念图进行修正和装饰,使概念图不但完整而且整洁漂亮。 (二)绘制概念图不仅要注意以上步骤,同时也要注意绘制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

1概念图中每个概念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一个概念图中只出现一次。一个概念图通常只用来表达一个主概念(如:光合作用);主概念之下分出几个相关联的支概念(如:CO2、太阳能、植物、水),支概念下又可分出几个支概念(如:叶片、根),依次分支下去。概念的词必须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

4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同。图例见图5-2。

光合作用 CO2 太阳能 空气 根 植物 水 叶片 土壤中 叶绿素 维管束

图5-2光合作用概念图(引自BSCS,1999)

四、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概念图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二) 概念图作为学的工具

(三)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一方面可以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或学生自己提供反馈信息概念图可以在课程中用于评测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范围的变化。

第三节 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

①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② 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③ 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28

④ 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二、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一) 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要让学生之间主动地相互依赖,就要让学生认识到: ① 他和他的同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互助互利; ② 要使小组中全体成员学习最优化,就要共享资源,为同伴提供支持和鼓励,为合作的成

功而欢呼。为此,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方法: 1设置的目标具有相互依赖性。 2奖励具有相互依赖性。 3资源共享。 4分担角色。

(二) 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三) 成员负起责任来

一些措施: ① 合作小组不宜过大。小组人数越少,成员的责任感可能越强。 ② 对每个学生做一次个人能力测试。 ③ 随时随机口头检查学生,要求他向教师或向小组或向全班报告他小组的工作。 ④ 观察并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作出的贡献。 ⑤ 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扮演检查督促者的角色,由他去询问或要求其他成员解释自己的

工作。 ⑥ 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教给其他同学。

(四) 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interpersonal, collaborative social skills)

为了搞好协作,学生必须学会并运用下列技能: 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② 正确而且明晰地进行沟通,表达不能含糊不清; ③ 互相接受且互相支持; ④ 建设性地解决矛盾。

(四)评价和过程监控(evaluating and processing)

包括:①描述哪些成员的行为是有用的,哪些行为是无用的; ②做出决定,哪些行为可以坚持,哪些行为必须改变。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人体营养的合作学习

第二节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inquiry)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探究教学的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 探究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

29

① 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

知识。 ② 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 ③ 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④ 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⑤ 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探究教学的目标

主要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和尚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一个实例“三棵树”来说明探究学习。

二、 探究形式 (一)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教学法。

开放性的问题(open question), 封闭性的问题(closed question), (二)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没有动手做”(no hands-on)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现象,如亲手做、教师示范、看视频和阅读等;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和讨论来得出或归纳出概念。

推理性探究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三)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这种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 三、探究技能

1观察(observing)

它是指利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观察事物和自然现象。 观察又可分为定性观察(qualitative observation)和(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2分类(classifying)

它是指依照事物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分门别类。分类的作用在于使不同事物变得更有条理、易于理解、方便记忆、容易处理。 3测量(measuring)

它是指运用适当工具进行度量,利用熟悉事物作度量标准显示结果。 4推论(inferring)

推论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它是根据以前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对物体或事物做出合理的猜测和推断。 5预测(predicting)

它是对将要发生的现象的断定。 6交流(communicating)它是指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将有关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和倾国倾城、准确而全面地表达出来。

图表

30

统计图

方程式 文字与语言 图画: 符号: 模型:

7数量关系的识别(recognizing number relations)

它是指找出资料或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在测量的基础上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 8时空关系的识别(recognizing space-time relations)

它是指以一个物体或时间为参照,描述另一个物体所处的时空位置。 9构建假设(formulating hypotheses)

它是指对整个事件作出一个将被证实的陈述,即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引导数据的收集。

10 辨别控制变量(naming and controlling variables)

它是指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变量关系的认识,找出影响事件的所有变量、可处理和持续控制的变量(自变量)和自变量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 11确定可操作性定义(making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它是指定义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变量,说明如何测量一个实验中的变量。 12解释数据(interpreting data) 它是指组织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3实验(experimenting)

它是指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作出假设,识别并控制变量,操作性定义这些变量,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论,阐明观点。

三、 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教学单元:循环系统

活动名称:探究运动和心跳脉搏频率的关系 适合年级:初一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一、STS的定义和活动特性 STS起源于英美国家。

STS理念提出后,在美国曾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

耶格等人提出他们对STS的解释,认为科学教育如果只强调科学知识的追求,而真正成为科学家及工程师的毕竟仍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定义为“科学不仅是知识,它也是过程、方法、态度、创造力以及应用等五个领域的综合体”。而STS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让学生能对科学产生兴趣,而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耶格曾将STS定义为“将技术当作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以地方、全国或全球性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来设计科学课程,让学生对这些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及好奇心,而已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概念只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产生创造力并应用于社会上”。

NSTA将STS定义为在人们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下的科学教学活动,并提出了STS活动方案的11项特性。这些特性为:

31

1学生找出当地有趣及有影响力的问题;

2运用当地的资源(人力与物力)来寻求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信息; 3学生积极寻找信息的活动能够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延伸至教室与学校之外(即放学之后); 5着眼于科学与技术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6人为科学的内涵不仅是那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应付考试的概念; 7强调学生能用来解决自身的问题的过程技能;

8强调人生职业规划——特别是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职业;

9当学生尝试解决他们所发现的问题时,提供学生体验公民角色的机会; 10 认识科学与技术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方式; 11允许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一、STS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耶格曾提出STS课程的五个学习领域,即:①概念(concept);②过程技能(process skill);③创造力(creativity);④态度(attitude);⑤应用与连结(application &connection),并对STS与传统教学在五个学习领域的不同点做过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STS教育的特点。 1 概念领域

2过程技能 3创造力 4态度

5应用与连结 二、 我国的STS教育

在我国提出STS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基础教育STS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调查分析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是以我国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有选择地吸收国际STS的理论和实践,洋为中用。 2布点实验

3研究、实验的总结分析,提出中国的STS教育构想方案或建议,供决策机构参考。

4努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STS研究组织联系,进行学术交流,以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三、 STS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module)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完整的教学活动单元。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本章学习目标:

1. 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

2. 根据各种直观教具的特点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 尝试正确使用直观教具,针对一节课提出选择直观教具的方案。 4. 能根据直观教具的特点和原则设计制作1~2件生物教具。

32

所谓直观,即感性认识,是具体的、直接的、生动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直观教学即利用直观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第一节 生物课的直观教学和常用直观教具 一、直观教学的优势

(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直观性原则就是指利用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直观教具的种类及特点

表6-1 常用直观教具的特点 名称 实物 是生物活体 真实、具体、有生命性;能反映生物的形态、习性、运动情况、活动过程、生活状态和一些可见功能;能显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进行实验的首选材料 不变演示构造和生理;不易控制;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 标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 模是模拟生物体的结构特品、实物放大或缩小物品和简约表达生命过程的示意制品 挂图 是绘有生物图像的纸制品 图像是平面的且传递面宽;既有写实性又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准确、规范、全面地表现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可将复杂结构简约化、模式化;可将抽象过程具体化;可演示生命活动阶段性流程;可呈现生物体内外部各种联系 替代物 投影和多指透明胶片制作的投影片 放大效果好,信息传播面大;可以简约方式表示生物结构、生命活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本质联系;可用拟动手法产生动态感;具有较强的事后再现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环境条件;放映时间不宜过长 是无需加工的现成物体 有一定相似性;模仿性强;替代性强;极易获取 无真实感,作用有限 难以表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 能立体地显示结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能显示生命过程活动的关键环节及特征;能显示生物界发展变化过程;能反映生态学关系;容易说明物体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拆卸重组 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可用缩时的方式表现复杂长过程的概貌;可表现同类生物体的比较解剖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小体积的标本信息传递面授限制 不能作为全真替代物;常带有非真实性的特征;细微之处演示效果不好 性质 特点 不足 本 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型 点人工制成的实物仿制 33

幻灯 电视录像 计算机 集电影、录音、摄影、幻灯的功能于一身 功能;可作为光学黑板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逼真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形象和行为;可做快、慢速播放的处理;便于形象的设计教学情景;声像结合,易于重播 使用过程中难于及时反馈;需要一定的设备和环境条件 见第七章

三、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

(一)直观教具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1 .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 2 .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 .用于突出教学重点 4 .用于突破教学难点 5.用于揭示机理 6.用于设置悬念 7.用于巩固知识

(二)教具的组合使用

教具的组合方式由横向和纵向两种: 1.横向组合

用几种教具从不同角度揭示同一知识点的内涵。 2.纵向组合

让几种教具分配在不同的教学过程环节里。 (三)教具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 2.出示教具的程序

3.出示教具的时机

①离散时机:刚上课时,学生尚处在观望、等待的离散状态,此时利用教具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树立引入新课

②疑难时机:使用教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是难点突破方法之一。

③疲沓时机:每当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时,常常会出现学生精力分散、松懈疲沓的情形,此时出示新颖、生动的教具,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大脑再次兴奋起来。 四、直观教具的选择

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定后,选择直观教具应考虑以下因素: 1.学习任务 2.学生特点

3.教具的特点

4.教学环境 5.经济因素

34

第二节 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

一、简易生物教具应具备的特点 1.构思的巧妙 2.设计的新颖 3.材料的易取 4.种类的多样 5.制作的容易 6.性能的可靠 7.操作的便利 8.推广的快捷

二、简易教具制作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实用性原则 4. 简易化原则 5.艺术性原则

三、简易教具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一) 投影教具制作技术 (二) 粘贴教具制作技术 四、《生物学通报》刊登的简易教具制作信息介绍

本章小结:直观教具的优势表现在: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不同种类的生物直观教具的性质、特点有所不同,各自在功能上也存在着不足。

直观教具对教学所起的作用大致表现在: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揭示机理;用于设置悬念;用于巩固知识。

使用教具时应注意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出示教具的程序、出示教具的时机等。 选择直观教具时应考虑学习的任务、学生的特点、教具的特点、教学的环境、经济支持等等因素。

简易生物教具具备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材料易取、结构合理、种类多样、制作容易、性能可靠、操作便利、推广快捷等特点。也有其制作方法与技巧。

列出《生物学通报》刊登的简易教具制作信息,供参考。 作业:

1.说出几点直观教具的优势。

2.请提出你自己制作简易直观教具的几个难点,并商议出解决办法 3.设计某一节课选择组合直观教具的方案

4.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设计制作1~2件简易生物教具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本章学习目标:

1.发现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方式。

35

2.举例说出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如备课、成绩评估、管理等。 3.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资源。

4.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教学资料、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育

第二节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计算机硬件环境下,教师与学生运用事先编制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的有利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屏幕上的变化来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设计好的优秀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性 2.人机交互智能化学习 3.提高学习效果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网的建设,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结合会使生物资源更为可观。

二、虚拟现实——教学模拟 三、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资源

(一)CD-ROM光盘

(二)VCD影视资源

(三)生物学课程中可利用的CAI软件 1 .国产商品化CAI软件 2 .引进的外国产品

3 .生物学教师的软件制作

第三节 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邮件(E-mail)

利用电子邮件开展的常规工作:

(一)利用电子函递名单索取和自动接受专业资料 (二)利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收发作业 (三)利用新闻组服务展开交流 二、BBS电子布告板系统 三、个人主页形式

(一)发布教学信息

36

(二)建立学生主页

四、浏览网上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

以下网址是一些科学博物馆和动物园网址: 科学博物馆http://www.mos.org/

网上动物园http://www.jdnets.com/zoo/index.asp 网上动物园、植物园

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propagation/index.htm 五、网上冲浪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一)使用搜索引擎 常用的英文搜索引擎有: Yahoo(http://www.yahoo.com/) Go(http://www.go.com/)

Lycos(http://www.lycos.com/) Excite(http://www.excite.com/)

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有: 新浪(http://www.sina.com.cn/) 搜狐 (http://www. sohu.com/)

网络指南针(http://www.compass.net.edu.cn:8010) 常春藤(http://www.tonghua.com.cn) 若比邻(http://www.robot.com.cn/)

(二)网上期刊和数据库 1.“数字化电子期刊网”http://periodicall.chinainfo.gov.cn/szhqk/

数字化电子期刊网就是一个很好的电子期刊网站,该站提供了几十种中文的生物学专业期刊,刊物的文章是全文刊登。下表列出了该网站的部分生物学期刊。

表7-1数字化电子期刊网站的生物学期刊

动物分类学报11 动物学研究814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299 黑龙江动物繁殖1106 兽类学报1160 古生物学报550 生态学报189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3 激光生物学报1150

动物学报920 动物学杂志789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290 四川动物253 水生生物学报419 昆虫学报1093 应用生态学报831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83 生理学报 2. 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rnal.net.cn

3.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elsevier.lib.tsinghua.edu.cn

(三)科学新闻及其背景知识 (四)生命科学的专业网站 六、网上生物学课程

七、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 八、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专家咨询和教师互助

下面列举几个推荐教师使用的交流网环:

37

教师网环http://www.webring.org/cgi-bin/webring?ring=teachersnet;list 教师专栏网环

http://www. webring.org/cgi-bin/webring?ring=teachertidhits;list 教室链接http://www.knownet.net/users.ackley/ringers2.htm

本章小结: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生物教师的日常工作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和丰富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改革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多媒体计算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它在CAI辅助教学方面有着多种优势;虚拟现实技术能帮助师生实现“干实验室”中的某些操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资源正在不断增长,与生物学教学相关的CD-ROM、VCD、DVD及CAI软件也为教师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互联网是巨大的课程资源,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板、个人主业、网上动植物园、专业网站的数据库、网上资源及教师互助是生物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一些最基本方式。

作业:

1.小组讨论并列表举出现代电子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调查市场上软件资源的种类和用途。

3.查找与生物学教学有关主题的电子函递名单。 4.访问网上科学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本章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和类型。 2.简述如何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

3.概述编制学年实验教学计划的依据和方法,并能够根据这些依据来编制学年实验教学计划。

4.解释演示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试述获得新知识演示的实验教学的教学特点。 5.总结如何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估。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及类型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一、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8

二、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从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 (一)形态学实验 (二)解剖学实验 (三)生理学实验 (四)分类学实验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新做法: 1.增加和更新实验内容

2.适当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验 3.开展以实验组织教学的研究

4.提倡自制简易仪器、设备和教具,创造实验条件,改变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第二节 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

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包括教学目标、编制实验教学计划、采集和培养实验材料、准备药品、仪器和具的工作。

一、研究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动作技能的要求及目标分类 1.动作技能的要求的类别

(1)使用实验仪器、器具和药品的动作技能 ①使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的技能

②使用解剖器的技能(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镊子、解剖盘的使用方法) ③使用各种器材器皿和配置试剂的技能

(2)采集、培养和处理观察实验材料的动作技能

①制作装片、徒手切片和涂片的技能,染色及在盖玻片下换液的技能 ②采集植物与昆虫,并制成标本的技能 ③培养常见植物与小动物的技能

(3)实验的动作技能 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及森林植物群落考察的相关技能等。 (4)绘图和记录的动作技能 显微图、实验图、观察记录和统计等技能 2.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

表8-1 我国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技能型目标的分类和要求

技能 模仿水平 性目 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 标动 独立操作水平 词 运用,使用,制作,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进行,测定 尝试,模仿

(二)生物实验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

表8-2 生物实验中认知领域的水平分类

39

水平 分类 了解 理解 水平分类说明 观察 看清、记忆、再认 知道操作、处理的原理、说明实验的结论 看见、认识 比较观察、系列观察 比较观察、系列观察 行为动词 思维 知道,记忆,了解,说出 比较、分析、综合、推导、设计 比较、分析、综合、推导、设计 实验报告 指出,注字,填写,列表 简单,辩解,说明,解释 应用 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分析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解剖,解决,使用 二、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年实验教学计划的编制 1.必要性

2.编制学年实验教学计划的依据 3.学年实验教学计划的编制 (二)实验课时计划的编制

在学年实验计划的统筹安排下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实验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课时计划。

1.确定重点、难点 2.写好课时计划

实验教案的书写形式很多,但都应包括:教学目标、实验材料、设备用具、药品、课型、重点、难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小结与评价等三、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要特别注意:

1.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否则学生会感觉缺少知识上的依据,甚至不能严密地巩固知识

2.最好选用活的、新鲜的材料

(二)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 1.实验设备、用具的准备

2.化学药剂的配制、保管和使用 (三)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 (四)进行预示

(五)培养小助手

第三节 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类型,是生物实验中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这类实验可以在单纯的实验课中进行,也可以结合讲授内容进行,边讲边实验。

一、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

1.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这是不同于教师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

2.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现场指导、实验小结等环节构成

二、学生实验的类型和教学 (一)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

40

1.验证性实验 2.探究性实验

(二) 实验的组织方法 1.模仿式实验 2.分段实验 3.学生独立实验

4.边讲边实验

三、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保证教学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基本条件。 (二)指导性谈话 (三)学生实验操作

(四)检查实验效果

(五)实验小结及结束清理

第四节 演示实验教学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除了进行学生实验教学外,为了加深对抽象要领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是配合讲授和课堂讨论,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的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的作用

1.演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所以,演示实验之需要一套装置就能满足全班学生观察

2.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演示实验的类型及教学要求

按演示实验目的来分,一般分为获得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示实验三类。若按演示实验的内容来分,大致分为演示全过程实验和演示片段的实验这两类。

(一)获得新知识的演示实验教学 (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教学 三、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演示实验必须目的明确,能说明问题

2.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3.演示实验装置要简单,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成功

本章小结:

中学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方式之一。生物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物实验的基本类型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准备实验教学的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并明确实验教

41

学的目标,并能够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学年和课时的实验教学计划。

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生活动。实验课常用的组织教学方式有: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及边讲边实验等。而组织好复习提问、指导性谈话、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检查实验效果、实验小结及结束清理等实验教学环节则是新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技巧。

演示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新教师要注意到演示实验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演示实验,并在演示过程中注意实验的基本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

1.根据自己教会学生动作技能的经验,谈谈自己对生物实验教学中动作技能教学目标的看法。

2.试述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准备的经验体会。作用和类型如何 3.试述演示实验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4.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演示教学的效果?

5.根据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体验,以一项生物技能为例,计划、制定一张技能考察表。 6.你认为教师教学后的自评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皓兮.中学生物教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学生物学实验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南开中学生物教研组。怎样上好中学生物实验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九章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本章学习目标:

1.概述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2.根据学生的要求,提出4条以上了解学生的具体途径。 3.从多角度具体分析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一节内容。 4.说出教学目标的4个要素,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5.撰写反映备课要求的教案。

第一节 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一、备课的意义

(一)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二)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 (三)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成功

二、备课的依据

(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的指向 (三)教学对象的需要

42

(四)教材内容的规定 (五)教学经验的借鉴

第二节 备课的内容和程序

一、备学生

学生的学习需要大体有五个方面: ① 求知的需要 ② 情感的需要 ③ 表达的需要 ④ 应用的需要 ⑤ 预期或未来的需要。每一种需要的核心是“应该是什么”和“实际是什么”两者状

态之间的差距。只要有差距,就表明有教学问题需要解决,有学习要求需要满足。 备学生大体包括的内容:

(一)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二)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这是指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熟悉度”。 (三)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四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 ①合作型:乐于与教师合作, ②介入型: ③竞争型: ④逃避型:

(四)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二、备任务

(一)明晓学习任务的类型

学习任务是指对学生要完成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描述。

学 习 任 务 的 类 型 态度领域 动作领域 知识领域 记忆信息,理解概念(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运用规则与管理(程序性知识,“为什么是”) 掌握策略与方法(策略性知识,“怎么办”) 掌握信息与程序(搜集、鉴别、选择、处理、分享信息) 模仿动作与整合动作(实验的技能) 学习活动中的行动(考察、调查、采访、自我表述) 有意接受与主动反应(对人或事的倾向性与兴趣) 内化成个性品质(质疑、求实、勇于实践、形成价值观) 提倡团队精神(认识自我并欣赏他人,学会与人相处) (二)关注学习任务的基本环节

新时期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活动手册、挂图、投影片、音像教材、电

子教材、网络教材等。

熟悉教材、领会教材、掌握教材和最终驾驭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关键性程序。 分析教材的具体做法:

1. 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

43

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教材,力图体现其中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并有以下特点:

(1)综合地考虑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 (2)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容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

(4)内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5)内容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6)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注入式”写法,重引导,促探究,具有开放性。 在教学实施方面,《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建议,包括: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学科间联系、激励探究性学习、注重科学史的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全面评价学生。 2. 从结构上分析教材的教学主线

教学主线:知识结构的主线和教学目标的主线。 3. 从内容上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

分析教材的逻辑系统就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以及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4.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和顺利进行学习的方法,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起来考虑。

知识性重点:往往与相关的学习活动相匹配,而学习活动方法的多样性也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对知识心理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所以,确定难点应从知识的深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三方面考虑。

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又缺乏阶梯性知识造成的难点;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又缺乏知识准备造成的难点;还有由于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难点。

5.分析教材联系实际的因素 6.分析教材的育人因素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园、场、馆、所)和无形的人文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家长的态度、社会的支持能力)。 1.学校资源

除了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外,它还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生物园、生物角、多媒体课件、校园网等。 2.社区资源

它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少年宫、科技馆、良种站、养殖场、生物研究所、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园林绿化部门、医院、菜市场、病虫害防治所、田间、森林、草地、河流、山丘等。 3.家庭资源

它包括家庭书刊、花园、果园、家禽、家畜、宠物,还有生物学知识或生活知识十分丰富的家长、亲戚。 4.媒体资源

它包括报纸、杂志、画报、广播、电视、互联网。

44

三、备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要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使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生物教师在备目标时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深刻领会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的具体目标(见第一章第三节) (二)学会如何表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见本章第三节) (三)备目标的几点要求 1.要全面 2. 要明确 3. 要难度适中 4. 要便于检测

5.要有弹性 四、备检测

新教师需要明确:

1. 检测的目的不只是给学生评等级,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一边查明教学的薄弱环节和疏漏之处,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2.检测项目与教学目标之间必须有对应匹配关系 3. 要用最恰当的评估手段来检测学习结果。

4.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必须安排落实检测手段和样本试题。 五、备过程

(一)设计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下面列举几种生物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1. 认知发展程序

第一阶段:提供与学生水平相吻合的令人困惑的情境(应富有丰富的资源环境); 第二阶段:教师提出诘问诱发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验证,从而确定学生的理论水平; 第三阶段:呈现有关的学习任务或给予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增强认知能力并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状,并进行教学诊断。 2. 探究训练程序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探究的领域,学生从多种问题中提炼出可探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教师节是探究的程序并阐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概念; 第三阶段:思考能做什么样的假设和预测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第四阶段: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鉴别哪些信息有用;

第五阶段:力图证实结论;解释、辩解、反思、修改探究中所运用的策略。,并进行教学诊断学生。提出诘问诱发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验证,从而确定学生的理论水平 3. 角色扮演程序

第一阶段:以鲜明的问题使学生活跃起来; 第二阶段:确定参与者并培训参观者; 第三阶段:准备道具,布置舞台; 第四阶段:表演;

第五阶段:讨论及评价,共享经验与概括。 设计程序是为了使教师计划教学过程,以支持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但它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课堂反映出的状况作灵活调整。 (二)确定教学措施

45

下面列举了一组生物教学中常规教学事件,可供参考。

教学事件 课前学生应做的准备 已学知识、技能 导言启动新课 内容的逻辑顺序 知识间的衔接过渡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实际 教具 教师提问 学生质疑 多边活动 插入实验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教学技巧 复习 检测目标 结课 教学时间 需要确定的教学措施 是否需要?怎样布置?提出什么要求? 是否需要复习?用什么形式复习? 设计什么样的导言?怎样表达? 怎样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什么样的转折语言?以什么形式处理? 用什么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联系哪方面的实际?举哪些例子? 需要哪一种或几种?怎样选择和组合?何时使用哪种?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何时提问?提问后怎样处理? 是否给予了机会?可能提出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准备? 怎样使学生参与?怎样组织师生、生生交往?怎样调控? 何时进行教学反馈?怎样处理教学反馈信息? 有哪些考虑?采取什么措施?怎样渗透? 在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 复习什么?采用什么样形式?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怎样根据达标度进行调整? 设计什么样的结课语或结课形式? 怎样进行时间分配?怎样提高有效学习时间? (三)创设学习环境 (四)安排教学时间

对教学时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整体时间分配 2. 课时分配

3. 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 4. 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第三节 教案的编写与范例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

一、关于教案

对于新教师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整个备课过程是决定教学的整体安排的过程,教案则是做可操作性准备的过程。所以,教案必须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撰写的,切不可盲目拼抄别人的教案。

2.编写教案学要一个构思谋划-编制提纲-书写详案-试讲修改-完善实用的过程。

3.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活动安排、教学用具、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内容要点(板书设计)、教学进展、教学后记,有的还加上教材特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设计意图等。

4. 教案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程度因人而异。常见的形式有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图文式等,但通常是以上几种形式穿插使用的综合式。

5.每位教师的教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习惯做法、学习活

46

动的性质和对教案的管理要求。

6.教案只能反映出对实际教学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固守教案的程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发生的教学时间灵活调整使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

请比较“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课的两种教学目标,来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四个要素和要求:

第一种 ①使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 ②掌握植物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③让学生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④熟悉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方法 第二种 ①能准确地认出种子结构的主要部分 ②用所给的材料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③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④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 ⑤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试验,体现探究过程 表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

建议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能认出??”、“能描述??”、“能??设计”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 行为动词

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了解”、“掌握”、“知道”、“熟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能认出”、“探究”、“能描述”、“栽培”、“写出”,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生物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的说明”中提出了一些常用的目标动词,可作为参考: 知识性目标动词: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撰写。

技能性目标动词:尝试、模仿、运用、使用。

情感性目标动词:体验、参加、参与、交流、关注、认同、拒绝、确立、形成、养成。 3. 行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完成小试验,体验??”。 4. 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的??”,便是对“认出植物种子的结构”的要求程度;“详细的??”“写出观察记录” 的要求程度,是对目标水平的限定,便于检测。

目标表述的四要素体现了谁?(学习者)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三、范例

四、书写教案的要求

1. 格式既规范又灵活,建议新教师最好些详细的文字式教案; 2. 能体现出教学方法; 3.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7

4. 要反映出师生的多边活动; 5. 体现出能力培养的措施; 6. 能反映出创新意识和措施; 7. 书写工整。

本章小结:

备课即是制定蓝图、预先谋划、寻求测略的过程。

备课的意义在于: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成功。

要把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指向、教学对象的需要、教材内容的规定、教学经验的借鉴作为备课的依据。

借鉴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改革备课的内容和程序,根据生物教学特点并遵循生物课程标准来安排备课程序: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备过程。

优质的教案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系统、深刻、周密、细致,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对教案要有正确的理解,范例对教案的书写格式、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进程中教师的行为及学生的活动等作了展示,书写教案也有一般的要求。

作业:

1.议论并提出四条以上理解学生的具体途径。

2.根据常规教学事件,讨论并具体说出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3.讨论陈月艳老师的教案,找出可贵之处,提出完善建议。(允许争议) 4.设计一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 5.制定一节生物课的教案。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 本章学习目标

1. 简述四种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评价类型。 2. 区分效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3. 依据教师自编成就检测的主要步骤和常见试题的一般命题原则编拟一份单元测验试卷。 4. 根据阅卷的一般原则对实习单位或任教单位的实际阅卷工作提出建议。 5. 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或手工的方法进行试题分析和测验分析。 6. 了解实际评价的类型、步骤和方法

第一节 生物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目的

一般而言,教学评价目的主要有下列几项:

48

(一) 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

(二) 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 (三)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 (四)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从不同角度,教学评价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实施评价时所使用的工具和形式来分,可以把教学评价归纳为“纸笔测验”和“实作评价”两种。

1. 纸笔测验

2.实作评价

这是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

(二)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教学评价可分为下列四大类 l·配置性评价( placement evaluation)

2·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evaluation)

3·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4·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三)从教学评价的标准来划分,生物教学评价可分为效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l·效标参照评价(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 效标参照评价又称绝对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 常模参照评价又称相对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要使教学评价公平客观,教师必须切实遵守下列几项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教学目标 (二)兼顾多重目标

(三)采用多元方法 (四)进行多次评价

(五)重视反应过程 (六)善用评价结果

第二节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

一、测验编制计划的制定

49

一份周详的成就测验编制计划可以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它一般包括下列三大项目:明确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和选定题型。 (-)明确测验目的和目标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三大领域:认知的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态度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

认知目标的评价采用纸笔测验

情感态度与动作技能目标的评价,则多采用实作评价的方法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指有关知识或认知能力方面的学习结果。 认知领域的目标依序可以分成下列六个阶层: l.识记( knowledge) 2.理解( comprehension) 3.运用( application) 4.分析(analysis) 5.综合(synthesis)

6.评价( evaluation) (二)设计双向细目表

典型的双向细目表,如表10-l所示。

表10-1 高中生物上学期成就测验的双向细目表

教 知识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总计 百分比 学目 标 教材内容 细胞 选择 简答 新陈选择 代谢 简答 生殖选择 发育 简答 生命选择 活动简答 调节 总计 百分比 8 4 2 2 16 4 4 8 4 4 4 3 31 2 4 3 4 6 19 4 2 3 4 3 16 2 3 5 10 2 3 3 8 100 100% 32 32% 28 28% 24 24% 26 26%

(三)选定测验的题型

试题的类型有很多种,由于分类方法不同,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两大类;即选择型试题(selection-type items)和填充型试题(supply-type items);或分别称为客观性试题(objective items)和主观性试题(subjective items)。其中,两种题型又各自可以分成几种小类。如:选择型试题(客观题)可分为:①选择题( multiple-choice items);②是非题(true-false items);③配合题(matching items);④填空题(completion items);⑤解释性习题(interpretive exeise items)等。填充型试题(主观题)可分为:①简答题(short answer items);②限制反应题(restricted-response essay questions);③论述题(extended response, essay questions)等。 1.在下列情况下,以使用主观型试题来评价为宜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