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三中西校高一2部徐德兰《最后的常春藤叶》
更新时间:2024-06-14 10:5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枣庄三中西校游泳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枣庄三中西校高一、2部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人:徐德兰
课 题 课 时 知识点 教学目标 能力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1、2课时 1.给词语注音、释义(略) 2.正确使用成语(略) 课 型 教 具 现代文新授课 多媒体 1.锻炼自主阅读文本、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感受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理解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2.理解小说情节和语言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特色和结尾。 1.理解作者寄托于小说中的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为世人所看见的笑料中”饱含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教育点 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史铁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命若琴弦》。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师徒,一个老瞎子,一个小瞎子,他们靠弹三弦琴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故事到这结束,我想问的是,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他给小瞎子?(他希望那个药方成为支撑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他活下去的希望。)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到需要那种力量的支撑,只不过那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它可以是史铁生的药方,也可以是欧亨利的常春藤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欧亨利去瞻仰一位生命的歌者,体味那支撑生命的勇气。 (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
1.苔藓( ) 扶弱济( )困 掺( )酒 出殡( ) 瞥( )见 蹑( )手蹑脚 昵( )称 窗槛( ) 着( )想 一幢( ) 砖砌( ). 模( )特 唠( )叨 瞅( )一眼 气吁( )吁 玄( )想 2.蹑手蹑脚: 明目张胆: 一筹莫展: 莫名其妙:
- 1 -
3.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教师预设)大声朗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后文本研习,请回答: 文中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 。 理由是 。 (积累知识,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形成语感) 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在不认识的生字词下面画上三角号,借助工具书查出字音或词义,如果词语的义项很多,要依据语境,选出适合于语境的义项。标清自然节序号。 (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小说中主人公出现了几次,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明确: (1)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2)语言描写:耿直,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3)侧面描写:52、55-----平凡甚至讨厌的外表下有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写法: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3.贝尔曼在小说中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画了常春藤叶,那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呢?为什么? 明确:是。(1)这片叶子画的逼真,连青年画家都无法辨认真假。 (2)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
- 2 -
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4.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留白)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5.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有文中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风中不飘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空间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炸馒头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设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
- 3 -
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4.文中,不得志的老画家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点燃了琼珊生存的信念,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想要说的是什么?
明确: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舍己为人的信念。三个人物围绕叶子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别人多考虑一点,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所构成的世界。
5.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分析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者说, 语言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语言的总体风格?
明确: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2)你能否找几个典型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
明确:4.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 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5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7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30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夸张)
(3)虽然是幽默,但你看到这些话笑得出来吗?为什么? 明确:它渲染了一种悲剧色彩。(即黑色幽默,含泪的笑,看似荒诞不经, 玩世不恭,但却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PPT)
(一)话题: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这一问题可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正方:值得;反方:不值得。大多数学生支持正方观点。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赞美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例如白求恩、孟祥斌、武文斌、林浩??但有些学生认为不值得,琼珊对生命太消极,她把生命寄托在叶子上的想法太幼稚。去救一个这样的人不值得。) (二)布置作业(PPT)
1.作业: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作者没有实写,请根据你对小说人物的理解补写这一情节。 2.阅读尤添的《半块年糕》,回答以下问题。
半块年糕
- 4 -
尤添 肚子开始叫的时候,才只走出一半的山路。 我没发慌,因为我怀里还揣着半块年糕。 早晨喝的是稀饭,料定会饿的,娘把昨天剩下的半块年糕给我带上,嘱咐我只有这半块,要等实在走不动时再吃,吃早了再饿就没法子了。 我越走天越热,越走腿越软,越走肚子越空。碰上泉水,就把肚子灌得胀圆,心想能顶上一阵,可不一会儿又都放出来了,没一点“剩余价值”。手老往怀里摸,几次要掏出手绢包,却又忍住了——吃了,就没有了。 走不动了,在路边坐下歇歇,我使劲按住怀里老想往外溜的年糕,劝它再忍一忍,待走上前边那个山坡。 走啊走,走上了山坡。又走了一会儿,过了路边那片竹林。再走一段,前边有块青岩…… 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走不动了,真的走不动了。 手绢包打开,抓起年糕要住下吞,手到嘴边又停住,耳旁又响起娘的嘱咐:年糕只这半块…… 是呀,就这半块年糕,且不算大;吃了,一会儿还会饿,可最难走的那道山梁还在前边。 使劲咽口唾沫,把年糕只放到鼻子下狠狠地闻了闻便又包好揣回怀里,—直没敢咬――咬一口只怕再也忍不住。 本来没了—丝力气,本来再迈不动—步,但那没吃一口的年糕却为我添了劲——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半块年糕不断安慰着我:别慌,往前走。半块年糕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 走,再走,终于望见那道山梁。终于走到了梁根下。 手绢掏出来,又放回去。不行,现在吃了,上到半梁再饿就没招了。上!我有年糕,怕什么,看还能走多远。 走。走。再走两步!上。上。再上一点!再走一步,走一步就拿出年糕…… 一步……两步……三步…… 头昏沉沉的,身子轻飘飘的,腿脚软绵绵的……当我实在挤不出一点力气,一下子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啊,梁下就是外婆的小村。小村正飘起亲切的炊烟…… 颤颤地打开手绢包,捧住那半块白里透黄的年糕,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了——不再害怕路远。 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我只有半块年糕——我始终有半块年糕——有了这半块年糕,我空着肚子走到了外婆家。 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 1.文章题目《半块年糕》与全文叙事焦点有什么联系?如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好吗?为什么? 2.文章为什么不从一上路开始写起,而从走了一半路“肚子开始叫”时起笔?
- 5 -
3.第十三自然段中“使劲咽口唾沫”、“狠狠地闻两闻”,这里加点的词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4.“捧着半块年糕,一个12岁的孩子哭了。”为什么? 5.年糕“老想往外溜”,“我”“劝它再忍一忍”是什么修辞法?有何作用? 6.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参考答案: 1.解析:半块年糕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同时也是信念的象征。“半块年糕”鼓励着一个12岁的小孩坚持走完50里的山路。它“不断鼓舞着我:坚持,往前走”。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拿出年糕??一步??两步??三步”。当他“一下于瘫倒下去时”,“忽然发现我已登上梁顶”,终于成功了!文章采取一唱三叠的手法,几次手摸年糕都没有一次咬一口,充分突出了这位小孩艰难跋涉的坚持精神。如果改成《十二岁孩子和五十里山路》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答案:略 2.解析:才走了一半路,肚子就已经饿,就已经可以吃年糕,可只有半块年糕,它如何能支持得了下一半的路呢?文章直接从走了一半路时起笔,省掉很多拖沓的文字。 答案:可以引出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3.解析:联系一下该句的上下文,就不难理解这两个动词的用处了。 答案:符合孩子的性格,并强调了孩子很饿。 4.解析:真的很不容易,12岁的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的山路,如果没有这半块年糕的支撑,这恐怕是不可能的。 答案:这半块年糕支撑这孩子空着肚子走了50里山路。 5.解析:拟人。写出孩子肚子非常饿,但却坚持忍住不吃年糕的那种可爱。答案:略 6.解析:这个动人的故事寓含了深刻的道理——成功既需要信念支撑,更需要意志坚持。 答案:我的肚子虽是空的,心里却有底。 附: 板书设计
- 6 -
时间 事件 十一月 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这天 苏艾告诉贝尔曼琼珊的病情 这天夜里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 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 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教后记: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选人教材(苏教版)的新课文,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这些要素,一步一步进行传统形式的教学,所需课时至少应为两个课时。那样就会变成完完全全的传授形式的课堂,那就不能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那样就会易成为讲者无味,听者无趣的平庸课题。但这些内容,包括小说的主题与特点又不能不讲。这就需要教者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明确这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上好这一堂课。 设计亮点: 备课之前,把小说的人物及其表现方法作为这一节课研究突破的重点。在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顺带解决小说的环境、情节以及小说的特点等问题。课前让同学们带着一个问题进行预习,就是小说有几位人物,他们的生活条件怎样?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学生只要认真读一遍课文,基本能回答出问题。主要人物的性格同学们能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也就基本上明确了。
- 7 -
正在阅读:
建筑构造试题与答案01-27
创优质结构专项方案 - 图文01-01
SQL2000数据库安装教程07-28
税务发票自查报告03-26
《八识规矩颂》讲记 - 于凌波居士01-18
台风来了作文700字07-07
秋稻作文500字06-28
小小的门作文600字06-14
搞笑的童年作文500字07-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德兰
- 枣庄
- 常春藤
- 中西
- 高一
- 最后
- 叶》
- 2011.12德育总结1
- 绪论
- 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水墨画鸟》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 图文
- 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相互作用
- 太铁货162号 - 关于印发《太原铁路局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版)
- 2011年微机会考(31-40)套选择题1
- M3 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教案
- 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如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 某小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图文
- 文言文趣读
-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 (自己整理)实验室常用技术
- 形势与政策 论文 中国与台湾的关系
- 交通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2010 - 图文
- 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翻译方法-毕业论文 - Microsoft -
- 第1讲2.1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版)
- 道岔起道、改道、拨道作业标准及流程
- 基于STC89C51的抢答器设计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