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版)课后题—名词解释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3-05-21 17: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2、生产关系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有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所有制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

经济关系组成。

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所

有与占有、支配、使用并不是分离的。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

③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

①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

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②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③ 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5、产权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组合。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

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6、产权制度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

律及其经济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7、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8、经济制度和9、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1定义

①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经济制度

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②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

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① 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

次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说

有变化,那是指某种经济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由发展到衰落的变化,该社会的基本属性贯穿始终。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10、制度创新

① 是指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各种具体规则及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变革,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 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11、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 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12、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②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③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和市场经济。

13、使用价值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①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②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普通物品的使用价值

③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4、交换价值

①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比如,用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子,两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③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5、价值

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16、具体劳动

①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比如:木匠使用斧子等,把木料制作成某种家具。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商品之所有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除了其构成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生产他们的劳动又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

③ 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关系。

17、抽象劳动

①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或者说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8、价值量

①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② 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9、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两种含义

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②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是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它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③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要过大

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反之,则引起商品价值上升。

2、相互关系

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是第一种含义是价值

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 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从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分配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经济调节的目标,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20、简单劳动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21、复杂劳动

是指经过专门培训、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2、劳动生产率

①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 两种表示方法:

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 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23、价值规律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

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 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

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 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4、市场经济

①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② 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5、资源配置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①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

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

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附加记忆:

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① 含义: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② 基本特征:

直接决策者是中央计划机构:掌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权;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计划指标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信息传到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企业责任制是完成计划指标,动力来源于外部。

市场资源配置方式:

① 含义:指市场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 ② 基本特征:

直接决策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横向联系,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通过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进行调节——对市场主体约束、刺激;使资源有效利用。

③ 优势:市场自发调节,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 局限:难以自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失衡;

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

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26 货币(早期的贵金属货币,不包括纸币)

① 定义: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两种使用价值)

② 起源: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

的职能。

27 价值形式(很少出,但可能出选择题)

① 含义及发展: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

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种。

② 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 一种商品 =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

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③ 等价形式(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的3个特征:

⑴ 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⑵ 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 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8 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29 价值尺度

① 含义:是指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 原因: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30 流通手段

① 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是从此职能演化而来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31 贮藏手段

① 含义: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原因: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 功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蓄水池功能”。

在现实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也可以以储蓄的形式储藏下来,虽然他没有实在的价值,但纸币符号表明持有者从社会取得相应数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32 支付手段

① 含义: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 起源: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 作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

在矛盾。

33 世界货币

① 含义: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职能: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

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

国之间转移。

34 外汇(三版新增)

外汇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含义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便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活动。所谓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静态含义的外汇有两个本质特征:第一,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第二,所表示的资产必须具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有可兑换性。

35 汇率

外汇汇率是指已过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率。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可以将汇率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和其它商品一样,汇率也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

36 货币层次

根据货币边界的不同,可将货币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分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7 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简单货币乘数K=D/R=1/r

其中r为存款准备金率。

38 货币流通

① 含义: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但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②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39 通货膨胀

① 含义: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 条件: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

现。

40 通货紧缩

① 含义: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 原因: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第四章 资本和资本运动

41 资本

① 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③ 特点:无论资本采取何种具体形态,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运行,它都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2)资本的运动性;(3)资本的返还性;(4)资本的风险性

④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附加记忆:实物资本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① 含义: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代收

的产出

品,亦称物质资本。

② 类型: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它们通过投资而

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属于生产资本。

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得包含资本增值额在内的戴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 无形资产

① 含义: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

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 主要特点:

⑴ 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 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 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 估价依据: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

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剩余劳动

① 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

的影响。

② 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 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

的形式。

42 生产成本

① 含义: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

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 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 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43 利润

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即价值增殖额,如果从它活的源泉考察即定义为活动在剩余

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即看作大于预付资本的增殖额,则是利润。即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4 利润率

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是降低成本,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站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就越高;

(2)资本的因素。资本的节省可以使利润率提高。此外,资本运动的快慢,也会影响一定时期内(如一年)的利润总量。

(3)市场的因素。竞争形式、需求形式等都会影响产品的一般销售状况,从而影响利润率,资本经营者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同样会局部改变自己产品的市场实现状况,从而使利润率发生变化。

45 资本积累(三版已删除)

①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

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②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 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 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

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等。

46 资本积聚

① 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

的扩大。

③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

力。

47 资本集中

① 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 资本集中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④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48 资本经营

①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② 资本经营的目的也是价值增殖。同时,资本经营也包括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使用和调整,体现资本经营和一般生产经营的某种结合。

③ 特征: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的方式来优化资本;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资本经营行为。 49 风险投资(重点!)——风险资本的运营

① 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

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② 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 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 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 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 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50 资本循环

① 含义: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

段,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过程。 ② G ——W P W′—— G′

Pm

三个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G —W P WG′G —W P W′—G′G —W P Pm Pm Pm

③ 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第二,产

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51 资本周转

① 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 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③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关,而且也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

④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投入量;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

52 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

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53 流动资本

是指以燃料、原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

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性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54折旧

① 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② 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

方式。

③ 折旧率低,表明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它可以降低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 但会减慢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折旧率高则正好相反。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三版已删除)

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它是由使用价值的损耗引起的,所有又称为“物质磨损”。

造成有形损耗的原因有两个:① 使用;② 自然力的作用。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三版已删除)

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它与使用价值的损

耗无关,又称“精神磨损”。原因也有两个:

① 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同类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② 科技创新→市场上出现了更好的机器设备。

第五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55 单个资本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考的可能性很小)

56 社会资本(重点!)

① 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

和。

②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到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到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

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57 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

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58 三次产业

① 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

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②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

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③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有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9 卖方市场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60 买方市场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61 商业信用

① 含义: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② 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

买方不

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

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

赊销的

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③ 特点:

⑴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⑵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⑶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62 银行信用

① 含义: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 产生: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

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

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③ 特点:

⑴ 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关系。

⑵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 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63 国家信用

① 含义: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 基本形式:国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64 消费信用

① 含义: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 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

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

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 发放消费信贷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根据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信贷分成两类:

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作为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

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③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65 股份有限公司

① 是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的资本或财产组织形式。是在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公司股东的责任: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

② 公司主要特征:

(1) 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2) 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3) 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只

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4) 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

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66 实体资本

① 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本。

② 与虚拟资本存在对立统一关系。

(说明:一笔资本假定是10万元,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进入该企业的10万元就是实体资本,而投资者手中持有的10万元股票进入股市运行,则成为虚拟资本。)

67 虚拟资本

① 含义: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② 形式:

⑴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⑵ 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

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

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④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68 实体经济

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69 虚拟经济

① 含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

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70 泡沫经济

① 含义:指由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 主要表现:

⑴ 在利息率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但高负债的投资若没有回报,不能

回流,就会产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

⑵ 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泡沫经济) ⑶ 2000年初,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IT产业的泡沫经济。 ③ 危害: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71 资本集中(见第五章)

① 所谓资本集中,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72 垄断

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

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73 卡特尔

① 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达成的协议,形成一个初级的垄断组织。

② 它受协议约束,但在生产、经营、法律上独立。

74 自然垄断

① 自然垄断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两家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

② 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75 完全竞争

根据市场结构特征,可以从理论上把竞争区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76 完全垄断

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主要是:

① 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② 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

③ 自然垄断

77 寡头垄断

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78 垄断竞争

79 产品差别P109

① 指同类产品由于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② 造成产品差别的原因主要有:

⑴ 产品的物理差异。

⑵ 买方知识的差异。即不了解质量,只看外观。

⑶ 买方的主观差异。即广告宣传造成的对商品品牌的偏好。

⑷ 服务方面的差异。

⑸ 特殊销售活动。

(6) 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80 过度竞争

① 是指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② 判断一个产业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⑴ 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⑵ 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

产品的大量积压。

③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扩大和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81 有效竞争

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

① 从短期来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他条件下也有所背离。

② 从长期来看,存在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③ 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82 资本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以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为主要过程。

83 雇佣劳动制度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84 劳动力商品

① 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的劳动力。

②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④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里为生。

85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86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 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

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 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它表示在工人的全部劳动时

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无偿的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87 不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88 可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②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89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

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90 工资

①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②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91 平均利润

① 各部门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② 平均利润=部门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③ 反映: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补充:成本价格(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C+V=K → 理论意义:企业盈亏点;竞争胜出的关键。 92 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剩

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②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公式表示为:PP=K+P

③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④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PP上下波动。

93 利润率

① 含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公式: p′=m/(c+v)

③ 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94 商业利润

① 含义: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

② 本质: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 ③ 形成过程: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

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

得的商业利润。

④ 体现关系: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95 资本有机构成

① 含义: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有机构成。

② 关系:技术构成变化时,价值构成可以不变;有机构成变化可以与技术、价值构成不一致。 96 借贷利息

由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

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97 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

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其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属农业资本家所有(土地经营者)。

③ 原因: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条件:土地好坏的差别

98 绝对地租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② 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③ 实质: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99 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① 含义: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

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② 体系: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分配制度是支配企业收入分配的具体规则,是企业产权制度的表现。

管理制度也是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

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100 虚拟企业

① 含义: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经济优势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

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 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业(如耐克)、联盟型虚拟企业

(如Wintel)。

101 利益相关者 (重点)

① 含义: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

群体。

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

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02 垄断价格

① 含义: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 ② 构成:成本价格 + 垄断利润。

③ 在垄断价格体系中,包括:

(1) 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定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高价)

(2) 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制定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

103 垄断利润

垄断企业凭借 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 排他性的 独占权和市场实力 所获得的高额利润。

10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 成为

经常和一

般的现象,国家的经济职能已经和市场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的稳

定运行和发展。

105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他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单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必须有国家的经济干预和调节。

106 国家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去通过国有企业、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对私人企业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等方式,从资本、生产条件、市场和价格等方面直接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和调节以外,主要以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的调节,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07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108 布雷顿森林体系(见教材213小字部分)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09 相对人口过剩

由于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从表面上看,总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好像是由于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增长快。但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及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的人口过剩。

110 创造性毁灭

资本主义本质上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所在,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为资本家带来超额利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被有的经济学家称作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1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每当这种危机发生时,“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它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112 再生产周期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称为一个再生产周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113 资本有机构成

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一般说,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应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资本是由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劳动力的工资两部分构成

考研备考时候用得上的资料

的。这两部分价值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就称作价值构成就称作资本有机构成。

114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见参考书答案)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略,见参考书)

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略)

1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它包括: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2、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6 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17 市场交易主体

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

118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的形式是股份制。其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119 公司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个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