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培训(城镇部分讲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9 2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州市第二次土地调查 培 训 讲 义

1、综述

1.1 项目建设目的

城 镇 地 籍 调 查

为了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实现土地的信息化管理和建立国土电子政务“窗口式”办公机制,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和为建立永州 “数字国土”提供基础数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通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等要求、规范、规程和规定,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永州市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任务是:在城市建成区和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建立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础地理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和文档于一体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1.2 项目建设内容、范围

1.2.1 建设内容

本次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内容主要包括: 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四等、一级GPS平面控制点、1:500地形、地籍图;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地类界线、线状地物等; 〔4〕栅格数据:包括DEM、DOM、DRG和其他栅格数据;

〔5〕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 〔6〕表格、报告文本、扫描文件、1:1万地形、地籍图缩编等其他数据。 1.2.2 建设范围

本项目城区地籍数据建库部分具体范围为:冷水滩区城镇地籍调查约80.28平方公里(1:500,有控规地形图),其中建成区约36.43平方公里,规划区约43.85平方公里,建立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冷水滩区专项用地调查36.43平方公里。 1.2.3 城区地籍数据建库测区概况

1

1.2.3.1 自然地理情况

本区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地貌较为复杂、破碎。

测区最高海拔高程约为200m、最低海拔高程约为90m;山上植被大多为松树林及灌木林,且极其浓密;测区中部为镇区及城郊,地势较为平坦,但建(构)筑物密集;测区北部为起伏山岭,地形较为破碎且树林密集。 1.2.3.2 交通与水系情况

永州地理位置优越,南连两广,是中原地区和湖南向南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开放的前沿基地。交通较为发达,衡昆高速、两广高速、G322国道均可到达测区,省道S217线自测区中部南北纵贯;湘桂铁路、和洛湛铁路从测区通过;湘江自南向北在测区中央流淌。

市区人口稠密、建筑密集;老城区街巷狭小,房屋密集并散乱;新建城区建筑造型各异,层间交错,给测量工作带来不便。

2 作业依据

【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07]7号)

【2】 行政规章

〔1〕《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号令)

【3】 技术标准

〔1〕《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8-99)

⑵《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CJJ73-97)

〔3〕《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4〕《地籍图图式》(国家土地局CH5003-94) 〔5〕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GB/T 17941.1)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 〔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9〕《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

〔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07〕7号) 〔11〕《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12〕《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TD1001-93(以下简称规程) 〔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15〕《永州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分地籍、地形、地类部分,2008,地方标准)

〔1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17〕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 〔18〕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19〕《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1999)

〔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08-2001)

〔2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T 1010-2001)

〔22〕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 〔23〕《湖南省城镇地籍调查成果预检办法》(湘土调办发[2008]1号)

【4】 工作方案

〔1〕《永州市城区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 〔2〕《永州市城区地籍数据库建设招标方案》

【5】技术方案

〔1〕经批准后的本技术设计书

《永州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是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为基础,保留了原标准所有分层、字段属性等,针对永州市电子政务的特殊要求,添加了部分内容。如为今后分户发证预留的分户信息,房屋属性结构对产权类别、建造年份的描述,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对面积属性的增加等,分地籍、地形、地类部分建立的三个地方标准。

3、数学基础

【1】比例尺:1:500;

【2】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5度带,其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1°00′;

【3】高程基准: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 【4】基本等高距:0.5M

【5】图幅分幅:图幅分幅采用40350㎝矩形分幅;

【6】图幅编号与文件命名:直接引用GB/T 1398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3

分幅和编号》的相关规定或采用图幅左角坐标值。采用图幅左角坐标值作为图幅命名规则,应将小数部分扩大成整数,先描述X坐标,再描述Y坐标,X坐标和Y坐标的位数应相等;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城镇地籍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比例尺代码(字符码)+区、街道、街坊代码+扩展文件名。比例尺代码1:500为K;区、街道、街坊代码见15.4.4.1。

4 已有资料情况

14.1 测区已有资料情况如下

【1】平面控制资料

本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国家三角点经华东、华中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的GPS网成果有:芝山1986(B级)、芦洪市u416(C级)、黄阳司u417(C级)、端桥铺u423(C级)、冷水滩u427(C级)、石期市u436(C级)、黄田埔u437(C级)、岚角山u428(C级)等八个点,以上高等级控制点为1980西安坐标系6度带成果,要求踏勘后使用。 【2】高程控制资料

本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国家水准点有湘水PB53-49(Ⅱ)、湘水PB53-50(Ⅱ)、湘水PB53-54(Ⅱ)、湘水PB53-104(Ⅱ)经踏勘点都在可利用和Ⅲ水-27、Ⅲ水-17、Ⅲ水-23等三个,经踏勘Ⅲ水-27被埋要开挖,其它点未查找。

以上成果,平面为1980西安坐标系,6°带第19带成果,其中央子午线为111°;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以上成果中,平面成果可直接利用,高程成果要求转换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后使用。

芝山1986(B级)、岚角山u428(C级)有1985国家高程基准三等水准成果。 【3】图件资料

〔1〕 永州市规划局2008年组织施测的城区1:1000地形图、1:10000地形图;

〔2〕 永州市国土资源局编制的1996年~2020年1:10000土地利用规划图; 〔3〕 永州市国土资源局编制的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以上图件虽然其坐标系统不一,但可作为设计、生产工作的计划与参考用图。 【4】地籍资料

〔1〕区内部分区域有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历年来组织实施的地籍调查资料,可作为本次地籍调查的参考资料;

4

〔2〕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历年来已发证的和进行了地籍调查的宗地界址点资料,可作为本次地籍调查的参考资料;

4.2 已有地籍数据及已发证地籍档案资料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

〔1〕宗地编号:由于实施年代的不同和实地的变化及本次调查的街坊的重新划分,宗地编号原则上需要按新的街坊统一编号;

〔2〕界址点编号:由于街坊已进行重新划分,界址点需按新的街坊统一编号; 〔3〕宗地资料的完整性:对有缺项的宗地资料,应按要求予以补充; 〔4〕准确性问题:资料的不准确表现在界址点位置不正确,界址线相互交错,或本应接边的地方没有接边(交错或留有缝隙),宗地面积计算有误等;

〔5〕资料的现势性:因变更不及时或在变更周期内进行了相关建设,现实情况变化较大,促使资料的现势性有其局限性;对此应采取加强巡视与调查相结合的措施;

〔6〕标准的不一致性引发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对地籍调查,本次城镇地籍建库增加了许多新的调查内容,如楼栋表;对此应根据要求,对已有资料进行补充;

〔7〕地理与数学基础的不一致性:由于各种资料实施年代与实施单位的差别,各期数据间可能存在地理与数学基础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利用各种资料时,应分细期所采用的地理与数学基础,并换算为本次建库要求所采用的坐标系系坐标和高程系高程。

由于上述原因,原地籍档案资料在本次地籍调查时仅作为参考资料。

5、技术路线及标准约定

本次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主要包括项目区内1:500地形图全野外数字化测绘、权属现状调查和地籍测量、地类调查以及内业建库。其基本技术要求是建库成果要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市局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对地籍数据的入库要求。

根据市局电子政务系统的要求,结合试点区的工作经验,采用MAPGIS平台下的数字测图系统MAPSUR进行外业成图、建库。但考虑到MAPSUR功能较弱,可以采用其它外业采集数字测图系统(如南方CASS6.0)进行成图后转换为MAPSUR格式和MapGIS地籍数据库格式。

15.1 技术路线

地籍调查、建库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工序繁多、系统性强。因此,科学的工作流程、合理的组织方式、严密的监控体系,是优质、高效、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已有资料与实地变化情况,按下述原则分类实施:

5

第一种:基于外业电子数据采集

(1)采用GPS、全站仪等测量设备采集数据。根据数据计算控制点、界址点坐标,导入转换成图;

(2)电子文档转换:将控制点、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录入,建立坐标文件,或将原始的电子文档,经过数据转换成图;

(3)测量数据编辑:将外业测量数据,如测量草图中的边长、角度等,按其测量方法计算坐标,编辑成图;

第二种:矢量数据转换

当数据源为矢量数据或已建城镇地籍数据库时,应先进行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精度、现势性、数据分层等方面的检查,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和相应处理。

5.2 项目工作流程 组织机构设置 准备工作 人力、设备资源配置人员教育培训 资料收集与踏勘 控制分析 资料分析 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地形、地籍、用地资料分析 技术设计 内业资料处理 空间数据格式及已有属性文本资料 坐标转换、整理 控制布设、地形测量 无 地 籍 资 料 地籍修测 核对、整理、补充

权属调查 地籍测量 外业成果验收 内业数据处理建库 图15-1 工作流程图

成果提交、验收

6

5.3 地籍建库工艺流程

〔1〕采用专业测量软件,对地形、地籍和地类数据进行外业采集,构建地形数据库,形成符合建库要求的数据;

〔2〕对界址数据进行编辑,建立点、线、面拓朴关系,生成宗地图; 〔3〕宗地属性数据编辑与入库; 〔4〕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调查与入库; 〔5〕建立城镇地籍现状数据库; 〔6〕成果汇总统计。

5.4 标准约定

5.4.1 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的确定:

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第37带中,本区y坐标区间为:37556km~37572.5km之间,即其y坐标自然值为56km~71km。测区平均高程取Hm=130m,高程异常查值为hg=38m。则每km水平距离的高程归化改正和高斯投影改正值分别为:

So′=D·[1-(Hm+hg)/Rn +( Hm+hg)2 /Rn2]=999.9736m So= So′·[1+Ym2/2 Rn2+△y2/24 Rn2]=1000.023m

式中,取ym=63.5km,△y=0,Rn=6370 km,很显然,其长度变形值为2.3cm/km,能满足《城市测量规范》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的要求。 5.4.2 计量单位

表15-1 数据计量单位表 名称 距离 面积 X、Y、Z坐标 角度 容积率 费用 地价 单位 m m m 弧度 元 元/m 22精度 0.01 0.1 0.001 0.01 0.01 0.01 0.01 备注 5.4.3 注记要求

〔1〕高程注记:0.01M; 〔2〕宗地面积注记:0.1㎡;

7

〔3〕边长注记:0.01M; 5.4.4 地籍编码规则 5.4.4.1 地籍号编码规则

地籍号按区、县(市)编码6位+街道号3位+街坊号3位+宗地号4位进行编号。

其编号规则如下:

XXXXXX XXX XXX XXXX XXX 行政区划代码 (数字码) 街道(街区)号(三位数字码) 街坊号 (三位数字码) 基本宗地号(四位数字顺序码) 宗地支号(三位数字顺序码) ◆永州市行政的划代码为:430400;

◆ 各区代码为:珠晖区:430405,雁峰区:430406,石鼓区:430407,蒸湘区:430408;

☆地籍调查表上的市级行政区划代码4304可以省略而以区代码表示; ◆街道(街区)号根据永州市国土资源局的相关规定采用三位编码进行; ◆街坊号以街道(街区)号为单元,采用三位编码进行;

◆宗地编号以街坊号为单位,采用七位编码进行;其中前4位为基本宗地编号;后3位为宗地支号;

若宗地编号无支号,则宗地支号为“000”。描述时,宗地编号可用4位基本宗地号表示,本次调查原则上不用宗地支号。 5.4.4.2 界址点编码

界址点编号由“区、县(市)编码2位+街道号3位+街坊号3位+界址点号4位”共12位数组成,如:080070010005表示为冷水滩区7街区1街坊第5号界址点。

其中界址点号以街坊为基本单位进行顺序编号 5.4.4.3 块地编号规则

块地编号按“行政区划代码+街道(调查区)+街坊+块地号”四级编号码。街道号3位,街坊号3位,块地号4位,基本块地号(K)+支号,共计12位。如蒸湘区007区2街坊的第6块地的块地号为08007002K006。 5.4.5 属性代码标准

8

〔1〕城镇地籍要素属性结构见《永州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2〕建库图层物理名和属性表物理名命名规则为“表2属性表物理名 + # + 图件类别代码”,如果是扩展属性表,中间连接符统一采用“_”符号。

〔3〕数据生产和制图输出电子文件根据图件类别和实际要求抽取不同层。 〔4〕按照《永州市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输出标准文件,满足数据上交的需要。 〔5〕注记的要素子类代码与对应要素子类代码相同。

〔6〕如果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复合对象”,则采用“复合对象”表达复合要素,从而不需要相应分解点、线、面层;如果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不支持“复合对象”,则采用分解点、线、面要素进行表达,同时根据要素的实际特征,抽象为点、线、面并分别归并到相应点、线、面层。

〔7〕内图廓层内容为按照图幅方式输入图件的内图廓,根据坐标系统和比例尺划分。

〔8〕空间位置重合但性质不同的要素,采用空间坐标一致的多个对象表达。 〔9〕内图廓数据,如果采用的不是理论内图廓,则放入C50层,否则统一采用E20。如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内图廓如果与现1:10000标准理论图幅内图廓不一致,则其对应内图廓层放入图件类别2的C20层。

〔10〕以描述城镇土地用途为主要目的,使用地类界、权属界、地物界等对宗地内部或宗地外部的土地划分为若干地块,形成面状地类。

〔11〕集体土地所有权指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 5.4.6 注记要素字体、字号规定

注记要素字体、字号规定参照《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5.4.7 图廓整饰规范 图廓整饰规范参考: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附录C; 《地籍图图式》(CH5003-94)附录B。

6、基本控制测量

6.1 现有控制成果现状与分析

根据坐标系统的选择和1.2.3.2对已有资料的分析,测区需要以湖南省2006年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B、C级点作为起算点,对2004、2006年布设的C、D级GPS点

9

国土局、保险公司等235座点以四等GPS网的要求进行观测、平差,加密一、二级GPS网或导线网,按要求布设图根控制,以满足本次建库项目对控制的要求。

6.2 等级控制网的布设和施测

6.2.1 四等GPS点的确认

2007年布设的C、D级等25座点基本满足四等点布设要求,本次测量应充分利用,有利于确定永州市的转换参数。但应实地确认。 6.2.2 选点、埋石

6.2.1.1 四等点选点、埋石要求

〔1〕根据原有GPS布网图进行布点,所有破坏的点位原则上在原点位附近进行布点;如因新增建筑物等原因影响通视,不能满足常规测量方法加密的要求时,在点间应加点布设,保证通视;如点位已破坏,可在保证有一个以上点通视要求的条件下在原位置或附近重新埋设。恢复的破坏点(或附近点),其点名采用原有点名;新布设点的点号从100号后统一续号、并按实地地名或单位名进行点名命名。城区范围计划新增63座,具体见附图“四等点布网方案”。

〔2〕控制点点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 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 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观测卫星的平面高度角应>15°;

◆ 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3〕点号为D333,333为顺序号,从100开始;

〔4〕恢复与加点的标心规格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附录B.0.1金属标志图要求执行;原有点只进行外部整饰;

〔5〕恢复与加点的混凝土标石规格:12cm320cm360cm,屋顶标石规格:20cm330cm315cm;

〔6〕在坚实水泥地面设置的埋心标石时,其规格如下: a.方框刻划线规格20 cm320 cm的正方形。

b.标石面的点号刻字应清晰、端正,并用红油漆涂描; c.刻字与刻线深度应≥5㎜;

〔7〕点之记的制作:按点之记表格要求严格执行。位于山地无明显地物交会时,在说明栏中应准确、具体地说明点位情况。 6.2.1.2 一、二级控制点布设、选点与埋石要求

10

〔1〕布设密度要求:一、二级控制点的密度按每平方公里含二级以上点6~12座布设,项目区共约布设1600点;

〔2〕布设方式与要求

一、二级控制点可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式进行; 〔3〕选点、埋石要求

◆ 应根据设计图进行布点,当采用GPS方式测量时的,应保证有一个方向以上的点相互间通视;

◆ 为利于原有成果的转换和利用,应尽量利用项目区原有一、二级点,特别是07年规划局在管线项目中的一、二级点;

◆ 利用原有点时,不需重新埋石,其点号在原有点号前加新布设等级类别代码即可;如原有点号为I23,则本次测量的点号为I123;如原有点号为II23,则本次测量的点号为II123;

◆ 点位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

◆ 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观测卫星的平面高度角应>15°;

◆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

◆ 标心规格统一采用Ф≥12mm,长≥13cm的不锈钢钢芯,钢芯上刻“+”字; ◆ 混凝土标石规格:12cm320cm360cm; ◆ 屋顶标石规格:20cm330cm315cm;

◆ 一、二级点为在坚实水泥地面设置的埋心标石时,其规格如下: a、方框刻划线规格20 cm320 cm的正方形。

b、标石面的点号刻字应清晰、端正,并用红油漆涂描。 c.刻字与刻线深度应≥5㎜; 〔4〕点号编号规定

点号按I1(II1)333,333为顺序号,I1、II1分别代表一、二级点; 6.2.3 点之记制作要求

〔1〕四等点及一、二级控制点均应制作点之记并提交电子文档; 〔2〕等之记应按规范模范制作;

〔3〕点位交会距离数应不少于2个并取位至0.1M;山地或空旷地的点位无明显地物交会时,在说明栏中应准确、具体地说明点位情况。 6.2.4 GPS技术测量技术要求

11

【1】GPS网的精度指标

表6-1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仪器要求

等级 四等 一级 二级 平均边长D(km) 2.0 1.0 <1.0 GPS接收机性能 双频 双频 双频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接受机数 不少于2 不少于2 不少于2 流动站重合数 1 1 1

表6-2 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技术设计指标

等级 四等 一、二级 时段中任一卫星 卫星高度 有效观测平均重复有效观测时间 角(°) 卫星总数 设站数 (min) ≥15 ≥15 ≥4 ≥4 ≥15 ≥15 ≥1.6 ≥1.6 观测时段 数据采样间点位几何 长度 隔 强度因子 (min) (s) (PDOP) ≥45 ≥45 10-60 10-60 ≤6 ≤6 【2】观测要求

〔1〕应严格按照调度表规定作业,保证同步有效观测时间;

〔2〕天线安置应在安置好接收机后进行,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5°;

〔3〕仪器对中误差应≤3mm;

〔4〕应在开、关机前后两次量取天线高,两次量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5〕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应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 〔6〕观测时段内不得进行以下操作: ◆ 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 ◆ 进行自测试; ◆ 改变卫星高度角; ◆ 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 改变天线位置;

◆ 按动关闭或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7〕GPS测量应尽量避开中午12:00—15:00的观测时段。 【3】平差计算

〔1〕平差计算采用随机软件进行;

12

〔2〕计算检核

平差计算时,应按下述内容及要求进行检核计算

1)同步环检核

采用单基线处理模式时,对于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的基线解,其同步时段中任一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见下表。同步时段中的多边形同步环,可不重复检核。

等级 限差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四等(310) 一、二级(310) 6.0 10.0 9.0 15.0 -6-62)异步环检核

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W应满足:

Wx≤2n δ; Wy≤2n δ; Wz≤2n δ; W=Wx2+ Wy2 + Wz2 ≤23n δ;

其中:

Wx、Wy、Wz——坐标分量闭合差; n——独立环中的边数;

δ——相应级别的精度;其计算公式为:δ=a2+(bd)2 a、b为仪器精度,d为相邻点间平均边长。

3)复测边检核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ds≤2n δ; n——复测基线边数; δ——相应级别的精度; 〔3〕计算方法

当各项要求符合标准后,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

1)应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

平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Δx,VΔy,VΔz)绝对值应不大于3б;

2)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基础上,在1980西安坐标系下进行三维

约束平差;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Δx,dVΔy,dVΔz)应不大于2б。

13

【4】四等点、一、二级点的精度比较

分别在原1954、1980西安坐标系下,进行点间边长、角度反算,比较其精度。 角度较差Δβ=β54-β80≤±22 mβ,Δβ

四等

=7.1″,Δβ

一级

=14.1″,Δβ

一级

=22.6″

边长较差Δs=S54-S80≤±22 [a2+(b2D)2]

a、b为仪器标称精度固定误差、比例误差,D为边长。β1954、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反算角度、边长。 6.2.5 一、二级导线测量

一、二级控制除采用GPS测量方式施测外,亦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当采用导线测量方式施测时,应采用不低于J2型仪器进行; 【1】一、二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参数

表16-3 一、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主要技术参数

等级 一级 二级 导线 总长 (km) 3.6 2.4 平均 边长 (m) 300 200 测距 中误差 (mm) ±15 ±15 测角中 误差 (″) ±5″ ±8″ 测距 测角 测回数 测回数 (单程) 2 2 2 1 方位角 闭合差 (″) ±10n ±16n 导线全长 相对 闭合差 1/14000 1/6000 54、

S80分别为

注: 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

表16-4 观测的技术参数

仪 器 限差项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2C互差 同一方向测回较差 J1 6″ 9″ 6″ J2 8″ 13″ 9″ 【2】布网要求

〔1〕一、二级导线应采用导线网或附合导线形式布设;

〔2〕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表中规定长度的0.7倍;

〔3〕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

〔4〕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5〕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上表规定的1.5倍,但其绝对闭

14

合差不应大于26cm;附合导线的边数不能超过12条。

【3】观测要求

〔1〕边长单向观测2测回,每测回2次读数,二次读数较差与回较差均应≤

5mm;

〔2〕用于边长改化的垂直角采用中丝法观测2测回,指标差较差及垂直角之

差≤9″。

【4】内业检查与计算

〔1〕所有观测手簿,内业须经200%检查并签名后,方可进行内业计算; 〔2〕当采用电子记簿时,应先打印出观测数据并进行校核检查后,才可进行计算;

〔3〕内业计算时,外业边长观测值应进行固定误差、比例误差、周期误差三项仪器误差改正后,再进行水平改算,其水平距离按以下两式计算:

直接用观测垂直角改平时:D=S2cos(a+f),其中D为水平距离,S为经仪器三项误差改正后边长,a为观测垂直角,f为垂直角大气折光改正值;

〔4〕当用水准高程进行边长改化时:D=s2-h2 ,其中D为水平距离,S为经仪器三项误差改正后边长,H为考虑仪器高与觇标高后的高差,h=(H1+K)-(H2+L)。其中H1为测站高程,K为仪器高,H2为觇点高程,L为觇标高;

〔5〕内业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其参数估算值应视仪器与等级及实际情况确定,以免精度分配的失真;

〔6〕当定向边长超过1km时,定向角应考虑进行曲率改正计算;

〔7〕计算用PC机进行,取位规定为:中间过程角度取位至1秒,边长取位至0.1mm,最后坐标取位至1mm; 【5】计算资料应包括的内容 〔1〕计算说明; 〔2〕仪器检定证书; 〔3〕控制点展开图; 〔4〕已知点成果表;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