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师说》教案10

更新时间:2023-12-21 18: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师说》教案8

教学目标:

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了解韩愈在文中宣扬的儒道思想 培养从师学习的良好风尚

学习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的内部、外部原因,掌握文章的内涵。 通过问题探究法,感受本文层层深入、互相照应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开头,理解它对下文立下了理论基础。

分析文章的结尾,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宣扬的“儒道”主张。

一.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 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韩氏昌黎是当时有名望的贵族,韩愈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就自称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三岁丧父,其父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大家,死后李白为其写墓碑,其叔父与杜甫相交甚好。出身书香门第。由兄嫂抚养长大,兄韩云也是一个大文豪,因事被贬。韩愈十八岁就来到长安,二十五岁中进士,但由于没有人推荐,只能在长安困居三年,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长安十年结识梁肃、柳宗元、刘禹锡,开封任节度使幕僚的三年时间结识孟郊、张籍。累官至吏部侍郎。

A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国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 国子监是晋武帝时期最高的学府,祭酒、博士是国子监的长官。),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张籍就是韩门大弟子。

B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主张“文以载道”,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文。

C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代表作《进学解》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以“进学”为题,来抒写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朝廷用人不公的愤慨。 《祭十二郎文》“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云的嗣子老成,排行十二,是韩愈的侄子,二人情同手足。韩愈十一岁时候三个哥哥都相继死去,只有和十二郎形影不离,十八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岁时候韩愈进京十年和他见过三次面,后来打算西归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忽然听到他的死讯,悲痛至极,写下了这篇千古祭文。“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预习后回答

一、韩愈写《师说》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道:古代从师学习之道。韩愈非常喜欢李蟠的“从师”行为,至少可以证明韩愈认为一个读书人的是否“从师”是非常重要的。

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从师学习”对于求学的人非常重要。

文中有一句话和我们概括的这个中心论点很相像。“(古之学者)必有师。”也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二.文本疏通 翻译第一段

求学的人(古今异义) 用来 儒家的“道”、儒家的经典著作,是“道”的载体。(判断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

(动词)有了疑惑 成为 “于”在 或者比 (介后) 本来 (意动)以。。为师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

(介后) (介后 ) (动词),学习 “岂”,哪里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介后) 无论(古今异义) 存在的地方 (判断句)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提问:为什么讲“从师”的重要性却先从老师的职责开始说起?

明确: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有了疑惑就必须向老师求教,否则疑惑将永远无法解决了。讲教师的职责是为了揭示从师的重要性设下铺垫。

教师:第一段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讲述了什么内容呢?——“择师的标准”,写这一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段。

从超出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

尚且 代词,道 低于、不如 (意动)(介后) 因此 更加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和现代汉语一样 语气副词,大概 自己的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

自身 (意动) (形容词)糊涂 儿童、未成年的人。书本上的知识 书中的

(通假字)逗,断句的方法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

(判断句) (宾前) (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小处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

(意动) 类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

表值得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

接近阿谀奉承、谄媚 恢复 并列(无足挂齿)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

竟然 语气副词,真的、真是;副词实在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提问:其皆出于此乎?中“此”指代哪些内容?

明确:圣益圣、愚益愚,是因果中的“果”,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是否从师”,所以“此”指的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具体来说是由于圣人从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师而愚人耻师。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众人不从师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提问:第二段开头说当今社会“从师学习的风尚“很久没有被流传了,列举了哪些事实证明?

明确:列举了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子之人让孩子学习句读写字等基本功,而自己却不从师学习、士大夫等人以身份、地位的缘故耻师的现象。

提问:作者对这种现象有没有评价呢?

明确:记叙中议论的语句,“糊涂、不明智、奇怪”就是对他们的否定。另外从第一段的论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他先树立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都会有疑惑,所以应该跟从老师学习,选择老师不应该以年龄、地位做标准。”,接下来当今士大夫“以身份地位的差别而耻师”的做法自然就和“以道为师”的观点不同的,不功自破。这种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让我们耳目一新。也明白了作者写《师说》实际上就是冲着那些士大夫来的。

固定的 (意动) 名襄的乐师(师况、庖丁) (形作名)才能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不如孔子贤能。

(介后)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同义连用,学术、学业 ;学习、研究(攻法学) 解释经文的著作

罢副词、广泛地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

(被动句) (介后) 赞赏、赞美 实行、实施 表目的连词、来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提问:第三段举孔子的例子,引孔子的话对于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孔子的例子证明 “圣人犹且从师问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从正面阐释证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作者赞赏李蟠,除了他“行古道”更因为他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学习儒家典籍,宣扬儒家之道。这对于发扬“儒道”的韩愈来说无非是很欣慰的。所以借《师说》来宣扬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内因。而士大夫之族“耻师,不学道”的行为当然是韩愈批判的对象。门第制度的影响下,士大夫即使不学习也可以世袭做官,佛教的兴起,儒学受到打击,士大夫更不把学习古人的典籍放在眼里。韩愈勇敢地提出“必有师”的观点,可谓切中时弊。

板书设计

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今之众人 愚 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解惑) 师道之不传久 于其身也 惑(不明) 师道不复可知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士大夫之族 怪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

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提问:第三段举孔子的例子,引孔子的话对于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孔子的例子证明 “圣人犹且从师问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从正面阐释证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作者赞赏李蟠,除了他“行古道”更因为他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学习儒家典籍,宣扬儒家之道。这对于发扬“儒道”的韩愈来说无非是很欣慰的。所以借《师说》来宣扬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内因。而士大夫之族“耻师,不学道”的行为当然是韩愈批判的对象。门第制度的影响下,士大夫即使不学习也可以世袭做官,佛教的兴起,儒学受到打击,士大夫更不把学习古人的典籍放在眼里。韩愈勇敢地提出“必有师”的观点,可谓切中时弊。

板书设计

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今之众人 愚 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解惑) 师道之不传久 于其身也 惑(不明) 师道不复可知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士大夫之族 怪

▃ ▄ ▅ ▆ ▇ █ █ ■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 ▅ ▆ ▇ █ █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