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纲要汇总:专题一专题整合提升
更新时间:2023-12-17 18: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专题整合提升
第一板块 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 大制度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1.演变历程
(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
(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
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儒生,到控制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不同
类别 政治结构 古代中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是依托大河和文化特征 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古希腊 古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希腊城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经济发展 政治制度 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性和保守性特点 元性的特点 二、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一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项目 政体形式 权力明清时期的中国 封建君主专制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与明清同时期的英国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中心 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政府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机构 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历史君主专制强化,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防止专制独裁,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板块 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
考纲展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归纳 考点1 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真题举例 考情分析 影响 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 2016·全国卷丙,T24 (1)从考查内容看,以2016·全国卷甲,T27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考点2 宗法制的影响 考点3 分封制、礼乐制 考点4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考点1 汉承秦制 考点2 科举制 考点3 重史传统对宋代君主统治的影响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4 汉代外戚干政 考点5 汉代地方吏治 考点6 君主专制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考点7 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考点8 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9 中国古代官员培养、选拔与考察 2014·全国卷Ⅱ,T24 发展演变为主线,涉2013·全国卷Ⅰ,T24 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实施、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2016·全国卷丙,T25 的特点、明朝废丞相2016·全国卷甲,T25 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2016·全国卷乙,T26 机处等核心内容,中2015·全国卷Ⅰ,T25 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官2015·全国卷Ⅱ,T25 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2014·全国卷Ⅰ,T24 演变、选官的制度等2013·全国卷Ⅰ,T41 是考查的重点 2012·新课标全国卷,(2)2018年高考中,T29 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2011·新课标全国卷,将是考查的重点。命T40 题可能集中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这一核心问题上,也有一部分试题考点1 明代的地方行政(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管理 考点2 明代内阁制 考点3 清代军机处 2016·全国卷乙,T27 具体考查专制主义2014·全国卷Ⅱ,T27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012·新课标全国卷,或中央集权(中央和T28 地方的关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4·高考全国卷Ⅱ,T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C.陕西
B.河北 D.山东
解析:选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选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
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以“多源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1.(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2.(2013·高考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3.(2016·高考全国卷丙,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选B。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4.(2016·高考全国卷乙,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5.(2016·高考全国卷乙,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选B。商周时期的铭文并不属于全新的文字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器功用的信息,D项错误;由铭文的内容“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家族传统的继承,C项错误,B项正确。
2.(2014·高考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
的结论,排除D项。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1.(2016·高考全国卷甲,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选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2.(2015·高考全国卷Ⅰ,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3.(2015·高考全国卷Ⅱ,T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4.(2016·高考全国卷甲,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选B。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突破全国卷压轴大题之
主观题(第41题)
(2013·高考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思维建模】
知识角度:汉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设问角度: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予以说明
设问限定:比较两图,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审设问 读材料 关键信息:图中汉代、唐代行政区域划分及变化;图片名称等 关联教材:汉代“州”的设置、唐代“道”的设置;汉唐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化等 “是什么”,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纵向看变迁与变化 “为什么”,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横向看联系与互动,加以论证列思路 说明(分类说明、中外说明、区域说明、转化说明、时代说明、进程说明、视野说明) “怎么样”,从纵向变化所隐含历史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满分示例】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隋唐时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即“道”比“州”的数量增多。 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的发展更进一步。 示例四: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融合加强,疆域扩大,边疆地区与中原联系加强。 【变式训练】
(2017·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1929—1946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为提取图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类型题目, 此类题目所给图片隐含信息丰富,提取并不难,难点在于利用所学知识说明提取的信息,本题中可以从区域位置的变化来进行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如从中共控制区域的变化来思考,或从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或从中共实力的角度都可以。
答案:示例一:信息:中共控制下的主要区域由中国南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地区。
说明:红军长征胜利,中共实现了战略转移;抗战时期八路军主要在华北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 示例二:信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得到极大的发展,区域和面积得以扩大。
说明:在抗日战争中,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敌后,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力量得以壮大。 示例三: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由在农村寻求突破到捍卫解放区的领导权。
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敌人在中心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力量相对薄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来发动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抢夺胜利果实。(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专题过关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三明质检)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共同的公共墓地里。这主要反映( )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D.文明的出现指日可待
解析:选C。按照材料意思,随葬品虽然有所差别,但是都葬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仍然处在氏族社会,维系这种社会形态的核心脉络——血缘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故C项正确。
2.(2017·盐城高三模拟)《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A.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 B.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 C.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 D.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
解析:选D。材料“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表明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或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说明西周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故D项正确。
3.(2017·黄冈高三质检)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ǐ)。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贵族墓葬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表明当时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4.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 D.继承华夏传统
解析:选B。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5.(2017·四川名校联盟高三模拟)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解析:选B。根据“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征南越是为了扩大秦朝的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派大量的女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是加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故B项正确。
6.(2017·岳阳高三质检)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C.郡国并行制
B.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选B。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使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中国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实行时国家已经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
7.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 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 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
解析:选A。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未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D项错误。
8.(2017·赣州高三检测)“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
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解析:选C。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而材料反映汉初官员的任用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这就背离了选拔、任命的原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故C项正确。
9.(2017·日照高三模拟)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正在阅读: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纲要汇总:专题一专题整合提升12-17
第六章 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04-16
资阳市财政局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01-13
写给我的老师潘升锋10-02
教改实验报告03-1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最全)03-19
2018届高三英语10月月考试题(22)04-2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专题
- 一轮
- 纲要
- 高三
- 汇总
- 复习
- 整合
- 提升
- 知识
- 历史
- “教育心理学”教学案例(浙师大教育心理学课程材料)
- 作业1:C++语法基础练习
-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 移相多脉波容性整流装置简介(2)
- 一套完整的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台帐
- 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日投2400张黄牛皮纳帕鞋面革工厂设计
- 2015招警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28)
- 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论述题汇总《高等教育学》华师
- 别墅规划与设计基础知识 - 图文
- Vb6.0及MSDN安装方法
-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试题及答案第二套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触摸春天
- 第一章时间序列分析概论
- 2018年最新会议策划书范文整理多篇
- 东大18秋学期《现代设计方法》在线作业3
- 新形势下打造重庆市对外开放门户前沿的对策研究
- (最新)全面预算管理表格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2.1版操作指南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