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06-06 09: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改善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必知。

2009年12月

第22卷第12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Inner

MongoliaNormal

Dec.,2009

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VoI.22No.12

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

。孙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009)

内容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

的认知、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家庭亲子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增加,亲子关

系失谐情况日益凸显。探求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很有必要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亲子关系;失谐;原因;对策

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9)12-0050-03

及重复唠叨,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子女在单调、紧张、高压的家庭氛围中,容易抑郁寡欢,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而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见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滋生出逆反和对抗的情绪,亲子之间出现紧张的局面。

2.亲子之间沟通程度不高,沟通困难,代沟明显。许多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或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常常出现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话可说、沟通出现障碍的情形。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有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亲子关系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亲子关系本该是融洽、和谐和亲密无间的,但事实上却存在无话可说和无法交流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

思。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亲子关系失去和谐,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面临着急剧的变化,亲子问出现冲突和矛盾的几率不断增加,不少家庭因此陷入“教育困境”,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研究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亲子关系失谐的表现

1.亲子间互动内容单一、贫乏。当代父母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甚至成为饭桌上的不变的话题。除此之外,相当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内容非常单调、贫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感到无话可说,无可交流。由于“话不投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或理解不足。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琐事、自然奇闻、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性知识,都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对话的内容。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另外,父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

3.亲子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上,重“惩罚”,轻“奖励”。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

收稿日期:2009—11—19

作者简介:孙力(1973一),女,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

50

万方数据

如何改善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必知。

孙力/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

状态,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事实上,过多地使用体罚及恶语,会对孩子的-LL,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会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们的厌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或听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说教和训导,而子女只能低着头听。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长此下去,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或对抗行为,使亲子间情感疏远。

4.亲子间接触不足,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当今由于社会生活节奏IEI益加快,竞争IEI益激烈,迫于生计,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亲子间互动频率较低。有的家长只是在饭桌上或睡觉前,或者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家长也只是发泄烦恼情绪或老生常谈,更有广大农村家长纷纷背起行囊加入城市农民工的行列,将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使亲子间的互动完全缺失。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比较低,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样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其放任自流。由于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频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疑惑,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亲子间的感情比较疏远。

二、亲子关系失谐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创新性的青年文化。无论是拥有计算机还是上网,青少年都占绝大多数。青少年所具有的文化与其父辈所拥有的文化已经有很大不同,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变化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和其他社会文化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亲子关系不仅受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的影响,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及西方社会文化冲击的影响。文化传承上的变化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其父辈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是对立,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间的沟通困难甚至产生代际冲突和矛盾,从而造成不良的亲子关系。

2.家庭心理环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教师和家长们施于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与日俱增。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期望,更多地干涉孩子。父母往往不自觉地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唯

万方数据

一的孩子身上,不认真考虑孩子的能力与个性是否能担负起这副重担。这样做往往会出现几种不良后果。其一,如果子女的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使子女意志消沉,态度冷漠,没有活力,生活上缺乏自制能力,最后造成自卑感或适应不良。其二,过分的呵护与帮助易导致子女的依赖性强、忍耐性差,造成社会适应困难。其三,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独立,厌恶约束。子女很可能误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理解为严厉管教而产生反抗,而父母也认为管教孩子太难,从而加剧了亲子之间的对立。其四,父母满腔的期望和全部的热情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少数人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变得极度失望,亲子双方都难以适应,致使亲子关系恶化。

另外,父母由于受到婚姻矛盾的困扰,往往忽视儿童或者想通过溺爱孩子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但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同时,青少年随着心理的成熟,日益体验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从而会影响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因此,在那些父母情感破裂的家庭或单亲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不正常的几率会更高。

3.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变得更为关键。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一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儿童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儿童对同伴文化的遵从明显增加,与父母的接触逐渐减少,对亚文化的遵从使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另外,伴随着性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迫切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但又感到难以启齿,一时陷入自我琢磨的孤独之中。这一特点使家长认为孩子的-EL,理难以捕捉,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了距离感。随着身体的快速长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的“成人感”开始出现,他们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出现了新的心理需求,那就是试图像父母、成人那样生活,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这一时期孩子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等),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孩子这种心理愿望的一种歪曲的反映。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他们常常以模仿成人非本质行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长。面对孩子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和亲子关系出现的新情况,家长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却显得滞后。他们习惯于按幼年、童年时期亲子关系模式去对待已经长大变化了的孩子,保护得过多,干涉得过多,信任不够,尊重也不够,于是就出现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内心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孩子以各种各样的对抗性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表达他们渴望建立 51.

新型民主、平等亲子关系的内心渴望。

如何改善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必知。

孙力/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

三、改善亲子关系失谐的对策

1.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构建亚平等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失谐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错误认识造成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异常态度。有的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作较多的限制,不让孩子独立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有的父母不论孩子做什么,总是对孩子予以赞赏,很少对其做出是非评价,因此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并且容易形成蛮不讲理、好攻击的性格。在所有的亲子关系中,亚平等是最健康的一种,它表现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父母应该认识到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要以平等的方式同他们进行互动,让子女享受到充分的民主,努力在家庭中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气氛。

2.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时的指导。青春期孩子身心的快速发育,给孩子心灵带来的振荡是巨大的。他们既有面对剧变迷茫而陷入孤独的一面,同时又有渴望得到别人谅解、关怀、指导的一面。家长们要正视孩子这一精神需要,克服封建意识和难为情心态,主动承担起缓解孩子情绪压力的责任。通过家教的方式向孩子讲授有关青春期知识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即使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早恋”倾向,家长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要冷静地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循循善诱,让孩子知道这一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明白它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帮助孩子顺利走出情感的迷惘期。

3.掌握批评与惩罚的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有了过失行为时,家长们不可放任不管,要通过批评的方式去纠正,但需掌握批评的分寸和原则。批评的最高境界在于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改正错误的愿望。因此,批评要公正,要注意场合,切忌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也忌讳用挖苦、讽刺、翻旧账的方式批评孩子,批评时避免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语言。

对孩子要慎用严厉的惩罚。社会c、理学的研究表明,父

母使用严厉惩罚往往导致孩子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严厉的家庭惩罚也容易使孩子脱离家庭的“引力场”,从而走上歧途。当然,家庭教育还不能完全排除惩罚包括适当的体罚,但重要的是要避免因惩罚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这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惩罚态度,惩罚的目的是使犯有错误的孩子产生心

-52

万方数据

理畏惧,避免今后重蹈覆辙。

4.提高父母自身修养,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问题行为,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而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等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助长儿童的问题行为,导致问题行为的大幅度上升,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确定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更好地教育青少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在树立了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以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沟通交流时间作保证。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经常的沟通,一方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另一方面又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交流,获得父母的帮助。这样,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容易被子女所接受。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与此同时,父母应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事情、体验的许多情感,父母或许觉得不“稀奇”,甚至觉得幼稚、乏味,所以不愿意耐心倾听,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此外,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时,对于孩子的不同意见、一些离奇的想法、做法,要能宽容对待,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之后再以讨论的方式与孩子交换意见,否则可能影响沟通。

总之,青春期亲子关系改善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家长们的手中,只要家长们认识到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并适时作出调整,和谐的亲子关系仍会伴随着每一个家庭。参考文献:

[1]郑希付.良性亲子关系创立模式[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心理学,1998(4).

[2]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心理学,1996(12).

[3]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

(6).

[4]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5]

张璐斐,吴培冠.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1(2).

[责任编辑郑慧淑]

如何改善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必知。

亲子关系失谐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孙力, Sun Li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009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2009,22(12)1次

参考文献(5条)

1.郑希付 良性亲子关系创立模式 1998(4)2.刘晓梅.李康 亲子关系研究浅识 1996(12)

3.雷雳.王争艳.李宏利 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1(6)

4.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 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1995(3)5.张璐斐.吴培冠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2001(2)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 吴琛.褚卉.刘婷婷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继续教育研究2008(9)

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及道德行为的养成.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应措施,试图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2.学位论文 汤圆圆 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以浙江省永嘉县山坑乡为例 2007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一个沉重话题,这不仅因为留守儿童触目惊心的现实处境,还因为它是中国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相互纠结的结果和体现,因而成了实际难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矛盾。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将子女带进城里上学和一起生活,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这一关键时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监护人的疏漏,导致留守儿童在品德形成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面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成为被毁灭的一代,可能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成败,同时会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分析。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包括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包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城乡隔离户籍制度的障碍,农村生活的低消费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的限制等等。主观原因包括:新一代农民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变,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滋生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等等。

第二部分以浙江省永嘉县山坑乡中心完小、山坑中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展开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大量数据,对永嘉县山坑乡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对诱发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的家庭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功能因素,家庭成员行为因素与家长素质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家庭较低的经济收入对子女的影响。家庭的功能因素包括: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隔代抚养中的教育偏离。家庭成员的行为因素包括: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监控的缺位以及监护人监控的弱化。家长的素质因素包括:家长的品德素质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及其职业对子女的影响。第四部分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从制度、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本文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本文是作者在深入实践进行实地调查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形成的,数据真实可靠。永嘉山坑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发展状况在现阶段具有典型意义。其二,本文从导致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诸多因素中选择家庭因素来分析影响留守儿童不良品德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品德在形成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成人的价值观念,媒体宣传,网络信息的影响,社会消费潮流,居住环境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缺失等等因素,本文因受篇幅限制,仅对其中影响较大的家庭因素做全面分析,其余因素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探讨。

3.期刊论文 贾香花 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 -辽宁教育研究2007(5)

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学校教育"补位",即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功能.可尝试使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等方式.

4.期刊论文 迟希新.CHI Xi-xin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

家庭教育的缺席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5.学位论文 刘建英 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 2006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地位,家庭对人的影响深刻、全面而持久。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它始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形成.家庭以其生活化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彰显特殊优势.

家庭教育在宏观上受社会文化、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在微观上受家长自身素质、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家庭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学校教育的时候,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了弱化和失衡.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当下社会的人事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使家庭独特的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附庸,家庭过于偏重成材教育而忽视了成人的教育,家庭过多的偏向了个体的发展

如何改善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必知。

,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即使在个体发展方面也是单向度、不全面、短视的、失谐的。在社会变迁条件下,孩子越来越远离了真实生活世界和丰富的人际交往情境,孩子童年童真被过早的剥夺,儿童世界被成人世界过多地挤占,孩子的快乐自由被湮没于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孩子在道德情感、心理素质、劳动素养、审美情感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有碍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成人的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和谐发展,唯有素质的和谐才会给发展以持久动力;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各种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应关注社会责任,它所要求的人的素质,既是对个体自身基本素质的要求,又必须兼有社会公民对人的素质要求。

在社会变迁条件下,家庭的教育功能亟待优化与提升。父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必须重新予以关注,建设和谐家庭,力避精神污染;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提高;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但更应立足平凡,以平常心教子,让他们做普通人;提升家庭道德品位,再造良好社会风尚;把孩子作为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建设家庭文化,让家庭充满人文气息,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成长环境,警惕情感“荒漠化,摒弃功利社会所造成的种种弊端;父母应该重新审视成功,拓宽成材思路,注意成材和成功标准的多元化,给孩子今日的快乐,来换取明天的幸福。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sfdxxb-jykx200912015.aspx授权使用:吉首大学(jsdx),授权号:69a424af-d819-4062-bb50-9e9201058f9f

下载时间:2011年2月2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1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