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

更新时间:2024-05-19 03:4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

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辖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通川区和万源市7个县市区。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通川郡,宋乾德三年(965年)改名为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为绥定府,民国二年(1913年)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改为达州市。达州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

目前,达州市总人口约700万,居住姓氏约600个以上,系四川人口、姓氏资源大市之一。由于达州地处川东北,紧靠湖北西南边境与长江(三峡)重庆万州南岸不远,故有“湖广填川第一站”之称。

达州人与四川各地一样,十有八九不是老川人,绝大多数姓氏的先祖,几乎都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入的。

近年来,笔者花费大量时间,对达州市七个县市区清明迁入姓氏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家史族谱、墓志碑文和民间查访询问,从而获得了众多姓氏迁徙经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部分姓氏支系迁徙分布与流传字辈等方面的情况,仅供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及热心者在研究移民迁徙、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参考。由于多种原因,对采集的资料未能一一核对,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现将达州市7个县市区40多个姓氏100多个支系的迁徙与字辈简介于后:

李1—1 宣汉县西北乡李家岩李姓一脉,始迁祖李在前,于明朝末年(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高埂堰迁入,从第三代起,李仕华长子李秀芳定居达县大滩乡;次子李洪芳迁居宣汉县柏树乡九君坪;三子李连芳迁居宣汉县三河阴洞湾;四子李群芳迁居宣汉县三河至黄石猫跳河,后又迁到宣汉县下八乡十五村;五子李志芳仍居李家岩。本支至今已传15代。字辈15字:在承仕秀万,魁玉作天献,其文永远晓。

李1—2 宣汉县西北乡黄金槽李姓一脉,始迁祖李东藻之父李全新,系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人氏,系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士,生育六子。其中第四子李东藻于明穆宗三年(1570年)迁来东邑(今宣汉)邻择西大路(今明月乡三村)定居。其后世有分支在宣汉县前河阴洞湾(今属南坝)和通江县洪口等地定居的。西北乡黄金槽的李姓至今已传22代。字辈20字:东云唐谨文,万自朝玉奇,茂文德长联,芳必能登国。

李1—3 宣汉县东南乡傅家湾李姓一脉,始迁祖李秀时,于明朝末年(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入,定居宣汉县东南乡傅家湾,其后有分支到开江县回龙道湾等地的,至今已传16代。字辈16字:秀鼎叶本,良思大加,名扬国正,光德业忠。

李1—4 宣汉县东南乡秧田湾李姓一脉,始迁祖李贵环,于明朝末年(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避难入蜀,在宣汉县东南乡秧田湾定居,后裔分布在东南乡十村,三河乡杨宗坪和东林乡等地,至今已传9代。字辈12字:贵春文天,仕贵祥正,德云光兴。

李1—5 宣汉县清溪乡李大中一脉,根在陇西(今甘肃)移居江西,继迁湖广麻城县高埂堰。元至顺(1330年)时期,举人李大中自湖北避乱入蜀,落业渠县邓家湾,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中之子孙先后辗转于忠县、西阳(今属重庆)窝牛山一带,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移居营山县,后返渠县居住,直到第四代李调良迁来宣汉县清溪乡石家银湾定居至今,后代繁衍,布满清溪、南坝、下八等乡村,至今多者已传24代。另一说,李大中落业渠县后远祖李佳相之子,李来朝妻陈氏、李来政妻马氏,于明成化年间,历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和酉阳卧牛山。李来朝于清顺治年间迁至营山又往渠县邓家湾。来朝死后,其妻陈氏与子李调良又迁东乡清溪场苦草坝,后陈氏与孙李泰全复往渠县,殁后葬邓家湾。字辈20字:大佳来调全,敏嘉满玉森,世适希恒昭,文才玉国新,显德平彬△。

李1—6 宣汉县下八乡黄家湾李枝琦一脉,先世由湖广麻城迁入四川营山县罗家大桥落户,第六代迁入宣汉县丰城作坊沟定居,至第八代李蒿之子李枝琦迁入下八乡四村黄家湾定居,至今已传20代。字辈10字:蒿枝朝藻世,成明文学儒。

李1—7 宣汉县南坝镇龙驹坝李坤一脉,李粹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落业新宁(今开江)北门,其子李自美迁移东邑大茅坪(今宣汉县樊哙),后迁昆池磨潭。生六子:长子李敏移居塔河小城寨;次子李孩居水磨潭;三子李瓒居南坝鸭孔阡;四子李童居昆池李家岩;五子李坤居南坝龙驹坝;六子改姓瞿。李粹后裔遍布南坝、昆池、丰城、土黄、樊哙、新华等20多个乡镇,至今已传22代。

李1—8 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李德一脉,始迁祖李德,先世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入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至今已传14代。

李1—9 宣汉县塔河乡枫木园一脉,先世于明末清初(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洗脚河,迁入四川开县(今属重庆)西李坝,后移居开县太和乡回龙村桐树河坝。1930年李庹贵迁入宣汉县塔河乡枫木村定居,至今已传13代。

李1—10 宣汉县南坪乡留守坝李姓一脉,先世李太伯,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八日,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入川,在成都做官。十五代后,于驷马桥四十八都分支全省。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为官的李意,因年老辞官,往北迁移,行至铁山,取出金碗喝水,金碗放在井里,因观景忘记拿走,行二十里记起金碗未拿,返回取碗仍在,他认为是“金碗留人”,于是在达县做官,在达县城后北门(今达州市委党校一带)买田产,修家庙,三四代以后,由五房分支。李通、李椿、李勉三兄弟去万源;李椿到宣汉县普光乡毛坪定居;李通仍居达县。李通之子李明逵有四子:长子李应富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往宣汉县土主乡李家湾;次子李应秀落业李家岩。李应富有五子:尚福、尚禄、尚庆、尚极、尚义。尚禄有芝正、芝先、芝茂、芝伟、芝秀、芝美。六子为避战乱,先、茂、伟三兄弟,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初七日迁移到虾扒口(今南坪乡),先居水田坝(今二村),后迁阴地(今一村二社留家坝),报亩为业,但由于人多,芝茂又迁马板溪(今枫林乡二村)定居;芝伟迁石马寨(今枫林七村)定居;留芝先守山,阴地就地改名留家坝。从土主李家湾移居到南坪定居至今已有350多年。从湖广入川(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已有600多年,至今已传25代。

李1—11 宣汉县厂溪乡三角坝李姓一脉,始迁祖李文俊、李文秀兄弟二人,于明穆宗三年

(1569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入川。李文俊落业于东乡白庙场张镇坪;李文秀落业于东乡八庙场石堡里旧屋基(今王家乡九村)。生三子:长子李中山居小池溪,后裔迁马家场;次子李西川居凤林乡凤凰寨;三子李山川居元峰岩坎下。长子李益山移居达县石桥河;次子李可林移居圆峰台,后裔定居顺水寨檀木场(今达县);三子李可金、四子李可银、五子李可宝、六子李可志、七子李可仕,从八庙场移居厂溪乡李家坝。李文秀支族后裔分布在宣汉、达县、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至今此支李姓广泛分布于宣汉县新华、蒲江、双河、清溪、峰城等20多个乡镇,已传24代,人口数万人。

李1—12 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李姓一脉,始迁祖李廷玉,于元朝(1271—1368年)世乱中,由湖广麻城县入川,落业宣汉县东乡镇火石岭定居。清初(1644年)兵乱,二十代孙李如瑶偕侄李梅全家迁往前门,在今南坝镇六村阴洞湾定居至今。此支李姓至今已传33代。

李1—13 渠县丰乐乡李家湾李姓一脉,始迁祖大约于明末清初(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迁入。始迁祖先定居于渠县丰乐乡二甲沟。经几代后,李崎三携家人从二甲沟迁移到李家湾居住繁衍,至今已传12代。字辈28字:传经载道曰明常,继志守成远庆长,儒有文人培意值,林中启秀正玉香。

李1—14 渠县渠江镇李永全一脉,先世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明末清初(1644年)时,入蜀一世祖李文俊插占落业于绥定府(今达州)东乡(今宣汉县)马家场(今柳池乡、方斗乡)定居。清乾隆初(1736年),李文俊之十一世孙李子长,为摆脱困境,用一担箩蔸挑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即李国忠、李国心,举家再次由东乡向西迁移到巴州(今巴中)独柏乡轿子坝下的大屋基定居,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共和国二十一世纪初,历时200多年,已传10代,人丁2300多人,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李永全因工作由巴中独柏乡迁移至渠县。字辈40字:思(朝)芳成世德(达),永美裕(瑜)吉昌,才高权大道,本善代宗光,广学贤能启,经纬端祚长,丰良齐家春,民富定安邦。

李1—15 渠县报恩乡清河坝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20字:开元步青云,崇尚科政军,树贤恒为本,长安定乾坤。

李1—16 渠县新民乡李家祠堂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20字:楚国荣堂德,如培滋万邦,太白清凉映,首怀正大光。

李1—17 渠县平安乡高寺寨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10字:明德昌宗远,安邦显汝才。

李1—18 渠县渠西乡寿桥村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10字:大写文章玉,笔朝天先志。

李1—19 渠县渠南乡大山坡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16字:△宗文春,正大光明,有培君子,道学志修。

李1—20 渠县宝城镇玉皇村李家沟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15字:开大永孝

兴,敦本芝正茂,克进跃国光。

李1—21 渠县贵福镇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20字:今上九日忠,玉文方世堂,如天召本德,永固定安邦。

李1—22 渠县李馥乡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32字:君友成柬,名高德昌,经文习武,开源盛世,树正立信,兴国安邦,祥光普照,宏扬华宗。

王2—23 达县青宁硝水坝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由楚入蜀。先世王鼎落业于通江县马三垭,其子孙不断向外扩迁,几经辗转最后定居达县青宁十桥坪白果树湾,王辅支系所发脉的大学堂、硝水坝上坝、硝水坝下坝。由始祖王懋修繁衍成“八大九房”,历经300余年,已传14代,“八世同堂”,现存世人口3000多人,主要集中聚居于达县青宁乡、石板乡等地。此系王姓族人广泛分布达县、平昌、宣汉、通江等地,分40多种字辈。这里,仅列举“三大房”字辈:(1)长房王才兴大学堂字辈40字:永中元朝民,仕子先修成。国家开文运,光荣耀治平,新纪化春景,科普能育昆,京华多英俊,万众庆乾坤。(2)大二房王兴拱硝水坝上坝96字:①上坝老石坝支系15字:永学德无曰,仁廷汝化芝,子其昌万世;②上坝宣汉东林支系31字:(永)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泽德权忠孝,福禄万代兴,兴宗治礼义,荣华显玉先;③上坝凤凰岭支系10字:永兴泽天贤,应邦清吉安。新拟字辈30字:文才生富贵,裕禄万代全,科教兴宗盛,俊杰壮大观,槐廷开昌运,荣华耀祖先。(3)大三房王兴稳硝水坝支系字辈:①下坝王守准后裔一支42字:永道泽天贤,维尔成仁德(后五字此处未用);维尔成仁,德际万邦,文谟武烈,善政可光,晋代勋犹,怀堂伦常,忠孝世传,家定克昌。②王守和后裔(草坝场,挨山营支系)10字:永学泽天贵,维系成仁德。

王2—24 渠县文崇镇促进村龙门嘴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始迁祖王鹗于元朝(1271—1368年)时任益州(今成都)刺史,后到湖广省麻城县作官,明洪武二年(1369年)弃官避难入蜀,落业渠县龙门嘴,靠打鱼、摆渡为生。王鹗入川后,生一子艮亨。艮亨生三子:长子王绍祖迁居今渠县金竹乡大溪村梭罗河;次子王绍宗迁居巴州(今巴中)消丝窝;三子王绍先迁居通江县马三垭(今三河乡)。在渠的王绍祖生六子:长子王思忠,次子王思仁,三子王思礼,四子王思义,五子王思武,六子王思禄(乏嗣),后称王姓五大房。各房支并在本脉王姓聚居地的金竹、文崇、涌兴、任家、丰乐等地陆续修建王姓八大祠堂,总祠建在今渠县东门口(已毁)。目前,本脉王姓集中分布于渠县、达县两地,尤以渠县的文崇、共和、报恩、丰乐、黎乐、涌兴、金竹、汇北、汇东、岩峰、贵福一带,以及达县的九岭、龙会等乡镇,估计本脉王姓人口达5万之多。各房各支,各立字辈,各修谱书,各建宗祠,支系复杂。现仅列举本脉王姓分支三种字辈。(1)王思忠后裔分支字辈24字:修治广宣,敬慎作继,必遵宪章,进动勤业,以道育世,一希隆光。(2)王思仁后裔分支字辈38字:绍思辉家玉沛,安国秀赐希在,圣高懋朝体平;文昌承道德,世兆邦国清,光大传家远,泽裕永隆兴。(3)王思仁后裔分支字辈16字:名纯廷占,正朝义方,世代永茂,兴必远发。

张3—26 渠县广禄乡莲坪村张家湾张姓一脉,于清咸丰(1851—1861年)年间,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始迁祖石柱,因避难改姓名为张柱。至今已传24代。字辈20字:大德昭万世,光远耀祖宗,传树再忠孝,仁义和天恭(循环使用)。

张3—27 渠县文崇乡台山村张姓一脉,于明末清初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

入,始迁祖填川时姓石,定居落业后改姓张氏。始迁祖张文通落业黎头寺(今黎乐乡政府附近);张文贤落业万源。黎乐张文通支系字辈40字:有道开清河,承宗德泽多,洪犹昭穆烈,世远必联科,一生忠孝全,大义佑为先,广宣仁尊敬,昌达乐自然。

张3—28 渠县白兔乡群康村张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今已传17代。字辈28字: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

刘4—29 宣汉县柏树镇刘姓一脉,先世于明末年间(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移居到四川重庆,后分支迁徙到四川达县三里坪,后又再分支到宣汉县柏树镇,又有分支到开江县的,也有到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官元镇楼板营的。入川四世祖本支刘姓始迁祖刘妙,繁衍至今已有数千人。字辈40字:芳蛟得昭士,已可经△△ ,元方应心界,其永天荣长,自承先德正,文明世代昌,本怀登大道,亦方能家邦。

陈5—30 渠县李渡乡陈姓一脉,始迁祖陈载吴,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人,于明崇祯五年至康熙十九年(1632-1680年)随“湖广填川”人潮迁徙入蜀者四人。一居渠邑,一居大竹,一居营山,一居广安。居渠邑始祖陈载吴落户李渡乡新和村陈家坪。字辈40字:载学蔼敏可,正志启家芳,德泽传宗太,书香继诗长,龙家先发香,仁义重千金,文武双全美,朝代有栋梁。

陈5—31 渠县宝城镇陈姓一脉,先世祖籍湖广省麻城县高阶阴,清初移民于渠县五甲,落户于草坝场(今宝城镇)荒田坝(今新光村2组)。入川进渠时已近黄昏,为纪念来渠之时,每年春节晚上团年,成为习俗,定居繁衍至今已传10余代。字辈40字:其中老字辈20字:李取于利顺,尚宗匡国一,三楚肇先德,万代荣贵长;新字辈20字:明未清初际,湖广至四川,定渠方田坝,子孙万世昌。

杨6—32 渠县杨姓一脉,系清顺治初(1644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始迁祖杨九福率10子入渠,落业于青神乡大青山(今土溪镇境内)与鲁姓划地为业。其地故称“鲁杨二坝”。后其子以甲分支。一甲居流溪大石湾一带;二甲居河西杨家湾一带;三甲居李馥乡杨家垭口一带;四甲居广禄乡黑石沟及三板、岩峰一带;五甲居板桥乡、青龙乡杨家湾、鹰嘴岩一带;六甲居址不祥;七甲居广禄、平安之间的杨家巷;八甲仍居青神乡杨家坝、蒲涛坝;九甲居平安九甲及涌兴一带;十甲居大竹清河、杨家一带。

黄7—33 达县河市镇黄家坝黄姓一脉,始迁祖黄国良,系黄峭(郑氏)后裔,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字辈52字:国其景可登,钦元俸联永,崇正大光明,富贵长春文,诚信世代承;金龙香感,峭邵江潢,耕读忠孝,丁兴人旺,勤俭开拓,茂生滋宇,谐社和民,久远运昌。

赵8—34 宣汉县胡家镇潘地坝(今冯家坝)赵姓一脉,始迁祖赵以旭,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岗堰洗脚河入川,移居四川省川东道绥定府东邑(今宣汉)明月场,生长子赵△△,次子赵澄,又于明成化十七年(1482年)三月十六日再迁东邑胡家场马家坝、河西赵家坝落业。世代繁衍,人口众多,今主要分布于胡家镇、双河镇、毛坝镇、柏树镇、大城镇、厂溪乡、新红乡、花池乡、凤鸣乡、红岭乡、沿山乡等地。字辈20字:得国(登)思其长,文明(光)世益昌,纯仁能志远,修已(德)可联芳。

周9—35 渠县河东乡周姓一脉,于清朝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先世周天球生八子:长子周绍达、次子周绍适教学在外;三子周绍富、五子周绍夜定居蔡家沟;四子周绍忽、六子周绍夏定居郭家沟;七子周绍随、八子周绍涡定居周家湾(今渠南乡明光村周家楼幅院)。本脉周姓现散居渠县大峡乡双龙桥周家坝、天星镇周家溪、屏西乡周家坝,以及清溪场、汇南、岩峰等乡镇。排行16字:宗兆万代,德茂延长,恩荣景佩,家永世光。

周9—36 达县福寿乡周家营周姓一脉,始迁祖周亚乐,于清顺治十年(1654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洗脚河(今湖北省红安县永佳河镇庄武湾)“旨令填川”。先祖当时共有55人同乡一起上路,经三峡入川,历经湖北宜昌、重庆市万州、梁平和四川达县至铁山西,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荒郊旷野,羊肠小道,路遇熊、虎、豹、狼等侵害,抵达目的地时仅余6人,先祖周亚乐行至铁山洞子口时已是暮色降临,三弟兄一人带一个异姓,于三更天又分别跋涉100里路,才到达了绥定府垂虹乡周家赢(今达县福寿乡周家营)。传说,当时清政府尚未控制全川时,曾宣布诏谕四川境内荒地大量垦种,插占为业,免田赋五年,当时,垂虹乡有周、潘、覃、温“四大家族”,结成了“四大血老表”。一次在黄角桥划破自己手指,滴血结拜为盟,还有潘、周两姓互不通婚的规定。经300多年的繁衍,周亚乐后裔,主要分布达县石桥镇、新进乡、永进乡、洛车乡、香隆乡、回龙乡、桥湾乡、佛楼乡和宣汉县土黄镇等地方。此支始迁祖周永乐、周宏乐、周亚乐各分房字辈11种。(1)达县福寿乡周家赢周亚乐支系字辈15字:世开怀必献,永正大明昌,仕诗光廷灵。(2)达县新进乡周家梁周亚乐支系字辈20字:大文仕朝天,映正大光明,乐裔发其祥,世福永昌盛。(3)达县永进乡周亚乐三子后裔字辈20字:艺奇继映朝,仁成兴佳明,大邦登昭世,福呈曰有道。(4)达县洛车乡周家坪周亚乐支系字辈20字:国(启)念(大)维新,文明丕显,立朝在福,世代荣昌,繁衍亚乐(此支字辈与达县道让乡周家湾、石桥镇姚坪周姓字辈相同)。(5)达县回龙乡周家河周宏乐支系字辈20字:梧文金崇学,绍山天子高,国家思顺治,世代福德诏。(6)达县石梯镇周亚乐长房后裔字辈14字:世红天映正有文,品德端万庆国福。(7)达县福寿乡立石村(周家赢、四河坨、中房湾、周家坪)墩子村周家岩周亚乐支系字辈52字。其中老字辈36字:△△△积,乐士荣伯,永辉仲晓,可辅崇芝,绍免世德,景念维新,文明丕显,兴朝再福,世道永盛;新议字辈16字:流金承全,庆建树轩,荣华佳英,辉宗相传。(8)达县九岭乡周以乐支系字辈32字:思德景兴,春正开永,登光其世,泽已鹤龄,天尚官清,心善乾坤,人和字孝,金光大道。(9)达县石梯镇磨山坪、长安寨,赵固乡周家坪、兰井村,桥湾乡大柏林周姓一脉字辈28字:景念先林木烈远,洪开厚世福香长,逆时流广承燕异,诗书千载贺龙光。(10)达县桥湾乡周家河、虎让乡周家山周姓一脉字辈。老字辈16字:景念维新,文明丕显,开朝再福,世代永盛;桥湾新字辈24字:继往光贤,运转乾坤,德才双备,科教国成,言扬形举,天下太平;虎让新字辈16字:志同道合,建功立业,忠孝仁义,祥瑞鸿芳。(11)宣汉县土黄镇周亚乐支系字辈60字:天英荣华美,德深水泽长,发达福开启,诗书绍先香,大贤治乾坤,鸿儒能定邦,敏惠相朝廷,万代显忠良,光宗有俊秀,生子继麟祥,仁厚纯敦本,家业久远昌。

周9—37 达县金檀乡周姓一脉字辈28字:永念先灵漠烈远,宏开后嗣福香长,积厚流广承燕异,世代昌荣焕文章。

周9—38 达县张家乡周姓一脉字辈20字:宗后传家远,诗书普国昌,神龙光汉福,胜利航恒相。

周9—39 达县磐石乡白马寺周姓一脉字辈20字:桂成明自安,国正天星顺,尚文长发祥,

培德永安康。

周9—40 达县龙会乡周家坪周姓一脉字辈18字:尚大在天之灵,文武丕显卫得,共福紫微高照。

周9—41 通川区西外镇阁桥溪周姓一脉字辈24字:芝岐云新,德景维文,世代荣昌,忠厚开启,发人万里,福寿安康。

周9—42 渠县中滩乡天山村天子山周姓一脉,始迁祖周世潮、周世松、周世高三兄弟,于明未清初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居四川省渠县中滩乡天子山坝下。字辈30字:必恒生仲民,士金万玉时,汝南尚师文,世秀永道隆,广荣希克绍,崇显志嗣红。

吴10—43 达县石梯镇吴家坪吴姓一脉,始迁祖吴均熙,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梯子(今湖北省红安县高楼村)。洪武元年(1373年),与昆兄吴均寿、仲兄吴均自兄弟三人“奉旨入川”,被派发至达州通川县宝芝乡(即今达县石桥)。老大吴均寿落业巴灵寨(今平昌县元山区灵山乡场镇近郊。世称巴灵寨吴氏。后世一支迁至今平昌县得胜镇);老二吴均自落业达县罐子乡黄石坝;老三吴均熙落业达县石梯镇石河沟。后因吴氏后代家族昌大,聚渠而居,逐以吴姓而授地名吴家坪(又分上吴家坪、下吴家坪),再分上湾、中湾、下湾等。此支吴姓至今已传21代。字辈四种:(1)达县石梯镇吴家坪老字辈20字:均龙邦△△,△△△△维,经思国端芝,文万大天子;新字辈20字:丕烈扬先绪,贻谋裕后昆,仁咸思治德,天乃赐洪恩。(2)吴应龙后裔吴维元居刮石沟。自立字辈20字:维经尔崇仕,开明映季贤,忠昭纯祖德,昌直定家传。(3)高梯子和古佛湾分支字辈20字:△△△△自,经思宏三长,先广清时忠。(4)金玉湾吴姓老字辈10字:曰道怀以志,家士忠培△。新字辈20字:丕烈扬先绪,饴谋裕后思,仁成思治德,天乃刚洪恩。

吴10—44 渠县岩峰镇蒿子坝吴姓一脉,始迁祖一行三人于明末清初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川。老大吴联玉落业于渠县白兔乡高泥滩;老二吴报玉落业于渠县岩峰蒿子坝;老三吴念玉落业于营山县小桥镇的青岩铺。字辈52字:玉可克化,元国学升,永本荣定;石朝君五正,群雄运乾坤,耕读齐家祥,美德举贤能,明杰恩泽照,承先伟业先,技艺才俱全,世代建功勋。

罗11—45 宣汉普光罗家坝姓一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县高阶堰迁四川太平(今万源长坝乡)长坝豆坪寺落业,后迁居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先祖罗孟宗兄弟四人为避兵祸,除留老幺仍住湖北守墓外,其他兄弟3人分逃四川。入川时,兄弟们害怕年久无证,将先祖所存金盘一个,碎分四件,四兄弟各携一件作家传宝,相约“后有金盘相合者,即是一脉”。后代子孙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历代修谱,其谱名均为《金盘罗氏宗谱》。该脉还散居毛坝、上峡、土主等乡镇和开江、万源、通川区等县市。迄今已630年,繁衍子孙24代共4万余人。排行16字:孟显元应,祝万果太(山、阳),仕(足)浩洪奇,维榜香中(明、堂、文)。清道光年间罗思举修谱议排行20字:镇材泽兴元,建章广盛传,东太达承永,新绍起俊贤。1999年再议排行20字:修天地真清,法古今完人,文韬武英杰,齐家治国能。

罗11—46 渠县新市乡飞燕村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庄于明未清初从湖广迁入。流传字辈28字:先有春世存广昌,克应明达必才良,英华祥瑞开林本,朝延永代纯芝光。

罗11—47 渠县大峡乡大峡村朝门院罗姓一脉,始迁祖罗殿舞,于明未清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先迁入渠县三汇古堰河,繁衍后代,再移居大峡朝门院。该支罗姓流传字辈20字:奇山大仕万,代兴文林隆,忠正仁良显,永传礼义昌。

罗11—48 宣汉县天生镇罗家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兴,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由楚入蜀落业四川绥定府东邑蛾城里三湾铺(今天生镇)罗家湾。后迁东邑前河德安里三溪沟八庙上沟兰家坝庙家湾下沟唐家嘴。罗辛兴向氏孙子天元、大元、四元、六元、正元、君元、益元、应元、目元。其后离分布龙观、东安、五宝、土黄、三胜、明月乡镇。字辈20字:正元高祖德,仁义礼智信,英才永蔚起,家富世余庆。

罗11—49 宣汉县塔河乡罗家沟罗姓一脉,先世罗约成,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先世上辈由湖广落业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长田坝,尔后罗约成之弟移居今凉风垭罗家湾。罗约成移居今塔河乡十五村罗家沟;罗约成之子罗兴文之后裔分布于塔河、上峡、凤林等地。字辈20字,鼎代宗智瑶。约兴万世加,称开之大秀,富贵永千秋。

罗11—50 宣汉县塔河乡柴家梁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元,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人,由楚入川落业于四川宣汉县塔河乡十三村柴家梁。罗辛元之子罗相品后裔分布于南坝、上峡、华井等乡镇。字辈40字:辛相仲玉尔,大文占朝廷,登有艺珍忠,俊显元孙宗,定根运泽长,应仁天其香,金能全斯启,世道达才昌。

罗11—51 宣汉县渡口乡罗家湾罗姓一脉,先世罗文方,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入蜀川北顺庆府大竹县新屋咀。清光绪年间(1875年)迁川东,开邑老五甲天子城(今重庆市开县满月乡天水村)落业定居。罗文方之子罗远清,罗远清之子罗仕珍之孙罗德荣其后裔分布开县满月乡、宣汉县三墩乡及城口县等地。罗文方第七代孙罗祖玉(妻蔡氏),由开县满月乡甘泉村迁宣汉县渡口乡三村罗家湾。字辈40字:益元绵选一。文远仕德高,遵祖荣华富,贵永兴长昌,盛大吉政安,臣汉流海洋,冰宴梁祝方,久治国儒朝正。

罗11—52 宣汉县樊哙镇枣树坪罗姓一脉,先世罗上国,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由楚入蜀到开邑(今重庆市)天子店,后分迁东邑前江河上中区十五甲(今樊哙镇枣树坪)落业定居。其后裔分布樊哙,成虎等乡镇,字辈15字: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忠厚传家室。

罗11—53 宣汉县黄金乡龙子溪罗姓一脉,先世罗传高,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氏,入川落业于今重庆市巫溪县尖山区黄泥村五社鹰咀岩。罗传高之子罗柏松,罗柏松之妻谢合香,于1953年全家人口迁宣汉黄金乡龙子溪(七村)、桃子园(八村)、尔后迁居凤林一村定居至今,其后代分布四川宣汉,重庆巫溪和新疆尔勤。字辈20字:忠义传柏世,永贵富长春,万肆启可昌,洪开典尚贵。

罗11—54 宣汉县风鸣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妙林,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地县孝感乡高家堰人,弃楚入蜀落业于四川平昌(江口)县岩口乡方山寨,其后裔分布在宣汉县凤鸣、花池、沿山、庆云、马渡、隘口等乡镇。字辈80字:老字辈40字:一本如星布,含辉庆有关,

承先培世德,毓秀兆时昌,应著声名远,宜昭福禄长,读书存克继,万古尚闻名;新增字辈40字:宏图启骏业,宗荣人健强,壮怀抒大志,丹心盈策方,栋梁旺华国,纲常在豫章,黄梁树润泽,英杰延家邦。

萧12—56 渠县汇西乡深井村萧家寨萧姓一脉,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湖北省麻城孝感乡高阶堰迁人,始迁祖萧元公,生有六子一女。六子先后沿渠江南迁,散居在渠江西岸的沿渡坝、草街坝,锡溪场肖家沟,三汇邱家渡、鹞子寨,渠北乡的红岩寺、滥井坝等地。萧元公其四子肖运兴之孙萧如章、萧如意弟兄二人为分立排行,其中老大萧如章分支排行8字:国万开成、善道登继;老二肖如意分支排行8字:德贤忠正,业成仕茂。

宋13—57 渠县宋家乡宋姓一脉,始祖宋朝宦(妣张氏)偕子宋志伦(妣张氏),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入川,途经顺庆府南充县老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九十里骆山库楼湾定居。其后宋朝襄(妣刘氏)之子宋志密等弟兄三人接踵而至,驻宋朝宦之领地,集中分布在四周辐射约占15平方公里。休养生息世代相传18世,人口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从贫到富,住地之西是骆子坡、宋家寨、系渠县与蓬安县福德乡接壤。四世祖宋德鼎(妣程、田氏),程妣生宋兴宗,宋荣宗,田妣生宋超宗、宋越宗。宋荣宗居本地,其余弟兄外迁渠县三汇、达县、仪陇县。宋朝襄其子宋志密迁渠县定远乡。宋志灵迁广安、宋志于迁南充,宋越、宋得年迁营山县。还有宋国泰迁巴中。宋朝宦之次子宋久华之长子宋映德迁德阳县宋家岩。次子宋映举生三子:长子宋硕甫后世迁居渠县中滩乡宋家岭;次子宋仲甫迁居渠县定远乡;三子宋季甫后代迁宝城镇马头村,后又迁青龙乡山坪村。老字辈(渠县宋家乡)20字:齐典礼传天,生瑞应祥发,长达人必有,远超常力代;统一新字辈50字:育松培泰胤,彦柳幸运升,厚泽伯为乐靖,重振佑贵昆,祺高和丰丙,俞任效美淳,俊芝佐哲瑾,尚达典宣京,恩义昂耕炫,宛铭辰。

唐14—58 渠县宝城镇街一村唐姓一脉,先祖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前后,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先落业于渠县宋家乡鸡山村,“太”字辈迁此。字辈20字:尚一登三国,昌太宏宗身,德大承道扬,启儒文明广。

唐14—59 渠县宋家乡南天村(原鸡山村)唐家沟、唐家店,桅杆院子唐姓一脉,始迁祖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唐家高阶桅杆迁入,落业于鱼浅滩(今拱圈处),入川始祖“楚、国”字辈为第1代,来时共五弟兄,分为五大房。2011年由第22世孙唐贞志等拟定字辈40字:绪者祥琪益,俊泽贞翰宇,华弘济明渊,秀熙皓祚星,嘉哲才能恒,金章丹礼煦,杰启恩玲兴,云紫丰敦渠。

唐14—60 渠县有庆镇文家军营坝唐姓一脉,先祖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唐家高阶檐迁蜀,入迁始祖共三弟兄:老大唐国宏落业于吴家场文家军营坝(今属有庆镇);老二落业行渠县定远乡化佛寺(今宝城镇沙坡村七组);老三唐国志落业于渠县新市乡街一村。字辈40字:广万克讳永,志彦文世田,启学有奇士,朝廷正联科,祖德开维明,宗人履清芳,裔贤冠时盛,安邦定泰长(注:新市乡街一村入籍始迁祖唐国志第九代裔孙,唐科哲,于1966年春出差去湖北省麻城县高阶堰唐家大河祠堂抄回字辈20字:大德开维明,忠诚雨青方,现钱官吏敬,安邦定太平。这20字与上述字辈后20字大多数同音异字。说明同属一族可能性较大)。

唐14—61 渠县望溪乡街口与保和乡唐家坝唐姓一脉,先祖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由湖广省麻城县迁入,字辈30字:晋国天心顺,德良启文兴,祖泽开基建,学成功在朝,京佳登礼教,继续永光照。

唐14—62 渠县射洪乡百观寺(今齐乐村)石庙沟唐姓一脉,先祖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唐家高阶堰入川。来时共三房人,大房、二房居齐乐村,幺房迁渠县拱市乡。字辈32字:万代炎子,廷美科邦,太宗有为,文嗣正昌,△△△△,锡柱来祥,本知百世,宏顺吉康。

唐14—63 渠县清溪场镇皂角村九组唐姓一脉,先祖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唐家高阶堰迁入。字辈20字:国正顺成△,德自祥玉道,永远吉朝康,立昌世宏达。

冯15—64 大竹县福寿乡明月里冯姓一脉,先祖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街村,移居四川北道顺庆府大竹县(至嘉庆十九年改为川东道绥定府大竹县福寿乡明月里)。字辈42字:万九德应彦如文,尚振秉廷元继举,士再兴荣贵学大,成贤达乔守裕仁,寿克中存洪才长,能育时兆泰和春。

曾16—65 渠县汇东乡山青村曾姓一脉,先世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期间,共有四起六支人移民四川。首先是第六十一代孙,曾月仲领数人,由湖广麻城县迁今四川渠县汇东乡山青村曾家沟定居。其后,曾洞、曾明先后移居渠县曾家营(今土溪镇中和村“蒲涛”坝)、曾家岩(原石佛乡)。随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曾尚有领数人再次入川定居渠县土溪镇上游村曾家嘴,后陆续在四川达县等地繁衍生息。字辈45字: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程17—66 渠县宋家乡太极图团堡山程姓一脉,程姓一脉,先世一行三人于清顺治(1644-1661年)年间,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檐押来四川。第一个兄弟及全家落户渠县和乐乡,第二个兄弟及全家落户渠县三板乡;第三个兄弟程藻及家属吴氏落户渠县宋家乡太极图团堡山半山腰新房子居住。此地由于当时兵荒马乱,田土荒芜,杂草丛生,野兽出设,造成该房从地面到屋顶,四处长满葛藤、野刺,相互交叉缠绕,形成一片狼藉,简直无法居住。为了成家立业,始迁祖程藻和其他来此地的移民一起,就以插竹为界,划分田土耕耘。从此,斩荆破棘,披星戴月,男耕女织,为程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构建篮图,后来就传下了二世程嘉继,三世程可先,四世程碧。五世程思敬,生四子:长子程策超,次子程品超,三子程鉴超,四子程德超。由此形成了程姓“四大房”,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渠县宋家乡太极图团堡山新房子、贾院子、老房子、蒋家湾、尖堡岭、罐子垭、程家坝,以及营山县七涧乡冉家湾、白鹤嘴、星火、西桥和蓬安县福德乡、新河乡宝峰寨等地方。字辈6种:大房字辈28字:藻嘉可碧思超希,瑞善裕必大仁立,全胜家普芳祥居,金辉跃君前友利;二房一支字辈28字:藻嘉可碧思超希,文心广体胖开庆,继中旺益勇江启,明雄向建爱国华;二房字辈28字:藻嘉可碧思超希,文心永必万代兴,隆久高顺朝廷长,品惠尚丰登亮杰;三房字辈28字:藻嘉可碧思超希,瑞士修文德培芝,远达宏伟宽天涯,和平安定富国华;幺房字辈28字:藻嘉可碧思超希,瑞阳怀文绍丕基,光达宏伟宽天亚,强宝昌盛富新华;“四大房”新增统一字辈28字:礼让谦贤,正本清源,博学深渊,勤俭自勉,敬业奉献,济禄乾坤,移廉宇锦。

潘18—67 达县福寿乡潘姓一脉,始迁祖潘荣富,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湖广省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s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