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01 07: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姓名:胡俊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弊端的一种改变,它是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生生交往为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组成结构及其交往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从而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亲睐。但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所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仍是流于形式,甚至走入误区。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目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随处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一节课里,老师在有意无意中总要设置小组讨论合作的环节。例:二年级的一节课《2、3、4的乘法口诀》中:

师:仔细观察,表中2的乘法口诀有( )句,3的乘法口诀有( )句,4的乘法口诀有( )句。

师:好,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又如:“2×3=6”应用了那一句乘法口诀,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讨论。 这节课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组织合作学习,用了一半时间。我们都知道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连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也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悟自练,那么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师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老师提问,学生无人应答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

— 1 —

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笔者还听了这样一节数学课: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中学生的小组合作也开展得很好,听课的老师也都在称赞。这时,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汇报即将开始,但这位老师居然抛开了刚刚进行的小组讨论,又回到一问一答 的传统教学,课堂上回荡的是教师重复繁琐的讲解。此时,我们似乎才明白,刚才的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走过场而已,为的只是向别人证明自己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贯穿了新课改的理念,至于效果就不管了。出现了这种情况,主要是老师思想保守,没有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不敢大胆放手,当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化。有些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随意性。例如:在一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老师的话刚落,只听“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这个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对老师的解放,可以放任不管。更有甚者,把学生的小组讨论当作自己的课间休息。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指导,未能真正发挥老师指导者的作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是合作“自由化”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将会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学点什么,应该怎样学。更对教师不负责的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

4、合作时间控制不当。我们在平时听课不难看到,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缺少让学生思考的过程,往往会说:“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在毫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马上就开始讨论,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深入,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任务,往往给学生规定了讨论时间“请同学们在几分钟内完成这个问题的讨论”。给学生施加压力,致使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参与讨论,难以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或兼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时间的分配,急于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

— 2 —

不透彻。老师一拍手“好”、“停”,学生的讨论就“被迫”停止,致使合作虎头蛇尾,形同虚设。再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上课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学科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另设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

2、精心设计,多向交流。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并能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3、角色转换,正确定位。新课程的改革,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

— 3 —

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思路,以便提出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的见解,或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一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干预学生思考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4、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及时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它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精神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合作小组形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训练计划,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与指导。在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长期、主动、努力而形成。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误区,有效、恰当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作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s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