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01 1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德)艾宾浩斯
2.人有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3.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喜、
怒、哀、惧。③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系统(动力结构系统):需要、兴趣、志向、动机、
世界观、价值观
②自我意识系统(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最稳定,体现个别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4.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5.1879年(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简答】6.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间的关系
联系:三者同属于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动力(促进和阻碍);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区别: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③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7.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
8.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反映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并不是一出生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后形成的。
9.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10.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儿童期指6、7岁~11、12岁 11.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
1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如群体,人际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2.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作用)/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①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1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教程》的关键 第二节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的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3.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4.大脑半球皮质分为:额叶、顶叶(躯体感觉有关)颞叶(听觉有关)枕叶(视觉有关)其中额叶是进货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部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占皮层表面积的29%。
5.低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又称神经冲动)的功能外,还对自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高经神经中枢的控制。 7.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一同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神经元)→神经元的特性:兴奋与抑制【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突触】
9.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也称条件反射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11.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简答】1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反射按起源分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如:膝跳反射
2
无条件反射(最典型)的:①朝向反射;②防御反射;③食物反射(嚼食生津)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①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人和动物(客观存在的),视觉、听、触、嗅、味的刺激物感知觉。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②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词,符号等(只有人类会产生,动物不会)。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谈梅生津 13.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4.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15.大脑两半对应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来说的那一半,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16.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组,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17.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18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9.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 【论述题】:心理产生的实质/你对人的心理是怎样的认识? 答: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 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它为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环境
①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映象产生心理;
② 客观现实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如自然现象,司机比昂,城市乡村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都是人类心理产生的源泉
③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乃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表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
3
个主体特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 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也反映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② 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③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有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④ 人的心理一方面变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心理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出生→成熟→衰老 (1)从出生到成熟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纯到分化的上开过程;(2)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2.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3.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观察法 4.观察法按不同维度分为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个体观察 5.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6.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 【简答】6.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①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主观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作用的结果。
②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中的刺激作用于人脑,脑不会自发的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③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成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已经形成了主观世界,包括个人的态度、观念、知识、经验等,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答】分析“狼孩”从小被狼养大,其具备人的大脑,之所以未能如正常人一样发展,而养成狼的行为习惯。
答:因为①心理的产生具有物质基础,即人脑,但人脑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4
性。
②心理的产生具有客观源泉,即作用人的外界环境的刺激。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构成了人的心理的象征内容而这其中,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如学校,家庭,人际关系,规范传统及风俗习惯对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头决定性的作用。
③“狼孩”在生长的过程中,与狼为伍,在关键时期缺失了社会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因此也不会形成正常人的心理,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正常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时的外部表现: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
①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过程所菜有的特性→注意
②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注意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6.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①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7.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1)刺激物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越明显)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移动的比静止的物体)(4)刺激物的新异性(相对新异性,绝对新异性) 二、主观条件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风声鹤唳) (3)人的知识经验
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
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 二、要使儿童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如在参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介绍,讲解有关的知识,学生在进行观察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儿童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的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1.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如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
2. 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 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4. 记忆是“思想的工作车间”
5. 记忆的种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6.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
① 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 0.25~2秒 视后象) ② 短时记忆 (5~9个信息量 工作记忆)不超过一分的记忆 ③ 长时记忆 (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7.记忆三个系统的流程图
感觉 注意 复述
刺激 → 瞬时 → 短时 → 长时记忆(再回收到短时) ↓ ↓ ↓
消失 遗忘 遗忘(干扰或其他因素)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迅速消失
11
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 7.表象(记忆):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形象性→不如感知那么清晰、鲜明 概括性→不如思维那么深刻 8.表象的作用:(记忆表象)
①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更改认识的桥梁 ②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③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9.识记的种类:
㈠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分为: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和有意识记 ㈡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上,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10.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加快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11.识记的材料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后继经验的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质的变化指内容的加工改造。在保持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内部活动过程,是心理活动要观性的一种表现。 13.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14.遗忘与保持相反的过程,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有遗忘的东西,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有被保持住的东西,保持越多遗忘越少,反之亦然。
1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6.暂时遗忘是由于其他刺激而引起的抑制。
永久性遗忘对已识记过的东西,由于没有得到反复的复习和运用头脑中保留的痕迹,便自动消失,不能重新学习记忆不能再恢复,因为没有复习,热不起来。 影响遗忘的因素:①识记材料的性质②过长和过难的材料③中间位置的材料 17.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的水平;再认和再现。
18.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是一种低水平的回忆过程) 19再现:指过去经验的重现,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回忆。
12
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无意再现:无目的、无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如“触景体情” 有意再现:有目的,去再现以往的经验,“搜肠刮肚” 20.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答:区别: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低水平的回忆过程。 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重观,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回忆。
联系:①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的恢复, 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② 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再现、 ③ 任何年龄的人,再认记忆比再现记忆要好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简答】(一)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 1.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①儿童刚入学时,无意识记仍占重要地位,到小学二年级表现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相当。
②小学二年级到小学四年级间,有意识记忆的效果提高迅速。 ③小学高年级以后,儿童的有意记忆趋于成熟发展速度就减慢。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提高
①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二)小学儿童保持的特点
1.保持材料由偏重于具体的类型发展到抽象类型 2.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
3.逐渐会用重要,练习来保持信息。 (三)小学儿童回忆的特点
①初入学儿童不会系统搜索和用追忆去提取信息,他们所能回忆的往往是刚识记过的和材料成熟记的材料。
②高年级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开始会系统地去贪婪的往识记过的材料,对于一时想不起的材料会努力地云追忆。 (四)情绪状态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在自然状态下对情绪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情绪状态对相应情绪词的记忆效果明显。
(五)外加识记动机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13
二年级儿童在有物质物质奖励的情况下识记保持量最高,六年级儿童则在有精神表扬的情况下识记保持量最,四年级儿童对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差异不大 【论述】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低年级儿童不善于根据目的来识记,不善于自觉地给自己提出任务,教师应经常给儿童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如会写哪些字,会背哪些课文等,并说明记住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还需要严格检查。
【简答】(二)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 利用无意识规律组织记忆
尽量使识记的材料新颖,直观,使儿童觉得有趣,便于记忆。
2. 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这样记忆效果就好
3. 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如①采用直观形象法②口诀记忆法,对于意义材料,历史年代 ①谐间法 ②数字特殊法 ③译意法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赵多,记忆和效果越好,无意义的音节的识记用尝试回忆法,效果更为显著。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 【简答】(三)合理地组织复习 1.复习要及时
①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
②各项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开始时一级复习的时间要多一些,以后复习的时间也可长一些。
2.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可以老师带学生复习,也可在活动和游戏中进行比赛等 3.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前摄抑制指先前所学内容对后来学习产生的干扰或抑制。 倒摄抑制指后来所学内容对先前所学内容产生的干扰或抑制
过度学习指学习的内容达到初步掌握时仍不停止,而是继续进行学习达到完全巩固的程度,学习达到50%~100%之间学习效果最佳。
4.复习时要对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4
【简答】(四)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1)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是正确回忆材料的首要一环,也就是提取信息的指向不能有错。
(2)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确保回忆材料的全面 (3)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不要停留在用表象来回忆。 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①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的事物形象。②也可能是现实中尚未有过或根本不可能有的,纯属创造的事物形象。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二、想象与客观现实关系?(想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①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②如果人们对于某类事物从来没有感知过,那么在他的头脑中就不会出现以这类事物做材料的想象。
③所以想象的形象来源于客观现实,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简答】三、想象的作用 ①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是要求人们在劳动之前必须在头脑中预见行动的后果,然后按照预想的奋斗目的地行动,这种关于行动过程以及行动所要求达到的目的的表象就是想象。
②教和学的活动离不开想象
教师的教学和教育艺术中充满着想象,富有想象力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富有成效。 ③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离不开想象
学习文学作品时,学习数学和解题时,学习历史,学习自然常识时,学习地理时,都要凭借想象来理解。 ④想象要适当
不恰当的想象往往会导致心理活动的某些失常(如“医疗致因疾病”“教育致因疾病”) 四、想象的种类
按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无意想
15
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也是一种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 有意想象: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五、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关系?
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程度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区别
区别:(1)再造想象虽然不是想象者自己独创出来的,但在再造想象中含有创造的成分,想象者总是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来形成相应的形象。
(2)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 联系:再造想象有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想象必须依靠再造想象的帮助,任何一项创作活动事先总是参照了前人的经验,有一系列再造想象作基础的。 六、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来事物的想象 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区别)关系?
区别:①幻想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幻想中所创造的新形象,总是人们所向往的期望的新形象,而一般创造想象中所创造的新形象,则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新形象。 ②创造想象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相联系,而幻想并不与当前的活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于未来的活动。
联系: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七、幻想的种类 积极幻想、消极幻想
积极幻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可能实现的幻想。
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在现实中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 第四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有意性、现实性、创造性和概括性都在不断提高。 【简答】一、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特点)? (一)小学儿童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低年级儿童,在想象时往往容易离开想象的目的,离开主题,根据自身过去的经验做自由联想。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能围绕主题进行想象。教学活动大大促进了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二)小学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16
现象的现实性指想象的形象受现实的制约,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1)想象所反映的形象越发越接近现实事物,想象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2)从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虚构,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幻想。 (三)小学儿童想象创造性的发展
(1)小学儿童想象创造发展指从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扩展到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2)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3)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他们不仅有再造想象中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能对已有表象做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工,能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 (四)小学儿童想象概括性的发展
(1)小学儿童概括性的发展指想象从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向有一定的概括性、逻辑性发展表现为想象的凭借的依托由实物向词语演变。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必须依靠具体的对象,如果没有这些对象,想象就难以进行。
(3)到了中、高年级,儿童能逐渐不靠图画和具体对象之类的帮助,凭借词来想象。 【论述】二、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1)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 在实际活动中,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2)想象是通过言语形式加以表现的只有言语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可能从幻象的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学会恰当运用词汇,准确描述外部事件和内心世界,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在语文,音乐,美术等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进行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①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②对抽象词作具体形象想象。 ③对物做拟人想象。
17
④对无色的事物做有色的想象。 ⑤对个别事物做概括的想象。 (三)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进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社会,如英雄模范。“十佳少年”的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对于沉湎与消极幻想的儿童,应及时提出要求和指导,推荐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家长积极纠正和引导。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简答】思维跟感觉、知觉的关系
联系:感知觉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人在感知的过程中野不能完全离开思维。
区别:1、感觉、知觉是在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是对具体事物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2、感知觉属于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3、感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基础,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核心。 三、思维的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人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为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映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使人能够对没有直接作风于人脑的事物的内部特征,本质和规律做出反映。 四、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与思维凭借物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中止。 2.形象思维
18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集中思维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同。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其主要功能是求异。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尤其在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是密切联系。 五、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属于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是个体在掌握,运用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言语:①内部言语 ②外部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
区别: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言语是对这种工具的应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约定俗成的符号;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多变性。 3.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1.言语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见,无法交流。
2.语言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才能发挥过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应用,它则最终会从社会上消失。 3.个体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接受别人的言语活动的影响。 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六、思维过程
(一)思维的基本操作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再头脑里把是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起来组成整体加以思考的过程。
分析:分解(要素)“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有综合,没有分析 综合:结合(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分析,没有综合 两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19
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 1.比较
比较必须以分析和综合为基础,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2.抽象与概括
①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②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③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更高一级的思维过程,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具体化
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对学过的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 七、思维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一)概念
(1)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总是和词联系着,用词来标志,以词的意义形态出现。
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是概念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现象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日益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概念的内涵越多 外延越少(成反比) (2)概念的掌握
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概念形成,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对得到肯定的一类实例加以概
括抽取共同的属性,最终开成一个概念。
概念形成的两个条件:1.儿童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2.成人对儿童的反应应给予肯定或否定。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头脑中已经掌握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去接受一个新的概念。 (二)判断与推理 1.判断
思维过程要借助于判断去进行,思维的结果也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反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20
2.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反映的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关系。 推理分为两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①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一般原理的推理。②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物的推理。
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基础,而它的形成又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判断是推理的基础,而它本身又可以通过推理获得。 【论述】创造性思维及培养?
1、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指能够突破常规,不以现成的方式或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独特的产物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的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2、创造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酝酿、阐明、证实四个阶段。准备是搜集有关信息(发现问题)。酝酿是消化、转换信息(分析问题)。阐明是领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的阶段(顿悟,灵感,解决问题)。证实是对结果进行检验。
3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类比能力。如何培养儿童创造性 4、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几中品质的训练:
流畅性训练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或观点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训练指抛弃没有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开创不同方向的思维内容的能力 独特性训练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和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简答】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如果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
(一)思维的广阔性 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避免片面和狭隘的思考问题) (二)思维的深刻性 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考虑问题(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三)思维的灵活性 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不能见异思
迁,死钻牛角尖)
(四)思维的敏捷性 指一个人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避免优
柔寡断,犹豫不决)
(五)思维的批判性 指一个人的思维接受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确定正确与
否(避免自以为是、人云亦云)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能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1
1、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开始有了抽象成分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关键在四年级(约十岁或十一岁),转折点主要取决于教育
3、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①小学低年级儿童只有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与综合
②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小学儿童比较能力发展:①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②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别许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③从直接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集中下进行比较 (三)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低年级儿童虽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还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正确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简述】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
第一级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这一水平的儿童只能对事物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低年级)
第二级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这一水平的儿童在概括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表现,虽然概括中还有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和属性,但内部的本质的属性已经大大增加。(中年级)
第三级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儿童能对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联系进行初步的概括,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比较困难。(高年级) 与三种概括水平相对应,儿童掌握概念的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表现为以“具体实例”和“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 第二级水平表现为以“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
第三级水平表现为以“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是正确教育的结果,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不仅反映的概念发展中,也反映在小学儿童的理解之中
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同样也表现在数概念的发展中分五个等级 第一级,直观概括水平 依靠实物、教具、扳手指头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
22
第二级,具体形象概括水平 掌握实数的实际意义,懂得数的顺序和组成,能进行“整数命题运算”
第三级,形象抽象概括水平 不仅能掌握整数还掌握小数和分数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倒图形,定义和计算公式
第四级 初将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能用字母代替数字,列简单的议程式解应用题,完整解答各种类型的应用题
第五级代数命题概括水平,极少小学儿童能达到。 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述】(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展儿童的言语
教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为的词汇,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从应手的工具,如引导儿童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文、故事会、举办黑板报、壁报等活动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识活动)
教师应注重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全面观察、深刻分析、积累思维素材。
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让儿童掌握正确的概念是发展思维的首要环节,变式和比较起着重要的作用,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而比较则是让儿童在正例和正例与反例之间的做对比。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引导学生练习着图、画图、讲图、训练学生看图后准确说明图上怎么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白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解题策略的训练 1.解题的过程
(1)审题 (2)题目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解题的策略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 (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 (3)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 (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 (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
23
(6)善于谁人不同思维,选择最佳思路解题 (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
一、(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调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们在活动中与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
(2)情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4)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1)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的深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
(2)情感依赖于认识,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失去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 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 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三、情感的功能
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有民起和维持行为的人
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 表情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面貌表情
24
四、情感的种类
(1)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等特征可以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形式 1.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暴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激情往往是由外界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对主意向的部室或过度的抑制都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有积极、消极两种 2.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耐持久的情感状态 3.应激
(1)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应激状态有两种表现:①使人的心理活动立即动员起来 ②使人的活动处于抑制状态 应激状态的某些消极表现是可以通过提高认识、接受训练加以调节 (2)根据社会性内容分类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富有同情心、责任感
道德感是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促使人们把自己的精力用于有益的活动,做出高尚的举动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3.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①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情感还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
②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比较差
③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25
(二)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的发展
①小学儿童的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相联系内容不断丰富 ②首先是学习活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等
③其次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良好的交往会使学生体验到团结、友爱、互助、荣誉感等,适当的斩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培养儿童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感,参加公益活动与成人的情感得不到交融 (三)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
①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感特点
②中、高年级儿童控制着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四)小学儿童情感深刻性的发展
①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
②小学儿童的情感深刻性还表现在评价人和事的时候开始使用一定的首先标准 ③中、高年级儿童已经根据一定的道德品质来评价好坏,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④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佑的作用,有“向师性”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过度焦虑
①一是素质性焦虑(与遗传有关)即儿童从早年就出现焦躁,易感等过度反应特征表现为缺乏自信,温顺克制自我,智力较高等特点
②二是境遇性焦虑,对于那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儿童来说,由于生活中出现一些重大刺激,如父母病婚等
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①总担心发生事物,忧心忡忡 ②为自己做过后感到不放 ③在学习等方面过分担心生性不如别人 ④经常感到头痛或胃痛
⑤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 ⑥自我意识强烈,不断考虑自己的问题 (二)恐怖症
这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感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情绪 (1)动物恐怖症 害怕猫,狗等某一特定的动物
(2)特殊境遇恐怖症 对登高,过桥,黑暗或者偏离场所等情境感到恐怖 (3)见人恐怖症 害怕见人 (4)学校恐怖症 拒绝上学
原因:①不恰当的恐吓 ②性格缺陷 ③以前的经历 恐怖症的治疗方法 系统脱敏法
26
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也压倒紧张恐怖所以又称做交互抑制
系统脱敏治疗程序三部分:(1)肌肉放松训练(2)建立恐怖等级(3)实际治疗 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感
一、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①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②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能进行辨别和评价,从而产生相应的爱憎 二、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①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② 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的情境,如环境的布置,角色扮演,气氛的组织等来诱发儿童的情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情感具有实际效能 三、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 如何培养儿童移情
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儿童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学生、丰富儿童正确的情感体验 ②在班集体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教育活动
③引导儿童通过与别人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通过自己活动的成果认识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情感作出客观的估价
④教会学生从理智上防止或延缓不适当的情感,养成自我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提高小学儿童调节和控制情感能力
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学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指导意识与行动的关系:
1、人的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
3、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地、有意识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4、意志对行动有控制作用。 二、意志的三个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1、由于人具有根据自学的目的去行动的能力,因而人就能够调节自己的行动发动
27
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制止不符合目的的行动。
2、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实现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动作可分为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 不随意动作是在无意中发生的不由自主的动作。
随意动作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它们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 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内部困难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
2、外部困难指人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到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 3、内部困难比外部困难难以克服,同时内部困难又常常以外部困难的形式表现出来。
4、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2、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基础,认识的深刻水平影响意志努力水平。 3、认识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4、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坚定、毅力恒心、自制、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5、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执拗、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3、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4、意志对人情感起着调控作用。 5、意志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不要意气用事”、“化悲痛为力量”→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份 (一)动机冲突
动机是激励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结果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冲突、非原则性冲突。
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凡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28
(二)意志行动的决策
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目标过程称之为决策。 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意志努力
意志努力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订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
意志努力表现在整个意志行运过程中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意志
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如何培养? 一、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1、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多半是由家庭、教师、学校集中提出的。
2、中年级以上的儿童,逐渐学会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逐步具有比较远大的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3、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是很不稳定的。
4、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他们常常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地受一些有关的具体事件的左右。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1、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 2、中年级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也逐渐增强
3、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克服困难的毅力还是比较低的。 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 1、自觉性的发展
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他们不善于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独立性 2、果断性的发展
果断性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逐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29
缺乏果断性的人表现为优柔寡断或冒失。 3、自制性的发展
自制性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 (一至一年级→迅速发展 (四五年级→迅速发展 4、坚持性的发展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把决定始终贯彻一至三年级→迅速发展 三至五年级→平稳 五、六年级→明显发展。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
(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养成教育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的做法:1、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2、耐心指导、反复训练;3、教师意以身作则。
(三)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面对挫折的方法:
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挫折而援力。
(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注意几点:
1、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当儿童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
30
三、四年级→平稳) 五、六年级→平稳)
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品质的发展是稳定的迅速的,但总体水平并不很高。
3、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锻炼。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道德是品德的基础)。
2、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区别: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原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首先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们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31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
2、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和形成及其倾向性。
3、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引发出道德行为。 4、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的形成是这四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一)道德概念的理解(具体形象→抽象本质)
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特点:从直观的、具体的理解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理解。
发展规律: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二)道德判断 1、从他律到自律
低年级儿童往往是把老师当作道德标准的化身。 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 2、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道德判断特点:
(1)绝大多数儿童已经根据行为的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进行判断,其发展趋势是年级越高,百分比也越高。
(2)儿童可根据主客观原因做出判断,将主观原因看做首要的,将客观原因看成次要的,从属的。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1、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这个上长虹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同步。
3、城市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各个范畴中均富于乡村学生。
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除爱国主义情感外,其他各范畴的道德情感均显于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
32
5、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与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相对应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行为习惯圈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从四年级以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1、坚持性发展
(1)坚持性是指在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彻始终的品质,坚持性是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3)高年级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
2、自制力的发展
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 四、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攻击
1、不能控制自我的怒气和沮丧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2、恶意的、带有挑衅性的攻击行为。
攻击的原因:(1)本能反应;(2)可以使他获得某好处;(3)主要是模仿的结果 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措施): (1)取得父母配合。
(2)父母对子女不要一味偏袒、纵容,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3)降低攻击行为儿童的社会舆论基础。 (4)用合理的渠道宣泄积郁 (二)撒谎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捍造事实的行为 造成撒谎的原因
1、进行自我保护,借以逃避惩罚。 2、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33
3、爱幻想。 如何对待儿童撒谎:
1、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 2、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谎的危害。 3、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 (三)逃学与离家出走 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
1、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
2、因极具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 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或离家出走(帮助)
1、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愿意接受帮助或不再出走。 2、与儿童诚恳交谈,寻找原因。
3、做出解释,但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会纵容儿童的过失。 4、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 5、应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小学儿童品德教养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说理法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
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一)说理要科学:1、要有科学性;2、要有针对性 (二)说理要尊重儿童 (三)排除意义障碍
这些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 1、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2、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二、仿效法
(一)模仿学习的作用
(二)为儿童提供榜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榜样:可敬、可信、可亲
(三)注意纠正儿童模仿上的偏向。 三、强化法
34
(一)正强化(奖励) (二)负强化(消除刺激)
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可以塑造新行为而且可要改变旧行为 运用强化手段需遵循的原则:
1、要有一个目标;2、制订小步子;3、及时“反馈”;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 对于处罚的理解和运用: 1、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2、惩罚应少用、慎用。 惩罚的负作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障碍(对人)
(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惩罚时应注意:
1、要尊重人格,顾及儿童的自尊心,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情况。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条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行为的发展与道德认识提高相适应,并养成一定道德习惯,言行一致,随着年级升高,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一致与不一致的分化。
启示:小学阶段是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应从一年
级开始抓起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一)交往及其结构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没有交往,就不能形成直接的人际关系。 1、信息交流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动作交换
“手势语”、“体势语”
35
正在阅读:
心理学教案05-01
《剪刀手爱德华》专业影评。视听语言专业分析。编导、导演必看。05-21
保险学原理复习题12-22
教育学各章节习题09-12
空压机试车方案03-15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新教材)-第二单元汇编04-05
地质学复习题04-17
淮安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查测试数学试题08-15
2022年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622细胞生物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04-07
黑盒测试方法习题及答案03-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案
- 心理学
- 强化寄宿制学校管理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沪科版(上海)九年级下册数学单元试卷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模拟复习试1
- C#程序设计习题集
- 最新部编人教版2018年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通知 江宁政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下第1单元测试(附答案)
- 九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2013.4
-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袁姓
-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 - 林建榕 - 高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水龙吟
- 湖北罗氏源流概况
- 组胚习题
-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 组织行为学第1阶段测试题
- 网络知识产权类答辩状
- 基于OGRE的海量三维模型动态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李雷
- 基础地质学作业题题库
- 书法鉴赏课后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