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讲义全套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5:2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历史冲刺讲义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 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 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互为表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 必要性: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全面落后于东方六国

可能性: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措施: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②废除井田,奖励耕织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

集权

特点:①变法分为两个阶段逐步深入②变法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内容③变

法时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④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作用 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实行愚民政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政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治 经济 行政机构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大规模移民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官办教育 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 统一越族地区,开凿灵渠

文化 军事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使人

民获得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

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郡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

基层行政机构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

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

1.积极: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

大破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

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和原因

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

原因: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魏统一北方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社会

发展趋势却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加之鲜卑贵族对各族人民的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措施: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迁都洛阳⑤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意义:①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促进了北魏的社会发展,魏晋空前繁荣②顺应时代潮流,冲破重重阻力,加快了各族人民融

合的过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社会条件:隋朝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和经济建设,唐朝建立实现国家统一时局面出

现的政治因素

主观因素: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的经济的方针政策;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经济上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唐太宗民族政策

作用: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边

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宋的集权措施

北宋初期在地方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王安石变法 类别 理财 强兵 选才

元的中央官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省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不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同与中央的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点 关系 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 相作用 同地位 点 目的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丞相制度的废除

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

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康熙帝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中央集权:①原因: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后来鳌拜专权,皇

权受到挑战。②措施:除鳌拜,设南书房、恢复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

发展社会经济:①大力奖励垦荒②实行“更名田”③实行赈灾、减免赋税④“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⑤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何患 开博学鸿儒科,兴文字狱

目的:笼络士人,恩威并施,加强思想控制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的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水利设施的完善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城市的繁荣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

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

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

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

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

深远。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

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3)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为更加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 内 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

内 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①他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评价: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

用。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主 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 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

驱。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农学

农业技术—— 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 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书画与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 汉 字:

①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 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 西周——“金文”、“籀文”

④ 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⑤ 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

假借。

⑥ 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书 法:

① 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 隶。

② 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 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 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 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 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

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

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⑤ 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中国画

①起 源————新石器时代

②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代表 ——“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④隋 唐:代 表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⑤从宋代到明清:

宋 代: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 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 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 清:特 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⑥民俗画的发展

宋 代: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 材——市井生活 特 点——写实

代 表 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京 剧

1、京剧的形成

①乾 隆 末 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 光 年 间:“京剧”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 名 艺 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2、京剧特点

①题 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 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 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 旦——女扮演者;

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

辣);

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与汉赋 一、《诗经》

内容: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宋词与元曲 四、唐诗

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五、宋词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六、元曲

含 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

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① 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明清社会:①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 就: ①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 “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的意义与影响:①改革以后,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②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扩大了公民的基础③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④后来,希腊各城邦相继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最高成就

分析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要特点有哪些?

(1) 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 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 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 (4) 体现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

(5) 开放官职, 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生权力机构。 (6) 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2)罗马法

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其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

①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②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③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4、评 价:

① 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①认识你自己,注重伦理道德问题;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即知德合一;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 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应 政治主张: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以法治国

(4)亚里士多德 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创立了逻辑学

第二部分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思想因素: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人才因素:意大利人才众多。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

倡科学,追求知识。)

3、实 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4、主要成就:

①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

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②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

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5、历史意义: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局 限 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宗教改革 历史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 历史背景:

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③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主要内容:

1、核心内容: “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

神的旨意) 2、具体内容: 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性质和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 异:

涉及领域:前者属于文艺领域,后者属于宗教领域;

社会层面:前者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

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

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异:

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

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 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 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 成为世界的 “海上马车夫”

③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两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过程:①第一阶段:16—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萌芽时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 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 影响: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双方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的改善

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 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美、中日关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

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形成了“上海共识”。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开会,各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组织的性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国在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2.现代中国的经济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概括:“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前期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主要内容: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技术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期探索中的失误:失误的原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且又急于求成。失误的表现:1958年全面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的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在“大跃进”的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后期经济建设的调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国民经济的劫难: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调整:九一三事件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2)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内容:重新确立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及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②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③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机会增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

实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意义: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

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3.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国际基础——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发展概况:

①萌 芽——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

题。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③成 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中共“七大” ⑤新的发展——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

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

国的重大问题。②过渡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主要内容:(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具体为: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④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⑥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⑦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发展概况:

①产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十五大”

精 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 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背景:

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

精 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指导意义:① 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②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旗帜

4.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时 间 1964.10 1965 1966.10 1967.6 1970.4 重 大 成 就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方红一1”号)发射成功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意义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世界首次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75 1973 1983 1997 1999 2003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背景: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方针的制定:①1956年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②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3、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