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段整体感知

更新时间:2024-07-09 1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模糊走向清晰

——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小学高段略读课文概

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人教版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了分量,甚至到了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各占50%,

百度搜索结果:“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对课文的整体领悟,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自己的主观认识,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在现阶段起了实质性的变化。

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

1

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2

三、重点突出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

3

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五、重点罗列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事情发生的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中学;主人公:董存瑞;起因: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经过: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入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使概括大意尽量准确、全面。

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综合法

4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认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写什么。 (2)细读文章,弄懂每个自然段、每个词句的意思。 (3)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4)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简要连接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最后壮烈牺牲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

1、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

2、综合组织各段的意思,不等于各段意思简单相加。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相加的句子通顺。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二、摘句归纳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全段话都是围绕某一句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重点(中心)句。如果全文都是围绕文中某段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段话就是重点(中心)段。文章中的重点句、重点段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一定要留心。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几个重点句或重点段的意思加以综合整理,概括出主要内

5

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文章前面:“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另一句在文章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需要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小兴安岭不仅一年四季都美丽诱人,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三、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1)通读全文。

(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举例:《飞夺泸定桥》,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飞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与敌人抢时间,胜利地夺下了天险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本方法注意事项:

1、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四、串联要素法

6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出来了。

例如:《草地夜行》,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具体是:时间(夜);地点(草地);人物(老红军战士和小红军战士);事件(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走出草地);结果(老红军陷进泥潭牺牲了)。抓住这些记叙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天夜里,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陷进泥潭,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本方法注意事项:

1、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

2、串联要素并不是把这几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进行综合整理。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结构性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是否通顺。

我认为,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项重要训练。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暂的复习阶段简单速成。而是需要老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巩固。因此,我们在复习阶段必须要做的是,借助各类文体的相互比较,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和归纳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

整体阅读: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触到一个新事物,会滋生出强烈了解它的欲望,希望做到了然于胸。如同一道精美的食物呈于眼前,在初步辨清食物的原料、形状和堆叠状态

后,禁不住诱人的色、香、味的诱惑,便一尝为快,感知大致味道。

7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塑造巴尔扎克全身像刚刚完毕,他的学生们盛赞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塑造得好。罗丹当即用斧子砍去了这双手,并郑重其事地教育他的学生们最重要的是“整体”。这双手太突出了,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有损于整体美,于是毫

不犹豫地重塑。

文学创作是很讲究整体原则的,严格遵循部分服从于整体的原则。正因为艺术家、作家总是把整体的完美摆在首要的地位,所以产生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有机整体的形态呈现于观者的面前。因此,观赏和阅读也只有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全

面、正确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

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整体把握,实施整体阅读。

二、 界定

何为整体阅读呢?它可以解释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读者对文本的直觉印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因而,“整体阅读”可以理解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

种教学模式。 三、 提出

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定位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当前大多的问题可能是过细、不略,但是,又不能马虎放任而不得“大意“。纵观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几乎所有的略读课文都提出默读或朗读等读的要求,也就是说略读课文得讲究“读”,进而言之,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达成当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能稍作点拨。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大致理解,掌握即可。基于以上的现状及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需要落实整体把握,进行整体阅读。

四、 略读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的基本要求

1、 整体把握,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整体把握,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以及表达方法,决不能求全求细求高,否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崔峦:《猴王出世》的教学目标

8

(1) 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字,初步感受与现代语言的不同;

(2) 读顺整篇文章(而不是几段文字),粗知大意(每个学生都能用几句连贯

的话说清楚,这样才能培养起整体把握的能力);

(3) 学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教师提出少量值得品味的语言,谈谈读

后感受,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整体着眼,设计简约的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有一课时,在一节课里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是关键,略读课文要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过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留给学生整块的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的时间和空间。 如《乌塔》教学流程:整体把握、板块推进

◎ 整体感知内容,聚集“震惊” ◎ 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 ◎ 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 3、 整体感知,采用简洁的教学方法

采用整体阅读来教学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更加放手,自读自悟,伙

伴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应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方法。

《夸日追日》: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生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追赶太阳、狂饮河水、化作大山等),

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在整体感知环节可采用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 《妈妈的账单》:在感悟交流“从两份账单中,你读懂了什么?”时教师作了适

当的引导,使学生读懂了两份账单中的潜信息:

彼得和妈妈报酬要与不要不一样

事儿大小不一样 花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两人的思想不一样

4、 整体入手,设计简练的思考练习

为了促进学生整体阅读,检验学生整体阅读效果,需要为学生设计整体阅读理解,

思考和训练的题目。如:

9

◎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 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看法?

还可以: ◎ 给课文补充副标题 ◎ 给课文每部分拟定小标题 ◎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 打乱课文内容要点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列 ◎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结合课文写感想

如:

《“打扫”森林》:画生物链来理解课文内容;

《全神贯注》:给课文补充副标题; 《小英雄雨来》:给每部分列小标题; 《槐乡的孩子》:积累比喻句、排比句;

《夸父逐日》:补充《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原文,进行古文、现代文的比较阅读; 《牧场之国》:推荐阅读老舍散文《草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牧场之美。

五、不同类型略读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 1、叙事类课文:把握事情全貌,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叙事类的课文是按照事情完整的发展过程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的。一篇叙事类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才能把握事情的全貌,也才能搞清楚所写故事的来龙去脉,对该故事、故事中的人作出恰当的

判断。 如:

《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凭借“谁给予了谁什么”梳理课文线索脉络,弄清保罗、

小男孩、小弟弟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交流,领会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自读自悟,交流保罗、小男孩、小弟弟在这个夜晚快乐的原因,水到渠成地领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10

2、写人类课文:形成立体形象,领悟形象所寄寓的思想。

作者通过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描写,呈现一个整体的形象。课文中各个部分的描写、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所涉及事情的叙述和剪裁,都是以塑造人物需要为原则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整体。 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形成立体的人

物形象,领悟该人物形象所寄寓的特定内容和思想。

课例:《槐乡的孩子》

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二是槐乡的孩子有怎么样的快乐;三是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三类信息的整体把握,形成了槐乡孩子纯朴勤劳可爱的立体形象,

感受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的快乐童年生活。

3、写景类课文:建立整体景象,品味景象所蕴含的情感。

写景类的文章,学生比较难理解,在阅读中较难建立起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较难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阅读时只有坚持全文阅读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品味整体画面所表现的意蕴。

课例:

《牧场之国》:以“自读积累”为主要方式,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过程分别为: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摘抄句段,感悟写法

通过上述的初读、品读、积累,在心目中建立起“牧场之国”荷兰的独特景象,

感受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4、状物类课文:感受完整事物,体会事物所体现的特点。

此类文章对于所状之物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并通过对整体的事物的描写来体现一事实上的思想和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时,必须坚持整体阅读,才能准确

地把握作者通过状物而传递出的情感信息。

11

如四上《白公鹅》、《母鸡》、五上《松鼠》、《珍珠鸟》、六下《手指》、《各具特色的民居》等略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所描写的事物特点鲜明,寄寓着作者的特定

情感。

这类课文也需要采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完整的物体形象,体会作者通过这种事物的描绘所寄寓的特定情感,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对该物体进行描写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决体的体验,还可以学习和

掌握状物的方法和经验。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依托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或类似的课文,引导学生从内容、

结构、语言、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式的整体阅读。

课例:

《跑进家来的松鼠》:利用已学课文《松鼠》设计对比式整体阅读:

一是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二是初读比较,感知内容; 三是细读推敲,感悟表达; 四是熟读总结,概括提高。

整体阅读既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坚持在略读课文中进行整体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发展语文素养。而对文章的全篇统摄,整体驾驭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阅读水平和阅读

质量的标尺,也是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更常用的一种本领。

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再次审视当下的略读课文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是个不争

的事实。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是不可轻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本文将从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解析及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提高效率 目标解析 学段特点 教学策略

12

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比重不言而喻,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是最多的。但投入和产出之比却总是让我们纠结,令我们反思。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造成了课堂上的盲目教学与重复教学,最终也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观当前小学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低位高就

笔者经常看到不少中年级的阅读课堂抛开了自己应尽的学段目标,却不遗余力地实施着并不属于自己学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上年级的《花钟》一文时,花了近20分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却将本文“段落”学习和语言积累的首要学段目标置于一旁。

(二)高位低就

同样,也常常有高段的阅读教学随意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段目标,重复着中段的阅读教学模式。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五下年级《与象共舞》一文时,让学生结合课题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进行品读感悟,孤立地体会“人与象的亲密无间”。可是这位教师始终都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课文只用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来写“与象共舞”,为什么又要以此作题目?前五个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这些段落能互换位置吗?

(三)统一模式

笔者发现当下的中、高学段阅读教学几乎都采用了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学习字词,检查朗读;第三步重点段落,品读感悟;第四步小结谈话,拓展延伸;第五步课堂练笔,巩固积累。

显然,这种教学目标“越位”或“错位”了的阅读课堂,这种毫无学段特色的统一教学模式,如何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率?所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二、学段教学目标的解析

13

(一)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呈现

《课程标准》对小学3-6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的界定

中段(3-4年级) 高段(5-6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文。 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方提出疑问。 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 14

字。 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厘清

递 进

朗读要求 中段: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词句要求 中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 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高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 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篇章要求 中段: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15

高段: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课外积累要求 中段:

积累课内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增 加

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 中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高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从质疑、探究的要求来看 中段:

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段:

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能力和认识能力。

细 化

中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16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空 白

从《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低段以“字词学习”为重点,高段以“篇章学习”为重点。那么中段呢?作为低段向高段的过渡衔接阶段,是否要两者兼顾呢?课标似乎并没有很明确,但笔者以为中段应以“段落学习”为重点,在段落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兼顾字词的学习,为进入高段后的“篇章学习”夯实基础。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综合 中段阅读实施“四个加强” :

(1)加强朗读训练: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 做到有感情;

(2)加强词句训练: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既 得言又得意。

(3)加强段落教学:指导学生概括自然段段 意,理清叙述顺序,领会构段方法。 (4)加强略读训练:在略读中初知大意。 高段阅读做到 “四个提高”:

(1)提高整体把握内容能力:学习应用方。 (2)提高词语句子理解能力:体会词句的含义 和表达效果,辨别其感情色彩。

(3)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会阅读不同文 体的文章,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 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 (4)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浏览,根据 需要收集资料处理信息;1分钟默读在300字以上;

17

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不同的学段在采取阅读教学策略时应有所区别,能体现出学段目标、年龄特征、学段教材的不同特色,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不同策略不同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所以中、高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当形成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和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课文复述,侧重段落学习的练习,深化理解的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则通常采用演讲辩论,侧重篇章学习的练习,促进读写的媒体等常用方法。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段落教学的定位过于模糊(留下空白),导致第二学段阅读理解的过于笼统,阅读目标随意拔高。课标对段落教学的刻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结果。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刻意回避段落教学,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导致出现教学的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这与第二学段“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应在教学中关注以下目标的落实: 1.认识自然段。

2.能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受欣赏段落中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下年级《父亲的菜园》时起初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简案如下): 1、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2、初读课文,感知“诱人”:指名读课文,了解“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什么”,想

18

象菜园里还有什么;小结“诱人”。

3、品味“菜园”,启发愤悱。

①自读课文,思考菜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②结合语句反馈。

③再读课文,思考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菜园如今变得怎么样了? 4、品读“伺候”,感悟品质

①细读课文,思考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 ? ②生找句子品读

③师小结:父亲这样精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 5、文本拓展,课外延伸。

后来发觉段落的学习落实不够到位,段落的地位不够凸显,于是将教学设计略作调整,如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诱人”:指名读课文,了解“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什么”,想象菜园里还有什么;小结“诱人”。 三、品味“菜园”,启发愤悱。

1、自读课文,思考菜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读懂的?

2、结合语句反馈。

3、再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思考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菜园如今变得怎么样了?四、品读“伺候”,感悟品质

1、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呢? 细读课文5-10自然段。 2、生找句子品读

3、梳理思路:把“贫瘠荒凉的坡地”伺候成“碧绿诱人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

(预设: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除草开荒;暴雨过后,父亲砌墙垒土;春天到了,我们在父亲的指导下精心肥土。)

4、师小结:父亲这样精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

19

五、文本拓展,课外延伸。

显然,这样略做调整后段落的地位和段落学习的意识得到了落实。因此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一般为:

一、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

总分方式构段:如一课的写“鱼”的段落,《花钟》的第一段,《秋天的雨》第二、三、四段;

并列方式构段: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贝壳”和“海龟”这一段,《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二、三、四、五自然段;

因果关系构段: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金色的草地》的第三自然段; 承接关系构段:《蜜蜂》的第二自然段。 二、根据文体特色,培养概括能力。

重视段落教学不要逢课就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只须对重点篇目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 三、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段落意识。 四、关注表达方法,重视读写结合。

以篇章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第5条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高段的阅读课堂能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概括的能力,始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观,即进得去也出得来。

以六下年级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高段的阅读教学通常会这样进行教学——

1、巧妙引出课题。教师通常会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课题,随后,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2、整体把握内容。自由朗读完毕后,教师会检查一些词语,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随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回忆父亲李大钊被害前后的事情)

此环节往往比较简单,随意指定几个学生说一说后,教师自己就作口头概括,一般不要求记录。

3、重点朗读感悟。读了这篇文章后,让你感受(印象、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0

或者: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

这个环节是跳跃式的,从整篇直接跳到细部,越过局部(段落),学生寻找到的感动点是无序的,因而也是散乱的。感动点大体会有:

A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B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C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D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对上述片段,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并要求尽量读出感情,努力品味出语言潜在的滋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与氛围之中,力求产生共鸣,激起阵阵情感的涟漪。这个环节,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占大部分时间。

4、归纳主体内容:从这些情节(材料、情景)中,你感受到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物?(从容镇定、为革命事业充满信念)

此时,有些教师会补充有关李大钊的文字资料或影视片断,以丰富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5、课外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体会,或者进行小练笔: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幸福之中,你有什么话要对革命先烈倾诉?选择若干学生的体会后,整个教学过程结束。

(二)学力不同策略不同

3-4年级: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过渡,模仿语言向创造语言过渡??

5-6年级:有意注意为主,抽象思维为主,求异思维为主,语言创造为主??

因此根据不同的学力应当采取“教——扶——放 ”的不同策略。下面将对

21

中、高学段在字词学习和整体感知上的不同策略进行比较:

中段字词的学习

《花钟》“欣然怒放”“暮色”的理解——

师:哦,其实,开——放,就是开放的意思。这个“怒”是什么意思呢?在不明白字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点出两种解释)

生:查字典。

师:对了,字典上对“怒”有两种解释,在这儿我们可以选—— 生:2

师:气势很盛,万寿菊尽情地开放,快乐地开放,就可以称为—— 生:(读卡片)欣然怒放

师:你们已经读出欣然怒放的味道来了,真好!接着往下看。 生:(读)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暮色大概是什么时候的天色?你说。 生:暮色大概是傍晚的天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词语手册里面有的。

师: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了,真好!其实课文中的句子当中已经告诉我们了,诶,赶快找到写烟草花的这个句子。傍晚,预备齐——

生: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师:你们看,联系上下文反复去读,就是理解词语的一个——一个好办法,对不对。好,接着往下读。

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高段的字词学习

高段的字词句学习在于综合运用第一二学段所习得的理解词句的方法,重在自学,贵在对重点词(句)的锤炼(炼词炼句)。

人教版五下《景阳冈》——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

22

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闪”显得动作快,“躲”显得动作慢。

生:“闪”是主动躲避,“躲”是被动的,没办法的。 生:“躲”给人害怕的感觉。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中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中段在课文学习中突出了“讲了一件什么事”的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四年级的《趵突泉》教学为例——

一.口述小泉,初步感知。 二.四次修改,揭示妙秘。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一改: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二改: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三改: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四改: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

23

三.再读课文,探寻感悟。

高段阅读中的整体感知

高段阅读除了继续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外,更多的体现在对课文表达方法的关注上,体现出“感觉——感知——感悟——感言”的语言学习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以六上年级《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为例——

感知画面:储存方糖 晾晒蘑菇 烟囱做窝 想象画面:1.读一读,想象文字描绘的情景。

2.读课文,把自己读“笑”,把别人读 “笑”。

感悟写法: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使学生体会到“设置悬念的方法”的文章表达方法)

有一天,我们到森林里采蘑菇,回到家时累极了,草草吃了饭就睡了。满满一篮子蘑菇就放在窗台上——那儿比较凉快,放一夜不会坏。 第二天早晨,我们惊奇地发现篮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儿去了?

爸爸忽然在书房里惊叫起来:“快来看!”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

有一天,我们到森林里采蘑菇,回到家时累极了,草草吃了饭就睡了。满满一篮子蘑菇就放在窗台上——那儿比较凉快,放一夜不会坏。 第二天早晨,我们惊奇地发现篮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儿去了?

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

(三)教材不同策略不同 (1)课文类型不同 段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一 120篇 选读课文 17篇 课外阅读 不少于5万 24

二 83篇 三 52篇

45篇 53篇 32篇 33篇+10首 不少于40万 不少于100万 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第二学段略读能力的培养应从略读的方法、略读的技能训练和粗知文章大意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

在略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按照课文前面提示语的要求自主阅读理解课文,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交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逐步扫读和跳读;突破音读,粗知文章大意以及加小标题、学习复述等),然后反复强化训练,初步形成略读能力。

第三学段略读能力的培养,是在第二学段已具备的“粗知大意”略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需要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看导读提示略读”“寻找式略读”“整体式略读”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浏览式略读”的能力。

可以采用“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正文,有选择地阅读文章的某些部分”;“整理收获,读后概括主要内容、文章要点,以形成总的印象,谈感想、谈启发”等方法,继续提高略读的速度。

(2)课文内容不同

抓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

预习分为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两种。开始训练预习,可以以课内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以课外预习为主。

25

目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准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从零起点开始。预习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学习起点。以一位教师执教的五上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

一、 切入文本,梳理感受

师:是的,对于2008年的中国地震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词,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词都来自

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个以1994年洛杉矶地震为背景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词放回文中,拿起书本,挺直身体,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轻轻拉起一位同学)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生:感动。

师:(轻轻拉起另一个同学)你呢? 生:感动。

师:大家都被这个故事感动了吗? 生:是的

师:那么今天这堂课咱们就不谈感动,谈什么呢,谈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

故事。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我想我们不但能够弄明白这篇文章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而且还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感动了。 师: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第一道预习题:

“我”的阅读: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

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师:老师整理了一下昨天收上来的预习纸,同学们大概有这么几类观点。请看大屏幕: 张莹倩、何金晟等11位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源润、韩畅等6位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还有马天择、徐炀等15位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很高兴,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咱们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观点和你找到的理由。 (生自由说)

整体入手,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26

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抓整体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 让学 )下面以台湾的李玉贵老师执教《艾玛》为例—— (1)快速阅读《艾玛》,提炼话题

艾玛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把你认为的艾玛个性的关键词写下来,并记上你是从哪页哪行找到证据的。(开心—烦恼、聪明—糊涂……)——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艾玛,读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读者感受就不同。 (2)阅读同一专题文章,讨论话题

小组内每人阅读不同的有关老人的文章《花婆婆》《歌舞爷爷》《八岁一个人去旅游》《魔奇魔奇树》,读完后向组员介绍自己读的故事中的老人又是怎样的老人。

(四)主题相同策略不同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由于其不同的学段特点,因此在目标拟定和教学过程、方法上都应有显著的差别。下面笔者试用同为“母爱亲情”主题的两篇中、高段略读课文《妈妈的帐单》和《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进行阐释说明。

《妈妈的帐单》是三下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帐单,这份帐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为此我们将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 能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从母亲的帐单中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 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从小彼得的言行中感受他的成长。

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采取默读与交流相结合即(自学与对话),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明白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7

2. 小彼得为什么要向妈妈索要60芬尼? 3. 为什么妈妈的帐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 4. 小彼得看到妈妈的帐单后是怎么想的? 5.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小彼得羞愧万分? 6. 学了本文后,你觉得对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

《慈母情深》是五上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远见卓识,感受母爱的伟大。难点是体会文中个别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拟定下面几个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能从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的重点句段中体会到母亲的远见卓识,感受伟大的母爱。

由于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又是略读课文,所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画出描写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即采用(朗读感悟与对话)的方法,重点体会以下句段表达上的效果:

(1)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有龟裂的手指数着。”

(2)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从上述对母亲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远见

28

卓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的效果。

从上述两个阅读教学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意思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而高年级阅读教学则更多地关注了学习描写与作者在表情达意上的方法,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发现相同主题下的不同点。

下面再从中、高段两篇说明性的文章《太阳》和《鲸》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区别说明。

《太阳》是三下年级第六单元说明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针对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拟定如下目标: 1. 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文章是怎样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假如没有太阳又会怎样?采取扶放结合,即自学与讲授结合的方法,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叙述层次,让学生了解到了举例子、例数字等说明的方法。

《鲸》是五上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体会表达的准确、形象、生动。为此我们对《鲸》一文的教学拟定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 学会字词,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热

29

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的准确与形象。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弄清课文主要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采用找中心句、列提纲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文章是怎样将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说明清楚的,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说说下面句子中有无加点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所以本文的教学应采取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进一步引导探究发现学习。

(1)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

(2)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

(3)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

(4)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从上面两个中、高段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堂课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中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眼于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而高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着重在表达的层次安排和说明时多种方法的同时运用,比较和体会说明的准确、形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心中有目标可以使我们明晰教学的终点;眼里有学生可以使我们明确教学的起点;手里有方法可以使我们选择最佳的路径。只要我们树立“学段”意识,分解“学段”目标,动态看待“学段”,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学效率才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 冯增俊 西南师大出版

3.《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林生 《江苏教育》 4. 《语文教学优课论》 周一贯 宁波出版社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r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