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28页
更新时间:2024-07-07 06: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哲学1-1-1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 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 A )。
A、实现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B、培养其熟练的技巧 C、认识大师
D、享受大学教育
2.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因为(B )。 A、他们有名牌效应
B、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C、他们有较好的教育条件 D、他们有天才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D)。 A、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 B、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C、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体系
D、一种具有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 大师是指( D )。 A、有知识的人 B、有高级职称的人 C、有教养的人 D、有新思想的人
5.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6. 智慧是( A)。
A、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统一 B、一门生产知识 C、很玄的知识 D、不变的知识 7. 世界观是(B )。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8. 方法论是(D )。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 反思是(B )。 A、反过来思考
B、人们通过对自身实践和认识的结果进行反复思考,形成更深刻思想的过程。 C、反向思维
D、反复无常,思潮起伏
1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C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13.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4. “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5.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6.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7. 《国语 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近代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观唯心主义观点
18. 哲学上的本体论是指( D )。
。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观点
C、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认识论问题
D、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理论 19.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20. 当今世界上四大思想家的共同点是:(A )。 A、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B、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C、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 D、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
21. 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著作是( D )。 A、《资本论》 B、《矛盾论》 C、《实践论》 D、《共产党宣言》
22. “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表示这种态度的是( A )。 A、吉登斯 B、哈贝马斯 C、詹姆逊 D、德里达
23. 英美中学联盟列出了20本必读书,其中一本就是( A )。 A、《共产党宣言》 B、《论联合政府》 C、《国家与革命》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4. 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B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科学主义 D、历史主义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表述为:( B )。 A、学习??学习??再学习 B、传播??运用??发展 C、学习??运用??传播 D、实践??认识??实践
2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是:(D )。 A、物质 B、认知
。 ) C、科学 D、实践
2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C )。 A、唯物史观 B、辩证统一 C、对立统一 D、人类中心论
28.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B )。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29.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是:(C )。 A、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B、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30. 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或思想基础是:( D )。 A、自力更生 B、发展生产 C、唯物史观 D、实事求是
31. 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A )。 A、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GDP的增长速度 C、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D、吸引外资的多少
32. 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最高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是:(DA、GDP B、实践 C、生产力
D、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3.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 A、发展 B、实践 C、增长 D、人本
3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协调发展 D、统筹兼顾
。 ) 35.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6.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7.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8.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D )。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3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B )。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4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4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 )。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4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3.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4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45. 承认相对静止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 46. 静止是指( B )。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47.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 D )。 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 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 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
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48.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A )。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9.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50.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B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51.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D )。 A、相对主义 B、唯心主义 C、诡辩论 D、形而上学
52.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A )。 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5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54. 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的观点是( A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主义 C、相对主义 D、形而上学
55. 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这种观点是( B )。
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D、唯心主义时空观
56.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表现在(D )。 A、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统一于社会存在还是统一于社会意识 D、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7.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8. 物质世界是( C )。 A、单一的 B、多样的
C、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辨证统一 D、各种孤立现象的总和 59. 世界的物质性是指(A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统一于存在 60. 意识是(A )。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B、动物所具有的现象 C、生物所具有的现象
D、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61. 反应特性是( A )。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 B、人类所特有的 C、动物所特有的 D、无机物所特有的
62. 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意识,是(B )。 A、意识是任何物质都固有的属性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 D、意识内藏于物质之中 63. 感觉是( B )。
A、人类所特有的
B、高级动物和人所共有的 C、一切生物都具有的 D、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
64.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D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 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65. 在意识起源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B )。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C、人脑的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D、只要在生理上具备人的特征,无须结成社会关系,就能产生意识 66. 意识的本质是(D )。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B、客观事物
C、一种特殊的物质
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67. 科学证明人脑是(C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意识的加工厂 D、思维的对象
68. 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 D )。 A、诡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69.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C )。 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 70. “实事求是”中的“是”指的是(A )。 A、客观规律性 B、客观事物的要素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事物内部的结构
71. “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指的是( B )。 A、客观规律性 B、客观事物 C、客观要素
D、事物内部的结构
72. “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 A )。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实在性原理 C、实物性原理
D、事物的内部结构原理 7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 )。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74. “反物质”的发现,证明列宁的物质定义( B )。 A、过时了 B、是正确的 C、是不完整的 D、是绝对不变的
7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76.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77.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78. 发展的实质是(C )。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79.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C )。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0.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81.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D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82.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C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83. 事物的质是指(C )。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D、事物量的规定性 84. 新生事物是指(A )。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85.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B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86.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 87. 主要矛盾是指( C )。
。 )
A、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B、包含着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矛盾 C、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加速和延缓作用的矛盾 88. 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89. 矛盾是反映(C )。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90.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D )。 A、绝对的一致 B、完全的平衡 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91.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 )。 A、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B、绝对的对立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依存
92.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B )。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93. 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94.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B )。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
95.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C )。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C、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96.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C )。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
97.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句话体现了(A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98. 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9. 事物的量是指(C )。
A、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
C、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 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D、矛盾统一体的分解 100. 事物的度是指(C )。 A、 事物的临界点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C、 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 D、 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 101. 量变是指(D )。
A、事物显著的变化,对原有度的突破
B、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状态的破坏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答案: 102. 质变是指(C )。
A、事物的运动、变化
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
D、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结构的变化 10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104. 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达到一定的速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符合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05. 质量互变规律( D )。 A、只适用于自然界 B、只适用于人类社会 C、不适用思维领域
D、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106.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C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的原理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107. 党的“让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靠勤劳守法先富起来”的政策,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 B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原理 C、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原理 108. 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转化是( C )。 A、客观的,但不是普遍的 B、普遍的,但不是客观的 C、客观的、普遍的
D、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普遍的 109.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C )。 A、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 B、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
C、事物内部决定事物当前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10.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B )。 A、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
B、事物内部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消极的方面
D、事物内部处于被决定、被支配的方面 111.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B )。 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 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 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 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11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B )。
A、 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 B、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 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 113.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D )。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114.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C )。 A、 砍伐树木 B、 碾碎谷种
C、 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 D、 洪水冲毁庄稼
115. 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属于( D )。 A、 不可知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非决定论
D、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6. 唯物辩证法(A )。
A、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B、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C、回答了世界“做什么”的问题 D、回答了世界“在哪里”的问题 117.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18.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19. 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C )。 A、度 B、属性 C、量
D、特殊矛盾
120. 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B )。
A、剖析它的根源,揭露它的实质,直到对它彻底摧毁 B、具体分析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以它为对立面,当作批判的靶子 D、全部抛弃
121. 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是孤立地存在的,这是(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2. 规律是(A )。
A、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B、人不能够认识的东西 C、人不能够把握的东西
D、不以客观存在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123. 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A )。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124.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125. 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2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 )。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127. 表象同感觉、知觉都是感性认识形式,但表象同感觉、知觉相比,它又(A )。 A、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 B、更形象 C、更先进 D、更具体
128. 概念、判断、推理是(D )。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29. 感觉、知觉、表象是(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0.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B )。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131.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D )。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132.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现了认识论中的(A )。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33. 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就是要肯定(A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认识始于经验
D、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134.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C )。 A、从感觉到知觉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135. “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A )。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136.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A )。 A、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B、实质上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调 C、说明理论有比实践更重要的意义 D、说明理论决定实践 137.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B)。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感性认识到实践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38.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C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139.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D )。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40.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A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141. 真理是指(D )。
A、多数人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C、能给外部世界最好的解释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2. 绝对真理是指(C )。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
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D、绝对不变的真理
143.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B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能否存在
144.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14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人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B )。 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B、有一些相关思想,但未建立理论体系 C、没有任何思想
D、有唯物主义体系而无唯心主义体系 146. 社会历史观是(A )。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 C、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念 D、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特殊观念 147.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 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 148. 经济结构是指( A )。
A、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经济因素 149. 生产力是指(B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向心力 B、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C、经济力
D、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 150.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D )。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151.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52.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 )。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政治决定经济
C、政治和经济互相决定 D、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基础 153. 国家属于(B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154. 文化与文明有这样的关系:(B )。
A、文化就是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另一种说法 B、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 C、文化是精神,文明是物质 D、文化是形态,文明是形式 155.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将来表现为(D )。 A、经济管理职能 B、政治管理职能 C、文化管理职能 D、公共管理职能
156. 文化的实质是(A )。 A、精神 B、物质 C、制度 D、信息
157. 国家的实质是(B )。 A、群众机构
B、阶级压迫和统治的工具 C、经济组织的单位 D、意识中存在的东西 158. 社会形态是(D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15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A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160.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主体是(B )。 A、社会主要矛盾 B、人民群众 C、科学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确定
161.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的基础是(C )。 A、社会根本性质 B、社会物质基础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存在
162. 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 A、经济基础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上层建筑
163. 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 A )。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64.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B )。 A、人的技术很全面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
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得参加 D、人民群众都发展一致
165. 网络发展的未来是( C )。 A、人控制不了的 B、是反控制人类的 C、受人类控制的 D、不可认识的
166. 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 A )。 A、辛勤劳动 B、耐心等待 C、事事关心 D、大力宣传
167. 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 B )。 A、共产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则相反 B、共产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只讲信仰 C、共产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只讲科学
D、共产主义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信仰,宗教信仰在概念上不同
168. 大学生要完成未来的历史使命,至少有如下的知识结构:( )。 A、专业知识 B、专业基础知识 C、技术知识 D、道德知识 E、哲学知识
参考答案:ABCDE
169. 大学生要实现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就要( )。 A、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B、积累丰富的知识 C、增长智慧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E、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参考答案:ABCDE
170. 哲学的性质有( )。 A、非实用性 B、非功利性 C、智慧性 D、技术性 E、永恒性 参考答案:ABC
171. 哲学的功能有:( )。 A、反思人自身实践和认识的成果
B、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们的实践 C、提供万能的思想武器
D、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E、提供永恒性的工作方法 参考答案:ABD
172. 哲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智慧,是因为:( )。 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哲学有智慧性
C、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是科学的科学 参考答案:ACD
173. 反映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科学知识有:( )。 A、自然知识 B、信息知识 C、基础知识 D、社会知识 E、思维知识 参考答案:ADE
174. 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有:( )。 A、对社会变革的指导 B、对科学研究的指导 C、对经济活动的指导 D、对日常生活的指导 E、对思维方式的指导 参考答案:ABCDE
175. 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 没有真理性 B、 不懂得物质性 C、 具有机械性
D、 具有形而上学性 E、 具有不彻底性 参考答案:CDE
176.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 )。
A、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 B、世界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C、世界是否永恒存在的问题
D、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E、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
参考答案:AD
177.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 )。 A、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C、三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本原 D、四元论:认为世界有四个本原 E、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参考答案:ABE
178.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 )。
A、帮助我们把握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帮助我们把握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帮助我们把握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为我们提供理解哲学和哲学史的钥匙 E、为我们提供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参考答案:ABDE
179.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E、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ABD
18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 )。 A、原始性 B、直观性 C、猜测性
D、形而上学性
E、与辩证法相结合 参考答案:BCE
18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是:( )。 A、机械性 B、物质性 C、原子性
D、形而上学性 E、不彻底性 参考答案:ADE
18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实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E、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统一 参考答案:ABCD
183.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 )。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C、万有引力定律 D、生物进化论 E、系统论 参考答案:ABD
184. 下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是:( A、泰勒斯 B、拉美特利 C、笛卡尔
D、德谟克利特 E、赫拉克利特 参考答案:ADE
185. 形而上学观点就是:( )。 A、片面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 C、孤立的观点 D、唯心的观点 E、矛盾的观点 参考答案:ABC
186.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 )。 A、历史根源 B、阶级根源 C、自然根源 D、个人根源 E、认识根源 参考答案:ABE
18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B、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有指导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一种革命理论 D、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革命的含义 E、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不断革命
。 ) 参考答案:AB
188.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持肯定态度的当代思想有:( )。 A、吉登斯 B、哈贝马斯 C、詹姆士 D、德里达 E、詹姆逊
参考答案:ABDE
189.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哲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印度哲学 C、现代西方哲学 D、欧洲哲学 E、美国哲学 参考答案:AC
190.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有:( )。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现实主义 D、蒙昧主义 E、科学主义 参考答案:AE
19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主要表现在:( )。 A、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B、它是分析现代社会制度的方法论 C、它能帮助我们分析全球性问题
D、它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E、它是当今世界文化精华的集中反映 参考答案:ABCE
192. 关于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四条新闻是:( )。
A、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 B、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 C、2002年,英国路透社评选“千年伟人”
D、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进行调查 E、2006年,英国国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活动 参考答案:ABCD
19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 )。 A、毛泽东哲学思想
B、邓小平哲学思想 C、孙中山哲学思想 D、胡适哲学思想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它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ABE
194. 毛泽东哲学思想主要包括:( )。 A、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C、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D、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ABCD
195.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在:( )。 A、强调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B、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 C、强调“发展”观点
D、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E、以“两点论”为核心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参考答案:ABCDE
196. 邓小平的“两点论”思想主要有:(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E、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参考答案:ABCD
197.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总是:( )。 A、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着中国最民主的政治力量 E、代表着中国最大的社会团体 参考答案:ABCD
19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具体运用和发挥表现在:(A、蕴含了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 B、蕴含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C、蕴含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D、蕴含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反作用的原理 E、蕴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 )
参考答案:ABCDE
199. 科学发展观中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表现在:( )。 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发展观 B、科学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是群众发展观
D、科学发展观是求真务实发展观 E、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观 参考答案:ABCD
200. 根据“求真务实”精神的要求,必须克服:( )。 A、教条主义 B、经验主义 C、形式主义 D、科学主义 E、官僚主义 参考答案:ABCE
201. 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要做到:( )。 A、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B、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C、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 D、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E、统筹上级和下级 参考答案:ABCD
20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B、“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论 C、“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 D、“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唯一途径 E、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 参考答案:ACE
203. 毛泽东以《实践论》作为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书名,目的是:(A、为了纠正当时革命队伍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 B、为了纠正当时革命队伍中存在的经验主义错误 C、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D、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特点
E、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参考答案:ABD
204. 《矛盾论》针对教条主义错误,重点论述了以下观点:( )。 A、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 ) B、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问题,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 C、矛盾的普遍性问题 D、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E、矛盾激化问题 参考答案:AB
205. 毛泽东制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主要有:( )。 A、调查研究方法 B、矛盾分析方法 C、阶级分析方法
D、群众路线的分析方法 E、科学实验方法 参考答案:ABCD
206. 毛泽东提出了一些中国特色的方法论,即“根本方法”,主要有:(A、思想方法论 B、工作方法论 C、领导方法论 D、革命方法论 E、科学方法论 参考答案:ABC
207. 邓小平哲学思想回答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建党路线 D、怎样制定建党路线
E、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 参考答案:AB
208.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参考答案:AD
209. 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说( )。 A、一切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B、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C、精神与物质不可分离 D、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E、凡是物质都在运动
。 ) 参考答案:AB
210.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 )。 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参考答案:BDE
21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参考答案:ABD
21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 )。
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 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 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 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
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参考答案:ABCE
213.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参考答案:ABCDE
214.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 )。 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 B、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D、具有指明唯物主义方向的意义
E、具有排除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干扰的意义
22 参考答案:ABDE
21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物质世界不存在静止状态
B、物质世界不存在精神,意识的运动 C、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参考答案:CDE
216.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
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参考答案:ABC
217.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参考答案:ACD
21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D、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性质 E、事物处在量变阶段 参考答案:BCDE
219.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 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 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参考答案:ACDE
220.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相互包含的关系 C、永恒和暂时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参考答案:BCDE
23
221.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有( )。 A、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B、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 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D、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E、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参考答案:ABCDE
222. 意识起源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由物质的物理反应特性发展到化学反应特性 B、由非生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 C、由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由低等动物的感觉心理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心理 E、由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参考答案:BCE
223. 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复杂的生理过程 C、人脑固有的东西 D、客观存在的反映 E、思想的产物 参考答案:ABD
224. 意识是( )。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D、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E、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参考答案:ABCDE
22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 )。
A、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
B、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
C、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 D、思想具有伟大的能动作用
E、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 参考答案:ABCE
226.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A、运动是绝对的 B、运动是客观的
C、夸大了静止,否认了运动 D、夸大了运动,否认了静止
E、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参考答案:ABC
227.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E、外部的联系 参考答案:BD
228. 辩证的否定是( )。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参考答案:BD
229.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参考答案:CD
230.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实践性 E、阶级性
参考答案:ABC
24
231. 唯物辩证法是( )。
A、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B、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C、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答案:ABCDE
232.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 E、客观的 参考答案:ABCDE
233. 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 A、它是新出现的事物
B、它出现在旧事物内部,是旧事物的否定因素 C、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D、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E、它暂时具有强大的力量 参考答案:BCD
234. 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参考答案:ACDE
23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论关系应当这样理解( )。 A、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斗争性决定同一性
D、同一性反作用于斗争性
E、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参考答案:ABE
236. 以下各项中符合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有(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时不有 C、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 D、矛盾是最普遍的哲学范畴
E、无矛盾状态的事物都是不可思议的 参考答案:ABCDE
237. 以下哪些说法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 A、量体裁衣 B、纲举目张 C、对症下药 D、解剖麻雀 E、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ACE
238. 唯物辩论法所讲的矛盾是指( )。 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
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 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属性 参考答案:BDE
23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统一和斗争的关系 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E、相互联结的关系 参考答案:ABE
240.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理论根据是(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质变和量变复杂的原理 C、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 参考答案:CDE
。 )241.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是( BCD )。 A、外因是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 B、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 C、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E、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242.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 ABC )。 A、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解决了 C、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D、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的作用 E、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243.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CDE )。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4. 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应( CDE)。 A、坚持一点论 B、坚持均衡论
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D、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E、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4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ABCDE )。
A、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B、是我党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理论依据 C、为我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为“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提供了依据 E、 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46. 度的含义可以分述如下( ABCD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D、两个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 E、事物质的活动范围
247.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BCD )。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 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 248.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哲学寓意是( ABC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D、量变就是质变
E、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质变 249.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过程是( ADE )。
A、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B、 由否定阶段到肯定阶段
C、 由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D、 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E、 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250. 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BC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25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252. 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ABCDE )。 A、初步观察结果 B、实验数据 C、访问记录
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 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253. 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会导致( BCE )。 A、唯理论
B、唯心主义经验论 C、不可知论 D、教条主义
E、唯物主义经验论
254.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CDE )。 A、唯物论 B、经验论
C、唯心主义唯理论 D、唯物主义唯理论
E、教条主义
255. 唯心主义认识论包括( ABCD )。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经验论 D、唯心主义唯理论 E、唯心主义实践论
25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CD )。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 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 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
257. 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 AE)。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已知到未知
C、从唯心主义经验论到唯物主义经验论 D、从不可知论到可知论 E、从认识到实践
258. 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ABCD )。 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 B、生活实践问题 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 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E、真正实践问题
259. 价值的特性有( BCDE )。 A、真理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E、多维性
260.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BCD )。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261.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地理环境的原理,下列正确的判断是( ABDE )。 A、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B、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 C、地理环境不影响社会的发展
D、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262.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 AB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C、是否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是否承认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E、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作用
263.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以下列公理为基础的:( AB )。 A、食物为人类生存为基础
B、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是保持现状 C、地理环境不影响人口
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E、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
26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下列属于社会发展五种形态的是:( CDE )。 A、农耕社会 B、阶级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265. 国家的职能有( AB )。 A、对外职能 B、对内职能 C、社会职能 D、自然职能 E、自由职能
266.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有以下不同层次:( ABCD )。 A、文字知识和思想理论水平 B、科学技术知识水平 C、道德修养和礼仪 D、哲学知识和修养 E、物质财富的多寡
267. 国家的对内职能有:( ABC )。 A、政治统治 B、经济建设 C、社会管理 D、组织学习 E、劳动致富
268. 政治结构的内容有:(ABCDE )。 A、政治制度 B、法律制度 C、行政制度 D、政治组织
E、政治设施
269. 生产关系包括:( ABCDE )。 A、商品关系 B、经济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产品分配关系
270. 有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ABCDE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是一个辩证过程 D、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271. 有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作用机制的是( ABCE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是一个辩证过程 D、经济基础是形式,上层建筑是内容
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272. 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因素有( ABD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C、意识形态 D、上层建筑 E、政治
27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BC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基础强大 E、人民群众运动活跃
274. 下面属于“群众观点”的是( ABCE )。 A、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D、把人群众当作英雄 E、向人民群众学习 275. 智能化生产力包括:( ABD )。 A、以白领阶层为主的劳动者
B、由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化制造系统即劳动工具 C、全智能的劳动资料
。 )D、以“人造物”为主的劳动对象 E、全智能的生产流水线
276. 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ABCDE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化” B、政治民主化 C、高尚道德普遍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 E、产品分配关系“合理化” 277.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B )。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E、产品分配更加全面
278. 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 ABE )。 A、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 B、人、财、物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的历史阶段
E、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
279. 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包括:( ABCDE )。 A、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平等 D、按需分配
E、共产主义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正在阅读:
哲学1-28页07-07
2014北京市西城高三二模数学理04-09
2014年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真题及答案01-18
支撑架注塑模具设计说明书05-05
安全施工组织设计01-07
高三理综生物复习试题03-28
A RANDOM FIELD MODEL FOR A LAMINATE WINDSHIELD05-18
经济适用房申请书怎么写优秀7篇03-26
【建党九十周年论文】学好党史,坚持两个“牢记”、两个“必须”,应对新挑战05-04
太能净空气净化器品牌推广策划方案04-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哲学
- 28
-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2007工程测量C试题(A)
- 南方电网设备标准技术标书-110kV - 氧化锌避雷器 - 图文
- 电大毕业实习日志及毕业实习报告
- “十三五”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6年北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成绩册 - 图文
- 地图分幅编号-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
- 毕设论文
- 给水说明书 - 参考
- 培智四年级劳技教案
- 理论力学选择题集 判断题
- 农民竞赛
- 六年级上把耳朵叫醒阅读答案
- 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沪工总保35
-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工程施工方案
- EMD分解的流程图如下
- C语言课程设计作业题目
- 九年级物理假期作业3
- 重污染天气应急企业专项方案(模版)
- 工程测量学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