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7-07 16: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 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

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二、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三、 劳动者:(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 劳动与社会变迁

五、 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

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 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 七、 梅耶的观点p7

八、 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

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 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

体观点、发展观点

十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十二、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

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十三、 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

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

十四、 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

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十五、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

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十六、 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

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十七、 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

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 劳动

一、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 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 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 三方性结构、三方性原则、三方协调机制p27-28

五、 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六、 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P36) 七、 配第—克拉克命题p38

八、 职业结构变化规律: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

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P42) 九、 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P43)

十、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十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十二、 人口老龄化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

十三、 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P50)

十四、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3、发现了非正式群体。4、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十五、 群体结构: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十六、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制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距阵结构。

十七、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1、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2、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十八、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1、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2、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步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3、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九、 劳动力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即劳动积极性

二十、 影响劳动士气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劳动组织方面的因素、劳动者个人方面的因素

二十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十二、 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二十三、 “自我实现型人”假设是建立在认为人是勤奋、有才能、有潜力基础上的。

派主张的典范。

七、 正统多无论学派的观点:这种学派在实践中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劳动关系。在德国,企业被视为“社会机构”而不是一个“赢利机构”。

八、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简)

1、

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

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名词解释) 2、 3、 4、

民主协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三方协调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处理关系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制度之一,是社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和手段。

九、 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内容:1、全面实行以劳动合同制度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2、推行劳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3、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4、制定和完善劳动标准,为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提供劳动政策基准。

十、 目前,中国通过立法的方式,基本建立了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及过去安全卫生等内容的劳动标准体系。(P215,详细内容了解)

十一、 中国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改革的目标:1、继续全面实行并巩固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2、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3、大力加强企业劳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4、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健全三方性、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5、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建设

十二、 工会的性质:(简)1、阶级性;2、群众性3、社会性。 十三、 工会的职能:代表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十四、 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1、 2、 3、 4、 5、

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 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建立健全调整劳动争议的机制; 建立健全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援助机制。

第八章

一、

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分配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

足。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 支付。 三、 四、

间接报酬即福利。

基础报酬是企业或劳动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直接报酬包括基础报酬、绩效报酬、激励报酬和各种延期

基本现金报酬。 五、 出的。 六、

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1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2选择薪酬维持生存薪酬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酣配弟提

政策;3制定薪酬计划;4调整薪酬结构 七、 1、 2、 3、 4、 八、 1、 2、 九、 1、

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 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

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 我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 经济依据是要素所有权; 现实依据是市场经济。 公平分配:

分配机遇公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机遇。) 2、 3、 十、

分配规则公平;

分配结果公平;(这是收入分配公平最主要的内容。) 分配不公的表现:

基尼系数:国际上判断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主要标准是基尼系数。(P231)

十一、 推进机会均等的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

明的制度安排。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一、 政府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能包括:1、政府担负着规划、引导与调控经济建设的责任;2、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3、同时,政府也担负着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责和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任务。

二、 我国改革中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简) 1、 转换管理机制; 2、 培育劳动力市场; 3、 进行社会服务; 4、 加强宏观调控; 5、 建立保障体制。

三、 劳动政策的性质: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雇佣关系。 四、 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在我国,具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内,因适用国家法律、法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其他与劳动关系直接相联系的问题而引发的纠纷。 五、 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简) 1、 劳动报酬和保险待遇的保障问题;

2、 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因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较多;

3、 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引发的争议; 4、 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争议。 六、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1、 2、 3、 4、

合法原则; 公正原则; 调解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

七、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劳动争议协商;2劳动争议调解;3劳动争议仲裁;4劳动争议诉讼

八、 劳动争议调解的机构是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九、 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

第十章 劳动社会保障

一、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

二、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四根支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

三、 由于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因而,该模式又称为强制投保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有雄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

四、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模式。由

于该模式在福利国家实施。

五、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国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模式。

六、 失业保险: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的社会保险制度。

七、 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相比较有以下不同: 1. 2.

实施保险的前提条件不同。

实施保险的对象范围不同。有些项目以全体社会劳动者为

保险对象,而失业社会保险是以劳支者年龄之内的社会劳动者为主要对象不包括已经超过过去年龄的老年人。 3.

劳动危险事故形成的原因不同。失业保险针对的失业现象,

主要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4.

保险的具休职能不同。

八、 养老保险的特点:(简答) 1. 2. 3. 4. 5.

养老保险具有积累性

养老保险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险种。 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全体劳动者。 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养老保险的开支大,负担重。

九、 养老保险的五种模式: 1.

普遍保障的养老模式。

2. 3. 4. 5.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 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 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十、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世界上大多国家实行的老年社会保险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

(1)实施三方负担的财务机制,是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典型形式。 (2)实行与收入关联的给付机制。 (3)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的特性。 十一、 世界上主要医疗模式: 1. 国家(政府)医疗型 2. 社会保险型 3. 储蓄基金型

十二、 我国基本医疗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十三、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简答) 1. 2. 3. 4.

国家和单位对医疗费用包揽太多,致使医疗费猛增 医疗费用浪费与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问题并存 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不利于劳动资源合理流动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滞后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一、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

就业形式。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如短期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传呼就业独立就业)派遣就业(雇佣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钟点工等。(举例选择)

二、 阶段性就业:是指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自愿退出社会劳动一个分阶段后,再参加社会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它是与终生就业相对应的。 (如近年来,专家提出妇女在生育期和幼儿成长期,在家承担哺育子女而退出社会劳动,待子女上学后再去社会上就业,这也是阶段性就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 非正规就业(全称是“非正规部门就业”)(名词解释) ———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A、微型企业;B、家庭的生产服务单位;C、独立的个体劳动者。

四、 不充分就业(又称就业不足):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不到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五、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国际上,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口主要依据三要素:没有工作、能够工作、寻找工作。

六、 根据失业者的定义,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年龄规定范围以外的无工作者不是失业者 2.丧失工作能力者流域入失业者

3.在校学习者不叫失业者

4.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去寻找工作的人不统计在失业者中

5.有些未领取失业救济的未登记注册的无工作者,没有被计入统计数字

七、 失业的类型: 1. 2. 3. 4. 5.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如旅游业、建筑业等。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这种失业主要是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

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八、 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体制转轨带来体制性失业的必然性;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的影响 九、 失业治理的途径:(简答) 1. 2. 3.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培育劳动力市场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十、 凯恩斯理论认为,失业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十一、 发展非正规就业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简答) 1.

可以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保持社

会的基本稳定。 2. 3. 4.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有利于国有经济体制改革。

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都有是就业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

看,非正规就业是人们为适应经济结构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和创业的一种就业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十二、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化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能(简答) 1.

支援了吸纳地的经济建设,为当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降低了大中型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了三资企业的剩余价值。 2. 3. 4.

方便了城市群众生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反哺了流出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推动了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十三、 组织和管理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跨地区流动(简答) 1. 2. 3.

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一、 特殊劳动群体概念:是由于年龄、生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遇到了特殊的社会问题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行为规律的群体。

二、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妇女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及

童工、移民劳动群体。

三、 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四、 就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经济收入的减少。

五、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水平的比例。 六、 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名词解释)

七、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简答) 1. 2. 3.

提高女性劳力力的文化素质

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

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第三产业人才。 4.

家务劳动社会化。

八、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2. 3.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尊重和保护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

创造者

九、 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和未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 十、 移民的成本分析:

十一、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户籍制度不科学,劳动力尚不具务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加之具体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缺陷致使劳动力应运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 1. 2. 3. 4. 5.

就业成本偏高 生存成本偏高 交通成本偏高 心理成本偏高 风险成本偏高

十二、 户籍制度妨碍了中国农民的身份转换,改革前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与之配套的“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口管理体制这“三驾马车”,共同阻碍了农民的流动。 十三、 移民的社会交住圈局限在亲缘、地缘关系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他们与城市人接触次的困难,而这种困难又直接妨碍着他们与城市文明同化、交融。移民在城市中接触的是一种与

他们以前社会化完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可以用迪尔凯姆的“失范”来描述。

十四、 失范:是表现为个人在社会行为过程中适应的困难,丧失方向和安全感,无所适从,失范在社会层面上就集中体现为犯罪。但是这种失节会因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而降低。(名词解释)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见综合练习考核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