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更新时间:2023-09-18 09:11: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革命先驱—孙中山》有感

学院:理学院 班级:0901211 学号:090121134 姓名:胡佳琦

有的人,不仅其生前活动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其去世后,仍保有着持久、强大的影响,人们会从他的遗产中汲取教益,获得力量,继续推动社会和历史向前。孙中山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

一一题记 读罢《革命先驱—孙中山》,一股钦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一八八六年改号逸仙。书中详尽地讲述了孙中山的一生:苦乐相伴的童年、异国求学的日子、宣传革命的行医生活、曲折艰难的革命时期及其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看着封皮上孙中山的画像,心中不禁为他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胸襟而感叹;为他不畏艰险、敢于反抗不平等的行为而震撼;为他经历数次失败,依然执着于理想的坚毅而折服;为他鞠躬尽瘁,一心为公的精神而感动。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鞭复中华”,到提出“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从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到武昌起义结束后提出的“社会革命比较政治革命愈属重大”,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世事变迁、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是一位才思敏捷、灵活应变的政治家。他阅读了很多外国的政治家的论述、著作,如美国亨利乔治的《民主与贫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而且,他读这些书时还与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结合起来。这样,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出现了质的升华。使他的政治思想远远高于同代的战友,也使他面对不同的政治斗争,都能够理智冷静地看待。

孙中山又是一位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家。尽管最初只有自己一个人,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向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了冲击。孙中山一次又一次地掀起革命斗争: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并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尽管起义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但最终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后,为了阻止袁世凯称帝,他又发起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在晚年,他改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重视和扶助工农力量,不顾带病之身,依然致力于革命事业。可以说,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孙中山还是一位大公无私、满怀赤诚的爱国者。他曾因看不惯清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黑暗动荡,而远赴天津求见李鸿章,希望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他曾为了保护革命团体不被瓦解和破坏,为了唤醒中国同胞,而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他曾为了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了黄埔军校;他曾说过:“我们中国一定没有沦亡的道理”,“我们为志仁的总要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甚至在弥留之际,他最后的遗言也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是永远为后人敬仰的爱国志士!

孙中山的一生主要成就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从而也就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绵延了2133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另一件就是高举起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坚定地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义和公产主义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有梦想的人是有方向的,为梦想努力付诸行动的人是有力量的,梦想最终成真的人是值

得我们钦佩的。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拥有梦想、笃信己念、并为之倾尽一生精力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却在失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这成与败、得与失之间,铸就了自己的人格。他有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奋的坚强斗志、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这就是孙中山,这就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遗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正是缺少了这些品质,孙中山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了梦想,就要去为之奋斗,哪怕会经历失败和挫折,但只要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艰难曲折而又宏伟壮丽的事业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也令后人汲取教益并从中获得力量。

中国人民永远缅怀革命先驱—孙中山!

书籍资料: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革命先驱一孙中山》 编著杨百灵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2-12-01版 后查阅了《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作者:李菁 华文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06-11-01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q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