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729 大学语文考试的题目为基础的分类课后练习

更新时间:2023-12-05 14:4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考04729 大学语文考试的题目为基础的分类课后练习

2007年4月-2010年10月大学语文考题分类: 1、《寡人之于国也》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单项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D

《寡人之于国也》中,通过类比法阐明论点的论据是()单项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不违农也,谷不可胜食也 B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单项

A.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A

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单项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B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反映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揭露说明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类比法两种论证方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答:这段话的主旨是提醒梁惠王检讨自己,强调只有端正态度,以民为本,才能真正实行王道。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养生丧死无憾

B.这段话体现出孟子怎样的治国思想?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C.这里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归纳法演绎法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写出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义。通过“五十步笑一百步”来比喻,梁惠王跟其他国家的君王都是一样,不爱惜百姓。

B.“孟子对曰”中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比喻 类比

C.这里体现出孟子散文怎样的论辩艺术?欲擒故纵善用比喻 排比

2、《秋水》

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 ) 单项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 B.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D.多元并立,和而不同 C

下列议论文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是()单项B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B

《秋水》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的喻意是()单项P7

A.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的限制B.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的限制C.人的认识受时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空间的限制 C

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 )单项P8

A 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C

《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P54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类比法和演绎法 C

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语句中引申而出的有()多选

A.狡兔三窟 B.望洋兴叹 C.贻笑大方 D.功亏一篑 E.井底之蛙 BCE

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P6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B C

下列比喻,见之于庄子《秋水》一文的有( )多选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D.中国之在海内,似稊米之在大仓 E.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C D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A.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据的理念是什么? 答: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运用了例证、类比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采用了排比、对偶、反诘修辞手法。

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答: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的道理: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答:这里运用了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的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答:这里采用了排比、比喻、反诘的修辞手法。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A.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是谁,什么身份? 答:黄河之神河伯、海神海若

B.说明作者安排这几位人物出场的用意。答:通过人物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C.文中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答:以具体景物的描写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神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为渲染文章主旨作了形象的铺垫。

3、《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满招损,谦得益”的观点来说明国家兴衰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单项 A.演绎法 B.归纳法C.类比法 D.对比法

虽然也有演绎法,但该文的对比和例证手法很明显 D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单项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满招损,谦得益” A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来说明盛衰之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 单项 A.例证法B.概括法C.对比法D.类比法 C

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P9单项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C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B )P11单项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 C.对比法与类比法 D.类比法与例证法 B

提倡“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文学主张的是( )单项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D

4、《论毅力》

《论毅力》的成文时间是( )单项 A.百日维新发动时 B.百日维新失败后 C.辛亥革命前 D.辛亥革命后 B

《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单项

A.例证法与演绎法 B.演绎法与类比法 C.类比法与对比法 D.对比法与例证法 C

《论毅力》引用孟子的话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是为了强调()。单项 A.人生必有顺逆两境相间以迭乘B.毅力大小不同则效果必有差别 C.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成功D.有毅力就成功,无毅力就失败 D分析:考核课文的中心思想,注意C 和D 的分别

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P15单项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D没有层递就是对比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P13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A.这里描述了哪几种不同毅力的人?

答:五种: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这不属于其中一种) B.作者描述这几种不同毅力的人的不同结果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答: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成功贵在毅力和坚持到底 C.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答:层递修辞手法;比较法论证。

阅读《论毅力》开头一段文字: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请回答: A.从这个开头看,《论毅力》的总论点是什么? 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 答: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的特点

C.这个开头体现出《论毅力》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正反对比论证。

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这里的“当轴”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单项 A.比喻 B.借代 C.比拟 D.夸张 B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认为,大学的宗旨是( )单项 A.研究高深学问 B.倡敬爱师友之风C.砥砺道德品行 D.倡导正当之娱乐 A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 )P16单项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C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 )P17单项 A.求学为升官发财 B.读书为混取文凭 C.不正当娱乐泛滥 D.不敬爱师长学友 C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强调大学宗旨时所批评的不良风气是( B )P16单项 A.不正当娱乐泛滥 B.求学为升官发财 C.不尊重师长学友 D.不注重购置书籍 B

下列成语,见之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的有( )多选

A.井底之蛙 B.终南捷径 C.责无旁贷 D.功亏一篑 E.开诚布公 B C E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说:“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三事”指的是()P18 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C.“改良讲义” D.“敬爱师友” E.“添购书籍” ABD

6、《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中,用来批判“绝对之是”理念的例证是( ) 单项

A.胡适引《王制》条律痛骂《西游记》B.“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等多名科学家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而“不容讨论” D

《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 单项

A.胡适痛骂《西游记》B.孔子诛杀少正卯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D

《容忍与自由》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P26

A.自我反思 B.深入浅出 C.例证典型 D.旁征博引 C

《容忍与自由》所体现的基本社会理念是( ) P26

A.一分为二 B.和而不同 C.言论自由 D.党同伐异 B

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心理根源是()P25 A.年轻气盛 B.狂妄自大 C.喜同恶异 D.愚昧无知 C

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的经验教训谈起,坦诚进行自我反思的是( )P26

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B.胡适《容忍与自由》C.朱光潜《咬文嚼字》 D.钱钟书《吃饭》 B

《容忍与自由》的主要论点有( )多项

A.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B.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C.人是为别人而活着的 D.“喜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E.“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BDE

阅读《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请回答:

A.这段话有哪三层意思?1我们要自己养成宽容和谅解别人的度量;2我们必须戒掉“绝对之是”的错误态度;3不存在绝对之是

B.作者为什么要给“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和“绝对之是”加上引号?因为这是引用陈独秀的原话 C.你认为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认识

阅读《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

《前赤壁赋》全文展开的内在线索是( A )P88单项

A.感情的变化 B.逻辑的演绎 C.时间的推移 D.想象的展开 A

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表现作者乐观情绪的有( )多选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E.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ADE

下列《前赤壁赋》的语句中,包含使动词的有( ) 多选

A.舞幽壑之潜蛟 B.寄蜉蝣于天地 C.泣孤舟之嫠妇 D.挟飞仙以遨游 E.哀吾生之须臾 AC

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箫声? 答:1)“其声呜呜然”写出了萧声的音调之哀怨呜咽悲凉;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写出了萧声的写细长余音、悠远韵味; 3)“泣孤舟之嫠”写出了萧声荡人心魂的动人艺术照效果,使寡妇听了者哭泣。 B.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修辞手法 C.箫声描写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基调?与文章的下文有何联系?

答:这精彩的描写,注入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将作者因政治失意带来的苦闷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宣泄,非常感人,又为引出下文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做了很好的铺垫,连接非常自然、紧密。

17、《先妣事略》

下列《先妣事略》的语句中,属于作者直接抒情的是( ) 单项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B.见子弟甥姪无不爱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D.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D

《先妣事略》:“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这段文字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单项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D

下列作品中,主要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是( )P93单项

A.《张中丞传后叙》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先妣事略》 下列散文中,通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是()单项

A.《先妣事略》B.《纪念傅雷》C.《都江堰》D.《张中丞传后叙》

分析:《先妣事略》文章通篇运用细节描写。没有描写母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比如,让丫环把没有烧透的媒晒了再用;对奴仆很好;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人物,抒发感情

《先妣事略》:“入城,则缉纟卢 ,灯火荧荧,每至夜分。”这里表现的母亲的品德是( )P93单项 A.俭朴 B.勤劳 C.待人厚道 D.严以教子 B

下列《先妣事略》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P91单项

A.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B.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C.手中纫缀不辍 D.遇童奴有恩

B

《先妣事略》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 )P93 单项

A.肖像描写 B.细节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B

《先妣事略》中母亲形象的特征有()P93

A.勤劳俭朴 B.健康长寿 C.待人宽厚 D.教子严格 E.爽朗豁达 ACD

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请回答:

A.这里表现出孺人怎样的性格特征?答:勤劳俭朴,待人厚道。

B.这段文字有什么语言特点?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C.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处见精神。

阅读《先妣事略》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 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A.“然犹以为母寝也”属于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B.指出文中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母亲性格的语句。1)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2)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C.“有光七岁??”这一段文字表现了母亲性格特征的哪一个方面?教子严格

18、《马伶传》

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属于场面描写的是( )单项

A.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B.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C.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D. 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C

下列《马伶传》语句中属于场面描写的有( )P94

A.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B.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C.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E.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BE

《马伶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单项 A.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 C.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和行为描写 D

《马伶传》中写马伶在第一次技艺较量失败后“易衣遁矣”,这种人物描写方法属于( ) 单项 A.行为描写 B.肖像描写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 A

下列记叙文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包含有讥刺当朝权奸的有()单项

A.《赵武灵王胡服骑射》B.《西湖七月半》C.《种树郭橐驼传》D.《马伶传》 D

下列《马伶传》的语句中,暗含讽刺当朝权奸之意的是( )P97单项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B.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 C.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D

《马伶传》的中心意旨是( )P97单项

A.反映当时金陵梨园的激烈竞争 B.讽刺当朝宰相顾秉谦

C.叙述名演员马伶一生经历 D.赞扬马伶深入生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下列记叙文,作者在全文最后进行评议的是()P94单项 A.《张中丞传后叙》 B.《先妣事略》 C.《马伶传》 D.《都江堰》 C

下列文章中,赞叹主人公能“自得师”的是( ) 单项

A.《冯谖客孟尝君》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纪念傅雷》 C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一层)。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二层)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A. 这段文字可分为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的大意。 3层意思

一层:马玲技艺精巧的原因是自己求师得来的

二层:马玲仿效顾秉谦等于直接向严嵩学习,这是马玲技艺精巧的根本原因 三层:赞美马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说明他的技艺轻巧源于志向远大 B.“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其中的“昆山”与“分宜”各指什么? C.马伶的经验说明了什么? 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2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

19、《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所写真正赏月的“吾辈”指的是( ) 单项 A.达官显贵 B.市井百姓C.文人雅士 D.美女闺秀 C

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兼用了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单项 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

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C.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D.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A

下列文章中,虽然不加议论,但语句多含褒贬之意的是( )单项

A.《西湖七月半》 B.《爱尔克的灯光》 C.《纪念傅雷》 D.《都江堰》 A

下列《西湖七月半》文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P99单项

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 B.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匿影树下者 D.或逃嚣里湖 B

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使用了排比句式的是( )单项

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 B.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 D.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D

《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 )多选 A.“峨冠盛筵”者B.“环坐露台”者C.“浅斟低唱”者D.“不衫不帻”者E.“匿影树下”者 CE

《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有()多选

A.多用拟人B.立意别致C.善用对比D.语言生动E.笔调轻松

分析:99页。1,语言生动传神;2,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3,善于对比; CDE虽有拟人,但不多,不算特色

20《秋夜》

《秋夜》一文所营造的意境是( ) 单项 A.冷寂深邃B.淡定宁静C.残败凋敝 D.苍劲悲壮

A

鲁迅《秋夜》中象征着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意象是() 单项 A.天空 B.枣树C.小粉红花 D.小青虫 D

《秋夜》:“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里的“他”指代的是(D)单项

A.枣树 B.蝴蝶C.月亮 D.天空

D 文中月亮描写得不多,反面大多选天空

《秋夜》一文除了表现出作者的战斗精神外,还表现了他的( )单项 A.旷达情怀 B.博爱胸襟C.深邃思辨 D.机智幽默 B

下列《秋夜》语词中,比喻小青虫的是( ) 单项

A.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B.向日葵子似的C.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D.默默地铁似的 B

下列作品中属于散文诗的是( A )P104

A.《秋夜》 B.《香市》C.《爱尔克的灯光》 D.《都江堰》 A《秋夜》源于散文诗集《野草》‘

《秋夜》所写的事物中,在象征寓意上与枣树相近的是( )P105 A.天空 B.小粉红花 C.小青虫 D.月亮 C

《秋夜》:“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这些“英雄”指的是( )

A.枣树 B.小粉红花 C.小青虫 D.蜜蜂 C

《秋夜》所写的形象中,象征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是( ) A.小青虫 B.小粉红花 C.蝴蝶 D.蜜蜂 B

《秋夜》所写的景物中,作者寄予深切同情的是()P105 A.蝴蝶 B.蜜蜂 C.小粉红花 D.红栀子花 C

《秋夜》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是( A)P104

A.借象征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景物抒情 A

下列《秋夜》语句中描写枣树的有(B,D)多选

A.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夜空 B.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

C.他于是遇到火 小青虫 D.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E.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 夜空 BD

《秋夜》所写的动植物中,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味的有() 多项 A.枣树 B.蝴蝶 C.小粉红花 D.小青虫 E.蜜蜂 ACD

《秋夜》一文的写作特点有( )

A.隐喻象征,意在言外B.拟人拟物,生动传神 C.语言冷峻,意境幽深D.借助对比,突出主题 E.感情复杂,褒贬分明 AC

鲁迅的小说集有( )P102 A.《呐喊》 B.《朝花夕拾》 C.《彷徨》 D.《野草》 E.《语丝》 AC

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A.作者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使用了哪些手法? 答:比拟、象征

B.小粉红花“梦见春的到来”的含义是什么? 答:弱者遭受蹂躏,却还抱着希望。

C.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对遭受蹂躏,却还抱着希望的弱者,寄予了深切同情。

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A.本段文字采用了何种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借象征抒情 B.说出枣树和天空的寓意。

C.本段文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冷寂深烼

21、《香市》

《香市》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着重写了“南洋武术班”,其手法是( ) 单项 A.类比象征 B.对比反衬C.以小见大 D.侧面描写 B

《香市》的作者是( ) 单项 A.鲁迅B.茅盾C.巴金 D.宗璞 B

下列散文中,主要采取今昔对比方法来表现主旨的是(B)单项 A.《秋夜》B.《香市》C.《爱尔克的灯光》D.《都江堰》 B分析:考核对课文的理解。

在《香市》的情景描写中,反衬重兴香市结果很冷落的是( )P109单项

A.单调的锣鼓声 B.依然如昔的一泓清水 C.坍塌的戏台 D.“南洋武术班”的表演 D

《香市》的主要特点是( )P109单项

A.层层深入 B.夹叙夹议 C.即小见大 D.因人见我 C

小说《林家铺子)的作者是()P106单项

A.鲁迅 B.巴金 C.老舍 D.茅盾

按《香市》的描述,当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香市对于农民的意义有( ) P106

A.烧香拜佛求平安 B.农村的“狂欢节” C.借拜佛游赏春光 D.预酬蚕节的劳作 E.祈求桑蚕好收成 BCDE

下列《香市》的语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有( ) A.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 B.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C.灿如繁星的“烛山” D.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 E.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CE

22、《爱尔克的灯光》

下列散文中,熔叙事、抒情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的是( )单项 A.《秋夜》 B.《爱尔克的灯光》C.《香市》 D.《都江堰》 B

在巴金的笔下,“爱尔克的灯光”所象征的是( )P114

A.旧家庭的冷落 B.希望的破灭 C.对礼教的憎恶 D.新的生活道路 B

《爱尔克的灯光》所写的“灯光”中,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是( ) A.“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转 B.“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C.“在窗前发亮的灯,??灯光在呼唤我” D.“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D

《爱尔克的灯光》中,引发作者对人生道路进行思索的是( )P113

A.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B.爱尔克的灯光 C.姐姐的死讯 D.田野里的一线光、一个亮 A

下列文章中,多次使用插叙以表现作者联翩思绪的是( )P113 A.《爱尔克的灯光》 B.《秋夜》 C.《都江堰》 D.《香市》 A

《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 )P114

A.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 B.对故居的留恋 C.生活的悲剧、希望的破灭 D.对理想的追求 C

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A.概括这段文字两个层次的内容。

答:1)写了爷爷创立家业、立了遗嘱、儿孙们的败家表现,作者感叹旧家庭的衰亡; 2)写自己对“长宜子孙”的认识,分析衰亡怕原因。 B.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的“长宜子孙”?

答:是指要给子孙一个生活技能,要给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从而不使他们分和卖他的家产。

C.说明其中排比句三个分句共同的语序特点。答:倒装

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A.这里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答: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B.“但是清晨的微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驱散了作者的离愁。写出了作者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的理想和追求。 C.说明这段文字中“我”的感情。

答:写出了“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23、《纪念傅雷》

《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写傅雷的昆明之怒是为了( ) 单项 A.说明傅雷别号“怒庵”的来历 B.说明傅雷具有儒家刚者的品德 C.为其后“一怒而死”作铺垫 D.揭示傅雷发怒的客观原因

A

《纪念傅雷》一文所歌颂的傅雷的精神品格是( ) 单项

A.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B.忘我工作,无私奉献C.坚持真理,刚直不屈 D.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C

下列《纪念傅雷》的句子中,体现了作者的机趣和幽默的一句是( ) 单项 A.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

B.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

C.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 D.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我也都一律尊敬 A

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D)单项 A.鲁迅B.巴金C.茅盾D.施蛰存

据《纪念傅雷》,下列外国作家中,其作品在五十年代初被傅雷翻译的是( )单项 A.罗曼·罗兰 B.显克微支C.巴尔扎克 D.莎士比亚 A

下列出现于《纪念傅雷》中的词语,用以表现傅雷性情刚直的是( )单项 A.不以为然 B鸦雀无声 C干柴烈火 D同归于尽 C

下列词语中,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两次出现,并在场景描写中发挥独特效用的是 ( A) P117单项 A.鸦雀无声 B.望子成龙 C.干柴烈火 D.同归于尽 A

《纪念傅雷》深情地赞颂了傅雷的( D )P119

A.精于翻译 B.工于鉴赏 C.教子成功 D.性格刚直 D

《纪念傅雷》:\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P115单项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心理描写 D.细节描写 D

《纪念傅雷》一文中用以赞美傅雷品格的“浩然之气”一词,出自( )P119单项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史记》 B

24、《哭小弟》

《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是( ) 单项

A.依顺时序 B.交叉垒积C.由大及小 D.由小及大 B

下列《哭小弟》语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是( )单项 A.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 B.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 C.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 D.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 B

《哭小弟》:“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怕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C )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细节描写 D.肖像描写 C

《哭小弟》中使主题升华的关键转折句是( )P125

A.他虽无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却有一个普通人的认真的、勤奋的一生 B.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

C.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呵 D.历史正是由这些人写成的 C

下列散文中,运用多方面材料交叉垒积叙事方法的是( D )P127 A.《香市》 B.《纪念傅雷》 C.4《我与地坛》 D.《哭小弟》

D

下列《哭小弟》语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P122 A.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

B.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 C.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 D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 E区一级的说是胃下垂,县一级的说是肾游走 BD

阅读《哭小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弟白面长身,美丰仪;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父亲在挽联中说他是“全才罕遇”,实非夸张。如果他有三次生命,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和精力也是用不完的;可就这一辈子,也没有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施展。他病危弥留的时间很长,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他不甘心!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呵! A.举例说明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答:正面描写:“小弟白面长身,美丰仪;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

侧面描写:“父亲在挽联中说他是“全才罕遇”,实非夸张。” B.这段文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 C.联系全文,“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他一个呵’’一句有何深意?

答:由“哭”小弟变为“哭一代知识分子”深化主题。作者通过小弟写出像小弟这样“迟开而早谢”的一代知识分子,热烈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又表达出对他们早逝的深沉悲伤,并希望像小弟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所改变。

阅读《哭小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A.举例说明文中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

B.文中的“雪欺霜冻”和“骤然凋谢”的寓意是什么? 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英年早逝; C.文中揭示主旨的是哪一句话?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25、《都江堰》

“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这句话是为了说明( ) 单项 A.民间宗教多世俗气息 B.李冰命儿子作石人镇水 C.人们对李冰为民造福的推崇 D.汉代水官以李冰雕像镇水 C

《都江堰》:“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这里的“长锸”象征着( ) 单项 A.治水事业的承续 B.李冰的坚定自信 C.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D.一种简单有效的治水方法 C

《都江堰》中说“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路线遥相呼应”,这句话的含义是( D ) 单项

A.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B.科学研究可能会有超前性 C.科学研究没有国界 D.三者均代表了文明发展的成果 D

下列《都江堰》 文中具有象征意味的是( )单项

A.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B.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C.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D.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A

余秋雨说,都江堰“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 A )P128单项 A.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B.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C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D.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骄傲 A

《都江堰》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P133

A.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 B.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 C.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D.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 D

《都江堰》所写到的器物中,象征为民造福的是( ) A.金杖 B.长锸 C.铁戟 D.钢锤 B

余秋雨在《都江堰》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根本原因是(B)P134 A.它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韵时间 B.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C.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D.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B

《都江堰》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寓意是( )P133

A.宁静的生活 B.壮丽的驯顺 C.喧嚣的生命 D.强烈的震憾 B

《都江堰》:“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多选

A.比喻 B.比拟C.夸张 D.排比E.借代 ABC

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A.概括这段文字两个层次的大意。

答:1)写江流景色;2)议论对自然力的驯服。

B.这段文字使用了何种写作方法? 答:对比写景,生发议论。

C.指出文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语句。 答:“挟着寒风,吐着白沫”,比拟和对偶

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A.为何说都江堰流水是“壮丽的驯顺”?都江堰流水“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魂俱夺” ,但“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B.“壮丽的驯顺”有何深刻的涵义?“壮丽的驯顺”意指都江堰的坚固和力量。

B.说明这一节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

描写唐玄宗回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发展,生发出整体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有助于表现主题。

C.举出其中借比喻抒情、借行为举止抒情的诗句(各一句)。 借比喻抒情:“芙蓉如面柳如眉。 借行动抒情:“孤灯挑尽未成眠”。

35、《早雁》

《早雁》是一首( ) 单项 A.七言古诗B.七言歌行C.七言律诗 D.七言绝句 下列诗篇中,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 单项

A.《行路难》(其一) B.《长恨歌》 C.《早雁》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

《早雁》中,暗寓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的诗句是( A ) 单项

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A

《早雁》中,运用典故抒情的诗句是( ) 单项 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B

杜牧《早雁》中,暗示逃难民众有家难归的诗句是()P184单项

A.云外惊飞四散哀 B.长门灯暗数声来C.岂逐春风一一回 D.水多菰米岸莓苔 C

下列诗篇中,托物言志,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咏物之作是( D )P184单项 A.《蒹葭》 B.《陌上桑》 C.《秋兴八首》(其一) D.《早雁》 D

《早雁》中,“仙掌月明”句所用的典故是( )单项

A.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冷宫 B.汉武帝铸铜仙人承接甘露C唐玄宗时制作霓裳羽衣曲D.唐玄宗遣道士寻觅杨玉环 B

《早雁》中,用来暗示统治者腐败无能、冷漠无情的景象是( ) P184单项

A.金河弦开,大雁惊飞 B.仙掌月明,长门灯暗 C.胡骑纷纷,春风难逐 D.潇湘人少,水多菰米 B

杜牧{早雁)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主要情感内容是( )P184单项

A.对入侵者的谴责 B.对皇帝的讽谏 C.对边民的宽慰 D.对时局的忧虑 C

杜牧《早雁》“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两句的寓意有()多选

A.敌军退兵在即 B.形势已经好转C.来春可望还乡 D.战乱仍在继续E.难民还乡无望 DE

36、虞美人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借景抒情的特点是()

A.以乐景写哀,愈显其哀 B.以哀景写乐,愈显其乐 C.以哀景写哀,倍增哀痛 D.以乐景写乐,倍增欢乐 A

李煜《虞美人》的情感内容是抒写( )P187

A.行役之苦、羁旅之愁 B.失意之悲、遭贬之愤 C.时局之忧、危机之虑 D.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D

用“雕栏玉砌”来指称南唐宫殿,这种修辞手法是( )P187 A.借代 B.比喻 C.比拟 D.夸张 A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所写景物中,作者借以暗示江山易主的是()P187 A.雕栏玉砌 B.小楼东风 C.春花秋月 D.一江春水 A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所写景物中,作者借以喻愁的是( ) A.雕栏玉砌B.小楼东风C.春花秋月 D.一江春水 D

下列诗词作品中,抒写了亡国之痛的是( )

A.《早雁》 B.《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秋兴八首》(其一) D.《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B

阅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何时了\所蕴含的深层情感是什么? 答: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生不如死。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D. 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意境深远?

答:抽象的愁有了载体,显得形象可感,同时写出了胸中“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因而意境深远。

37、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描写心理活动的特点是( )

A.先写自己,再写对方 B.先写对方,再写自己 C.由己及彼,由彼及己 D.话分两头,双管齐下 C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 P189 A.自然天成 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 D.移情于景 C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扛天)上片的抒情方法是( )P189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比喻抒情 A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红衰翠减\的修辞手法是( )P189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拟物 C

柳永《八声甘州》抒写的主要情感内容是( B )

A.贫困潦倒之愁 B.羁旅行役之苦 C.报国无门之悲 D.家破人亡之痛 B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扛天)下片的抒情方法是( )P189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比喻抒情 B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是( )P189 A.红衰翠减 B.无语东流 C.登高临远 D.妆楼颙望 C

柳永《八声甘州》中,开始转换角度、从“对面写起”的词句是( D ) A.渐霜风凄紧B.惟有长江水C.叹年来踪迹 D.想佳人、妆楼顒望 D

柳永《八声甘州》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感叹的是( ) A.游子漂泊,前途无望 B.久别家人,音讯杳然 C.青春不再,人生如寄 D.世事变迁,朝代更替 C

下列柳永《八声甘州》词句中,言外有意,寄托青春不再、人生如寄感伤的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D.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C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直接抒写羁旅之愁、思乡之情的词句是( ) A.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B.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D.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D

38、鹧鸪天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体现夫妇感情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词句是( )P192单项 A.同来何事不同归 B.头白鸳鸯失伴飞 C.旧栖新垅两依依 D.谁复挑灯夜补衣 C

贺铸《鹧鸪天》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抒情方法是( ) 单项 A.借景物抒情B.借比喻抒情C.借象征抒情 D.借举止抒情 D

下列《鹧鸪天》中的词句,含有“琴瑟知音”这一典故的是( ) 单项

A.梧桐半死清霜后 B.头白鸳鸯失伴飞C.原上草,露初唏 D.旧栖新垅两依依 A

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所用的抒情方法是( )单项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借举止抒情 D.借比喻抒情 D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在构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始终关合( ) 单项 A.梧桐与鸳鸯B.旧栖与新垅C.空床与南窗 D.自己与亡妻 D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一首()单项 A.咏物词B.怀古词C.悼亡词D.送别词 C

下列诗词语句中,借比喻抒情的有( )单项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C

.《鹧鹄天》中用来比喻人生短暂的是( )。单项 A.半死梧桐B.鸳鸯失伴C.清霜后D.原上草,露初晞 D

下面《鹧鹄天》中的句子用了反诘修辞的有( )。多项

A.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C.原上草,露初晞D.旧栖新垅两依依E.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正确答案:AE答案解析:“同来何事不同归”、“谁复挑灯夜补衣”都是反诘句,词中两次用了反诘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

阅读《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回答问题: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答:表达了作者对与他长期相濡以沫、甘苦共尝的妻子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具体来说,有物是人非之叹,中年丧偶之痛,生死相依之意,无限思念之情。

B.指出上片所用的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答:“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喻恩爱夫妻中年丧偶;“清霜”喻年老;“头白”喻年老,且有白头偕老喻意;“露初晞”喻新近丧偶,且有生命短暂之叹。 C.下片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答:借景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原上草,露初晞 借举止抒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39、声声慢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煜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C

《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P194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借典故抒情 D.借比喻抒情 B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隐含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P194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C

李清照《声声慢》中引发词人故乡之思的景物是( )

A.晚风 B.过雁 C.黄花 D.细雨 B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抒写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的词句是()P194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

融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词的情感内容是( )

A.丈夫新丧之哀B.贫病交加之愁C.人老珠黄之叹 D.孤苦无依之悲 D

下列有关李清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位卓越的女词人B.早期词作内容狭窄C.晚期词风清丽婉转 D.著有《漱玉词》 C

下列“居士”中的女作家是()P193

A.六一居士 B.东坡居士 C.易安居士 D.香山居士 C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最后导发“怎一个愁字了得”呼告的景物是( )P194 A.晚来风急 B.旧时相识 C.黄花堆积 D.梧桐细雨 D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所渲染的愁情有()

A.行役奔波之苦B.昔盛今衰之叹C.孤苦无依之悲D.身世变迁之哀E.家破人亡之痛 BCDE

李清照《声声慢》词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蕴含的情怀主要有(ABD)。 A.故国故园之思B.家破人亡之痛C.对亲友音讯的盼望D.对往昔伉俪相得的追怀 E.羁旅行役之苦 ABD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词中主要抒发了故国亲人之思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选项CE在本词中没有体现。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属于移情于景的句子有( )。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E.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E 答案解析:不是真的酒淡,而是由愁情深重难解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属于移情于景的方式。不可能是真的是“旧时相识”,而是因为过度思念新丧的丈夫所造成的一种心理错觉,属于移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的呼告句是()。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E.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本词的呼告句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句都是采用了宋代当时的口语入词,第一句表达了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第二句表达了作者凄苦难以言尽的哀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P194 次第:景况,情形

阅读李清照《声声慢》,回答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 开头十四个叠字分别写了什么? 行为、环境、心 答:“寻寻觅觅”,写行为,统领作者喝酒、望雁、看菊、听雨等行动; “冷冷清清”,写环境,统领气候、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等景物; “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统领秋愁、家破人亡之思。 B.“雁过”引发出怎样的思绪?

答:引发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C.词中运用了哪些宋人口语? 答:“将息”、“怎生”、“次弟”、“了得”。

40、摸鱼儿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警告谗害忠良之徒的词句是(单选

A. 春且住 B.怨春不语 C.君莫舞 D.休去倚危栏 C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象征南宋国势衰微的景物有( )P196

A.落红 B.芳草 C.蛛网 D.飞絮 E.斜阳 ADE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风格特点是()

A.寓婉约于豪放B.寓豪放于婉约C.刚健豪放D.优美婉约 分析:本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B

下列诗词中,风格可以形容为“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是( D )

A.李白《行路难》(其一) B.贺铸《鹧鸪天》C.李清照《声声慢》 D.辛弃疾《摸鱼儿》 D

下列有关辛弃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才兼文武 B.想依靠南宋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 C.词风以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为主D.长期受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 C

《摸鱼儿》中“休去倚危栏”的抒情方式是( )。

A.借事抒情 B.直接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举止抒情 D

辛弃疾《摸鱼儿》的下片主要使用的抒情方式是( )。 A.借象征抒情 B.借典故抒情 C.借景抒情 D.直接抒情 B

辛弃疾《摸鱼儿》词的风格是( )。

A.缠绵悱恻 B.豪放悲壮C.委婉沉郁 D.清丽明快

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q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