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政治作业平时作业

更新时间:2023-08-07 04:2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一、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国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二、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经验认真地加以概括和提炼,使优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得以传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3、如何理解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一、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放松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之直接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以后,党即积极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同时,国家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限制农村的阶级分化和富农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推动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党在积极领导的同时又坚持了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是恰当的、有效的。

三、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在团结他们的同时,逐步地改造他们。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经过公私合营这一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采取和平的方法对资本家进行赎买,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同时,国家给予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他们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对于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一、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第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算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资本主义用了好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一百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算太漫长。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设想。

6、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4.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发展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0、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四有"公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培育"四有"公民,首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强有力"助推器"。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凝聚力量、激励人心。其次,公民道德建设可以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其三,道德建设的实质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要首先认识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其次明确并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

(三)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一定要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把握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把握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1、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12、我们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第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

第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会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第五、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齐世界意义。

第六、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

第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八、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第九、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机遇。

第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13、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维护祖国统一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方针

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针,历史经验证明:我国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任何一个民族,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分裂出去,只能成为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附庸,不可能取得民族解放,更不可能取得民族繁荣。分裂不但违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是违背了本民族的根本利益的。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贯主张全国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世纪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了团结、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法令和措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团结。另一方面,民族团结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完全平等的重要条件。各民族只有通过团结互助,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才能逐步宿小和消除民族之类间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等,使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后进民族逐步赶上先进民族,达到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平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最终圆满地解决民族问题。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要本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谁的问题就解决谁的问题。不能把什么问题都说成是民族问题,无限上纲,更不要乱扣"大汉族主义"或"地方民族主义"分子的帽子。

(3)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历史、现状和民族关系的具体特点,制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一的一项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早在建国前就提出了此项政策,并在解放区进行了成功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事,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或那种教的自由,也有从信这一宗教改信另一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无论公民信教与否,信何种教,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各宗教之间不论信徒多少,在政治上也一律平等,不存在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了信仰宗教自由与不信仰宗教自由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在贯彻执行宗教自由政策的过程中,在强调保障人们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强调保障人们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政权绝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能被用来禁止某种宗教,同时,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全面贯彻宗教政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争取、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首先是各种宗教职业人员,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2)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真正使它们成为党和政府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桥梁;

(3)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使他们成为我们党领导下,保证我国宗教组织按照正确方向活动的骨干力量;

(4)合理安排宗教活动的场所,为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5)必须善于具体分析各个民族和宗教的不同情况,善于体察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

(6)坚决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意味着要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反革命破坏活动,以及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宗教活动;

(7)在宗教对外交往方面,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决抵制外国宗教中一切敌对势力渗透的方针;

(8)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统一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

1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2014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治课平时作业。

首先,它来自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要求。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任何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价值和目标,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本领。

其次,它来自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不是一项单独的建设,而是贯通在其他各项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党的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应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执政本领来进行。

再次,它来自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执政者的执政能力,最直接地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改革和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而这项伟大工程是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pc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