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16课《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三则

更新时间:2023-09-11 1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三则

一、为何是“那”而不是“这”?——《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张善存

师: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中,创设了一个意象密集的美的境界。那么题目“听听那冷雨”中的“那”能否换成“这”?请说说你的阅读理解。

生1:不可以。因为本文创作于1974年的台湾,这时他已经离开大陆25年了,站在此岸此时,追忆彼岸彼时,自然要用“那”。21·世纪*教育网

师:你能联系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很有“知人论世”的味道,言之有理。

生2:这两个字字义有别:“那”是远指,“这”是近指。在文中作者用“那”指远隔海峡的那片遥远古老的大陆,既有地域的遥远,又含时间的遥远。“这”字无法涵盖双层含义。

师:从字义分析,很有眼光。你所谓“地域的遥远”指什么呢?“时间的遥远”又指什么?

生2:地域的遥远不仅表现在从台北联想到“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还有在美国丹佛山上的景象。“时间的遥远”有“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的听雨情景,更有宋代的文化景象,直追太初远古时代。21·cn·jy·com

师:二十多年前就算不得遥远了吧?那么,这两层意思还有不同的表述吗?

生3:还有回忆中“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以及“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师:时空的双重“遥远”意味着什么呢?

生3:应该是在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经历漫长的漂泊后的生命体验。 师:不错。人生有多长,“遥远”就有多远。那么文中作者就没有写“这”吗? 生4:写了。一开篇作者就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接着以丰富的叠词描摹出一幅台湾特有的三月雨景,春寒料峭中透露着忧郁。21*cnjy*com

师:典型的触景生情,既是点题之笔,又能唤醒读者缠绵的感觉,带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同学们读一读,能感觉出来吗?

生5:作者还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也是写“这”的。

师:嗯,但是读这几句话我们分明感觉到一种过渡的意味了,由“这”开始向“那”不

1

露痕迹地转换,然后由此进入“那”的丰富深沉、诗意磅礴的联想。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篇散文,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

师:作者的思绪就这样沿着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漶漫开来,以“那”指引,文中还有哪些直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品读一下“那”字句。

生1: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2: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生3: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生4: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 ……

师:——太丰富了!除了以“那冷雨”作意象反复强调,作者又用了许多“那”字句作牵引,串联起一幅幅瑰丽、诗意的景致,营造出动人心魄的听雨意境,传达出了怎样的情?

生:饱含忧伤、哀痛的浓浓乡愁,对大陆故土缠缠绵绵的怀念。

生:还有对古老文化执着的热爱,还有茫然无望的惆惆怅怅、凄凄迷迷的忧郁。 师:哦,你们学得真快,叠词都用上了。不错,作者的思绪驰骋古今,天马行空,但始终都被这些情愫之“神”牵引着,延伸着,舒展着。他又是怎样收住思绪的奔马回到眼前“这里”的呢?【出处:21教育名师】

生:“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说明已回到眼前。

生:“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自我补偿吧。”与开篇“四分之一的世纪”相应,又回到了自身。

师:是的,结尾部分作者从“听雨”的联想和想象中回到了眼前,由“那”回到了“这”。 放得开收得拢,才是大家手笔。“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作者最后用这三个短句来结束全篇,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的是梦碎难圆、此“梦”绵绵无绝期的心痛。

生2:表达的是年复一年梦回神游,既无法实现又挥之不去的“望乡”幽梦。 师:是啊,这就是“乡愁”的不同意味,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文化的乡愁才是更高层次的心理认同。

这里,余光中先生将一生的情愫修养全部融进了那时那地那景那情之中,“听听那冷雨”是“那人”把整个生命用耳朵听了出来,我们怎能不用心聆听?!

2

“灰美人”与“灰蝴蝶”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吴国林

读完《听听那冷雨》,我让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突出表现“冷”,但是“冷”是一种感觉,文章是通过什么来渲染这种“冷”的?2·1·c·n·j·y

生:通过色彩来渲染。 师:那文章的主色调是什么? 生:黑与白。

师:这是冷色调。请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生:“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师:还有一个介于黑与白之间的色调—— 生:那是灰。

师:对。文中有两个“灰”的意象很美,是哪两个?

生:一个是“灰美人”。——“‘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生:还有一个是“灰蝴蝶”。——“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师:“灰美人”是指什么? 生:“灰美人”是乌云。 (学生笑。)

师:你说得很对。作者生动形象地把“乌云”比喻为“灰美人”,一改往日人们对乌云那凶恶的形象,而是说成温柔的灰美人。

师:那“她冰冰的纤手”又指什么呀?

生:那是雨啊。雨打在瓦上,仿佛是在演奏音乐。

师:是啊,雨声多美:“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师:“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三组叠字传神地表达出雨水在瓦上发出的情态,掷地有声;以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词句表现雨的声响,让读者仿佛声犹在耳。

3

作者接着以“谁的千指百指”、“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这样形象化文字将乌云比作“温柔的灰美人”,黑灰色鳞鳞千瓣的瓦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无数的黑键啊灰键”,让人继续陶醉在雨的交响里。

优美的文字,丰富的联想营造出的一幅美丽、流动的画卷并流淌着浑如天籁的音乐,让读她的人思接千载,如临其境,精神为之震撼,心灵为之感动!

生:灰美人不但人美,而且演奏的音乐也美,老师分析得更美啊。 (学生又笑了。)

师:是啊,灰美人是美,那灰蝴蝶也美啊。 生:老师,灰蝴蝶是指瓦片。

师:是呀,刚才我们说了,雨声很美。其实只有打在瓦片上的雨声才是最美。 生:可惜灰蝴蝶飞走了。美好的雨声也听不到了。

师:灰美人是美好的,灰蝴蝶也是美好的。但是灰美人的纤手并不能抓住美丽的灰蝴蝶。这两个美好的东西只存于作者的记忆中了。作者在文中表现的雨声是“美”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冷”的,引发的感情却是“悲”的。文中处处表现出来的美,却时时引发人们的悲。美的东西为什么能引发人们悲的情感?

生:老师,美的东西早已不在眼前了,已经“飞”走了,于是“悲”从中而来。 师:可以这样理解。下面大家看一下PPT上的资料,来进一步理解“悲”与“美”的关系。

PPT1: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韩少功《我心归去,》

PPT2:美的最高形式是悲。——川端康成

师:可是,同学们,作者悲的是什么呢?大家在文能找到答案吗?

生:老师,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从中我们可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师:这位学生说得很好。同学们,在阅读《听听那冷雨》过程中,我们从感觉的“冷”,说到色彩的“灰”,再从景色的“美”,说到情感的“悲”,从虚到实,又从实到虚,完成

4

了一趟美的旅程。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表现的是思乡之愁,但是他却通过优美的文字,美丽的景色来表现这种乡愁。这样,文章写得越美,抒发内心的情感就越悲。这种悲是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祖国文化的思念。

二、以“诗”悟读诗化散文的“美感”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沈坤林王军

《听听那冷雨》是诗化散文,写得美,学生却往往找不到欣赏美的抓手。 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脉之后,课堂聚焦于文中“听雨”部分。

师:第5段说,“听雨,只要不是石惊天破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下面几段中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的?

生: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清脆可听。 生:王禹偁的瓦屋听雨很美。

生: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美感很强。 生:把雨比喻成温柔的灰美人,听雨好像听她弹琴??

师:刚才大家说到的,集中在6、7小节,这是写大陆听雨、岛上回味的感觉。老师在备课时把听雨的这种美感,改成了一首小诗。

投影: 大陆听雨 铿铿,铿铿 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远远,近近 轻轻重重轻轻 股股,股股 潺潺泻下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冰冰的纤手 拂弄 千指万指 按摩 古老的音乐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p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