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美乡镇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11-11 01: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规划

第一章 基础概况

1.1环境优美乡镇的内涵

环境优美乡镇,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镇级行政区域。

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工程方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本地区区位、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1.2?????概况

?????位于洞口县境中部偏南,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00.34平方公里,约占洞口县总面积4.32%,城区面积12.34平方公里,农村面积88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5个社区、537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32726户,总人口12.9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余人。?????1996年被评为全省“百强镇”,1997年首批进入全市小康镇,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的招商引资“十佳乡镇”和“文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连续8年被省市评为人口与计划生育“一类乡镇”,连续10年被县评为“文明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

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电话程控化,移动通讯基本全面普及。农村电视机拥有率达到99.9%,电冰箱、摩托车达到50%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实施,全镇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8%,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用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1.3?????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在改善环境、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城镇建设、旅游、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广大干部和群众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活动的开展,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这些都为?????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奋斗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2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努力做好制度保障。

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开放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的各项活动。

2.3奋斗目标

(一)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抓住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招商引资,使全镇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镇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现代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城镇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有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总体发展目标。

(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阶段目标

1. 近 期:2010-2015年(基本达标阶段);

在不断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使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有效改善,区域发展转入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轨道。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到201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m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2、远 期:2015-2020年(全面达标阶段)

不断完善和深化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成果,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的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基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社会高和谐化、管理高现代化的区域生态系统。

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镇统筹等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章 环境优美乡镇经济体系建设

3.1生态农业建设

(一)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养殖、粮油、蔬菜、畜禽、经济林等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规模。

2、林业生产发展快,成绩显著。全镇基本形成防护林、用才林、经济林,农业林网等构成的林业体系,全镇大力营造各种经济林,高仓、华南、平清等村栽培速生林近1000亩。

3、水利工程设施初具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非农业生产占用等现象的存在,人均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减少。又因土地重用轻养、土地污染、浪费,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耕地负荷加重,土地质量下降。

5、农业产业结构欠合理,生产效益低。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缓慢,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6、农业环保亟待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大,地膜回收率低;加上畜禽粪便几乎未经严格处理而自然堆放,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建设目标

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立并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完善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建设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和社会好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1、近期目标: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比较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显著提高,推广经济农业项目和优良品种,到2015年使?????农业基本达到无公害化,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80%,病虫害生物防治率达80%以上。抓好农业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设,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完善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开辟较多的新兴产业生长点和经济增长点,构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的生态农业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

2、远期目标:到2020年,农业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值稳步提高。建立起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产业群,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主要建设内容 1、生态农业产业优化

近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生态农业,培植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庭院饲养、沼气与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地联结成良性循环,促进再生能源利用。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外向度高,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

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竹木加工、肉食加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在专项资金的调拨、土地征用、规费征收、信贷服务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龙头企业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加入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的组织体系;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争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完善龙头企业的功能,发挥其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并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建立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

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扶持政策,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每年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副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绿色农产品比重

为了保证大综农产品的质量,要加快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验体系,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分类制定地方标准,提高绿色农产品比重,创建绿色品牌。在选种、种养、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建立健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指导、标准化检测和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基地认证、产品认证、质量检测(验)等手段,实施从环境、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无机类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的使用。

5、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把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名、特、优品种的繁育,推广蔬菜栽培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品质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新型农机具设备等。注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态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林木覆盖率,搞好现有林地维护,丰富物种多样性。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渠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村庄园林化。加快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城镇公路网。加快电信事业发展速度,提高电话普及率及通讯便利程度。

7、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养殖污染防治。开展以治理养殖业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快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化的利用步伐,推进沼气等生物工程的实施应用。加强水产养殖饵料、饲料投放的管理,控制渔业养殖污染。水产养殖要积极推广综合放养、立体养殖模式和绿色水产养殖技术,营造养殖水环境的良性食物链,最大限度减少养殖污染的发生。

(2)科学合理利用农药、化肥。以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少施化肥,控制使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和引导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的施用,尝试推广新型无公害生物农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积极运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积极

引进优质高效、抗病抗灾的新品种,推广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农业病虫害预警系统,完善病虫情报工作,作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预防与扑治相结合;大力普及科学安全用药知识,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高效农药,提倡科学施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宣传和指导,逐步降低农药和化肥施用次数和强度。

(3)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和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控制和消除农村“白色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利用途径,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避免随意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8、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培育高素质农科队伍

继续依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用全新的机制激励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生产第一线,办基地、搞示范。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尤其要加强生物工程,生态立体农业和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对现有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农科队伍,大力开展农业科普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事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3.2生态工业建设

(一)工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工业基本是初级发展水平,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经济产值低,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尚未形成真正的工业产业规模。

(二)生态工业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结合现有基础和资源特点,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力争用10年时间,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工业整体素

质,达到节能降耗无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使工业真正起到主导产业的作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带动全镇整体经济发展。

1、近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初步建立适应本镇工业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1--3个企业集团,3—5个骨干型生态企业。实现生态工业的良好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与资源利用率高、经济与环保效益好的工业企业。

2、远期目标:巩固提高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成果,基本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实施绿色管理,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目前农业基本处于自然生产状态,农产品加工是联结各业实现内部良性循环的主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向深层化转移,增效增值,还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的特点和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基础条件,适宜发展农产品、肉食、木材五大加工业。建设一批支柱产业的名牌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加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形成区域化种植、养殖、特色化生产、优质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2、循环型工业经济工程

?????生态经济的建设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农产品、食品、畜禽产品、木材等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商贸为纽带,构建生态产业链,从本地

实际出发,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建立区域内循环经济基本体系,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

3.3生态旅游业建设

(一)生态旅游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以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原则,到2015年,将旅游业作?????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抓,通过产业结构利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快重点和优势项目的点状开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精心规划设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2、远期目标:以“打造山水园林洲城”为思路,开发生态山水观光旅游,建设集绿色自然环境休闲、娱乐、度假、生态山水观光、人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主要建设内容

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掘?????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潜在优势与文化内涵,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推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

在全镇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建立生态观光农业,发展镇村旅游,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等“农家乐”、“度假村”,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在保护的基础上,以实现其生态防护与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

3.4生态型服务业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项目 主要包括良种培育、立体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2、市场创建和流通服务主要是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网络体系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环节,体现生产、流通环节畅通,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特点。

3、生活服务业的生态建设包括餐饮业,居民区商品批零服务业,垃圾回收服务和清洁能源技术服务等。

4、倡导生态农业基地与超市联盟,控制农产品的准入,推进农贸市场的超市化。

第四章 资源与环境保护建设

4.1建设目标

在规划期内,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促进农村开发新能源;配方施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使耕地质量有所提高;增加城镇绿化面积,进一步提高绿化标准,使区域总体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和污染控制并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把?????建成人文景观优美,自然景色秀丽,生态结构良好,布局规划合理的环境优美乡镇。

(一)近期目标

1、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生态林建设,同时,推进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的建设,基本达到农田林圃化、路渠林带化、村庄林场化、城镇公园化,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继续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供水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初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推进农村自来水的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工程。

3、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绿色化,同时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

4、废气达标率、污水、固废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和95%,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环境空气优于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地下水水质优良。

(二)远期目标

在目前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民生活富裕、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区。

4.2资源保护与开发

(一)水资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有三部分构成:过境水、地表径流、地下水。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较低。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偏高,由于灌溉渠道主要是水渠,渠道输水损失较大。降水分布不均、径流不稳定使水资源保证度差。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水资源保护与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用好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做到保护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农田整治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水、土、田、林、路综合整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保护与开发任务

(1)节水灌溉工程:根据区域水源条件和农业区划,需完善灌区沟渠配套,巩固提高水利工程效益,提高排涝标准。同时大力倡导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提高节水效益。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

7.1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规划作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纲要文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将规划中的具体建设内容、指标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和远景规划之中,并在通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人大审批通过,成为洞口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指导文件。然后根据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依法进行生态建设和管理。 2、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在贯彻执行现有地方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的地方产业政策、促进清洁生产、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的各项措施,抓紧清理和修订现有不完善或与生态建设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政策体系,保证规划的实施和促进生态建设。建立鼓励政策,对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优先发展的项目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根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办法的要求,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7.2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加

强各单位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建设的各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将生态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落实到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跟踪考核制,使规划切实得到实施。 3、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所有重大决策、工程项目都必须执行环评制度、项目预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部门会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汇总、上报,然后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 4、探索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7.3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专项资金,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要逐年有所增加,尤其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监

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要重点投入确保实施。

2、建立和完善投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进外资,不断加大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3、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集中用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7.4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开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信息网络。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引进人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

人才队伍,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同时,要注重留住人才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增强发展生态经济的后劲。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切实加大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解决好“要我建”还是“我要建”的思想观念问题,提高人们对?????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教育。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

按照“扩大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原则,加大力度迁移分散的小村,加强集聚,突出中心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心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区域内村庄分布格局,促使农村人口和生产力中心村聚集,努力形成梯度辐射、协作联动的村镇体系。加强农村建房的布局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限制公路沿线滥建房。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民住房,注重居住点周边环境、道路、河道的绿化和美化。

3、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示范建设的基本单元,加强生态村建设对环境优美乡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建设一批专业和特色的生态村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行政区划,解决目前村庄建设过于分散、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局面,同时为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生态村建设应与农村居住点改造相结合,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注重与当地农村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持农村特有的文化底蕴。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发展一定比例的农业生态示范点和生态户、生态家园。积极发展生态型村庄,在农村逐步发展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大力发展自身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建筑,即建筑物地下设置以净化为主要目的的沼气净化池,屋顶设太阳能利用装置。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农村规划指导,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做好农村“五改一化二处置”(改水、改厕、改路、改电、改善镇村集镇居住条件、集镇绿化、处置生活污水和处置生活垃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改造村庄环境:保障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建立村一级保洁队,落实长效管理;加强河道整治及对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与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

卫生面貌,村域内所有的水面,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切实加强旧村庄整治和新村规划建设工作,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

5、大力推进文明殡葬

大力推进文明殡葬,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和骨灰存放设施的建设步伐,做到农村墓区生态化,经营公墓园林化,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公墓时,选址既要符合土地管理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规定,避开道路、风景区、居民区周围,又要方便群众拜祭。要大力推行生态墓园,以绿色环保为建设理念,建立生态墓园,留后人一片绿色。

5.2基础设施建设

1、市政基础设施

积极新建、完善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抓好农村饮用水供给,依托道路网铺设供水管道,争取实现全范围供应自来水。

建设标准化城镇公厕,改造旧式的旱厕,逐步建设生态型厕所。公厕布点符合部颁标准,在乡镇街道间距不大于500米。建有与人口相适应的公共厕所,消灭露天粪坑。计划新建水冲式厕所5座。

2、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整个城镇在规划期内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完善城镇排污管网,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的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

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城区内的污水。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在其他人口规模小、居住点分散的居民点,积极推行地埋式污水净化池、湿地生态化处理系统等多种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3、道路交通设施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重点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设。加快对现有对外公路的改造,提高道路等级。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逐步提高公路等级和路面硬化,扩大公路覆盖面,提高交通便捷度。

4、其它基础设施

优化城镇文化、教育资源布局,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覆盖城镇的文化教育机构网络。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形成依托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和网络,涵盖科技文化等多种内容的教育培训体系。着重加强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培训。

进一步做好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力等进村近户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加速农村城镇电网改造,提高输变电能力,缓解用电高峰电力紧张的矛盾。

第六章 生态文化建设

6.1建设目标

生态文化目的在于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竞争与共生、开发与补偿间的生态关系,创建民风素朴、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城镇生态文明。

6.2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1、体制文化建设

体制文化的落后体现在环境与资源的成本没有纳入经济核算中,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未充分实现,为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建设政府绿色政务。

(1)建立绿色政府

由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镇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协调、检查、考核。开展绿色机关政府建设,推行绿色办公,提高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政府形象。

(2)完善生态决策机制

推行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决策行动试行听证会制度。

(3)加强生态文化的法规建设

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规定的目标不能以人事变动而改变,保证规划的连续性,生态建设规划是各部门规划的导向性文件。

(4)建立社会舆论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 2、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可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制定创建规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以人为本,邻里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社区生态文化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公众参与社区生态管理,倡导节能、节水、生活俭朴、环境良好。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

3、村落生态文化建设

为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各项素质,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村落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村落文化带头人,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全方位推进农村文化阵地。

4、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报刊媒体和“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广泛开展群众生态教育;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绿色学校。

大力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和培育文化传媒业,拓展演出业,发展展览业和娱乐业。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建了一批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科技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p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