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知能演练强化闯关:第十五单元第30讲

更新时间:2023-04-25 20:43: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花一叶

1.(2013·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测试)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解析:选C。通过分析材料,可以理解到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忠”并不是对君主,而是号召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强调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民族主义精神。据此本题选C 项。

2.(2013·湖南新田一中高三检测)梁启超提出“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主张“革命者乃神圣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两人都主张()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

C.民主政治D.三权分立

解析:选C。梁启超、孙中山都属于资产阶级派别,共同点是主张实行民主政治;不同点是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三权分立材料无从体现。

3.(2013·茂名模拟)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材料中“孙先生的这些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核定地价,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地权,限制资本家的剥削

C.平均地权,土地归人民所有

D.平均地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析:选B。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来限制地主与资本家的剥削,以达到“养民”的目的。

4.(2013·中山模拟)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解析:选D。材料中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认为城市是敌人统治中心,也是革命的中心,反映了他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本题选D项。

5.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中共活用“马列主义”应是指中共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体现的

1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是城市武装暴动,没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6.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最好模式

解析:选C。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关系来扩大生产,实践证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故B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有积极作用,到后来逐渐僵化,故A不正确;1985年中国还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故D不正确。

7.(2013·绍兴模拟)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2:“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

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材料3:“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4:“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材料1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与材料1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你认为造成材料3所述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4归纳,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变化?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材料中“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说明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使得国家富强,“试观日本一国,……仿效西方亦后于我”说明日本变法之后走上富强之路。第(2)问要在上一问的基础上回答,从材料1的变法主张到材料2中“革命为唯一法门”“实行共和”分析。第(3)问,可以从材料3中的“1924年1月”这一时间阶段的政治、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4,选准“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形势回答。

答案:(1)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方法上从主张改良变为主张革命;目的上从维护清政府统治变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2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4)思想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政治上改组国民党并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方针政策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1.(2013·泉州高三质检)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三民主义。从题干中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为民生主义。

2.(2013·佛山质检)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遗嘱”“积四十年之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可知此时孙中山已认识到联合俄国、中共及发动民众的重要性。因此其核心主张应是C项。

3.(2013·东莞模拟)某论文把宋明理学的产生、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学、三民主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内容作为重要依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思想文化变革促进经济繁荣

B.不同特色文化的交融发展

C.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D.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思想

解析:选B。材料中所列的都是一些思想,并且体现了东西方思想的交融,而并没有反映经济和科技,故排除A、C。宋明理学的产生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故排除D。4.(2013·安徽师大附中高三质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选A。本题考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贡献。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到1927年,该阶段毛泽东主要理论贡献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A正确。B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贡献,C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贡献,D属于解放战争时期。

5.(2013·宁德质检)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3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叶

解析:选D。两次讲话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第一次讲话推动实施改革开放,第二次讲话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6.长株潭一体化的设想已有多年,解放后不久就有人提议建立“毛泽东城”,改革开放后积极推行一体化建设,倡导“融城”,“十七大”后,最终被国家确立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理念突出体现了()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的发展观

解析:选D。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来看明显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故选D。7.(2013·梅州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一九三○年四月二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1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2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历史地位结合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史实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所述的“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来回答。

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

4一叶一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ob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