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哲理重点第一章(1)

更新时间:2024-04-07 08: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世界的统一性

4、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9、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无限性和绝对性 B.有限性和特殊性 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3、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1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17、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

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18、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2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 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2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22、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2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

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 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27、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2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29、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31、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36、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37、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 3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3

3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40、下列哪一种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 A.吾心即是宇宙 B.相反相成

C.一日行窃,终生是贼 D.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 41、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42、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主观反映 43、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体现了(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D.事物都是对立面统—的观点 4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命( )题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C.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 )

A.客观唯心主义 B.近代的唯心主义 C.二现代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

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 )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 )

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 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9、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因 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 C.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 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10、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 D.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 1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 ) 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1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岐 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14、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冒险主义 D.激变论 16、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

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C.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7、下列选项中,从一定角度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 A.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能创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1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

5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运筹帷惺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21、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2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23、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25、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6、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7、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 28、辩证的否定是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29、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30、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3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6

32、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 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 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33、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34、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三、判断题

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6、度即关节点。 4、辩证的否定是全盘否定。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6、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7、“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的规律性。

9、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11、“扬弃”是指全盘抛弃

1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13、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14、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 15、联系是指事物直接与世界万物相联系。

1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7、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

18、 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19、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0、哲学就是世界观 四、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2、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什么?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7

5、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7、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8、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9、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10、简述意识的本质。

11、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12、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 简述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五、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

8

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险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育断口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5、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生,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9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1]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己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 、运用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原理,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第一,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质对旧质的克服,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中没有的、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必然表现出曲折性;在开始时,是旧事物力量强大,新事物力量弱小,它们的斗争必须是曲折的过程,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新事物本身有弱点、缺点,甚至犯错误,它的成长、完善也是曲折的过程。

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事物的前进性运动中,必须造成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表现了真正的发展,是发展的决定环节,因此,它是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落后的,丧失存在必然性的,它是没有前途和日趋没落、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1)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2)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3)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4)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存在的弱点和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10

第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又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的论断告诉我们:一,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它的产生和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二,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开始时力量弱小,又存在某些缺陷,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出现挫折复辟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局部、暂时的复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总的趋势。 三,广大人民在曲折中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前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7、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1

第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又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的论断告诉我们:一,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它的产生和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二,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开始时力量弱小,又存在某些缺陷,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出现挫折复辟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局部、暂时的复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总的趋势。 三,广大人民在曲折中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前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7、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oa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