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邮驿机构

更新时间:2023-11-05 03:54: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秦汉邮驿机构

摘 要:秦汉时期,邮驿制度发展已相当完善。在邮驿机构方面,已有邮、传、亭、驿、置等种类,这些种类使邮驿机构的设置走向发展和完善。另外邮、传、亭、驿、置在设置上还存在着职能、间隔距离、传书方式、规模等方面的差别。

关键词:秦汉;邮驿机构;种类;差别

中国的邮驿制度由来已久,邮驿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完善。中国的邮驿出现于何时,尚未有确证。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西周时期。西周时,邮驿制度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邮驿机构方面,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①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主要交通道路上设置传等邮驿机构,一般隔三十里设一馆驿。至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已相当完备,邮亭驿站星罗棋布,邮驿机构的种类有邮、传、亭、驿、置等。

一、秦汉邮驿机构的种类

秦汉时期的邮驿机构,其具体种类有邮、传、亭、驿、置。在两汉时期,邮驿、邮亭、邮传、亭驿、驿传等复合词在史籍文献中出现不少,在此文中简要论述一下几种邮驿机构的情况。

(一)关于“邮”

“邮”字正式而大量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的事。这时的“邮”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民间“邮政”的邮,而是仅仅作为边防上专门传送书信的机构。秦朝时,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称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邮驿系统的专有名词。秦汉时期有不少地名以“邮”命名,如杜邮②、邛邮③等,又云梦秦简《语书》讲到秦始皇时南郡守腾发布文书,除“以次传”之外,还“别书江陵布,以邮行”④,由此可见,秦朝时期邮确实为传递文书的机构。

两汉时期,邮驿机构中的“邮”的称谓更多了。这在《史记》、《汉书》的列传中常能见到,可见邮的设置是很普遍的,除上文所提的“杜邮”、“邛邮”外,在《汉书·京房传》中说,建始二年二月,京房“去新丰,因邮上封事”,颜师古注:“邮,行书舍也,若今传送文书矣。”⑤此外,《史记·留侯世家·索隐》引《汉旧仪》说:“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⑥由此可见,“邮”已经成为汉时交通线上的一个特定邮驿机构种类,并有专门从事传递文书信息的“邮人”制度,已成为汉朝邮驿制度的一个定制。

此外,秦汉时期的邮也可供旅者住宿,《汉书·黄霸传》云:“吏出不敢舍邮亭”⑦,黄霸绳下较严,为防止属吏去骚扰邮亭,故发布此禁令。连云港尹湾出土的汉简,其中的墓主师饶的《日记》,曾提到师饶于元延二年九月丙寅“宿山邮”之事。作为东海郡的功曹

①②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7. 转引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和邮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65. ③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37. ④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6. ⑤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75. ⑥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238. ⑦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28.

第1页

史的师饶,每月之中经常外出,住宿的处所有亭或传舍等,邮也在其中。

在史籍文献中不仅见到邮,而且还常见“邮亭”一词。《汉书·薛宣传》:“桥梁邮亭不修,宣心知惠不能”①,另《汉书·赵充国传》中有“其间邮亭多败坏者??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②可见,“邮亭”连称在两汉时期的邮驿系统称谓中是常见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两汉时期设置与管理方面的原因,某些邮驿机构设置往往相邻或重叠于一处,故而出现“邮亭”连称这种状况,后面还有驿传、驿置、传置等,和这种情况相同。

(二)关于“亭”

秦商鞅变法或稍后,在乡官行政制度普遍确立之时,为防奸止盗,就开始设置地方治安亭了。治安亭普设于乡里,当为秦之首创。

但是,亭的功能除了防奸止盗之外,还有邮驿方面的。兼有邮驿功能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线,故这些亭多是官吏及行旅停留之所。

《史记·白起列传》载“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引剑自刎。”③这个“杜邮”,《水经注·渭水》作“杜邮亭”,而且其方位在咸阳“磁石门西”外,可见《白起列传》所说的“杜邮”,就是《水经注》所说的“杜邮亭”。这个“杜邮亭”恰恰设置于咸阳城西门外十里的地方。这一事实,说明在秦时就在城外的乡村设置了“亭”的机构,而且是设置在驿路旁,其距离是十里设一亭。亭名带上一个“邮”字,正反映秦时的“亭”也附带有邮传的性质。

汉代的“亭”同秦代一样,也兼有“邮传”的性质。《汉旧仪》提到“十里一亭”、“五里一邮”的事,说明“亭”与“邮”有明显的关系。《汉书·平帝纪》云:“宗师得因邮亭书言,宗伯请以闻。”颜师古注曰:“邮行书舍,言为书付邮亭。”④《汉书·黄霸传》谓霸“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⑤这里“邮亭”连称,则亭的邮传性质更明。《汉书·召信臣传》说信臣“躬耕劝农,出入阡陌,止宿离乡亭”,颜师古注曰:“言休息之时,皆在野次。”⑥

这反映出设于乡村之亭,在正常情况下,本是官吏休息之所。西汉如此,东汉与西汉同。《后汉书·刘宠传》说宠“当出京时,欲息亭舍。”⑦这一切,都说明亭设置于驿道之旁,是官吏往来与行旅停留止宿之所,具有邮传的性质。故应劭《风俗通》曰:“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⑧

周代即设有军事类亭,后设在诸侯国的边境上,类似于后世的边防暸望哨所。《国语·周语》谓周“疆有寓望”。应劭以汉亭释寓望,这是对的。王毓铨先生认为亭之设置起源于边境之亭。“寓望”之制,至少可以说到战国时便发展为普设于边境的边防亭。秦汉时期,这种“亭”在边境地区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机构。在边境军事体系中,传递军情军报的“亭”与各种防御工事等军事设施具有相同的地位。对于全国的总体防御机构来说,以“亭”结成的军事通信系统在所谓“亭障”、“亭徼”这种边境地区的邮驿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所起的作用也无法低估。相对于内地的亭而言,这种边境地区的亭多是用于传递军情信息,而不是用于官吏往来与旅行停留止宿之所,军事性质更为明显。 (三)关于“传”

“传”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屡见于史籍。战国时期秦国有“广成传舍”(《史记·蔺相如列传》),舍以传名,故“传”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名称,在秦代就已存在。汉承秦制。

①②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48.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19. ③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65. ④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3. ⑤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28. ⑥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32. ⑦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1019. ⑧

[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04.

第2页

《汉书·魏相传》说,魏相任茂陵令,“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魏)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颜师古注:“传谓县之传舍。”①

孙毓棠先生说,“政府在各县县城设有传舍,等于官家的旅馆,供作客吏旅行宿息的处所。政府的大员或行部的刺史到了县城,照例住在传舍,县令长则到传舍来谒见。”②日本学者大庭脩也认为,“传舍就是为了公用旅行而设于县城的住宿设施。”③秦汉时可知有“高阳传舍”(《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六传舍”(《史记·外戚世家》)、“平阳传舍”(《汉书·霍光传》)、“上党传舍”(《后汉书·鲍永传》)等。

从现有资料看,“传舍”是交通干道上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设置的交通通信机构。《汉书·龚胜传》中说汉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征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诏令:“行道舍传舍,县次具酒肉,食从者及马。”④《汉书·霍光传》中载刘贺入长安,“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⑤都说明这一事实。可见“传舍”在邮驿机构的设置中规格与档次比邮亭要高。

由此可见,“传”在秦汉时期的设置主要为“传舍”,主要用于表示一种国家招待所的性质,但传也是备有传车、马匹的大邮站,简言之即是替换车马之所。秦汉时期多见乘传传送文书、政令的记载。如《汉书·王莽传》谓始建国二年,“羲和置酒士,郡一人,乘

传督酒利。”《汉书·食货志下》中说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乘传求利,交错天下。”⑦

等等。《汉书·高帝纪下》师古注曰:“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⑧可见传以车为传递工具,并分种类等级,有一马驾车、二马驾车、四马至六、七马驾车不等,以此显示乘传者的身份与地位不同,再者也表示所传文书的轻重缓急不同。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汉武帝以后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快递,即驿。驿加上传,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这两个词在两汉的史书中是常见的。 (四)关于“驿”

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劳役人员墓地出土瓦文有“平阳驿”字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或许秦时已出现“驿”这种邮驿机构种类,但在秦时史籍中未见到这个种类,我们对其中的具体细节尚缺乏了解,但是两汉时期出现不少。西汉时期在继承以前的传车制度的基础上采用了逐渐盛行的驿骑制度,如《史记·郑当时列传》谓文帝时,郑庄“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⑨。东汉时期驿骑制度在内地已经相当普遍,如《后汉书·光武十王·东海恭王强传》载明帝永平元年因强病,“令太医乘驿视疾”⑩。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驿”同“传”一样是传递信息的机构种类,并且在邮驿系统的传书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驿应该比传快和方便。乘驿更适用于紧急重要的信息传递或奏事。史籍文献中虽不见正式的驿名,但是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与整理,在汉简中就发现有驿名,如居延汉简中就有明确的驿名:“橐他胶南驿建平元年八月驿马阅具薄 502.7”11

①②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64.

孙毓棠.汉代的交通[J].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七卷第二期.转引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58. ③

[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06. 转引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共中共 党校出版社,1990. 458. ④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49. ⑤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05. ⑥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01. ⑦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28. ⑧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0. ⑨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40. ⑩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928. 11

谢桂华;李均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转引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0. 460.

第3页

《说文·马部》曰:“驿,置骑也。”段玉裁注:“言骑,以别于车也。驲为传车,驿为

置骑,二字之别也。”可见驿是用乘马来传递文书信息。驿的名称虽在秦时已有,但其普遍出现是在两汉时期。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汉武帝稍后,主要是替换马匹的邮驿机构。最初,“传”与“驿”是分置的。《汉书·高帝纪》云田横“惧,乘传诣洛阳。”颜师古注:“传者,若今之驿。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驿骑。”②后因传车也需用马匹,为了管理方便,“传”与“驿”合并为一处,故驿、传常连称。

(五)关于“置”

置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汉朝初期,邮驿机构的一个常见种类曰“置”。东汉人应劭写

的《风俗通》说“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置之也。”认为“改邮为置”在西汉初期,并不是很准确。因为从史书或敦煌汉简、尹湾汉简以及地下发掘材料,都证实西汉时并未改邮为置,而是邮、置并存。“置者,度其远近置之也”,可见是根据测量出来的远近来设置办公机构。置,实际上是和邮亭一样,在汉代是负责传送文书或供行旅休息的机构。敦煌曾发掘出西汉时悬泉置遗址。当时置都有名称,悬泉置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汉简中尚见有第三置者,第三也是置的名称。尹湾墓主师饶的《日记》中,记载着他于元延二年的十月辛卯立冬日,曾“宿博望置”。此置应该在东海郡之内,同时由此可知西汉时无论边境或内地都有置的设立。

此外,传、驿、置三者可以合为一处,出现了“驿、置一也”、“传、置一也”之说。《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④ “传、置一也”之说可见于《史记·孝文本纪》注:“乐产亦云:‘传、置一也。’言乘传者,以传次受名,乘置者以马取匹。??如淳云:‘律:四马高足为传置,四马中足为驰置,下足为乘置,一马二马为轺置,如置急者,乘一马曰乘也’。”⑤驿又称置,如《史记·孝文本纪》二年十二月,文帝令“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其注引《广雅》云:“置,驿也。”⑥《汉书·西域传(下)》:边郡有事,“因骑置以闻”,师古注:“骑置,即今之驿驰。”⑦可见驿也可称置。置又可称传,《汉书·高帝纪(下)》五年条注云:“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急者乘一乘传。”⑧将其与《史记·孝文本纪》注进行对比可知,传置与置传、驰置与驰传、乘置与乘传、轺置与轺传,可互为一谈,其指相同。“传”也可称“置”,“置”也可称“传”,“传”、“置”为一。前文中已谈到传、驿可以合并为一处,可见传、驿、置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传、驿、置其实质都是指备有传车、驿马的大邮站而已。

(六)关于“厩置”

“厩置”的设置在秦汉时是作为传、驿的附属机构出现,但是其在邮驿机构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关系到传车、驿马的使用问题,故在此给予详述。

厩,本意“马棚”,又泛指牲口棚,凡饲养马牛牲口的地方皆可称厩。秦汉之时,中央政府就设置了很多官厩。置指县级邮站,故在置饲养马、牛牲畜的地方就称“厩置”。《汉

旧仪》“补遗”曰:“赦令下,??郡国各分遣使传厩车马,行属县,解囚徒。”《汉书·朱买臣传》中说朱买臣为会稽太守,长安厩吏乘驰马来迎。说明厩置也有车马备行。厩置的设置在秦时就有,至汉承之。《晋书·刑法志》引《魏新律序》曰:“秦世旧有厩置、乘传、

①②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496.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9-50. ③

[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07. ④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1. ⑤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7. ⑥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7. ⑦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33. ⑧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9. ⑨

[清]孙星衍等著周天游校.汉官六种之汉旧仪[M].http://www.bbs4.xilu.com/cgi-bin/bbs/view.2007年6月7日访问.

第4页

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①《史记·田儋传》云横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

尸乡厩置。”由此可知,厩置即邮站饲养马、牛、牲畜之所。饲养马匹就是为传车、驿骑提供方便,为信息的有效传达服务。秦汉之时邮书传递需用马的邮驿机构只有传、驿。可见,传、驿皆有厩置。

由以上这些分析可知,邮、亭、传、驿、置,都是秦汉时期设置于交通线上传递信息的机构种类。厩置也是秦汉邮驿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邮、传、亭、驿有没有差别呢?差别也是有的。下面来谈谈邮、传、亭、驿的差别何在。

二、秦汉邮驿机构的差别

邮、传、亭、驿作为秦汉邮驿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存在着差别的。这里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几个邮驿机构种类之间的差别。

(一)职能不同

邮、传、驿三者主要是邮驿性质的机构。从上述关于邮、传、驿三者的分析介绍中可知,邮、传、驿均为设在交通要道上传递信息的机构。

亭则与邮、传、驿三者不同,不仅具有邮驿机构方面的职能还具有行政机构方面的职能。

亭在行政方面的职能主要是追捕盗贼,维持治安。如《后汉书·百官志五》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本注曰:亭长,主求捕盗贼。”③说明汉时的亭长主要职责为防止和追捕盗贼。刘昭补注引《汉官仪》说:“亭长课巡徼。??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④从这段文字看出,亭长的职责之一是巡逻各地,以防止和追捕盗贼,以维持社会治安。秦时“亭”的职权范围,同汉一样,除邮传外,主要是追捕盗贼,维持治安。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涉及亭的“校长”“求盗”,有向县级机构报告案情的责任,有发现被盗赃物时立即拘捕盗者及追收赃物的责任,还有当“盗贼”逃亡时去追捕“盗贼”的责任。如治狱案例简文云:“市南街求盗才(在)某里曰甲,缚诣男子丙及马一匹,??告曰:丙盗此马、衣,今日见亭者,而捕来诣。”⑤又治狱案例简文云:“某亭校长甲,求盗才(在)某里曰乙、丙,缚诣男子丁,斩首一具,弩二矢廿,告曰:??自昼甲将乙等徼循到某山,见丁与此首人而捕之。”⑥

(二)间隔距离和传书方式不同

邮、传、亭、驿四者在交通线上设置的距离不同。由前文所述可知,“邮”是每五里设一个;“亭”是每十里设置一个;而“驿”则是每三十里一置;至于“传”,史籍中虽无正面记载其设置距离者,推测大约也是每三十里设一“传”。《史记·田儋列传》谓田横“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遂自刎。”《集解》引臣瓒曰:“厩置,置马以传驿也。”⑦这里的“未至三十里”言距洛阳三十里处。据此,知厩置之所在,即传置之所在,也是三十里设一驿的驿站。

由于邮、传、亭、驿四者在交通线上设置的距离不同,导致四者的传书方式不同。 邮、亭是以步行传递为主,设置相当普遍。史籍中有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说法。由于邮亭在数量上超过了传舍和驿置,所以利用邮亭传递普通文书是很方便的。汉简中常有“以邮行”、“以亭行”的记载。如:甲渠候官以邮行(137”9)、肩水候官以邮行(53” 18)、居延都尉府以邮行(81”88)、甲渠障候以亭行(33”28)、甲渠候官以亭行(279”

①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24.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96. ③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43. ④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43. ⑤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53. ⑥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55. ⑦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96.

第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oa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