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 辨析与简答

更新时间:2024-04-16 0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2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 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4 简述两种信号系统

5 为什么一心不能二用?在什么条件下一心又可以二用? 6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有什么不同 7 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8为什么说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力注意都需要? 9 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0 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1什么是感觉的适应现象?请举例说明? 12 感觉与知觉的不关系

13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4试述遗忘规律及影响遗忘规律的因素 15 试述再认和重现的关系

16 遗忘有何规律?为防止不应有的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7 什么是表象?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联系? 1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9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20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为什么说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23为什么说“知之深,爱之切” 24 情绪情感有何区别联系? 25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26 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27 什么是挫折?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28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联系? 29 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30 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有哪些? 31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32 联系实际说明学生的阅读技能或数学演算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33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34 简述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35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联系

36 试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37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联系是什么啊? 38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39 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及作用? 40 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 41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如何?

42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谈谈“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43 儿童智力的特点? 44 儿童能力的培养?

45 需要的分类?

46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47 简述动机的功能?

48 简述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49 教书教育的实质?

50简述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51 简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是如何指导和配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52 简述教育学独立性太阶段的主要特征? 53 简述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54 试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几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55 试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56 是比较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

57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58 试述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教育?

59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谈谈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个问题的认识? 60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1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62 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63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4 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65 简要评述“教育万能论”?

66 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67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8 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9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70 简述智育的基本任务?

71 美育实施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2 简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73 试比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74 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特征?

75 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76 简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77 试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实际来说明

其中的一个观点

78 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9简述我国德育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方法?

80 为什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

以行、持之以恒”?

81 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82 惩罚学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83 试比较活动课程与专业课程?

84 与以往课程相比,研究型课程有哪些突破?

85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重大的转变?

86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观念方面有哪些重大转变? 87 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88 简述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89教材的编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90 世界课程改革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91 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92 简述现代教学的价值观? 93教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94 教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95 试评述我国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96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引起学生求知欲额方法有哪些? 97 谈谈你对“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的理解? 98 是比较接受式教学模式与发现式教学模式? 99 对班级授课制度如何评价?

100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

程?

101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贯彻这一原

则?

10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103 教学原则有哪些?

104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起什么作用? 105 教师应具有哪些基本的专业素质? 106 语言表达能力由哪些具体要求? 107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08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 109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经历了那些基本阶段? 110 教师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111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哪些条件?

112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那些转变? 113 我国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14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15 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有哪几种情况。

116 提出学生申诉需要符合的条件? 117 班主任如何处理班级学生冲突?

118 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119 班集体形成经历了那些基本阶段?

120 班主任应具备怎样的工作作风才能民主的管理班级? 121 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22 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23 以“我们的理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124 简述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价值?

125 试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应如何对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 126 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27 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并作简要评述? 128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29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意义? 130 简述“罗森塔尔效应”及其教育启示? 131 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和性格特征进行教育? 132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33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34 什么是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35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的异同,并对他们分析并简要评述。

136 简述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 137 简述能够主意的学习观。

138 试述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人本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 139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并阐述其实践意义。 140 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41 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42 有人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143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44 简述心理健康的三原则

145 谈谈对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认识 146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

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其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其次,意志过程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首先,意志行动总伴随着情感,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也可以影响情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总之,认识情感意志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2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 第一,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学好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 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 (2) 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

(3) 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3 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得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既不能脱离人脑这个自然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基础。否则,人的心里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具体地说:

(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指大脑)的高级反映形式 (2)人的心理意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 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4 简述两种信号系统

答 用具体事务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他,只能对现实直接反映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脑高级活动的重要特征,他可以间接而概括的反映现实,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人的两个信号系统总是协同活动的。第二信号系统总是以第一信号系统未基础,第一信号系统右手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通过这两个信号系统密切联系、协同的活动、才得是实现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第二章

5 为什么一心不能二用?在什么条件下一心又可以二用?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而不能注意所有的食物。所以从注意的特点看,一心不能二用。 一心二用是指事物的分配。实现主义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活动时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中活动之间已经成了动作系统。在进行多种活动时,如果具备了以上其中一条,就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6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有什么不同 答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是不同的。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的主动地把这一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的为另一种活动所取代,时注意的积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儿不自觉的转移到与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7 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答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客观条件)

(2) 人的主体状态(主观条件)

8为什么说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力注意都需要?

答 无意注意和有力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和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做不好工作。 9 简述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 (1) 明确目的、任务(2) 组织有关活动(3)激发间接兴趣(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10 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答 (!)与原来主义的紧张程度有关(2)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3)

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4)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第三章 感觉与直觉

11什么是感觉的适应现象?请举例说明?

答 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只是嗅觉的适应现象。棉大衣穿在身上时间长了不觉其重是触压觉得适应。 12 感觉与知觉的不关系

答 感觉和直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统称感知。感觉和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区别:

(1)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

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3) 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的结果,而知觉比较复杂 共同点:都是人脑地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3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的观察力可以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

培养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叫识字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了解观察能力高低平的几条标准 (3)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4)观察之前要学习有关的观察对象的理论知识 (5)学生药学会观察的方法

(6)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

第四章 记忆

14试述遗忘规律及影响遗忘规律的因素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 步缓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影像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学习的程度(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3)识记材料的性质(4)识记材料的数量(5)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6)齐家尼克效应,即回忆未完成的工作比回忆已完成的工作更容易

15 试述再认和重现的关系

答 再认和重现是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和形式,他们之间没与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都能重现。一般来说人们的再认记忆比重现记忆要好。

16 遗忘有何规律?为防止不应有的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有效合理的复习做到: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常识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4)多样化复习 17 什么是表象?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联系?

答 (1)定义: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叫做表象

(2)表象和感觉知觉一样具有直观形象性,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

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小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表象没有感知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表象往往反映同一事物和不同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并不是某

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他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经过信息加工残生的综合形象,比感知觉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1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总的来说,有些问题解决的因素多种多样,各个因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综合的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

19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答(1)新颖新(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3)创造性想象的参与(4)灵感状态 20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答 语言和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第一 从思维的特点看,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语言不

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第二 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看,思维以语言作为客观刺激物,而语言也离不开思

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和发展。

第三 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

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 第四 从思维的个性发展历史看,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好似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2)区别:第一 从本质特征看,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第二 从生理机制看,

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器官主要是眼耳鼻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 第三 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语言同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期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思维同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期间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第四 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 第五 从思维和语言的规律性质来看,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而思维规则则有全人类性。

2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积极性。 第二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第三 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第四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第五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六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七 要是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思维品质

第六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22 为什么说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的能动的确定目的,选择相应的行为和步骤,发动或制止行为;

说他是不自由的,是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碰壁。 所以,我们说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绝对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23为什么说“知之深,爱之切”

答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客观现实只有当他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这就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情绪体验也相应的发生深刻的变化 24 情绪情感有何区别联系?

答 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是属于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系着的两个概念

(1)区别:第一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第二 就个人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第三 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第四 情绪表现的外显性与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2)联系:第一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第二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这表现在:情感

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情境下情绪的表现形式;而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25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第一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 第二 意识对认识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第一 情感既可以成为人们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人们意志行动的阻力。 第二 意志对情感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6 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答 (1) 类型:双趋斗争 双避斗争 趋避斗争 多重趋避 (2)联系实际,正确提出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要正确指出属于那种动机斗争,针

对不同的动机斗争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27 什么是挫折?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答(1)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以致需要不能得

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可以磨练人,为人的发展、完善提供契机,但是有时也会扰乱人的身心平衡,降低人的调适能力,使人产生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 (2)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及应付力,要做到: 第一 是学生动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对挫折具有心理准备 第二 引导学生辩证达观的看待挫折 第三 教给学生一些应付挫折的方法

第七章 言语与技巧

28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联系? 答 (1)区别:

第一 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而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

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第二 语言是社会现象,而言语是心理现象

第三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联系:

第一 语言离不开言语

第二 言语也离不能离开语言 29 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 根据加里培林的理论,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 活动定向阶段

第二 物质活动或者是物质化活动阶段 第三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第四 无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第五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0 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有哪些? 答 第一 明确联系目标

第二 联系的速度和准确性 第三 联系时间的分配 第四 联系方式 第五 反馈

第六 运用迁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 31 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答 动作技能的形成有三个过程: 第一 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第二动作的联系阶段

第三 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32 联系实际说明学生的阅读技能或数学演算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答 学生的阅读技能是在大量的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的数学演算技能主要是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而形成的 第八章 人格

33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答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一个整体,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着。在个体成熟后,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一个

平衡的动力系统:本我传达着基本的需要,自我压抑着冲动的本我,直到找到了满足这些需要的实现方法,而超我则负责确定自我所找到的解决方法是否被道德所接受,这三种之间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如果这种关系难以维持或者遭到破坏,个体就到产生焦虑或者导致人格异常 34 简述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 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对性格的形成有影响,在性格中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社。 会实践

(1) 遗传的有限作用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4) 社会实践队性格形成的作用 35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联系 答 (1)区别:

第一 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第三 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性格表现的范围

广阔,几乎囊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第四 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2)联系:

第一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 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

第三 相同的气质类型可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也可形成相同的性格。 36 试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起童年因素 (5)自然物理因素

第九章

37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联系是什么啊?

答 (1)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有效掌握知识和顺

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里条件,又称不同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有机结合时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保证。一般能力

约是发展,就越能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特殊能力的暗战也促进了一般能力的发展。

38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答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十分紧密的 (1)联系: 没有知识智力根本不能得到发展

(2)区别:第一 表现在发展速度差异方面。 只是发展速度较快,智力的发展一般

则比较缓慢

第二 表现为发展的不同步 39 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及作用?

答(1) 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

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许多方面的作用

(2)环境教育与智力开发 第一 营养与智力发展 第二 家庭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第三

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

(3) 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智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

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相关

(4)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第一 能力的发展总是与个性积极性,即与学习和工作

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相联系 第二 能力必须与勤奋相联系 第三能力发展必须与严格要求自己想联系 第四人的智力增长与性格的意志特征好胜心独立性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以及挑战性相联系

40 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 答 (1)区别:

第一 能力使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知识

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对一系列行动方式的概括

第二 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的进程而

不断增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第三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两个具有同等水平的知识

的人,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只是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2)联系:

第一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第二 能力优势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

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41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如何?

答 (1)创造力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智力与创造力并非简单的线

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2)低智商的人创造性也低。但是智商高的人,创造性未必就高

(3)高智商的人可能具有高创造力,也可能具有一般创造力甚至低创造力 (4)而中等智商的人,也可能具有高创造力。

(5)高创造力的人除了有良好的智力以外,还需要有其他因素,如创造精神。 42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谈谈“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答(1)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智力由七种相互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他们是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之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基本能力,智能之间的不同结合表现出个体的只能差异。

(2)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给学生提

供多方面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以良好的发展。教师不应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及衡量每个学生,使学生失去发展其他能力的机会,造成片面发展。

43 儿童智力的特点?

答 第一人的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第二 智力中各种成分发展趋势不一样

第三 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与智力的发展 44 儿童能力的培养? 答 第一 激发兴趣

第二 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第三 知识与技能训练

第十章 需要与动机

45 需要的分类?

答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6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答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没得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重的需要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他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的需要时生长的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又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他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的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47 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 第一 引发功能 第二 指引功能 第三 激励功能 48 简述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答 引起诱因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1)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而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

(2)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称为诱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他而得到满足时,这时诱因是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是负诱因。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想联系的外部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49 教书教育的实质?

答 第一 教育是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第二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第三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50简述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答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措施(教育影响)

51 简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教育是如何指导和配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答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主导性的现代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大众传媒等给儿童夫人影响。

学校对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映进行指导,是家庭、社会、学校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学校家 52 简述教育学独立性太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 第一 教育研究开始摆脱简单的经验概括和总结,逐步发展到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

第二 教育学逐渐从哲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在学科和内容上走向独立。

第三 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教育论著,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3 简述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答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54 试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几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答 第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代表性著作有《论语》、《学记》等,其中《学记》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其中《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年龄阶段的思想。 第二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该书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该

书被西方学者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

第三 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指导学成的教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苏联教育家赞可3发表了《教育与发展》一书 55 试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 第一 赫尔巴特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他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了教育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等思想,主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其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地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 杜威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反对传统的教育“三中心”论,主张以“学生中心”代替“教师中心论”,以“做中学”代替“教材中心”,以“学校即教育”代替“课堂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口号。其教育思想对于二十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6 是比较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

答 (1)问卷调查法是对所有抽查调查对象提出若干个同样 问题的书面调查材料。在收集资料方面,问卷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调查面广、信息量大、结果真是等特点。

(2)访谈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以谈话的方式,向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使用访谈法可以使问题深入,获得更为完善的信息,尤其是个人方面的信息,但在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57 简述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各自的“三中心”主张?

答 传统教育派主张:第一 教师中心论 第二 教材中心论 第三 课堂中心论 现代教育派主张:第一 学生中心 第二 从过中学 第三 活动课程中心 58 试述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教育?

答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 教育的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

第三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

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第三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59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谈谈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 第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决定的(必要性)

第二 人的身心的本身特性所决定的(可能性) 第二章 教育功能

60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制约作用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 将科学技术从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 再生产科学技术

61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 第一 教育是通过提高国名整体素质来实现其政治功能 第二 教育是通过政治思想的“教化”来实现其政治素质 第三 教育是通过培养各类政治领导人来实现其政治功能 62 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 第一 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第二 学生身心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三 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

63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 第一 人作为主体通过它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影响,从而获得主题自身发展 第二 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呢、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的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第三 正确处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 64 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答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能在发展中只能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并不能改变人的发展方向。

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65 简要评述“教育万能论”? 答 (1)“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对人的发展都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额高度评价,对于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则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2)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第一 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其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的。 第二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 66 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 第一 遗传可以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人的身心发展 第二 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方向、内容水平

第三 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

第四 遗产素质本身虽不能再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67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 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其主导作用:

第一 从影响力的大小来说,比起遗传素质和自发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力要大的多;

第二 从影响的结果看,教育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与环境所提供的后天条件充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专门为人的发展组织起来的活动。 68 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答 (1)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o4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