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课例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9 11:4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匆匆》课例研究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彭堂红

研究主题: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但目前不少教师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使得课堂教学学生的自由过多,过程与方法的引导不足。除这种自由主义倾向外,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课堂表面在合作探究,而实际探究的主题偏离主题。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何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同时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情感的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现在不少教师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使语文教学流于形式而教学效果不佳,为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消除这种自由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我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做了一点初浅的探究,下面将以《匆匆》这篇课文为例。

教学科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

教学年级:六年级

执教教师:彭堂红

研究过程:

我的“原始课例”的基本流程是: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讲述作者的故事,初步了解其人其文,让学生补充介绍。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内容,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读了课文,谈谈各自的心情。你对这篇文章的句式,有什么发现?(问句最多,有十一个之多)主要问题有哪几个?出示三个主要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去来的中间,又怎怎样地匆匆呢?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齐读这三个句子。

师小结:作者巧妙地将这三个问题串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这个永恒话题的思考。

(评析:这篇文章构思新巧,以问句为纽带联结全篇,引人深思。又以三个主要文句分三个层次,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作者内心情感,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教师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展开下面的教学。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思路,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文章的最佳突破口。)

三、品读重点语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带着第一个问句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伤感、惋惜、无奈 )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

(4)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朱自清先生,⑩岁,风华正茂,你在书房里身穿长衫,戴着雪白的围巾,文质彬彬,你望着窗外碧玉妆成的垂柳,盛开着的粉红桃花,呢喃低飞的燕子,翩翩起舞的蝴

蝶,不禁陷入了沉思,轻轻地叹息 引导学生读出味道。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求:边读边画出你有同感,使你心灵一颤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一写体会,然后练习朗读,把感受读出来。

(2)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四人一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交流过程精彩片断赏析:

生:(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朱自清很珍惜时间,他在感慨时间去的太匆匆了。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或感受?

生:说明人生很短暂,青春更短暂。

师:能不能具体谈谈?

生:文中说八千多日子的过去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多么的易逝与微不足道。

师:那么,这里的“大海”比喻什么?

生1:我觉得这里的“大海”象征着整个世界。“我”在茫茫的世界里是微不足道的,很快没有了,很难有什么作为,也不可能流芳百世。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人生虽然短暂。但可以创造辉煌业绩。许多有贡献、有成就的人不都是在有限的人生为人类做贡献的吗?例如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等,科学家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难道他们

不是流芳百世吗?

生3:我觉得“大海”指万古长存的宇宙。

生4:我觉得“大海”象征着人类的历史长河。

师: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说,一个人是那么渺小,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思考:作者提出第三个问题引发了他哪些更深沉的感叹呢?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师:风华正茂的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如此伤感,当时他已经有所成就,为什么一再自责自己虚度年华呢?

学生交流:

生1:他是在激励我们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将来有所作为。 生2:他是在警示自己,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放弃努力。 生3:展示课前收集朱自清的资料,给上述问题作了补充说明。 生4:虽然朱自清在当时有点迷茫,看不清前途,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提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渴望有所成就。

(反思: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把心融进文本之中,充分与文本对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出现大量动态生成的场景,教师只作引导和点拨。师生平等对话,不知不觉一步步走近朱自清先生的情感世界,品味着诗情哲理的光辉与魅力,享受着创造的满足和语文学习

的快乐。)

四、读与写结合,感受生命价值。

1、朗读全文,感受生命价值。

2、抒写感受,心灵互动。

学生写好后带着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总结: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提出的大大的问号在你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先生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构筑整个教学流程,使整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达到了理解文本,感悟人生,升华文本之目的。

2、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能从文本中感悟到“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起到了组织和引导作用,但我总觉得教师牵引过多,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策略不够灵活多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

4、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读中感悟,忽视了语文

基本技能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浮华。

基于上述不足之处,我又进一步研读教材,通过听名师示范课、专家讲座、查阅资料、与同事一起探讨,寻求改进办法,力求达到满意效果。下面是我的二次课例。

设计理念:

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凸现语文本色;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相机诱导,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读为本,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欣赏语言,促进语言积累和语感积淀。

大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且两次出现,这个问题是什么?出示这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齐读这个句子。师述:作者回答了吗?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比较:把第一次课例中的三个问题浓缩成一个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其实作者也是紧紧围绕这个主旨展开论述的。文章开头说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接着描述我们的日子是怎么样匆匆而逝的?最后作者反躬自问在匆匆而逝的日子能做些什么?)

三、静心聆听作者的心声

1、配乐,教师范读课文。

2、听后,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教师引导并梳理。(无奈、惋惜、伤心 )并把文中能反映作者这种复杂心情的词语作上记号。

四、诵读课文,感悟心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诵读全文,然后,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对课文哪一段感受最深,你就读哪一段,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旁注,并试着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比较: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和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2、品读词句,感悟哲理。

(1)第一段:评价读。(一生朗读,其它同学评价)重点评析:一去不复返。(师述:时光,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重点品读:渐渐空虚,头涔涔、泪潸潸 ,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3)引读第三自然段。

师饱含深情地引读: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重点品读:匆匆、茫茫然、叹息。

生1:我从“匆匆”一词体会到时间去的太快,无法挽留。

师:你能具体描述出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吗?

生2:玩耍时,日子从你的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沉思时,从你凝然的双眼前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生3:我从“茫茫然”体会到日子一天天过去,而作者不知不觉,因此,作者感到很失落、很伤心。

生4:我从“叹息”中体会到作者很无奈,很悔恨。

(反思: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正是来自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才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

(4)感悟第四自然段,自读汇报。

(和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

拓展: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你”将做些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读写结合,感受生命价值。

聆听了作者的心声,面对后悔、自责、无限彷徨的作者,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时间是公正的,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个布衣,两袖清风,它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妙。

人生是短暂的,并且只有一次,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呢?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对自己或大家说?(一首珍惜时间古诗,一句名言 )展示学生的诗句、格言。

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1、能做到把聆听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倾诉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一同在感动中感悟文本。

2、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避免了自由主义何形式主义倾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4、遗憾的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充分。因此第三次课例,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前指导学生朗读收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师事先将这些诗句抄在纸上,贴在黑板一侧。出示的句子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二、三环节基本不变。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时,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鼓励。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读也非常重要。听别人的朗读比自己朗读感悟更深。

三、读写结合,感受生命价值。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写的欲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我觉得在课末补充这一内容:(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动态图画)

(反思:课件展示一年四季优美的画面,配上悠扬的轻音乐,把朱自清先生文中的意境很完美地演绎出来,学生之情与文章之情水乳交融。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各各感官,再让学生动笔,学生才会有感而发。)

反思总结:

一、加强以读为本,凸现个性体验。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含义。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个性张扬,“一个千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独特见解要珍视。否则就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在阅读教学中要凸现个性体验,必须加强阅读实践,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二、重视课堂调控,确保多元解读。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善于把学生的探讨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观点所唤醒和激活。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

撞”,从而促成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是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理应成为对话中的价值引导者。再说,学生不可能自然成才,需要教师的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既要给学生以唤醒、鼓励和支持,更要对他们不正确的理解和体验给予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确保多元解读有效进行,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鲜活的生命。

三、加强读写结合,呈现阅读斑斓。

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本课教学是中,注意了读写结合。通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把读中感悟写出来。鼓励学生运用文中词语。这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这样做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同时也运用了语感,较好地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只有加强读写结合,扎实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色彩斑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n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