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红外热像仪市场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21 22: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项目目标与任务

红外热像仪自上世纪英国医生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目前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自2001年引进第一台医用红外热像仪开始,在国内各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

医用红外热像仪与传统的检测仪器相比,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下表显示红外热像仪与传统的检测仪间的关系:

X光、B超、CT 考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和机理 检验快速,成本较低。对于病变的早期诊断不灵敏,个别检查有损健康。 红外热像仪 功能影像学 考察病变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状况温度改变以及神经调节 无损检查,对于病变部位的早期诊断优势明显。诊断成本较高,单次采购较为昂贵。 诊断性质 结构影像学 诊断特点 优劣势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对结构成像技术(B超、CT、核磁共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许多以往结构成像技术不能表现或晚于机能表现的异常信息,却能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表达。在发现肿瘤方面,它比CT、核磁早6~12个月。它又是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唯一可查仪器。

我国目前在该领域虽已有相关产品,但若干重要指标与国际相比,仍存在明显的代差。下表为我国医用红外热像仪与国际主要厂商的数据对比:

主要生产厂商 产品价格 温度分析功能 国际 Meditherm,NEC 80-100万人民币 0.01℃ 国内 上海维恩伟业红外医学科技公司,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技集团红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50万人民币 0.08-0.05℃ 图像显示功能 0.9-1.0mr 1.5-1.0mr

在我国目前医用红外热像仪200多台总量中,其中只有很少的国产品牌,绝大部分为外国产品。我国现有近1000家的三甲医院,只有的不到10%比例有红外热像仪,同时各医院采用的检测技术,还是以结构性检测为主,缺乏功能检测手段,对于疾病的及早,及时预防还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面对我国每年近亿计的检测数量,我国医用红外热像仪存在很大缺口,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我们的目标,利用航空航天领域军品研制的科技成果,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分辨率医用红外热像仪,替代进口产品,为中国百姓造福。

二 预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由于红外热像仪填补了传统检测设备的检测领域的空白,对社会环境效益明显。

1首先他解决了疼痛诊断的难题,是至今疼痛门诊的唯一检测工具;

2其次,从患者角度考虑,他是内、外科检测仪器中唯一不具有损伤的检测仪器,极大减轻患者的二次痛苦;

3在所有检测仪器中,特别是预防性检测仪,在对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有突出效果;

4同时,从中医影像学角度考虑,也是目前唯一能直观体现经络、穴位的仪器,他的投入使用,也必将为中医这一古老的医学焕发新的生命;

5由于红外热像仪检测是体感检测,对周围环境不排放任何有毒物质,包括辐射,泄漏等,是理想的环保检测方式。 从社会效益看,以国内现有使用单位使用成本推算,单次检测费用700元,每天20人,每月按10工作日计(最低标准),月收入14万元,以单台机50万元计,4个月即收回全部成本。但目前由于使用价格较高,还难于满足普通民众就诊的需要,难于满足大范围推广的需要。

目前制约热像仪推广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在高端红外检测设备国外例来限制出口,如果成功替代进口,将会为大范围推广铺平道路,例如从三甲医院推广到一般中层医院,在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成本会大幅下降,粗略估算这一市场需求大约在20000台以上,各项费用也会随之大幅降低,那样将会造福更多百姓,更好的服务社会。

如前所述,由于高分辨率医用红外热像仪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在我们所预计建立的年产200台医用红外热像仪生产线,在今后一,二十内都不会出现饱和,因此从市场角度看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都会保持较好的市场效益。

三 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

高分辨率医用红外热像仪的推广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关键部件之一,焦平面探测器还主要依靠进口,造成产品受制于人,同时也严重的制约我国热像仪产业整体的发展。可喜的是,我国正有相当多的厂家投入到焦平面探测仪的生产研发上来,目前生产已能满足产品需要,相信不久的将来可完全替代进口是有可能的,这样就解决了热像仪最大的技术风险;同时,我们通过使用256x240探测器,这一国外不对我限制出口的产品,通过光学方式增强分辨率的方法成功规避了技术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

目前在以卢开昌博士为领导的团队,依靠我们在光学成像系统方面的领先优势,已经完全解决了红外热像仪所需解决的一系列系统集成,不存在实质的技术瓶颈,今后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实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以便从整体上保障高分辨率医用红外热像仪的研究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n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