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22 09: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白塔小学 吉智华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咏物抒情,由《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三篇讲读课文和《习作6》《练习6》组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季节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古诗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两首均为咏物七言绝句。《石灰吟》为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为元代书画家王冕所作,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在阅读中推敲、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收集优秀的案例,并尝试仿写。

6、激发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际问题的热情,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出来。(作文)

7、了解对话的要求,激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兴趣。(口语交际) 【单元课时安排】

● 《广玉兰》 2课时 ● 《夹竹桃》 3课时 ● 《古诗两首》 2课时 ● 《习作》 2课时

● 《练习》 3课时 【常态教学理念】

1、让学生自主地学、合作中学、扎实地学、愉快地学。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3、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篇目教学分析】

广 玉 兰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绘了广玉兰的香幽、色美、形秀和叶片的独特情趣,尤其是对它的花形作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形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广玉兰的特点。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与音乐中,体会广玉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诵。2、学会本课8个生字,利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广玉兰的,理解作者喜欢广玉兰的原因,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对策】

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或者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广玉兰图片,围绕作者的思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广玉兰的美。

【教学构想】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会在课堂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第二课时开始阶段可以以优美的诗歌导入,迷人的音乐渲染,美丽的广玉兰图片欣赏,让学生仿佛置身在优美的境界中,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层次朗读,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手段,广玉兰的特点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如浏览、默读、自由朗读、配乐读等,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训练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注重积累,指导写作 优秀的语言应该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本课教学应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一种形态,根据提示试背,争取当堂能完成。

另外,本课教学可以穿插写法教学,指导学生归纳第三段是按总分总的结构

描写广玉兰的四种形态的。在学习了广玉兰的的四种形态后,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出示四幅比较精美的广玉兰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语句,充分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眼中的广玉兰。在总结全文时,应该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得这么好的原因,再议一议,用精炼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在全班交流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练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教案: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6864&page=&star=2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仿照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写一篇观察日记。

夹 竹 桃

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 作者开篇直抒胸臆:“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用自己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写一句完整的话。3、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 3、了解第三自然段的反衬作用。 【教学对策】

1、课前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积累初步感受。 2、配乐朗读,辅以精美的夹竹桃图片展示。 【教学构想】

一、初读设想

1、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再出示图片,作适度补充,让学生对夹竹桃有一个整体感知。

2、激发学生初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来揣摩。

3、在学生能理解、流利地读通课文后,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初读课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精读指导

主要围绕第二、四、五自然段进行师生间的精读对话。

1、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画面、意境都很优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细讲分析,要抓住“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这一组关键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边读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眼前浮现出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在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基础上,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2、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花期方面描写夹竹桃从春到秋花开三季的情景。这一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感悟:“一声不响”“??无不奉陪”等词句的内涵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读懂作者通过从春到秋十四种花的对比衬托,更鲜明地表现出“韧性可贵”。

另外,这段的朗读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两个双重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第五自然段作者从花影、叶影两方面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这一自然段写得生动有趣,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引导学生真正把这段读熟、读透,文中的画面、意境就会自然浮现在学生眼前。

另外,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必要时教师可以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范读。在这样的阅读想象中,月光下的夹竹桃的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

最后,在学生感受到作者构思奇妙,想象贴切、新奇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三、合作探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院子里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这段文字虽然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夹竹桃,然而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将夹竹桃的“韧性”写得鲜明。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质疑:这段是不是走题了?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看法。在总结全文时,要引导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从作者谋篇布局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反衬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49593&page=&star=2 链接: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ID=137862&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83&ID=140535&replyID=&skin=1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0&replyID=1287497&ID=90206&skin=1

【作业设计】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运用“反衬”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n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