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民办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简析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12-25 06: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21世纪民办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简析

王三祝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全面考查目前班级管理,在充分肯定成绩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正确全面认清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全面认清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随意化。班级管理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但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主观化和随意化倾向。

(1)班级管理目标缺失。许多班主任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或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管理班级。

(2)班级管理要求失当。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3)班级管理规范混乱。正常事情制度管,例行事情学生管,特异事情班主任管。但在目前班级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往往由班主任个人好恶和喜怒变化来决定。

班级管理的随意化,导致了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人为地造成学生的两级分化。

3、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班级管理是对班级全部资源的管理,只有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班级管理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目前在班级管理内容上存在严重的片面化倾向。

(1)重视常规管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仅仅重视维持班级运转的常规管理,如考勤、清洁、纪律、学习、行为规范的管理。

(2)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不少班主任将班级管理定位在学生的应试成绩,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法纪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

(3)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指导。在学习管理中,常常以学习要求代替学习指导,以管理学习秩序代替学习管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3、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权威绝对化。《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班主任并不具有“行政权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则以“行政领导”的身份出现,而且其“权威”滑向绝对化边缘。

(1)班主任角色行政化。班主任往往以“行政长官”的身份管理班级,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到学生的评价,都由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管家”、“警察”和“行政长官”的角色。

(2)学生行为被动化。学生成为被管制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造成多数学生只会服从和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3)班主任工作杂务化。班主任以行政管理者身份来管理班级,也容易陷入杂务之中,使自己身心疲惫,既不利于班主任以更充足的精力研究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还不利于班主任老师的自身完善和发展。

4、教育管理方法简单化。教育管理方法应该灵活多样,而不拘泥于一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老师教育管理的方法缺乏灵活性,不具有多样性。

教育管理方法简单主要体现在以制度约束和批评教育惩罚为主要方式,很少用情感陶冶、道德感染、榜样示范、目标激励和心理疏导等教育管理方法。多数教师爱用批评、讽刺乃至惩罚等显性效果明显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费时少,见效快,但其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的:

(1)一味批评惩罚,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2)导致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3)班主任恶语批评、讽刺学生,还会酿成严重后果。

5、评价学生主观化。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化、方式主观化、观点固定化等问题。

(1)评价内容狭窄。常常以成绩好不好、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视为一族,而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调皮捣蛋学生当成另类,进而把学生区分为优、劣两种。这种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现代社会管理学表明,“乖孩子”充其量只能完成任务,而“淘孩子”才善于创新和创造。对学生评价内容过窄,虽然给“乖孩子”以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扼杀了“淘孩子”的创造天性,其危害更大。

(2)评价方式主观。用单一标准去塑造学生,用固定的框架去剪裁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

(3)评价观点固定。班主任仅以学生现有的表现评判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不会变好。用这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长处和特点、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力都可能被泯灭。

6、班级文化松散化。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核心要素,但在目前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堪忧。

(1)班级核心文化(班魂)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有的班级不注重文化建设,缺少班级精神,班风、学风和积极健康的生活风气欠佳,没有班气。一个没有核心文化的班级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班集体。

(2)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部分班级缺乏共同的建设目标,没有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愿望,学生对班集体的缺乏心理依赖,班级凝聚力不足。

(3)班级人际关系紧张。在少数班级中,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和友谊,矛盾重重,问题频发。

7、班级主体去主流化。构成班级的人群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班级建设的主导,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学生群体分为三类,即主体学生群体、非主体学生群体和边缘化学生群体。在良好风气的班级里,主体学生群体应该是班级的主流,但在目前的少部分班级中却出现了班级主题去主流化倾向。

(1)班级主体群体作用乏力,在班级呈弱势,是支流,出现“正”不胜“邪”的局面。 (2)班级非主体群体在班级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主体群体的影响力,是主流出现“邪”却胜“正”情况。

(3)在这种状态下运行的班级,其发展方向严重偏离正轨,班风自然不好。

8、班主任工作孤立化。班级管理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事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同是管理者,又同是被管理者。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学生只处在“被管理者”的地位,管理者的地位无从体现,老师则只处在“管理者”的地位,被管理者的身份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了班主任“孤军奋战”的不良管理局面。

(1)绝大部分班级干部使用欠佳。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普遍不好,甚至有的班级没有班级干部,班主任老师总是在“孤军奋战”。

(2)大部分班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凡事都必须由班主任来处理

(3)任课教师很少参与班级管理,是这个班级的局外人,甚至有的任课教师把自己摆在了给班主任“打工”的地位,戏称自己是给班主任打工的“打工仔”。

二、正确地分析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几个矛盾

1、历史传承与创新的矛盾。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班级体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有计划性色彩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班级管理自然以“命令”式为主演的管理方式。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有新的超越,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我国目前的班级管理却如死水一潭,传承有余而创新不足。历史传承和创新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且有更加尖锐的趋势。

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矛盾。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的恰当解决,要求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必须正确。但现行班级管理体制下,出现了摆位错误,要么是教师包打天下,越庖代俎,要么是学生主导班级发展方向,出现混乱。

3、班级是社会的缩影,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的开放性要求班级管理必须符合开放性要求,但目前班级自我封闭式管理体制,甚至拒绝和阻滞社会社会性因素进入班级中来,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和做法。

4、“人治”与“法治”的矛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以法治班,依法管理学生,但在目前班级管理中,“人治”现象问题严重。“人治”与“法治”的矛盾不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就会丛生不断,甚至,班主任自身也难逃其咎。

(二)存在几种错误观念

1、对班级功能认识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班级的社会化功能错位。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如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培养社会角色。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往往只突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其他功能没有或很少有所体现。②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弱化。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在于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根据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但我们在教育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个性化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被忽视。③班级的满足化功能缺乏。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需要,如交往、归属、爱、自尊等心理需要,以及在外部社会影响下产生的学习需要。班级要通过功能性活动让学生个体的这些需要得到各自的满足。但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的健康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的班级和学校归属感明显不强,爱和被爱的体验明显不足,自尊心理挫伤严重。由于对班级的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就会把班级仅仅视为教学组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忽略了班级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性系统,囿于一种功能而不顾及其他,难以造就素质全面的人,会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班主任地位的错误认识。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十分重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班主任对自己的地位、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导师”作用,只会以成绩的要求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导致学生片面性的发展和暂时性的发展;认为班主任是学生的“看管者”,以“管”学生的角色出现,这样就会居高临下,从而导致班级管理的随意性、主观性,也引发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师生矛盾、冲突;忽视自己的协调者角色,就会封闭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解决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在班级管理中,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纪律、秩序、控制、服从是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班级活动完全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持久发展。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要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阵地。

4、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

(1)形成稳定的常规管理模式。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2)实施可行的平行管理模式。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探索有效的民主管理模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实质上就是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4)建构全新的目标管理模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m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