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 - 同济

更新时间:2024-01-20 19: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美学课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 (一)美学思想与美学。(二)美学的产生。(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2、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就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二)理解 1、美学思想、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内涵。 2、美学的产生。 3、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 (三)分析 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与真、善、丑的关系的理论;理解并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它学派的有关观点。 二、教学内容

(1)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 (3)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征。 (4)自由创造与美 (5)美的内容与形式。 (6)美的规律。 (7)真、善的概念及其与美的联系与区别。 (8)丑的概念和特征。 (9)丑与美的关系。 (10)美的特征。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的显现。或者说,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2、自由创造是人类在认识事物必然性基础上对世界进行的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改造。 3、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4、美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美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 5、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 6、丑是恶的形象体现,当恶显现为形象时,就是丑。

7、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理解

1、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的内含,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3、自由创造与美。 4、美的内容与形式。 5、美的规律。 6、真、善的概念。 7、丑的概念和特征,丑与美的关系。 (三)分析

1、真、善与美的联系与区别。 2、美的特征

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结合具体史料认识美的产生过程及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明确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概念及二者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 考核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

(一)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美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在石器造型的演变上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并具体地说明了美的产生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2、人类彩陶时期制造的陶器比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有了更明显的审美特征。 3、在彩陶的纹饰上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二)理解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产生的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同时,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而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事物。 (三)分析

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四章 社会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考核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

(一)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人的美包括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美两部分。人的美重在内容,人的美与人的理想的联系。

(三)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社会美包括的基本内容。

2、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以内容取胜。 3、审美理想是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是真善美的统一。

4、在人类历史上,物质生产领域内美的创造,是一部“无言的美学”,一般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美都和实用直接相联 。

5、技术美学是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一门学科,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实用性分支学科。

6、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劳动产品如何满足人们的全面需要,包括人们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

7、对环境美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二)理解

1、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 2、人的美与理想的关系。 3、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

4、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的内容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 1、社会美的基本。

2、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美重在内容。

第五章 自然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美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实践的关系,理解与掌握自然美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自然美的内涵与特点。 (二)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三)自然美的两大形态与主要类型。 (四)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2、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3、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4、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自然美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壮美、奇美、秀美、幽美、旷美、险峻美。 (二)理解

1、自然美的内涵与特点。 2、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3、自然美的两大形态与主要类型。 (三)分析

1、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2、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 艺术美 一、教学目的

艺术美是美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艺术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问题,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艺术美的概念和特点,了解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观点,深刻理解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艺术美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艺术美的内涵与特点。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对艺术美观点的分析。 (三)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四)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五)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六)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2、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在艺术中创造性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4、黑格尔强调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5、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6、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 (二)理解

1、艺术美的内涵及其特点。

2、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观点。 3、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4、艺术典型的内涵。“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恩格斯语) 5、艺术创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分析

1、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的劳动。 2、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一、教学目的

意境与传神属于艺术美的问题,是我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特征的两个重要范畴。理解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进行艺术欣赏、艺术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掌握意境、传神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并能结合一些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了解美学理论中关于意境与传神的著名论断。 二、教学内容

(一)意境的内涵与特点。 (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三)意境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 (四)传神的内涵与特点。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2、在意境的形成过程中,“境”(景)是基础,“意”(情)是主导。“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4、在传神的创作当中,对象的客观本质特征是基础,作者的主观因素是主导,二者缺一不可。 (二)理解

1、意境的内涵与特点。 2、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3、传神的内涵与特点。

4、传神中形似与神似、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三)分析

意境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教学目的

本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艺术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各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出发,研究不同种类的艺术在艺术美内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殊性,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欣赏奠定理论基础。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艺术分类的意义和我们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以及艺术的三大类别;掌握三大艺术类别的具体门类和审美特征;了解有史以来的几种重要艺术分类及其分类依据、主要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一)艺术分类的意义。

(二)历史上对艺术分类的主要观点。 (三)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 (四)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亚里士多德根据艺术“摹仿”现实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用的方式的不同,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和喜剧三种。

2、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把艺术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

3、近代颇为流行的艺术分类方法之一是从艺术存在的外部状貌出发,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这种分类的明显缺点是只注意了不同艺术的形式特点,而没有注意到与艺术内容的相互联系及其依存关系。

4、艺术分类的重要意义是寻找和发现各艺术门类反映现实的特殊性及艺术美构成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

5、根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戏剧和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学。

(二)理解 1、艺术分类的意义。

2、历史上对艺术分类的主要观点。 3、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 (三)分析

表现艺术、再现艺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九章 形式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形式美的概念和法则,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认识形式美在美的创造中的作用,了解形式美的特征及如何运用美的法则。 二、教学内容

(一)形式美的内涵与特征。

(二)形式美的根源与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三)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 (四)形式美的法则及其主要内容。 (五)形式美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 (六)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2、形式美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人们长期的审美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形式特征,它已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3、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是一些物质属性及其组合对应关系,如线条、色彩、形体、声音等物质属性及其相互组合的关系等。

4、形式美的主要法则包括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二)理解

1、形式美的内涵与特征。

2、形式美的根源与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3、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 4、形式美的法则及其主要内容。 5、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 6、运用形式美法则应注意的事项。 三、分析

结合实例说明“多样统一”这一形式法则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并理解优美与崇高的不同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理解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认识崇高在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三个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理解康德与黑格尔对崇高的基本观点,了解美学史上的其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识康德等西方美学理论中所讲的“崇高”与我们所讲的崇高(壮美)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一)优美与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 (二)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三)崇高在现实与艺术中的表现。 (四)崇高的根源。 (五)崇高的审美作用。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2、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3、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大”这一美的形态,其意就是崇高。

4、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范畴。 5、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6、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在美与崇高里都是以理念为内容,以感性的表现为形式,在美中,内在因素即理念渗透在外在的感性的现实里,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7、在现实中的崇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生活,一方面是自然领域。 8、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反映。 9、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二)理解

1、优美与崇高在形式上的表现特征及美感差异。 2、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3、康德对崇高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4、崇高的审美作用。 (三)分析

1、崇高在现实与艺术中的表现。 2、崇高的根源。 第十一章 悲剧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悲剧的概念、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审美作用。认识悲剧的几种主要类型,社会主义中存在悲剧的原因,了解美学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关于悲剧的不同论断。 二、教学内容

(一)悲剧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二)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著名观点。 (三)悲剧的几种类型。

(四)社会主义社会悲剧产生存在的原因与特点。 (五)悲剧的客观效果和积极审美意义。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对进步社会力量的积极肯定。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讨论悲剧的。他认为在悲剧的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3、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他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但他抹杀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没有看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5、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6、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二)理解

1、悲剧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著名观点。

3、社会主义时期悲剧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及其这类悲剧的特点。

4、悲剧的积极审美意义。 (三)分析

1、结合实例,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2、悲剧的客观效果(欣赏悲剧的美感特点)。

第十二章 喜剧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喜剧的概念、喜剧艺术的本质、喜剧艺术的特征。认识讽刺与幽默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暴露性喜剧与歌颂性喜剧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

(一)喜剧的概念与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对于喜剧产生的根源及喜剧本质的论述。 (三)康德、黑格尔等美学家关于喜剧本质的观点。 (四)喜剧艺术的特征。

(五)喜剧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联系与区别。 (六)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喜剧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

2、康德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他指出了产生喜剧结果的心理特征,但没有提示出喜剧的本质。 3、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发展去研究喜剧,认为喜剧“是形式压倒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的空虚。

4、亚里士多德从模拟说出发,认为喜剧反映生活的客观对象,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5、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提出了“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 6、喜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7、常见的喜剧艺术的形式是讽刺与幽默两种。

8、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主要是指讽刺性喜剧。 (二)理解

1、喜剧的概念与本质。

2、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等关于喜剧产生的根源及喜剧本质的论述。 3、康德、黑格尔等关于喜剧本质的观点。 4、喜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分析 1、喜剧艺术的特征。

2、喜剧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其联系与区别。

第十三章 美感的本质特征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美感的概念,美感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含义。认识形成美感本质特征的原因,了解与美感有关的主要问题,了解美感问题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 (一)美感的概念。

(二)美感的形象直接性内涵与理解。

(三)美感的精神愉悦性的内涵及其与生理快感的区别与联系。

(四)美感的潜伏功利性的内涵、根源表现、与个人实用性的区别及与道德感的不同。 (五)美感的想象创造性的内涵与主要表现。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方法。美感问题,主要是审美主体方面的问题。

2、自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的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更加注重心理实验方法,把审美、美感的研究作为美学研究的重点。

3、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4、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5、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接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6、美感的精神愉悦性不同于生理快感,而是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二)理解 1、美感的概念。 2、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3、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三)分析

1、美感的精神愉悦性与生理快感的区别与联系。 2、美感的想象创造性的主要表现。 第十四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在审美活动中的几种主要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重点理解与掌握每种心理因素的主要概念、特点及其在审美中的一般作用。认识各个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各种审美因素在具体审美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教学内容

(一)审美心理与主要审美心理因素。

(二)感觉的含义及其审美作用。

(三)知觉的概念、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审美中的作用和特点。 (四)表象的概念、特点、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五)联想的内涵,联想的不同形式与不同作用。 (六)想象的含义与特点,想象的种类、联系与区别。 (七)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特点,情感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八)理解与审美理解的特点,理解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感觉、知觉和表象是审美心理的三种初级形式;联想和想象是审美心理的两种高级形式;情感是推动其他所有心理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理解是美感产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2、审美心理因素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3、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4、联想具有多种形式,一般根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区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

5、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

6、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二)理解

1、审美心理的含义,感觉、知觉、表象的概念,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联想的概念,联想的不同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3、想象的概念,想象的种类、联系与区别。

4、理解的特点及其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析

1、想象的特点及其在形成美感过程中的作用。

2、情感的特点及其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五章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美感差异和共同性的表现,认识美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以及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一)美感为什么有共性和个性。 (二)美感的差异性。

(三)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美感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与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美感又带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的,但又不是纯粹的孤立的个人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美感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性、阶级的差异性、个人的差异性等方面。

3、美感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时代共同性、民族共同性、阶级共同性、人类的美感共同性等方面。 (二)理解

1、美感为什么有个性和共性。

2、在对事物的美感问题上,人类有没有共同性。 (三)分析

1、美感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美感的共同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认识、理解与掌握当代西方主要审美心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内容。认识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主要审美心理学流派的合理因素与不足之处。了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产生这些流派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内容

(一)“移情说”的创立、主要内容与简要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的创立、主要内容与分析。

(三)“直觉说(表现说)”的产生、主要观点与合理因素。

(四)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创立、含义与特征,完形的特征与两大原则,完形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表现,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

(五)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美学与艺术理论,对精神分析学的简要分析。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西方现代主要审美心理学流派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和“直觉说”;西方当代主要审美心理学流派有“格式塔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

2、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他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3、心理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912年他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4、“直觉说”也称“表现说”,这一审美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克罗齐。

5、“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的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是德文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6、心理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结构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二)理解

1、移情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 3、直觉说(表现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三)分析

1、“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2、心理分析学派关于审美的主要观点及优缺点。 第十七章 美育 一、教学目的

美育是美学中一个与审美主体有关的问题,但是,美育本身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这里不涉及美育的科学体系和具体内容,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美育对提高审美主体的修养和能力所具有的作用。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美育的本质特征,美育的任务。认识美育的意义,美育与德育、智育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美育的实施途径和主要内容,了解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育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美育的概念。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三)美育的本质特征。 (四)美育的任务与意义。

(五)实施美育的途径和美育活动的实施内容。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美育,强调“诗”与“乐”对陶冶情操和德性的作用,并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明自然美对人的怡性悦性作用。

2、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途径作了较系统的考察。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审美教育方面。

3、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者。他把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并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4、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二)理解 1、美育的概念。

2、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3、美育的任务和意义。 (三)分析 1、美育的本质特征。 2、美育实施的途径和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m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