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市CDC讲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监测

更新时间:2023-09-02 19: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

主要内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简介 《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指南》介绍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 进展简介

2010年相关网站蜱虫叮咬病例报道 蜱虫叮咬病例报道1、河南商城蜱虫叮咬添新病例 专家称或有新病毒 河南商城蜱虫叮咬添新病例 南医大公卫网2010.9.12) 出现 (南医大公卫网 ) 2、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咬”死 引发当地群众 、河南商城县多人被蜱虫“ 性恐慌 (中国宁波网 2010年09月09日) 年 月 日 3、河南山東 人遭蜱咬染病死 、河南山東29人遭蜱咬染病死 [2010-09-09] 【文匯網訊】 文匯網訊】

蜱的危害1、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2、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 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 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 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 害。 3、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 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引起关注的早期疫情地区 最早发 现时间 2004.05 报告病例 疫区地貌

浙江

不明原因发热

丘陵地区

山东

2004-06

“不明原因疾病”病人,伴有发热、 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 丘陵地区 低 不明原因发热伴多脏器损伤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不明原因发热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丘陵地区 丘陵地区 丘陵地区

江苏 湖北 安徽 河南

2005.05 2005.09 2006.11 2007.05

不明原因高热伴严重胃肠疾病病人 丘陵地区

2006年安徽疫情

事件发现2006年11月5日 年 月 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 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亡

11月17日 月 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 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 人发病 其中医务人员4名 家属 名 其中医务人员 名、家属5名

首例患者居住地广德县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8县交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 县交 界处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4℃ 年平均气温 ℃ 以丘陵为主 新杭镇 位于广德县东北部 距县城30多公里 距县城 多公里 人口7.8万人 人口 万人 独山村 居民400余人 居民 余人

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 死亡 例 合计报告病例 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 首例病例,死亡 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 发病 人 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 人,发病5人,罹患率 23.81% 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

人员18人 含村医2 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 ),没有发病 人),没有发病 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 发病 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 人,发病4 罹患率16.67% 人,罹患率 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 人,没有发病 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 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

首例病例10月18日 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 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 10月21日 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 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 10月30日 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 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 10月31日 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 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 11月3日,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 11月 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 11月 11月4日,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 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下午3 49分 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 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 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 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 11月 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 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 55分 宣布死亡。 宣布死亡。

临床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 WBC下降 N L Mo PLT减少 异形细胞 尿常规 蛋白尿 管型尿 隐血(+) 骨髓穿刺 其中1例因反复WBC、PLT下降, BM呈增生性改变 10/10 (1.00±0.11)×109/L (0.93±0.23)×109/L (0.24±0.04)×109/L 9/10 4/10 6/10 3/10 (4/10) 表现为颗粒管形 (36.13±7.28)×109/L (2.24±0.24)×109/L

10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变化 10例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变化30 25 20 15 10 5 0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9d 10d 11d 12d 13d 14d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病例 4 病例 5 病例 6 病例 7 病例 8 病例 9 病例 10 正常低值

10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变化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9d 10d 11d 12d 13d 14d 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病例 4 病例 5 病例 6 病例 7 病例 8 病例 9 病例 10 正常低值

10例患者主要生化检测结果种类 肝功能 肾功能 项目 ALT Cr BUN AST LDH 心肌酶谱 HBDH CK AMS 胰酶 LIP 血凝常规 APTT 3/10 6/10 例数 6/10 2/10 2/10 8/10 7/10 7/10 7/10 3/10 结果 (77~228)U/L ~ ) (176~232)mmol/L ~ ) (14.9~16.9)umol/L ~ ) (77~758)U/L ~ ) (325~3920)U/L ~ ) (253~2248)U/L ~ ) (233~1671)U/L ~ ) (124~336)U/L ~ ) (124~520)U/L ~

) (44.2~163)秒 ~ ) 参考值 (0~50)U/L ~ ) (40~130)mmol/ ~ ) (2.3~7.1)umol/L ~ ) (0~40)U/L ~ ) (135~225)U/L ~ (76~195)U/L ~ (0~190)U/L ~ ) (0~95)U/L ~ ) (0~60)U/L ~ ) (28~44)秒 ~ )

ALT:谷丙转氨酶 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CR:肌酐 BUN:尿素氮 CK:肌酸激酶 谷丙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肌酐; 尿素氮; 肌酸激酶; 注:ALT:谷丙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CR:肌酐;BUN:尿素氮; CK:肌酸激酶; LDH:乳酸脱氢酶; α-羟丁酸脱氢酶;AMS:血淀粉酶;LIP:脂肪酶 APTT:活化凝血酶 ;AMS:血淀粉酶 脂肪酶; LDH:乳酸脱氢酶;HBDH: α-羟丁酸脱氢酶;AMS:血淀粉酶;LIP:脂肪酶;APTT:活化凝血酶 乳酸脱氢酶 原时间

结论 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符合 实验室诊断成立 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 病原体分离困难: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个国家分离到病原体。 病原体分离困难: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个国家分离到病原体。 传播途径问题: 传播途径问题:人-人传播? 人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 一类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主 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 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原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HGE)是1994年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最 初认为病原体是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后来发现病 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故更名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学 分类学 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生物学特征 革兰氏染色阴性; 细胞壁无明显肽聚糖; 主要侵染人中性粒细胞 ; 在细胞浆内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专性细胞内寄生菌;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目前,已经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法国、 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瑞 典、西班牙、斯洛文尼亚、比利时、荷兰、日本及南朝鲜 等。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份。不同国家的 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m8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