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4 18: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

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 ⑵打碎玻璃 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 ⑸不结冰 ⑹镁带燃烧 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化学书1. 2. 3. 2.指导用书:绪言

3.完成家庭小实验

2.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以及我国化学的过

去与现状等史实,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来谈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使

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查资料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

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我国化学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课前)布置同学收集化学对社会有用的证据,下节课请同学们谈谈收集的资料。 学生活动 调查、查资料、上网、整理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同时收集的资料本身对同学们也是教育的过程,使同学们意识到化学是造福人类的学科、化学是美的意识和追求,从而激发同学们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 教学过程 观察、记录现象、思考、通过实验复习上一节课回答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相[提问] (1)取几粒卫生关知识,是同学们在轻球,用棉布包着(注意, 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活的不能用化学纤维或其混巩固前面的知识。 纺织品)。隔着布,用火 点,有什么现象产生?可 进行实验观察。试分析哪观察、思考、回答 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 通过一些常见化工产品的展示,创造学习情境,(2)展示:①几种化肥。是同学们意识到化学就②烧碱、盐酸。③几种塑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料,合成纤维(锦纶、涤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纶)。④合成洗涤剂,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种化学药品。让学生观察主题。 后,要求学生回答:①上述物品哪些与人民生活有关?哪些与工农业生产有关?②上述物品是由什么原料制得的? (引入新课)上节课结束时我布置同学们收集化学对人类发展贡献的相关事例,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代表谈谈你们收集的相关事例,并分组讨论一下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给我们那些方面带来方便。 [投影]第二节 化学给我同学分组推荐代表讲他们收集的资料。 讨论化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引出主题 通过让学生们谈他们收集的资料一方面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使同学们相信我们的老师是言之必行的。

们带来什么? (归纳总结)可展示相关投影。对可能出现的化学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讨论因该及时加以引导。 化学与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现代工业需要耐高温、耐腐蚀、最佳性能催化剂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需要特殊的材料如重水轻质材料、火箭推进剂等,电子工业需用高纯物质等等。这些材料和产品都直接用到化学知识。(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 [讲解]我国化学发展的概况: (1)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如造纸、火药、瓷器、炼铜、炼钢技术等。[可展示相关投影] (2)到了近代因封建制度腐败,外国侵略,统治阶级黑暗反动,科学技术发展停滞,化学工业落后。解放前煤油、烧碱、火柴等等都要进口。 (3)解放后,我国化学发展的盛况:石油工业高速的发展,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先于世界各国;神州五号的一飞冲天??。[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 用自绘的幻灯片,投影配合讲解。 听讲、观看、讨论 通过及时的引导、相关图片的讲授,使同学们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听讲、观看投影 听讲 观看相关投影 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讲述)化学的作用如此巨大,同学们你们一定想学会掌握化学的“魔杖”,时刻准备着,用火红的青春为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 提问: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让同学们充分思考) [投影]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l.读——要认真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2.想——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联系实际来想问题,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3.做——就是要动手做课内实验和课外家庭小实验,并注意操作的规范化。 4.看——要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5.练——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 [课堂小结](略) [作业]试在家中做下面的实验: (1)取少量的发面用的小苏打,滴上一些食醋。 (2)取半杯澄清石灰水,用导管(或用麦草杆、竹筒代替)连续用口吹入气体。 (3)白布上滴上蓝墨水,洗涤不净时,加少许草酸听讲 思考 听讲 引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向学生介绍学习化学的方法。 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晶体揉洗。 记录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3. 我们身边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懂得过滤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对水组成的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 学生活动 倾听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提问: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演示实验:水的分解实验 提问:1、思考玻璃管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回答 氧气、氢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3、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水的生成实验 提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思考、回答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凝结有水雾 提问:实验1和实验2的原理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实验1:水? 氢气 + 力。 氧气 H2O? H2 + O2 实验2、氢气+氧气 ? 水 H2 + O2 ? H2O 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你如何说明水的组成? 引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 分组交流讨论,回提问:那么,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自来水是把江、河里的水引入水厂,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的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的。 听,思考。 激发兴趣。 交流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 同上 有尖锐的爆鸣声

水。 矿泉水中含有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元素。 蒸馏水是由水蒸气冷凝得到的比较纯净的水。 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多种物质,是咸水,不宜饮用。 实验探究: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分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后面介绍过滤打下基础。 实验探究:书中实验P47 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提问:从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由于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某些水外观看来与纯净的水几乎没什么两样,但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如果水蒸干后有固体物质析出,这种水一定含有杂质。含有氯化钙等类物质的水,加入肥皂,产生的泡沫很少,还会形成白色的垢状物。一些地区的天然水与这种水类似。饮用水要澄清透明,不含有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对于只含有固体小颗粒浑浊的水,可以自己动手净化。 交流讨论,回答。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引入: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各种工业用水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提问:那么,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讲解:向学生介绍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交流讨论,回答。 用过滤的方法。 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听,思考。 动手做实验,自己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请学生阅读课本P48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实验,巡视。 提问: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过滤时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 结过滤的原理和具体操作的注意点。 交流讨论,回答。 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对装置的要求: 1、 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 2、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3、 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4、 漏斗末端应紧贴烧杯内壁。 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 引入:同学们自来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 提问:那么,自来水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呢? 讲解: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日常生活阅读课本P49有关内容,讨论,总结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沉降、过滤、消毒。 听,交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用水时要有选择性。比如:硬水、软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等。 引入: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 提问:那么,同学们对水体的污染知道多少呢? 对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又了解多少?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投影:向学生展示有关水污染的图片 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 看,听介绍。 回答: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以身作则 宣传环保知识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交流讨论,畅所欲言。 听,思考。 激发兴趣,引起重视。

4.我们身边的物质--——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目的】

知识: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水的污染与防治。 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能力,自学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了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引起注意,进入明确本节主题。 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学习思考状态 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阅读思考】请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4~p.47 1.自然界中水分布状况如何?淡水资源多少?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术防治和保护? 【板书】第一节水 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提问】根据同学们看书和你对水的了解回答问题(1) 【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 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思考讨论、回答 使同学们了解我国不中以及动、植物体内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仅江河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为总水量的1%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地理知识,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我国是缺水的国吗? 【讲述】我国不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不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之一 【板书】二、水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 完成课堂练习一 分小组讨论、按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水巩固对水资源的认识。 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国情教育,使同学逐步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讨论并回答(1) 开拓知识面进行“学会关心”的素质教育。 阅读教材,划出引导阅读,通过看书,教材中问题所在。 观察图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 【提问】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你对水在工业、工业、农业交通的重要作用,同时开拓

农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了解,说说水运输、日常生活知识面,激发学习兴有哪些用途? 及生物体活动趣。 利用有意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结】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等方面分别回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答。 各种化工产品。 有了保障。 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科教片) 【板书】三、保护水资源 (课前可让学有关资料或组地水资源、水污情况,进行小型想象、思考 阅读教材、思针对学生对淡水的缺危害的认识不足,进行水资源的教育。 让同学们归类小结,在学知识的同时,唤起同学关心人类、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生搜集报刊中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织参观,了解当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染、节约用水等(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社会调查。) 【讲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考、讨论在回答乏、水源污染及对人类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问题时相互补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成归类小结 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不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板书】(在同学讨论基础上补充归纳)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二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完成课堂练习二 独立完成检测题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3/4

B.动植物体内及大气中的水,起着维持生理活动及气候的作用 C.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可饮用水 D.水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节约用水

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均占有量的25%。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520立方米,我国则为 立方米。

3.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滴水2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试计算一昼夜漏掉多少升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及时反馈知识的理解运用。 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充,然后独立完关心水、爱惜水、保护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水

B.工业三废中只有废水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C.有些地区流行甲状腺肿大病和龋齿病,原因是饮用水中缺少碘和氟元素 D.热电厂和工业冷却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5.某工厂每天排出20吨水,其中30%未经处理。已知每吨废水可污染140吨清水,该工厂每天将造成多少吨清水被污染?( ) 附3:随堂检测

1.水在自然界分布分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但地面淡水仅约占总水量的 。 2.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量的

3.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 4.工业生产中 、 、 和生活 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 、 随水流入河中,都会使水受到污染。

5.我们每一个人都应 、 、 ,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5.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式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分析、数学的方法;结合对物质从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化学式式量的计算及规范书写的训练;化合价的意义;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 1. 请同学默写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分析元素符号N代表的意义。 学生活动 默写: 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N:表示氮元素,也表示一个氮原子。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式作好准备。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阅读课本内容,在自学基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础上 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回答问题。 物)怎样来表示呢?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称指导阅读:回答:什么是合表示纯净物的式子,化学式,它的含义是怎样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的? 演示:钠在空气、氯气中反应的实验。 观看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有目的的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 1、 为什么把钠保存在煤油中? 2、 银白色的钠为什么在空气中瞬间变的灰暗? 总结学生回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Na+O2 =2Na2O 题。 1、 钠不与煤油反应。 2、 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产生疑问: 为什么钠与氧化合是2:1,而钠与氯化合是1:1? 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比单纯听讲的效率要好的多。 2Na+Cl2 =2NaCl 问题:氧化钠、氯化钠和钠比较,哪种物质能够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讲述:Na独自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遇到氧气、氯气就会与之化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 要求:请学生对比分析Cl、Na、He、Ar的原子结构? 讲述: 稀有气体的原子,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一般是8个电子,我们通常把8电子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Na的原子最外层为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Cl的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 问题:Cl和NaCl、Na、在化学反应中各自作出了什么贡献? 幻灯片:钠与氧气、氯气反应。 讲述:元素在化合时,不同元素原子参与反应的数目决定于原子对电子思考回答 钠贡献出1个电子,它的倾听、思考。 疑问:Na2O、NaCl为什么比 Na稳定?它们是怎样化合的? 为什么Na遇到氧气、氯气就会与之化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 对比分析元素周期表,得出大概认识。 倾听、思考、领悟。 Cl得到1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Na失去1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钠与氧化合是1:1;而O原子需要得到2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钠与氧化合是2:1。 设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得出结论:Na转变为 Na2O、 NaCl寻求的是更 为稳定的物质形式,这也是自然界中物质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了解化合价的确定方案,懂得化合价是书

的要求,不同元素的比值关系,用化合价来表示,化合价怎样来确定呢?为什么钠呈+1价?氯呈-1价,氧呈-2价? 化合价:表示一个原子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作出的贡献。 问题: 独自分析Na与S、Mg与Cl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与化学式。 价值是1,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钠为+1价;氯接受1个电子,氯的价值也是1;电子带负电,谁得电子谁为负价,所以氯为-1价。氧得2个电子,价值是2;得电子带负电,氧记为-2价。 写化学式的依据。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合价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打好基础。 分析思考。 S的化合价为-2价,Mg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他们的化合价分别是Na2S、MgCl2。 阅读,倾听、领悟。 阅读课本78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讲述:某些元素的原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合称为原子团。如氢氧根(OH)、碳酸根(CO3)等。 幻灯片: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问题:请学生分析H与Cl、H与O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和化学式。 提示:在得不出结论的时候,暗示学生H原子如得到一个电子也可以达到2个电子稳定结构,在与Cl、H化合的时候,它愿意给出电子吗? 讲述:在H与Cl化合时,H想得到1个电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Cl也想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最终H与Cl达成协议,双方都提供1个电子以形成二者原子的稳定结构。同样,H与O形成化合物的时候,双方也都提供了电子使两者都达到原子的稳定结使学生了解原子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化学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分析、讨论交流。按照电子得失的方式判断出H、O、Cl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2价、-1价。 继续思考:HCl、H2O以什么样的形式达到稳定结构? 倾听、领悟。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以事实说明自然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物质形式。 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意乱使学生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

构,不同的是两个H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与O原子共同达到稳定结构。 写。 幻灯片:练习、答案。 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意乱写。 问题: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是怎样形成共用电子对的?化合价是怎样确定的? 练习:分析N与H、S与H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和化学式。 问题:请同学们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注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化合价之和等于多少? 以H2O、NH3、MgCl2为例。 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那么怎样来书写化学式呢? 投影: 1.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化学式如何写? 2. 常见的气体非金属单质化学式如何写? 3.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 4. 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在意义上是否相同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分析、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1N个原子和3个H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氨分子NH3,1个S原子和2个H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硫化氢分子H2S。 思考、计算,得出物质的化学式中各原子化合价之和等于零。 巩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得出书写物质化学式的一条重要原则: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 1.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2. 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3. 常见气体是双原子的分子, 4.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2”。 5.不一样。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比单纯听讲的效率要好的多。 学生在自己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容易的记忆新的概念,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6.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的个数;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新的知识。 7. 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在化学式中,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团的数目; 同时能够求出化学式中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幻灯片:元素符号前的? 数比。 问题讨论: 什么是化合物?化合物思考、讨论、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的智书写化学物的化学式的力,认识书写化学式的一

的化学式写法和读法规律是什么? 指导学生练习写化学式或名称:氧化铜 氯化钙 氧化镁 CuO CaO MgO 练习: 1. 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氯化钠 三氧化硫 硫化锌 CO2 KCl Al2O3 2.H2O、2H2O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规律是:氢金前,非般规律。 氧后;氧化物,氧在后。 巩固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完成练习。 强化记忆,理解知识。 1. 略。 加深理解化合物化学式的名称及写法。 2. 表示为一种物质:水;组成水的元素有氧元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和氢元素。 力,指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识元素符号与化学H2O:表示一个水分子,一式的不同含义的学法指个水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导, 和2个氢原子。 2H2O:表示为2个水分子。 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体会,总结化学式的意说明:化学式的意义是什义。 么? 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从宏观、微2、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观两方面总结化学式的元素。 意义。 幻灯片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化学式的意义。 微观:1、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个数。 理解、总结,初步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进一步掌握化学式的含义。 讲述:知道了元素和原子倾听、领悟。 团的化合价,我们就可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了。分析讨论,回答: 例如: 1、写化学式时,正价元负价元在水的化学式(H2O)中,素通常写在左边,原子的H的化合价为+1价,而O素通常写在右边。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H、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O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氧化铜的化学式(CuO)中,Cu的化合价为+2价,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非金O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属元素一般呈正价,在非金属Cu、O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属一般呈负价;非金属元素一并且在H2O和CuO的化学氧化物中,式中,正价元素都写在左般呈正价。 边,负价元素都写在右边,原子H的数目用阿拉3、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H的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让学生在倾听中,初步了解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原则。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后,根据教师的讲述和课本的内容,得出书写化学式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使学生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

右下角。 提问:根据刚才的讲述以及书本的内容,请大家总结一下怎样写物质的化合式? 随堂练习: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名称。 氯化铜 硝酸钠 硫酸铝 氢氧化铁 硝酸铵 Al2O3 Fe3O4 K2SO4 (NH4)2CO3 Zn(OH)2 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幻灯片: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规律。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CuCl2 NaNO3 Al2(SO4)3 Fe(OH)3 NH4NO3 三氧化二铝 四氧化三铁 硫酸钾 碳酸铵 氢氧化锌 幻灯片:随堂练习。 意乱写。 加深理解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巩固、规范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检查、指出学生的错误。 指导阅读:课本79页。 阅读,知道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让学生了解这个知识点即可,教师稍微指导一下) 幻灯片:中文命名原则 提问:根据化学式,能不能得出组成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的信息呢? 讲述:在第三节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练习:算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物质的式量); P2O5 CaCO3 Fe(OH)3 讲述: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求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演示:三氧化二铝(Al2O3)倾听、领悟。 同时计算,与教师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让学生初步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进一步理解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理解了化学式的含义,并设疑、启发思考,激发学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生的兴趣,产生求知欲。 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计算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物质的式量)。 巩固练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点打好基础。 简单化合物的命名”较简单,让学生了解即可,以后将进一步学习。

中的铝、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7×2 :16×3=9 :8 随堂练习:分别求Fe3O4 CO(NH2)2 NaHCO3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检查是否所有学生都正确求算。 讲述:在掌握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演示:计算化合物CaCO3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 随堂练习:求下列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SO2 KClO3 Ca(OH)2 教师巡视。 幻灯片:化学式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例题、随堂练习。 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点: 求组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倾听、领悟,知道:对纯净物来说,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同时计算,与教师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 认识本节学习的又一新内容,通过倾听、思考,对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 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完成练习。两位同学板演。 巩固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解题规范性。培养严格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化回忆、领悟所学知识。 学式以及化学式的书写;幻灯片:小结、作业。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我们要重点掌握化合价的意义;规范书写化学式;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回忆、领悟所学知识。

6.燃烧 燃料——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维的有序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书写原则,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3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课件】酒精灯燃烧后酒思考,表现出兴趣。 精减少,但是什么也没有留下,酒精难道消失了吗? 【提出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 【引言】我们学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下面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实验1】盐酸溶液与大理石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观创设问题情境,激点(增大、不便、减小等),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习欲望。 认识到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是实验。 知道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实验、观察、记录: 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滴管+试管+澄清石灰水)为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方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法。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 克。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 【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质量。 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烧杯+硫酸铜溶液+铁丝) 为 克。 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为 克。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 教师活动 【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巧合吗?还是具有普遍性? 思考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 体会记忆定律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分析能力。 【板书】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1、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略) 【问题讨论】①酒精灯燃烧后酒精耗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铁生锈后质量大于 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评价】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总结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 【投影课件】课堂练习一 1、已知物质A和物质B完全燃烧得到物质C,现有12克A和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初步记住定律。 联系实际问题分组讨论,分别找学生回答,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初步理解定律的内容、含义。

C的质量 是 克。 2、已知物质A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物质B和物质C,当一定量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A和44克B,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是 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煤燃烧后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是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板书】2、几点说明 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生成物的质量。 ③审题时要注意关键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同学们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 【投影课件】示意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示意图,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一,自我检查对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掌握。 检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根据各自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照板书中的几点说明去体会定律的含义,纠正自己的问题。 及时反馈矫正,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活动 猜想 出现思维困惑,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期待。 设计意图 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克服学习上的不求甚解。 观看课件,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

法。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在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是“三个不变”。 记住“三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树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投影课件】课堂练习二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的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为 。 【投影课件】随堂检测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自查知识掌握情况。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1、2克氢气和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克。 2、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3、在4X+5Y2=2Z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 ) A、X4Y5 B、X2Y5 C、XY2 D、X4Y10 4、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 )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附:课堂练习一答案:1、(A) 2、(D) 3、(C)

及时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课堂练习二答案:1、碳 氢 2、AB

随堂检测答案: 1、18 2、碳(C) 3、B 4、B

7.燃烧、燃料——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燃料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基本原理。

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及生产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然的有效措施;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燃烧条件后处理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投影] 古时候有“钻木取火,敲石取火”,人们用火光吓跑野兽,用火把腥鲜的肉烤熟,人类不断积累用火的经验。 [设问] 人们通常用火做什么?怎么保留火种? [设问]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燃料有哪些? 看图片增加对火的认识。 沼气等。 在火堆上不断加上干树枝,可以使火不灭。 通过看图片有煤、煤气、石油、天然气、增加学生对燃烧的认识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讨论:火发出光,可以照明;引发学生兴火把生的食物煮熟;用火冶炼金属。 对燃料有一定的认识。 趣。 [投影] 火可以为人类造福,讨论:它们燃烧都发光发热,增加对火的兴趣。 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危害。 都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 造福的图片显示的是神州5号的升空,它的发射需要燃书写,理解,记忆。

烧,而危害的图片显示的是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 [设问] 木炭的燃烧、硫磺的燃烧、镁条的燃烧、铁丝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现象? [投影] 第四章 燃料 燃烧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 实验1 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写出答案。 先猜测3个小实验的现象,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通过对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初步的出燃烧的定义。 1、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先燃烧。 2、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熄灭。 学会提出疑3、小木条先燃烧。 从实验的现象考虑这样的现象说明燃烧都需要什么条件。 1、(可燃性) 自己动手证2、(与氧气接触) 3、(着火点低) 实自己的猜测。 问 制造悬念 讨论:初步得出燃烧的条件,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归纳并记录,同时思考是否条 实验2 件就是如此。 让学生充分点燃2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 归纳实验结[实验结论] 一、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论,学会记录和总结 思考,并带着疑问继续学习。

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投影] 白磷的燃烧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设问] 燃烧的条件是这样的,那么如果我们要灭火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演示实验] 1、酒精灯的燃烧 2、纸的燃烧 3、油锅起火 [讨论] 这样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记录并把原理与结论联系。 [投影] 二、灭火的方法: 讨论:1、如果火小,查出原 与燃烧的条件相呼应。 学会总结概讨论:不是所有的燃烧都完全,燃烧完全和燃烧不完全产物不一样。 讨论:氧气充足是燃烧得快, 念。 观察实验并思考: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了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讨论: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道灭火可以用沙、水、湿的布、灭火器等。 讨论: 熄灭酒精灯盖上灯。纸燃烧可用水熄灭。油锅起火盖沙或盖锅盖,但不可以用水,易飞溅。 结论: 把燃烧的物质与空气隔绝。也可把温度减低到燃烧的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有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上述结论进一步理解并记忆。 引发好奇,激励探索。 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逐步理解燃烧的条件。 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因,可以自己扑灭,如果火大,火源隔离; 拨打火警119; 2、被困在火灾区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 取相应的措施急救。 注意:千万不可惊慌而失去镇静,要沉着应付。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将大量的冷却剂去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设问] 如果发生了火灾怎么办呢?

[设问] 是不是所以的燃烧都反应很完全?是不是燃烧完全和燃放出的热量多;不充足时,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学会自己处讨论: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理突发事件,临危不惧。 学会观察,学会疑问。 总结并记录。 让学生懂得一些常识。并记忆结论。 对基本定义有一定了解。 防止身边的爆炸发生 烧不完全的产物是一样的? 成二氧化碳,与不充足的氧气[设问] 当氧气充足和氧气不充足是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投影]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讨论: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C与O2的反应: 碳 + 氧气(充足)= 二氧化碳 讨论: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碳+氧气(不充足)= 一氧化碳 [设问] 什么是爆炸? [投影] 四、爆炸 1、定义 撞击和高温;储存易燃物和易暴物要配备消防器材,并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要了解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吸进肺里,它和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化合,是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少量会感到头痛,量多可致死亡。 有一定了基2、注意事项 [设问] 怎样防止爆炸? 随堂检测:[投影] 1、白磷的着火点是400C,少量的白磷应保存于 (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理解灭火的2、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原理。 考查易燃物存放。 本安全常识。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1、(A) 2、(C)

8. 溶解现象——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溶解的定义,溶液的特点;了解乳化的定义及应用;熟悉水的性质。 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溶液的特点和水的性质;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学生逐步认识身边的物质和化学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水的性质研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投影】 生活中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情况。 学生活动 讨论:食用油和泥土都无法溶解在水中。食盐,红墨水,泥土,食用油在水中分散的情况不一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 在生活中获取知识 观察身边的化学知识 【投影】 溶解的定义: 让同学自己得出溶液的定义。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对溶解和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投影】 多彩的溶液 讨论:根据图片和对生活中溶液的接触,说出溶液的特点 通过看图片增加对溶液的兴趣。 【投影】 浊液分几种: 讨论:悬浊液——泥浆 悬浊液,乳浊液 乳浊液——牛奶 将化学知识生活化 【课后讨论并简单实验】 先进行猜测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然后进行实验在一有盖的瓶子里加入看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少许食用油和数滴洗洁讨论这样的反应原理。 精,加盖后振荡,静置,观察。 讨论:油脂难溶于水,在它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 一些洗洁精能使油脂以细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 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投影】 乳化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1、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 2、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 3、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 4、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 【探究实验】 将2药匙的氯化钠、硝酸钠、氢氧化钠分别放入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三种物质加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呢?温度要怎样变化?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结论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乳化的用途很多、很广要明白其原理。 自我思考 自己动手 总结结论 记忆并理解。 理解一些常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高。 【投影】 在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温度降低。 【探究实验】 按图进行实验,并比较溶解的快慢。 在A中加入冷水,溶解硫酸铜晶体,在B 中加入热水,溶解同样量的硫酸铜。 C中加入水,溶解等量粉末状的硫酸铜,在D中溶解固体等量硫酸铜。 记忆并理解 总结并记忆。 比较A、B、C、D溶解速度的快慢,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讨论加速溶解的方法。 讨论: 加快溶解的方法有: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 ②溶解时加热; ③溶解时使溶质的表面积增大。 学生要学会自己动手 观察实验现象 自己总结结论 【投影】思 考 : 1、盐水、食醋密度比水大,不容易结冰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2、汤里有盐份,汤的沸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点比水的沸点高。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为什么要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实验】 将3个试管放入500ml大烧杯中,大烧杯中加入半杯碎冰,再加40ml冷水.混合后加20g硝酸铵.在3支试管中都放上温度计.观察并记录三支试管结冰的温度. (试管1中加入水) 3、加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使水更容易被电解。 冷水和硝酸铵起冷却作 用,加速溶液结冰,1、2、 3试管中加入不同的溶液,观察哪个先结冰。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实验之前学生先自己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猜测哪个先结冰。 考能力。 在实验结论出来后,思考为什么。

(试管2中加入蔗糖水) (试管3中加入食盐水) 【投影】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使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应用: 1、在雪上撒盐使雪融化; 2、汽车水箱里加乙二醇防止水箱里的水结冰。 【探究实验】 在装有1,2,3同样溶液的 3只烧杯中进行通电实验.这3种溶液是否具有导电性? 用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做导电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1、2、3支试管的溶液是否能 导电,自己动手看开关闭合时 灯泡是否亮。 学生思考为什么导电,导 电的原理是因为溶液中有游 离的离子。 【投影】 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可以导电。 事例: 1、食盐水溶解后可以导电, Na+ Cl- 2、稀硫酸溶液可以导电。 H+ SO42- 3、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导电。 Na+ OH-。 【课后交流】 学生课后分组完成。 加深对本节的理解 学生记忆 理解此结论的原理 记忆并学会总结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学生记忆 理解此结论的原理 学会总结

尝试对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试验现象做出解释。 许多物质水溶液中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这些性质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有哪些应用?

9.溶解现象——溶液组成的表示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配制溶液的步骤。 2.过程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与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

【教学重难点】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的配制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投影】 看生活中的溶液 学生活动 讨论:溶液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溶液。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溶液和生活联系起来。

【设问】 什么是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的? 【投影】 溶液是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观察能力 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看溶质和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图片。 【设问】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都是哪些? 【探究实验】 [实验1]: 3g蔗糖+20ml水,搅拌使蔗糖完全溶解 [实验2]: 用一种比值来比较。 5g蔗糖+50ml水,搅拌使蔗糖完全溶解比较哪个我们用质量分数来表示。 甜一点,如何进行比较? 【投影】 量取溶液时用量筒视线与液面底部齐平。 【投影】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记忆并理解 前面蔗糖是否甜可以用此方法比较。 【投影】 例题:用400g甘油溶于100g水中,配制的甘油 记忆 熟识并会使用。 自己动手观察现象 先猜想哪个蔗糖水会比较甜 再做出结论,并说出为什么。 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所说的溶 液都是指水溶液。 巩固并理解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学会使用简单仪器。 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 看例题

护肤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投影】 练习: 1、将4g蔗糖加到46g水中,全部溶解制成糖水,此时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某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溶质质量为多少? 理解 会运用 同学自己根据上述例题自己进行解题。 1、蔗糖的质量是4g,水的质量是46g溶液的质量是4g+46g=50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 2、溶液的质量是100g 溶质的质量是100X20%=20g 答:溶质的质量为20g。 理解公式。 在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要学会举一反三。 【设问】 如何用37%,密度为1.18g·cm-3浓盐酸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 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 量取溶液:_______________ 配制溶液:_____________ 【投影】 用90%的浓食盐溶液配制90g10%的稀食盐溶液,需要多少克90%的浓食盐溶液?并说出如何配制。 思考 50克5%的盐酸溶质是2.5克 需要多少37%,密度为1.18g·cm-3浓盐酸多少ml呢? 2.5=X·37%·1.18 量取用量筒量取。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和思考的能力。 计算: 所配溶液的溶质学会举一反三 质量是90X10%=9g所配溶液的溶剂质量是90X90%=81g90%的浓盐酸含9g盐酸溶液: 溶液质量为:9g/90%=10g 溶剂质量为:10g-9g=1g 需加入水的质量:90-9-1=80g 配制方法:取90%的浓盐酸10g,再加入 80g水。

【投影】 无土栽培 【投影】 课后练习 无土栽培是因为在栽种植物的器皿中放入适合其生长的营养物质。 拓展视野 巩固所学知识 1、若要配制100Kg质量课后特性思考 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做更多的练习 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Kg? 2、配制10%的H2SO4溶液500ml,需98%的浓H2SO4多少克?水多少ml?( 10%的H2SO4密度:1.03g/ml, 98%的浓H2SO4密度:1.84g/ml)

10.金属与矿物——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方法:通过铁锈蚀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金属腐蚀的原因

【课前准备】

本节课的教法与前面的课一样以探究为主,但是本节课的探究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将观点相近的同学编成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到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将整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 例一:设计方案:

取四只试管,分别放一根铁钉在里面: 第一只试管里放一些干燥球,并塞上塞子; 第二只试管里放水(将钉子的一半浸在水里); 第三只试管里放水(将钉子全部浸入水中,水煮沸过); 第四只试管了放食盐水(将钉子全部浸入食盐水中)。

在准备好后立即观察一次,每天都观察一次,记录实验现象,探究使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注意:以上的方案是提供的参考方法,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这四种方法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以列举的方案为例,实际的教学过程由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可以安排整节课的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在一个星期前就布置同学们进行实验,探究铁锈蚀的原因,现在同学们实验都做好了,现在大家来互相交流一下,都做出了什么现象,根据实验你总结出了那些影响铁锈蚀的因素? 学生活动 分小组互相交流实验所得,踊跃发言,发表各自的见解,并总结出个小组的共同的结论,委派一名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交流实验所得,在交流中逐步形成影响铁锈蚀的因素的结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分析】进行实验总结: 认真听讲并记录; 试管一:接触空气、不接触水; 和自己的实验进行对比,看自己的实验是否都得没有锈蚀 出了正确的现象。 试管二:接触空气和水; 锈蚀 试管三:接触水、不接触空气; 没有锈蚀 试管四:接触空气和食盐水。 锈蚀 【总结】由以上的实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铁锈蚀的原因:必须同时接触空气和水,二者缺一不可,单纯的接触空气(氧气)或者水是不可能锈蚀的。 认真听讲,将正确的结论与自己的结论相比较。 分析出真确的实验现象以及各实验现象出现的条件,为引出铁锈蚀的原因做铺垫。 得出铁锈蚀的准确的原因。 【讲解】铁在空气中锈蚀实质了解铁锈蚀的实质。 上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铁锈的成分复杂,主要是氧化铁,疏松多孔,能让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 【板书】第三节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1、 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1、锈蚀的条件:(略) 2、锈蚀的实质:(略) 【讲解】铁的金属的锈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掉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1/10,那我们怎么样来防止金属锈蚀,减少损失呢? 听讲,表现出兴趣。 学生在下面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一些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 记录。 让学生知道铁锈蚀的本质,教给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学习方法。 引出防止铁的金属锈蚀的原因。

【讲解】防止锈蚀的方法通常是在钢铁的表面覆盖防护层。例如,在车船的表面喷漆、在机械表面涂防护油、在面盆等表面烧涂搪瓷,还可以在钢铁的表面渡上一层能起保护作用的金属,例如镀锡、镀锌、镀铬。 【课件投影】向学生展示一些防止金属锈蚀的事例。 【板书】 3、金属的防护 喷漆、镀锌等 边听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 让学生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一般方法。 观看课件,表现出兴趣。 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 记录。 【提出问题】以上说的是加防思考,表现出疑惑。 护层的方法,那除了加防护层,还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呢? 【课件投影】展示电化铝产品。 【讲解】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听讲; 应,生成氧化铝可以形成一层掌握一种特殊的防止金致密而结实的膜覆盖在铝的表属锈蚀的方法。 面,防止铝继续与氧气反应、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电化铝”是用特殊的方法使铝的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 4、铝的自我防护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和稀硫酸反应。 ②铁和硫酸铜反应。 ③铝跟氧气反应。 【讲解】废金属主要指冶金工业、金属加工业丢弃的金属碎屑、碎块和报废的金属物品。 听讲; 了解废金属的定义。 独自完成练习,自我检测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记录。 引出另一种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 想学生介绍另外一种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巩固新知识,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了解废金属的定义。

【板书】 2、 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1、定义:(略) 记录。 【讲解】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的结合生活经验听讲,表现更新换代加快,废金属的量急出担忧的情绪。 剧增加,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镉、汞等有毒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投影课件】想学生展示废金属和废电池。 【讲解】解决废金属的最佳方法是回收废金属回炉再次冶炼,不仅节约了钢铁,也节约了炼铁、炼钢所消耗的能源,又很大的减下了对环境的破坏、污染。 【课后动手小实验】 听讲。 向学生展示介绍废金属对环境巨大的危害和资源上巨大的浪费,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给学生解决废金属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加强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强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上选三处进行实验,一处湿润,二处化应用,加强对动擦干,三处擦干后,涂上一层食油。做好记号,放置一夜,手能力的训练。 观察菜刀三处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一、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1.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4.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 品] 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

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什么是化学变化?同时一般伴随有哪些现象?

生甲: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师: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你能否用一个具体的事实现象来证明你的结论?

生乙:质量减小了,象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 生丙:质量增加了,象铁生锈后就变重了。 生丁:质量不变,如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

生戊:水结冰不是化学变化,但我认为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 师:同学们的猜测都各有道理,那事实如何呢?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 3、石灰石与稀盐酸。

全体学生:观察并记录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这就是化学变化的一个重要规律: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理解有关内容。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如果实验1、3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又会如何呢?从中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生?:实验1、3如果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肯定不会相等,因为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

师:那你能否用守恒定律解释一下生甲和生乙的事实现象呢?

生庚:蜡烛燃烧生成了气体逃跑,所以剩余质量减少了;而铁生锈有氧气参加反应,增加了氧气的质量,所以总质量增加,都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辛:从我们所做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一个重要规律,就是无论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与反应,实验都一定要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师:看来我们同学已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了。特别是辛同学的总结对我们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他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实验现象。下面请同学相互提问,要求对方用质量守恒定律猜测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并作出解释。

评析:

这堂课先让同学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一一否定他们的想法。在整个过程中,完全用事实说话,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思考错误的原因,从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合作伙伴,大家一起解决未知问题,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终身都不会忘记。特别是最后的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延伸,为学生的后续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2.元素符号、化合价的记忆

[背 景]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第二章元素符号、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它属于无意义识记材料,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实验,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记不住,易遗忘,学习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学生学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即采用“动作 - 图像 - 谐音”重编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y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