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碧流台铅多金属矿详查报告1.28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1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详查报告

林西天成矿业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详查报告

报告提交单位:林西天成矿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 华

报告编制单位:赤峰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 黎 总工程师:王学军

报告编写人:刘玉芳 陈永安 王浩然报告编制时间:2009年12月

田守波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 .......................................... 1 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 ......................................... 2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3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 4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 5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8 第一节 区域地质 ............................................ 8 第二节 勘查区地质 ......................................... 12 第三节 区域矿产 ........................................... 14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16 第一节 地层 ............................................... 16 第二节 构造 ............................................... 16 第三节 岩浆岩 ............................................. 17 第四节 围岩蚀变与矿化体特征 ............................... 18 第四章 矿体地质 ............................................ 20 第一节 矿体特征 ........................................... 20 第二节 矿石质量 ........................................... 25 第三节 矿石类型 ........................................... 30 第四节 围岩与夹石 ......................................... 31 第五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32 第六节 矿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 34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35 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 35 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 36 第三节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 38 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0 第一节 水文地质 ........................................... 40 第二节 工程地质 ........................................... 43 第三节 环境地质 .......................................... 45 第七章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47 第一节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 47 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 49 第三节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 55 第四节 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评述 ............................... 59 第五节 采样、加工化验及其质量评述 ........................ 60 第六节 矿区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工作质量评述 ............... 62 第八章 资源储量估算 ........................................ 64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 64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及其依据 ...................... 64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66 第四节 矿体圈定原则 ....................................... 69 第五节 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的划分原则 ...................... 70 第六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71 第七节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 73 第九章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 74

第一节 资源开发形势分析 ................................... 74 第二节 矿床地质评价 ....................................... 75 第三节 矿床开发技术条件 .................................. 75 第四节 矿床资源储量和服务年限及经济评价 ................... 76 第十章 结论 .............................................. 80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质工作成果 ...................................... 80 存在问题 .......................................... 80 有关建议 .......................................... 81

附图目录 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图号 1 2 3 4 5 6 7 8 9 图 名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区域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地形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水文地质图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地形地质图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地表取样平面图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一中段(970m)取样平面图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二中段(930m)取样平面图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三中段(890m)取样平面图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PD1(1035m)取样平面图 比例尺 1:50000 1:10000 1:10000 1:2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0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PD2(1060m)取样平面图 11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0、1号勘查线剖面图 12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2、4-1号勘查线剖面图 13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7、8号勘查线剖面图 14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9、10号勘查线剖面图 15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3、4号勘查线剖面图 16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5、6号勘查线剖面图 17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12、14勘查线号剖面图 18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4-0、4-4、4-7勘查线号剖面图 19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4-3、4-8勘查线号剖面图 20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1-1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21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1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22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2、3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23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1-3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24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1-2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25 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4号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垂直纵投影图 1:1000

一、附表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详查报告》附表(合订一册)

内 容 摘 要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8月9日首次为林西天成矿业有限公司授予了“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碧流台铅多金属矿地质普查”探矿权。受探矿人委托赤峰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至2009年11月在对勘查许可证14.22km2范围进行整体普查的基础上,择优对成矿较好地段进行了详查,勘查类型Ⅲ类型。详查工作采用1:2000地质填图、地表槽探、浅部坑探和深部钻探相结合的手段对区内的7条铅锌银矿体进行了系统揭露,辅以相应的各类样品采集与化验,并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

矿区出露地层为棱角或半棱角状砂砾石、砂泥质混杂堆积成的全新统(Q4),侵入岩是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为矿区的控矿构造;矿石自然类型为锌矿石、铅矿石、铅银矿石、含铜铅锌矿石及以铅锌矿石为主的块状硫化矿石;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岩浆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石易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Ⅱ类2型。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经资料分析、综合研究,于2010年1月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铅锌银矿详查报告》。共获得资源储量(122b+333)矿石量219.733104t,金属量Pb 36522.65t,Zn43798.61t,Ag125.09t;Pb品位1.66%,Zn1.99%,Ag56.93 g/t。其中122b矿石量156.953104t,金属量Pb 25193.13t,Zn30301.08t,Ag77.39t;Pb品位1.61%,Zn1.93%,Ag49.31 g/t;333矿石量62.783104t,金属量Pb 11329.53t,Zn13497.52t,Ag47.70t;Pb品位1.80%,Zn2.15%,Ag75.98 g/t。

经过大量的地质工作,该次详查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

探矿权人林西天成矿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8月9日获得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的“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碧流台铅多金属矿地质普查”勘查项目探矿权,勘查许可证号1500000411226,勘查区面积为14.22平方公里,有效期至2005年8月9日。到期后又进行了多次延续,分别是:2005年8月10日至2006年8月30日,证号1504000530256;2006年8月31日至2007年8月31日,证号1504000630372;2007年8月31日至2008年8月31日,证号1500000731990;2008年7月20日至2009年8月31日,证号T15120080702013869;2009年8月31号以后的探矿权勘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探矿权人于2008年7月委托赤峰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进行勘查工作,双方签订了勘查工作合同书。

合同书中要求勘查单位:在之前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和整体普查,并选择成矿较好区段实施详查工作。通过对勘查区内地质资料、含矿层位的分析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内地层层序及分布特征;基本查明矿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产状以及对矿体的影响;基本查明矿区内侵入体的种类、数量、形态、分布以及与成矿的关系;通过矿区地质填图、地表槽探、深部坑探和钻探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矿体进行控制,查明矿区内矿体分布、数量、厚度、规模、产状;同时研究矿石质量,并进行矿石可选性试验;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同时进行矿区水 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明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条件;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确定地质勘查类型;采集基本分析样品,进

1

行化(试)验;依据取得的资料进行资源储量估算;在此基础上提交《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详查报告》,为办理采矿许可证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

一、地理位置

碧流台铅锌银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新林镇的西部,距新林镇政府所在地新林约7公里,行政区划隶属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管辖,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7°55?00?~117°59?00?; 北纬 43°57?00?~43°58?30?。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8月9日首次授予林西天成矿业有限公司探矿权,勘查许可证号1500000411226,勘查项目名称为“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碧流台铅多金属矿地质普查”,勘查区面积14.22 km2,图幅编号K50E001016。探矿权经过4次延续有效期至2009年8月31日,之后的探矿权许可证正在办理之中。勘查区由6个拐点圈定,各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碧流台铅多金属勘查区许可证(即普查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编号 A B C D E F 地理坐标 东经 117°55?00? 117°59?00? 117°59?00? 117°56?00? 117°56?00? 117°55?00? 北纬 43°58?30? 43°58?30? 43°57?00? 43°57?00? 43°57?15? 43°57?15? 1954年北京坐标系(6°带) 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 X Y x Y 4871539.00 20573554.50 4871539.00 39573554.50 4871600.60 20578903.90 4871600.60 39578903.90 4868882.80 20578937.00 4868822.80 39578937.00 4868776.20 20574923.30 4868776.20 39574923.30 4869239.10 20574918.00 4869239.10 39574918.00 4869224.10 20573580.20 4869224.10 39573580.20 2

受探矿权所有人委托,从2008年8月开始赤峰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对勘查区进行了资料综合分析和整体普查工作,根据探矿权所有人要求和整体普查结果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了0.48km2进行详查。通过详查工作,对矿区内7铅锌银矿体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详查区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区范围一致,由6个拐点圈定,个拐点坐标见表1-2。

表1-2 详查区(即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编号 1 2 3 4 5 6 地理坐标 东经 117°56?35? 117°57?11? 117°57?11? 117°56?53? 117°56?53? 117°56?35? 2

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 北纬 x 4870700.00 4870700.00 4870300.00 4870300.00 4869900.00 Y 1980年西安坐标系(3°带)带) x Y 43°58?02? 43°58?01? 43°57?48? 43°57?48? 43°57?36? 43°57?36? 39575700.00 4870660.194 39575638.650 39576500.00 4870660.195 39576438.64 39576500.00 4870260.195 39576438.65 39576100.00 4870260.195 39576038.65 39576100.00 4869860.195 39576038.65 面积0.48 km,赋矿标高732~1090m。 48699900.00 39575700.00 4869860.195 39575638.65 39600300.00 勘查区范围与详查区范围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之间的关系见图1-1。 二、交通

勘查区南距林西县政府所在地林西镇48km,东距新林7公里,南距统布7公里。林西镇至统布镇和新林镇为柏油公路,新林和统布至勘查区为砂石路。勘查区南距G303国道88km, 距集(宁)-通(辽)铁路林西镇车站50km,交通方便。勘查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2。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属中低山丘陵区,海拔标高1300~950m,相对高差350m。区内水系不发育,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区内河谷、山麓地带植被较发育,多为草本植物。

3

气候区带处于北中温带,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春秋多风的特点。全年温度变化大,夏季最高温度32.8℃,冬季最低温度-25.6℃,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短,冰冻期较长,每年十月末至翌年三月末为冰冻期,最大冻土层1.80m。年降水量380.3~665.0mm,平均565mm,日最大降雨量25mm。汛期多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1482.0~2065.0mm,平均1826.40mm。冬春秋季多西北风,一般风力3~5级,偶尔6~8级,最大风速17.80m/s。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比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对照烈度为6度。

区内地质环境未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依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本区地质环境划为“简单”类型。

二、经济概况

勘查区内工业不发达,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谷子、荞麦、油料等,剩余劳动力资源充足。近几年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大环境下,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具备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比较多的投资商到该区进行投资探矿,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人口较稠密,居民以汉族为主,蒙古族、回族次之。

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解放前,本区的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很少,资料残缺不全。正规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始于解放后。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曾有十几家专业地质队在本区进行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其中由辽宁省地矿局第二区调队(地质十院)于一九六八年编制完成的1∶20万《刘家营子幅(K—50—Ⅳ)》区域地质矿

4

产报告及相应的地质图、矿产图,是本区最系统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该资料对本区地层、侵入岩、构造及矿产均有详细论述。在探矿权普查区范围内发现有铅等多金属矿化,探矿权人据此申请了勘查区的探矿权。

第五节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整体普查的基础上,择优选择了0.48平方公里对铅锌银矿产资源进行系统的详细评价,并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了估算。

一、普查阶段地质工作

探矿权人于2004年8月9日取得探矿权后,从2004年的8月至2008年8月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工作。首先通过1:10000比例尺地形地质填图、槽探和取样化验工作,大致查清了矿体在地表的分布情况,确定了7条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编为:1、1-1、1-2、1-3、2、3和4号矿体,其中1、4号矿体规模较大。1、2、3、4号矿体为地表出露矿体,1-1、1-2和1-3为盲矿体。另外在区内还发现了5条矿化体,编为5、6、7、8、9号矿化体。之后对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用较稀疏的工程间距进行了控制,并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及化验分析。大致查明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及厚度变化情况。普查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1-3。

探矿权人于2008年7月委托赤峰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对普查区继续进行勘查工作。盛源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在之前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和整体普查工作。根据整体普查工作成果,选择成矿较好区段0.48平方公里进行了详查设计。从2008年9月开始转入详查工作。

二、详查阶段地质工作

根据普查阶段取得的地质成果,在划定的详查区范围内,对探槽、钻

5

探工程按有关规范实施了加密施工,继续实施深部坑探工程,并进行了相应的取样化验和水文地质观测等工作。本次详查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1-3。

表1-3 碧流台铅锌银矿勘查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工程名称 1:50000区域地质图 1:10000矿区地形地质图 1:10000矿区水文地质图 1:2000地形地质图 探槽 坑道 竖井 钻孔 光谱分析 薄井 光片 小体重质量 基本分析 组合分析 内检 外检 可选性试验 岩石力学分析 民井抽水样 坑道涌水量测量 单位 普查阶段 km km km km m m m m/个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次 次 32222完成工作量 详查阶段 修测 修测 修测 0.695 974 1794 / 2122.04/13 5 2 2 27 559 14 63 60 1 5 1 9 合计 359 14.22 14.22 0.695 1898 3615 132 4220.32/24个 11 4 4 49 1127 20 115 60 1 5 1 9 359 14.22 14.22 / 924 1821 132 2098.28/11 6 2 2 22 568 6 52 / / / / / 详查工作的各项地质工程布置和质量,均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进行。

通过本次详查,基本查清了区内矿脉的分布情况,圈定了6条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基本查明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和品位变化规律;基本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合、矿石类型及加工技术性能;基本查明了

6

区内地层、岩浆岩及构造等地质情况;基本查明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条件。

在此基础上对区内的7 条矿体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共获得资源储量(122b+333)矿石量219.733104t,金属量Pb 36522.65t,Zn43798.61t,Ag125.09t;Pb品位1.66%,Zn1.99%,Ag56.93 g/t。其中122b矿石量156.953104t,金属量Pb 25193.13t,Zn30301.08t,Ag77.39t;Pb品位1.61%,Zn1.93%,Ag49.31 g/t;333矿石量62.783104t,金属量Pb 11329.53t,Zn13497.52t,Ag47.70t;Pb品位1.80%,Zn2.15%,Ag75.98 g/t。

总之,本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7

第二章 区域地质

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哲斯~林西复向斜东段;亦位于黄岗梁~甘珠尔庙背斜中西翼。区域内华力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为铅锌银多金属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足够的热动力。

第一节 区域地质

一、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石炭统林西组(C3ι)、下二迭统黄冈梁组(P1h)、中侏罗统(J2)和全新统(Q4)。

(一) 上石炭统林西组(C3ι)

位于区域的西北角,出露面积较小,为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岩。根据岩性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灰绿-灰色粉砂质或泥质板岩夹砂岩和硬砂岩。由于花岗闪长岩侵入的影响,角岩化,褪色现象明显。

下部:由黄绿、灰绿和灰紫色变质砂岩、粉砂岩、泥质板岩、绢云母片岩等组成。

这套岩性在区域上较稳定,个别地段可见薄层状砂砾岩透镜体。砾石成分以砂板岩为主,砾径一般为2-5毫米,大者一厘米左右,磨圆与分选性不佳。

(二)下二迭统黄冈梁组(P1h)

位于区域的中南部,分布面积较大,呈东西向展布。本组岩性组合比

8

较稳定,以厚层-块状细粒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夹凝灰岩为主,局部含砾岩,层理不甚发育。

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林西组的关系不清,但从二者的区域构造线一致,变质程度相近分析,这两套地层正和接触的可能性较大。

(三)中侏罗统(J2)

位于区域的南部,出露面积较小,呈零星分布,总体看沿北东方向延伸,岩性组合以灰-紫色砾岩、角砾状砾岩、凝灰砂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本组地层中含有明显的紫色层,且比较稳定,为中侏罗统的标志层。根据紫色层,中侏罗统地层大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中部:为紫色层,由砂岩和少量的砾岩组成。 上部:为火山凝灰岩夹黑色页岩。

下部:为暗灰-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砾岩,偶见泥灰岩透镜体。 该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黄冈梁组(P1h)之上。 (四)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的羊肠子河两侧和东北角,呈东西向分布。其堆积物分选性不好,为棱角或半棱角状砂砾石、砂泥质混杂堆积,有时夹有少量的沼泽相淤泥及砂质沉积。

二、构造

区域内见有褶皱和断裂构造。 (一)褶皱构造

区域位于斜贯全区的黄岗梁-甘珠尔庙倒转背斜西北翼的中南段,区域大地构造位置见大地构造简图2-1。在区域内表现为单斜构造,在上石炭统林西组(C3ι)和下二迭统黄冈梁组地层中均有明显的表现。单斜构造的走向

9

为北东,倾向西北,倾角50°-72°。由于岩体的侵位,局部产状发生紊乱。成为本区的构造主体。

(二)断裂构造

华力西运动形成了区域内北东向和北西相两组断裂。燕山运动除沿华力西期断裂继续活动外,又形成了北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断裂。它们相互交切构成了区内主要构造格架。其中以沿羊肠子河出露的东西向断裂规模最大。

羊肠子河大断裂与该河谷地吻合,长达40余公里,宽约1.2公里。断裂北侧的碧流台花岗闪长岩体沿断裂直切南侧的黄冈梁组(P1h)地层,为张扭性断裂。北东向和北北东相断裂以压扭性为主,北西向断裂呈张性。

三、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华力西晚期和燕山中期。

1、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

10

图2-1 大地构造简图

呈岩基产出,出露于区域的北部,面积较大,属碧流台花岗闪长岩体的一部分。该岩体相带不甚发育,大致可划分为边缘相和过渡相。岩体侵入林西组,围岩蚀变为绢云母化、片理化及硅化。

边缘相:一般两公里左右。接触面倾角较平缓,一般在十几度左右,岩性主要是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过渡相:宽约2.5公里,岩石类型主要有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由边缘相到过渡相粒径逐渐变粗,化学成分由酸性向偏中性过渡。

11

2、燕山中期花岗岩(γ

2-——25

呈岩基产出,小面积出露于区域的东南角,属北大山花岗岩体的一部分。该岩体侵入黄冈梁组地层产生强烈的角岩化和硅化,蚀变带一般宽几十米。该岩体可划分为边缘相和过渡相,内部相标志不明显。

边缘相:宽约2公里,和过渡相界线不明显。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呈斑状结构,有的具文象和蠕英结构。主要矿物成为:条纹长石40%、更长石25%、石英28%、黑云母5%。

过渡相:宽约1.5公里,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的为似斑状结构,局部具文象结构。主要矿物成为:条纹长石50%、石英30%、酸性斜长石5-10%、黑云母5%。副矿物见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

区域内出露脉岩有花岗岩脉、闪长岩脉和流纹斑岩脉三种。

第二节 勘查区地质

一、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为大面积全新统(Q4)覆盖,分布于勘查区的北部。其堆积物分选性不好,为棱角或半棱角状砂砾石、砂泥质混杂堆积,有时夹有少量的沼泽相淤泥及砂质沉积。厚度0-10米左右。

二、构造

勘查区内没有褶皱构造,只有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

1、北东向断裂构造

为压扭性断层,走向38-57°,倾向南东,倾角62°-68°。构造带长

12

从2200-500米不等,宽5.2-1.2米。该组构造应为华力西期活动形成,为成矿前构造,对矿体影响不大。在勘查区内典型的见有F1、F6和F9,其中以F1规模最大,F9是规模最大的4号矿体的控矿构造。

F1位于勘查区的中东部,长2200米,宽4.6米左右。总体走向58°,倾向南东,倾角65左右°。断层通过处岩石挤压破碎强烈,两侧挤压破劈理发育。

2、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为压扭性断层,走向10°-26°,倾向东南,倾角65°-77°。构造带长从220-80米不等,宽2.0-0.6米。该组构造应为华力西晚期活动形成,为本区的控矿构造,在勘查区内具成组平行分布特点,典型的见有F2、F3和F4,其中以F2规模最大。

F2位于勘查区的中部,长220米,宽2-0.8米。走向11°,倾向东南,倾角71°。F2断裂是勘查区内最大矿体1号矿体的容矿构造。

3、北西向断裂构造

在勘查区内北西向断层最不发育,规模较小,只见有F5和F8,为张性断层。F5断层位于勘查区的西南部,走向313°,倾向西南,倾角68°,构造带长300米,宽1.7米左右;F8断层位于勘查区的中南部,走向299°,倾向西南,倾角65°,构造带长260米,宽1.5米左右。该组构造应为华力西期活动形成,为成矿前构造,对矿体影响不大。 三、岩浆岩

1、岩体:勘查区内只见有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该岩体呈岩基产出,并占据着勘查区内的大部分面积,除北部的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覆盖外,出露的全部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主,局

13

部有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为灰白色,中粒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更长石(40-50%)、微斜长石(15%)、石英(25%)、黑云母(10%);副矿物由磁铁矿、锆石、磷灰石和独居石等组成。是铅锌银矿体的上下盘围岩。该岩体相带不发育,大致可划分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边缘相:接触面倾角较平缓,一般在十几度左右,岩性主要是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过渡相:岩石类型主要有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由边缘相到过渡相粒径逐渐变粗,化学成分由酸性向偏中性过渡。

2、脉岩:勘查区内脉岩有闪长岩、石英脉和辉绿岩三种。

闪长岩(δ):主要出露在勘查区的中南和东南部,呈北北东向分布。一般出露长度820~300m,宽40~60m。颜色浅灰至灰绿色,(若暗色矿物含量达到40%颜色变深)自形或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含量65%,普通角闪石含量25%,石英含量小于5%;其次为:单斜辉石、黑云母、钾长石等。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石英脉(q):主要出露在矿区的中东部,呈北西向分布。一般出露长度200m左右,宽3~5m。岩石为灰白色,致密块状,含有少量黄铁矿及其氧化物-褐铁矿。

辉绿岩(βμ):主要出露在矿区西部,呈北东向产出。一般出露长度100~260m,宽3~5m。岩石成深灰色及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含量为45~50%,有少量石英。

第三节 区域矿产

赤峰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之一,现正在开采的金、银、

14

铜、铅、锌、钼等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就有多出。区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点多处,有银、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点,也有石灰石、萤石等非金属矿点。大井子铜矿、林西中兴铅锌矿和全国著名的巴林石矿位于区域的东南部;银都、拜仁达坝等大型有色金属矿山位于区域的西部。

15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为小面积全新统(Q4)覆盖,仅分布于矿区的西北角。其堆积物分选性不好,为棱角或半棱角状砂砾石、砂泥质混杂堆积,有时夹有少量的沼泽相淤泥及砂质沉积。厚度0-4.0米左右。

第二节、构造

矿区内只见有两组断裂构造,即北东向和北北东向。 1、北东向断裂构造

为压扭性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2°-68°。在矿区内见有F1、F9和F10三条。

F1位于勘查区的中东部,长2200米,宽4.6米左右。总体走向58°,倾向南东,倾角65°左右。断层通过处岩石挤压破碎强烈,两侧挤压破劈理发育。在矿区内该断裂见于东南角,在矿区内出露约300米。

F9位于矿区的东部,规模较小,长285米,宽4.20米左右。走向44°,倾向南东,倾角68°。

2、北北东向断裂构

为压扭性断层,走向10°-16°,倾向东南,倾角65°-77°。该组构造虽然规模小,但在矿区内比较发育,常成群成组出现,在平面上呈平行燕型排列。是本区的控矿构造,规模较大的有F2、F3和F4。

F2是1号矿体的控矿构造,走向11°,倾向东南,倾角71°左右。地表长220米,宽约2-0.8米。

16

F3是2号矿体的控矿构造,走向26°,倾向东南,倾角61°左右。地表长170米,宽约0.9米。

F4是3号矿体的控矿构造,走向10°,倾向东南,倾角60°左右。地表长120米,宽约0.9米。

第三节 岩浆岩

1、岩体:为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该岩体呈岩基产出,并占据着矿区内的大部分面积,除西北角的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覆盖外,出露的全部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主,局部有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岩石为灰白色,中粒花岗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更长石(40-50%)、微斜长石(15%)、石英(25%)、黑云母(10%);副矿物由磁铁矿、锆石、磷灰石和独居石等组成。是铅锌银矿体的上下盘围岩。

2、脉岩:见有石英脉(q)、闪长岩脉(δ)和辉绿岩脉(βμ)

闪长岩(δ):只在矿区的中南部出露一条,呈北东向分布。出露长度260m,最宽18m。颜色浅灰至灰绿色,(若暗色矿物含量达到40%颜色变深)自形或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含量65%,普通角闪石含量25%,石英含量小于5%;其次为:单斜辉石、黑云母、钾长石等。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石英脉(q):走向北西,规模较小,长100余米,宽2~3m。岩石为灰白色,致密块状,含有少量黄铁矿及其氧化物-褐铁矿。

辉绿岩(βμ):走向北东,长200余米m,宽8~10m。岩石呈深灰色及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含量为45~50%,有少量石英。

17

第四节 围岩蚀变与矿化体特征

1、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发育于矿脉中及其周围,围岩蚀变的种类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萤石化、方解石化、高岭土化。

硅化:它是组成矿石的主要脉石矿物,明显看出一种交代长石而形成,呈团块状产出;另一种是后期形成的,呈脉状、细脉状产出。其特征简述如下:

青灰色石英:早期主要成矿阶段产物,呈团块状。呈青灰色,油脂光泽,它形粒状,具压碎结构,镜下常具波状消光,多呈碎粒或角砾分布在其它矿物中,与成矿关系密切。

乳白色石英:为晚期成矿阶段产物,呈细脉状产出。呈乳白色,油脂光泽,它形粒状,颗粒问呈紧密的锯齿状或不规则状相嵌,多呈不规则脉状或胶结物分布在矿石中。

绿泥石化:是矿区最常见的一类蚀变,本区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伴随构造和成矿活动分布于断裂带和矿脉的热液绿泥石化,一般蚀变强烈,原岩面貌全非,并影响围岩。蚀变与矿化同时形成,构成一定宽度的热液矿化蚀变带。另一类是与成矿作用无关的存在于变质岩中的绿泥石化,蚀变强度弱,范围广,无明显蚀变界线。

黄铁矿化:表现为黄铁矿呈星散状或团块状分布于花岗 闪长岩或矿脉中。

萤石化、方解石化:表现为萤石、方解石呈细脉状穿插于蚀变岩中。 高岭土化:常见于构造破碎带内,呈土状,白色,分布于断层泥砾中。 2、矿化特征

18

不同蚀变强度的岩石,蚀变组合有所差异,矿化也有强弱,强蚀变岩石中,萤石化常与黄铁矿化、硅化共生。

成矿主要与萤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等围岩蚀变关系密切。

19

第四章 矿体地质

经本次地质详查工作,在矿区内发现了7条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编号为1、1-1、1-2、1-3、2、3和4号矿体。另外在区内还发现了5条矿化体,编号为5、6、7、8、9铅锌银矿化体。

矿体及矿化体均赋存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中的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内。本次详查工作采用地表槽探、深部坑探和钻探结合的原则控制矿体,基本查明了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品位和厚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对矿化体用槽探进行了地表控制。

第一节 矿体特征

一、1号矿体

1号矿体位于矿区的西部,是区内规模最大的矿体。矿体产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中。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矿体走向10°,倾向南东,倾角63~65°。该矿体由地表探槽,深部三个中段(段高40米)和四个钻孔进行控制。坑探工程控制矿体需要穿脉控制时穿脉间距20-40米。

地表由7个探槽按40-50米间距控制矿体长度200m,真厚度0.61~2.00m,平均1.11m;品位: Pb 2.22~3.05%,平均2.71%; Zn2.23 ~3.12%,平均2.69%; Ag143.00~176.85g/t,平均166.01g/t。

一中段控制矿体长度260m,真厚度0.96~2.34m,平均1.66m;品位: Pb 2.06~2.90%,平均2.72%; Zn3.06 ~3.95%,平均3.92%; Ag152.62~210.79g/t,平均205.02g/t。

二中段控制矿体长度305m,真厚度0.74~1.68m,平均1.36m;品位: Pb

20

1.91~2.34%,平均2.15%; Zn2.24 ~4.05%,平均3.02%; Ag73.66~290.85g/t,平均182.36g/t。

三中段控制矿体长度320m,真厚度1.39~1.53m,平均1.41m;品位: Pb 1.08~3.12%,平均2.32%; Zn2.51 ~3.58%,平均2.94%; Ag204.28~268.37g/t,平均227.52g/t。

深部四个钻孔控制矿体真厚度2.46~2.87m,平均2.59m;品位: Pb 2.04~2.26%,平均2.12%; Zn2.84 ~3.07%,平均3.05%; Ag150.19~204.31g/t,平均162.29g/t。

1号矿体总体真厚度1.39~1.53m,平均1.43m,厚度变化系数%,矿体厚度变化属较稳定型。品位:Pb 1.08~3.12%,平均2.28% ,Pb品位变化系数110.66%; Zn 2.51~3.58%,平均3.03% , Zn品位变化系数108.46%; Ag188.11~268.37g/t,平均227.52g/t, Ag品位变化系数120.87%。Pb、 Zn 、Ag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控制矿体最大斜深280m。

二、2号矿体

2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中部。矿体产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中。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矿体走向22°,倾向南东,倾角70~72°。该矿体由地表探槽和一个平硐控制。坑探工程控制矿体需要穿脉控制时,穿脉间距20-40米。

地表由6个探槽按40-50米间距控制矿体长度168m,真厚度0.60~1.15m,平均0.85m;品位: Pb 2.40~3.11%,平均2.80%; Zn2.77 ~3.77%,平均3.22%; Ag120.38~195.84g/t,平均157.84g/t。

平硐控制矿体长度215m,真厚度0.87~1.53m,平均1.18m;品位: Pb 2.02~2.44%,平均2.21%; Zn2.93 ~3.07%,平均2.99%; Ag81.58~

21

310.39g/t,平均178.70g/t。

2号矿体总体真厚度0.60~1.53m,平均1.13m,厚度变化系数68.9%,矿体厚度变化属较稳定型。品位:Pb 2.02~3.11%,平均2.29% ,Pb品位变化系数100.21%; Zn 2.37~3.77%,平均2.97% , Zn品位变化系数100.59%; Ag81.58~310.39g/t,平均175.57g/t, Ag品位变化系数98.99%。Pb、 Zn 、Ag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控制矿体最大斜深56m。

三、3号矿体

3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中南部。矿体产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中。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矿体走向10°,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该矿体由地表探槽和一个平硐控制矿体。坑探工程控制矿体需要穿脉控制时,穿脉间距20-40米左右。

地表由3个探槽按40-50米间距和一个老采坑控制矿体长度119m,真厚度0.72~1.22m,平均0.89m;品位: Pb 2.11~2.72%,平均2.39%; Zn2.43 ~3.12%,平均2.87%; Ag174.47~181.34g/t,平均177.82g/t。

平硐控制矿体长度180m,真厚度0.66~1.39m,平均1.10m;品位: Pb 1.94~2.56%,平均2.17%; Zn2.14 ~3.18%,平均2.81%; Ag83.97~247.21g/t,平均184.06g/t。

3号矿体总体真厚度0.66~1.39m,平均1.07m,厚度变化系数70.9%,矿体形态属中等型。品位:Pb 1.94~2.72%,平均2.20% ,Pb品位变化系数100.17%; Zn 2.14~3.18%,平均2.82% , Zn品位变化系数100.62%; Ag83.97~247.21g/t,平均183.17g/t, Ag品位变化系数99.02%。Pb、 Zn 、Ag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控制矿体最大斜深55m。

22

四、4号矿体

4号矿体位于矿区的东部,是区内最大的矿体。矿体产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43)中。矿体围岩为花岗闪长岩,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脉,矿体与围岩界线较清楚。矿体走向44°,倾向南东,倾角68°左右。该矿体由地表探槽和18个钻孔控制

地表由9个探槽按40-50米间距和一个老采坑控制矿体长度279m,真厚度1.72~5.53m,平均4.18m;品位: Pb 0.88~1.58%,平均1.28%; Zn1.20 ~1.74%,平均1.47%;组合分析 Ag10.89g/t。

18个钻孔控制矿体真厚度2.64~6.21m,平均4.05m;品位: Pb 0.41~1.82%,平均1.32%; Zn1.42 ~1.91%,平均1.65%;组合分析 Ag 10.89g/t。

4号矿体总体真厚度1.72~6.21m,平均4.09m,厚度变化系数76.9%,矿体形态属中等型。品位:Pb 0.41~1.82%,平均1.31% ,Pb品位变化系数102.17%; Zn 1.28~1.91%,平均1.60% , Zn品位变化系数103.62%;组合分析 Ag10.89g/t。Pb、 Zn 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控制矿体最大斜深392m。

矿床总体真厚度0.58-4.09m,平均2.36m,厚度变化系数68.9-99.52%,矿体厚度变化较稳定。品位:Pb 0.41~3.18%,平均1.62% ,Pb品位变化系数85.23-130.42%; Zn 1.28~4.42%,平均1.92% , Zn品位变化系数100.62-138.46%; Ag10.89~397.49g/t,平均57.95g/t, Ag品位变化系数99.02-141.87%。Pb、 Zn 、Ag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

个矿体具体特征见表4-1。

23

表4-1 碧流台锌铅银矿详查区矿体特征一览表

矿 矿脉产状 矿体 脉 编号 最小-最大形 倾向 长度 厚度 态 走向 倾角 平均规 模(m) 1 1-1 1-2 1-3 2 3 4 320 218 96 134 215 180 392 1.39-1.52 1.43 0.58-2.32 1.44 0.58-1.37 0.96 0.64-1.45 1.04 0.60-1.53 1.13 0.66-1.39 1.07 1.72-6.21 4.09 最小-最大品 位(%) 平均Pb Zn Ag 控制情况 7个探槽 SE 1.08-3.12 2.51-3.58 227.52-268.37 10° 3个中段 64° 2.28 3.03 188.11 4个钻孔 SE 1.64-3.18 2.13-4.11 77.65-305.84 10° 3个中段 71° 2.28 2.92 189.46 SE 2.03-3.05 2.11-4.42 98.77-298.49 3个中段 脉 10° 60° 2.42 3.12 176.36 SE 2.02-3.04 2.29-4.01 86.70-241.02 10° 3个中段 58° 2.38 3.19 174.46 状 SE 2.02-3.11 2.37-3.77 81.58-310.39 6个探槽 22° 71° 2.29 2.97 175.57 1个平硐 SE 1.94-2.72 2.14-3.18 83.97-247.21 3个探槽 10° 70° 2.20 2.82 183.17 1个平硐 SE 0.41-1.82 1.28-1.91 9个探槽 45° 10.89 71° 1.31 1.60 18个钻孔 四、矿化体特征

矿区内发现了5条铅锌银矿化体,编号为5、6、7、8、9号铅锌银矿化体,经地表取样化验,铅、锌和银品位均未达到工业矿体品位指标。个矿化体具体特征见表4-2。

表4-2 碧流台铅锌银矿详查区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矿体号 5 6 7 8 9 走向(°) 20 10 20 15 13 倾向 倾角(°) SE 65 SE 58 SE 60 63 SE 64 SE 56 长度(m) 75 77 80 35 80 最小-最大厚度(m) 平均0.73-1.08 0.91 0.65-0.69 0.67 0.60-0.93 0.77 0.58 0.59-0.84 0.72 最小-最大品位(%) 平均Pb 037-0.44 0.41 0.42-0.45 0.44 0.44-0.45 0.45 0.38 0.42-0.46 0.44 Zn 0.59-0.60 0.59 0.67-0.71 0.69 0.62-0.74 0.68 0.59 0.59-0.71 0.65 Ag(g/t) 33.77-40.11 36.94 37.25-48.96 43.11 30.05-38.44 34.24 30.27 38.27-38.59 38.42 4个探槽 4个探槽 一个钻孔 4个探槽 一个钻孔 3个探槽 一个钻孔 4个探槽 一个钻孔 控制情况

24

第二节 矿石质量

矿区内为大面积花岗闪长岩出露,也是矿体的赋矿围岩。通过探槽、坑道和钻孔工程观察,矿体的氧化层较浅,一般为2至3米。3米以下基本上全部为原生的硫化铅锌银矿体。

一、矿石矿物组合及特征 1、金属矿物组合及特征

矿物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占金属矿物的28%)、闪锌矿 (占23~25%)、黄铁矿(占27%)、黄铜矿(占10%),其次为斑铜矿、辉银矿(占7%)及少量毒砂等。在地表氧化矿石中见有白铅矿、铅矾、菱锌矿和深红银矿等。

方铅矿:是主要有用矿物,与闪锌矿密切共生。铅灰色,自形~半自形立方体,粒径一般0.05~1mm,细粒为0.01mm左右,粗粒可达3mm。方铅矿集合体呈浸染状、脉状、斑点状、斑杂状分布在脉石矿物及闪锌矿裂隙及晶粒间隙中。早期细粒方铅矿往往被晚期闪锌矿包裹;晚期粗粒方铅矿沿三组解理剥落形成的黑三角空发育,沿晚期闪锌矿裂隙交代。

闪锌矿:是主要有用矿物,可形成独立矿石,或与方铅矿组成铅锌矿石。颜色比较复杂,浅色主要有淡黄褐色,浅棕色等,深色有深棕、黑棕褐、黑色等,以浅色为主。早期形成闪锌矿色浅,晚期色深。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一般0.01~0.3mm,部分黑色闪锌矿可达3mm以上。闪锌矿多呈浸染状、脉状、斑杂状分布,或与方铅矿呈聚晶状分布在脉石矿物晶粒间隙、空隙、裂隙中,部分包含有方铅矿、脉石矿物,局部地段聚集成块状、致密块状。由于化学成分不同,形成温度不同,常形成不同颜色及嵌布各异的闪锌矿。浅色闪锌矿一般呈浸染状、斑杂状、团块状产出;深色闪锌矿多含固溶体分离形成的黄铜矿,一般呈斑杂状,脉状产出。

25

黄铁矿:与方铅矿、闪锌矿共生。晚期形成的呈细脉状,有时可见黄铁矿脉中包裹自形黄铁矿晶体,说明二者不是同时生成的。

黄铜矿:以三种形式出现在矿石中。主要以他形浸染状与黄铁矿共生,粒度0.1~0.5mm。其次是以细小的乳滴沿闪锌矿解理分布,粒度小于0.01 mm。三是以极细的脉状穿插在石英颗粒间或裂隙中,粒度为0.1~0.5mm。

辉银矿:为主要含银矿物。颜色灰白色至银灰色,条痕亮铅灰色。表面无光泽,新鲜断口为金属光泽,不透明。完好晶形少见,硬度2.5,比重7。呈极细粒状、浸染状、细脉状及薄膜状分布于黄铜矿等金属矿物及脉石矿物中,粒度一般为0.01~0.03mm。

毒砂:锡白色。沿晚期闪锌矿空隙交代,被晚期方铅矿、黄铜矿交代成骸晶状。

深红银矿:呈他形、半自形分布于方铅矿、辉银矿及其周围。粒度一般为0.02~0.002mm。

白铅矿:是氧化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之一。多呈它形粒状产于脉石中,常与铅矾紧密连生,少量白铅矿颗粒中含方铅矿包体,粒度一般为0.05~0.20mm。少量白铅矿呈脉状沿脉石裂隙产出,脉宽0.02~0.05mm。个别白铅矿颗粒中含银矿物包体。

铅矾:是氧化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之一。大部分呈它形粒头与白铅矿紧密连生,一般粒度为0.05mm左右,少部分呈土状,皮壳状,它形粒状产于脉石中。

2、脉石矿物组合及特征

脉石矿物以石英(占矿物的40~55%)为主,其次为方解石(占20~25%)、高岭石(占5~10%)和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组成。

26

石英:为本矿最主要的脉石,占整个脉体40~55%左右。乳白色,致密块状。在晶洞中可见完好的短柱状六方双锥体,一般在形态变化较大的地段晶洞较多。薄~中等厚度的脉体(1~30cm)晶洞长轴方向多平行脉壁,且在脉壁的边缘较多,有时细小石英脉中晶体垂直脉壁生长,呈面梳状构造。

方解石:灰白色,是本矿床较为常见的脉石矿物,含量20~25%,呈细脉状或团块状出现。

高岭石:在脉体中总的含量相对较少,含量5~10%,多呈团块状分布在石英脉中,长石有被高岭石交代的现象。

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粒径0.015mm左右,它由长石变质而成。 绿泥石:呈细脉状分布于矿脉近旁,使岩石呈暗绿色调。与方铅矿化关系密切。

绿帘石:黄绿色,多交代正长石或以正长石假象出现,粒状或叶片状,系由长石受热液变作用形成。

二、矿石化学成分

经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铅锌银矿体矿石主要有用元素为铅、锌、银,其品位达到工业指标要求,品位:Pb 0.41~3.18%,平均1.62% ,Pb品位变化系数85.23-130.42%; Zn 1.28~4.42%,平均1.92% , Zn品位变化系数100.62-138.46%; Ag10.89~397.49g/t,平均57.95g/t, Ag品位变化系数99.02-141.87%。Pb、 Zn 、Ag品位变化均属较均匀型。其它组分如铜、镓、铟、镉、钨、锡、钼、铋、锑、金、硫等均有含量,这些有用元素均未达到伴生工业指标要求,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无工业意义。光谱定量分析和组合分析结果见表4-3和表4-4。

27

表4-3 光谱定量分析元素结果表

组份 含量% g/t 组份 含量% Pb 2.23 As 0.004 Zn 3.10 Cd 0.001 Cu 0.01 Wo3 0.01 Sn 0.02 In Ga 0.00 0.0001 Ge 0.00 Se Te 0.0001 0.00 Ti 0.00 Hg U 0.00 0.00 S 1 Mo 0.001 Bi 0.004 Sb CaF2 Ag Au 0.003 1 182.47 0.06 表4-4 组合分析样品表

矿体 编号 取样 位置 TC 一中段 1 二中段 三中段 钻孔 一中段 1-1 二中段 三中段 一中段 1-2 样品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组合样分析结果(%) Ag(g/t) 187.23 188.11 188.65 186.96 185.21 188.53 188.97 189.45 176.36 178.89 179.68 173.98 173.42 174.82 175.21 175.64 181.58 185.67 10.90 10.88 Pb 2.15 2.18 2.31 2.34 2.47 2.14 2.36 2.41 2.14 2.45 2.68 2.24 2.29 2.41 2.16 2.35 2.98 2.38 2.98 1.36 Zn 2.98 2.89 3.14 3.05 2.97 2.76 3.01 3.57 2.74 3.09 3.15 3.06 2.57 3.24 2.89 3.05 2.69 2.94 2.69 1.58 Cu 0.005 0.007 0.002 0.003 0.002 0.003 0.002 0.004 0.002 0.000 0.004 0.002 0.004 0.005 0.002 0.002 0.003 0.002 0.000 0.002 Au(g/t) 0.002 0.010 0.000 0.010 0.010 0.002 0.000 0.00 0.000 0.003 0.000 0.00 0.001 0.000 0.008 0.000 0.008 0.001 0.000 0.00 Sn Mo Bi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 0.60 0.80 0.80 0.80 0.70 0.80 0.80 0.80 0.60 0.90 0.90 0.80 0.80 0.80 0.80 0.70 0.90 0.90 0.70 0.70 Sb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WO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3 0.001 0.002 0.001 0.003 0.000 0.003 0.001 0.003 0.001 0.002 0.000 0.003 0.001 0.003 0.000 0.00 二中段 10 三中段 一中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二中段 三中段 2 TC 平硐 TC 平硐 TC 钻孔 3 4 0.001 0.00 0.001 0.00 三、矿石结构与构造

1、结构:主要反映金属、非金属矿物晶体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本矿区矿石结构主要有结晶结构、乳滴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自形晶结构、它形结构和残余结构,其中它形结构和残余结构为氧化矿石所独有。

28

结晶结构:主要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和它形晶结构三种结构,多以后者较常见,前二种仅见星点状黄铁矿具较完好的立方体晶形。

乳滴状结构:黄铜矿呈细小乳滴状颗粒包裹于闪锌矿中而形成乳滴状结构。

交代残余结构:黄铁矿常被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熔蚀交代呈残粒而被包裹于其集合体中。

压碎结构: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受力作用而破碎形成碎粒裂隙,而后被其它硫化物的微细脉充填。

自形晶结构:是早期黄铁矿,晚期粗粒方铅矿呈立方体分布在脉石矿物中。

它形结构:主要是银矿物,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呈他形晶嵌布在脉石矿物晶隙中,并互相嵌布,晶形受空间限制,自形~半自形~他形常见是构成矿石的主要结构。

残余结构:矿物中方铅矿呈灰色的残余状。

2、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网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和胶状构造,其中蜂窝状构造和胶状构造为氧化矿石所独有。

浸染状构造:多种金属硫化物常成星点状或细脉状、细网脉状浸染分布于破碎带或蚀变围岩中。星散分布的黄铁矿颗粒多为自形、半自形晶,晶粒多在1mm±,个别可达3mm±。

角砾状构造:矿脉在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后,因受外力作用破碎成角砾状,而后被后期碳酸盐及其它矿物交结。

块状构造: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黄铁矿及其伴生的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局部富集呈块状集合体,一般嵌布于致密决状的石英脉中或充填

29

于蚀变带中。

网状构造:银矿物和铅锌矿物沿脉石矿物的交叉节理呈网状构造。 蜂窝状构造:含银矿物结氧化后,易氧化物走失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浅孔,似蜂窝,呈蜂窝构造。

胶状构造:银矿和有用矿物经氧化后,分离后再胶结成一体为胶状构造。

第三节 矿石类型

铅锌银矿体矿石的氧化程度较低,仅在近地表的浅部见有氧化矿石,绝大部分为原生矿石,划分不出过渡带和氧化带的界线,均按硫化矿划分。

一、按自然类型划分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等特征,可将矿石类型划分星散或细脉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

星散或细脉浸染状矿石: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集合体呈星散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交代充填于蚀变安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其破碎蚀变带中。硫化物含量一般均在15%以下。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方铅矿、闪锌矿少量。

致密块状矿石: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脉石英组成,硫化物含量可达50%以上。

角砾状矿石:矿脉形成后受挤压作用而破碎,具角砾状构造。金属硫化物多呈不规则团块状,角砾状及星散浸染状分布于角砾岩带中。

二、按矿石矿物组分划分

按矿石矿物组分划分主要有:方铅-闪锌矿石、黄铜-方铅-闪锌矿石、

30

方铅-闪锌-毒砂矿石,其次有黄铜-毒砂矿石、银铜矿石、银方铅-闪锌矿石、石英-毒砂矿石。

3、按工业类型划分

矿石的工业类型有黄铁方铅闪锌矿石、方铅闪锌黄铁矿石、方铅闪锌矿石、方铅闪锌银铜矿石等。

第四节 围岩与夹石

一、围岩

矿体赋存于华力西晚期细粒花岗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是矿体的直接围岩。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脉体。受成矿的影响,矿体两侧或矿体尖灭再现之空档处,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萤石化、方解石化、高岭土化明显。

蚀变较强烈的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硅化等,成为矿体的近矿蚀变围岩。蚀变围岩呈黄绿色,岩石质地松软,含矿品位比围岩高,围岩与矿体界线较清楚。围岩经取样分析Pb品位0.01~0.016%、Zn0.02~0.021%、 Ag品位4.02~21.34g/t。

二、夹石

矿体赋存在细粒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的北北东向构造裂隙内,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中等厚度,矿化集中,矿体延走向、倾向变化比较稳定,矿体内未见可剔除的夹石。

31

第五节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成因类型

根据控矿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特征及围岩蚀变、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类比的方法,确定其成因类型。

1、从围岩蚀变分析: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是由于受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即热液蚀变作用而形成。与成矿作用有关的蚀变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等。其分布的特点与矿化规模直接相关,在矿化作用发育良好地段,即矿化强度高,矿化阶段完全,则可形成较强、较宽的带状蚀变。形成外观上呈黄绿色,质地比较软的蚀变岩。从蚀变的特点可以看出近矿围岩蚀变是属于典型的热液作用过程的晚期碱性沉淀的产物。

2、从矿物组分分析:矿区的成矿作用属同期矿化作用,但成矿时间持续较长,且伴随构造活动进行,造成明显的成矿阶段。明显的有毒砂阶段、方铅-闪锌矿阶段、黄铜矿阶段。

毒砂阶段:毒砂矿化是矿区的主要成矿阶段,形成的矿物以毒砂为主,其次有少量的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等生成。该阶段的矿化造成矿区矿化的基本形态,对后期的矿化影响较大,成矿温度也相对较高。从早期形成的毒砂结晶到晚期形成的毒砂结晶其温度变化较小,使矿液的结晶沉淀有良好的温度控制,因而多形成较好的晶体。毒砂中Ag的含量较低,说明毒砂结晶时Ag并没有大量进入矿液。

方铅-闪锌矿阶段:大部分毒砂形成后,由于构造活动造成毒砂的碎裂和新构造的形成。再次充填沉淀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的铅锌矿化。除形成单独的铅锌矿脉以外,尚见大量的方铅矿及闪锌矿充填交代毒砂裂隙。

32

生成的矿物,除方铅矿与闪锌矿外,尚见有黄铁矿与黄铜矿等。

黄铜矿阶段:主要黄铜矿化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后,对方铅矿和闪锌矿有交代穿插现象,也见有充填在毒砂裂隙之中的。伴随黄铜矿的主要是黄铁矿,其次有一些闪锌矿和毒砂等。在临近该成矿阶段未形成的以深红银矿、辉银矿为主的银矿化,主要是深红银矿和辉银矿呈细脉或不规则颗粒与碳酸盐脉同时出现。

3、从区内岩浆岩分析:矿区的岩浆演化侵入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气水热液和部分成矿物质,并为成矿物质的富集创造了条件。岩体中成矿元素的含量随岩浆的演化逐次增高,晚期花岗闪长岩中Pb、Zn、Ag的丰度值最高,为Pb、Zn、Ag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

4、从控矿构造分析:在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晚期,由于受区域地质作用的影响,在近地表的浅部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裂隙,为矿水热液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根据矿体围岩蚀变、矿物组分、矿石的结构、区内岩浆岩和控矿构造等因素分析,本区矿床成因属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二、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内岩体特征,蚀变及构造关系,本区找矿标志有: (1)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均赋存在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2)华力西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岩浆热液,对铅、锌、银等有用元素的富集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在岩体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中富集成矿。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是矿体的成矿围岩,是良好的岩浆岩成矿标志。

(3)矿体附近围岩具有强烈硅化、萤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33

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第六节 矿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该矿床为铅锌银矿床,根据光谱定量分析和组合样品分析证明,铅锌银矿体矿石主要有用元素为铅、锌、银。其品位达到指标要求,

Pb品位1.08~3.18%,平均2.30% ; Zn 2.08~4.42%,平均3.01% ; Ag73.66~397.49g/t,平均183.71g/t。

其它组分如铜、镓、铟、镉、钨、锡、钼、铋、锑、金、硫等均有含量,这些有用元素均未达到伴生工业指标要求,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无工业意义。光谱定量分析元素结果见表4-3;组合样品分析结果见表4-4。

34

第五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一节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一、采样种类及方法

经过本次详查地质工作,基本查清了区内矿产分布情况,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根据获得的矿石资源储量情况,准备拟建一座日处理1000t矿石的选矿厂。因此本次采集的样品为选矿试验大样,利用刻槽法按比例采取于1、2、3号矿体的地表探槽;利用全巷法按比例采取于1、1-1、1-2号矿体的一、二、三中段,采取于2、3号矿体的平硐;利用岩芯劈开法按比例采取1、4号矿体的所有钻孔岩芯中。共采取样品300kg,所采样品全部为原生矿,混合搅匀后,于2009年9月送至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选矿试验。

二、样品代表性

根据选矿样品采集设计说明书的要求,采集了选矿试验样品,由于矿区氧化程度极低无氧化矿石,因此本次采集样品均为原生(硫化)矿石。本次采集的样品为选矿试验大样,利用刻槽法按比例采取于1、2、3号矿体的地表探槽;利用全巷法按比例采取于1、1-1、1-2号矿体的一、二、三中段,采取于2、3号矿体的平硐;利用岩芯劈开法按比例采取1、4号矿体的所有钻孔岩芯中。共采取样品300kg。经加工配制后入选品位:铅1.46%、锌1.75%、伴生矿物银50.49g/t,低于矿区地质品位(铅1.64%、锌1.75%、伴生矿物银57.29g/t),试验样品具有代表性。

1、矿物组成:矿物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占金属矿物的28%)、闪锌矿 (占23~25%)、黄铁矿(占27%)、黄铜矿(占10%),其次为斑铜矿、辉

35

银矿(占7%)及少量毒砂等。在地表氧化矿石中见有白铅矿、铅矾、菱锌矿和深红银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占矿物的40~55%)为主,其次为方解石(占20~25%)、高岭石(占5~10%)和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组成。

2、结构、构造:矿石结构结晶结构、乳滴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压碎结构、自形晶结构、它形结构和残余结构,其中它形结构和残余结构为氧化矿石所独有;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网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和胶状构造,其中蜂窝状构造和胶状构造为氧化矿石所独有。

3、矿石类型:

按自然类型划分: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等特征,可将矿石类型划分星散或细脉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

按矿石矿物组分划分:按矿石矿物组分划分主要有:方铅-闪锌矿石、黄铜-方铅-闪锌矿石、方铅-闪锌-毒砂矿石,其次有黄铜-毒砂矿石、银铜矿石、银方铅-闪锌矿石、石英-毒砂矿石。

按工业类型划分:矿石的工业类型有黄铁方铅闪锌矿石、方铅闪锌黄铁矿石、方铅闪锌矿石、方铅闪锌银铜矿石等。

第二节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经过选矿试验,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碧流台铅锌银矿矿石选矿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报告》。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所进行的选矿试验为矿石的实验室流程试验,试验室进行了优先浮选流程和全浮选流程对比试验,经试验证明,该矿石采用优先浮选流程较为适宜,本次试验主要进行了此流程的探索试验,

36

得出该矿石属易选矿石的结论。

该矿区矿石成份简单,属于易选矿石,在磨矿粒度-200目占65.00%的条件下采用“优先浮选流程”工艺流程(银富集在精矿中),所获试验指标如下。

铅精矿:铅品位1.46,含锌1.77%,铅回收率91.07%;含银1625.98g/t,银回收率82.12%。

锌精矿:锌品位51.85%,含铅1.17%,锌回收率91.26%;含银125.24g/t,银回收率7.64%。。

铅精矿产率2.55%;锌精矿产率3.08%。 银总回收率87.76%。

选矿试验结果见表5-1。推荐的选矿工艺流程见图5-1。

通过对矿样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证明该选矿方法及工艺流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各精矿产品多项分析结果及尾矿多项分析结果见表5-2。

5-1 选矿试验结果见表

产品 名 称 铅 精 锌 精 尾 矿 原 矿 产 率 (%) 2.55 3.08 94.37 100.00 铅 52.14 1.17 0.10 1.46 品 位 (%) 锌 1.77 51.85 0.11 1.75 银(g/t) 1625.98 125.24 5.48 43.53 铅 91.07 2.47 6.46 100.00 回 收 率 (%) 锌 2.58 91.26 6.16 100.00 银 82.12 7.64 10.24 100.00

37

表5-2 产品多元素及尾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铅精矿 Cu 0.19 MgO 0.98 Cu 0.07 MgO 0.75 Cu 0.02 MgO 1.16 Pb 52.14 As 0.17 Pb 1.17 As 0.26 Pb 0.10 As 0.24 Zn 1.77 Fe 2.11 Zn 51.85 Fe 3.87 Zn 0.11 Fe 2.34 Au(g/t) 0.022 Al2O3 1.82 Au(g/t) 0.003 Al2O3 0.90 Au(g/t) 0.023 Al2O3 1.09 Ag(g/t) 1625.98 SiO2 3.27 Ag(g/t) 125.24 SiO2 4.17 Ag(g/t) 5.48 SiO2 8.94 S 3.14 S 5.29 S 5.31 锌精矿 尾精矿 铅精矿及锌精矿符合DZ/T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附录H中的铅锌精矿质量标准。

第三节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从选矿试验结果表中可以看出,碧流台矿区铅锌银矿床的矿石加工性 能好,回收率高,属于易选矿石。有害杂质含量低,各矿种精粉质量好,因此推选本次试验的工艺流程为今后生产工艺流程,本次选矿试验报告中的数据可做为经济评价时的参数。

38

原矿

细度-200目占65% CaO500 ZnSO42000 Na2S150 ##Na2SO3600 31黑药48 2油20 分级 ZnSO500 NaS50 CaO100 ZnSO500 NaSO200 31黑药8 424#23 铅精选Ⅰ 铅扫选Ⅰ ZnSO100 100 4ZnSO4

铅精选Ⅱ 铅扫选Ⅱ 铅精矿 锌精矿

CaO200 锌精选Ⅰ CaO300 CaO4000 CuSO41100 丁基黄药60 2油35 CaO200 丁基黄药20 #锌粗选 丁基黄药10 锌扫选Ⅰ 锌扫选Ⅱ 锌精选Ⅱ 尾矿 图5-1 推荐工艺流程图

39

第六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

勘查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属中低山丘陵区。气候区带处于北中温带,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全年温度变化大,夏季最高温度32.8℃,冬季最低温度-25.6℃,年平均气温6.9℃,具有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春秋多风的特点。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地下水补给在每年的7~8月份,为大气降水季节,年均降水量为565mm,蒸发量为1750mm。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干河谷中砂砾松散层、山前裙裾、黄土丘陵区中,含水岩性以第四系砂砾卵石为主,地下水多赋存于上述层位的孔隙中,为孔隙水。勘查区南部的羊肠子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河谷地区含水层比较连续稳定,水位埋深为6~20m。河谷上游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之间,河谷下游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山前裙裾及平缓丘陵地区赋水量小,一般单井涌水量大于150m3 /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Na为主,矿化度小于0.5g/L。

(二)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面积的正地形基岩山区,依据含水岩性的赋水条件的差异,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1、风化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近地表的花岗闪长岩中,岩石由于长期接受风化剥蚀,因

40

此其裂隙比较发育,一般裂隙宽3~5mm,密集成带,赋水条件比较优越,泉流量10~3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Na型为主,矿化度小于0.5g/L。

2、构造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岩的节理和裂隙构造破碎带中。断裂规模较小,多为闭合型逆掩断裂,赋水条件差、富水性弱。一般水位埋深10~65m,泉流量均小于1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a2Na型为主,矿化度小于0.5g/L。

(三)地下水补给、排泄、迳流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的渗透及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补给期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的降水期和每年的4~5月份冰雪融化期。

区域上大面积基岩裸露,植被不发育,为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坡脊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地表水的渗入,因此基岩裂隙富水性弱。

区域上地下水均以径流方式流向南北两侧的冲积沟谷中,再自西向东沿河谷以径流的方式排泄。地下水位的变化受气候、地貌及含水层埋藏等因素影响。山区水位变化幅度在1.5~4m之间,河谷地区水位变化在1~1.5m之间。

二、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位置为补给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980m,矿坑水自然排泄面标高为887m,资源储量估算最低标高735m。

(一)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1、松散岩层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矿区沟谷、干河床及山前裙裾地带。岩性主要由第四系的坡积、风成泥砂及砾石组成,含水性较差,由当地民用井调查,水位埋深

41

大于8m,并且涌水量极少,80m3/d左右。

2、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花岗闪长岩中,分为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 风化裂隙水是岩石长期接受风化剥蚀,形成近地表的微小裂隙,由于大气降水使裂隙充水。该类型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大部分随大气蒸发,对矿区影响较小。

构造裂隙水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岩中的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和衍生的次级构造中。两组构造中的北北东向构造是成矿构造,也比较发育,本应具较好的富水性,但由于矿区所处位置比较干燥,大气降水极少,造成其富水性极弱,单孔涌水量为10m3/d。据目前探矿坑道观察,在坑道顶板及壁处,只有滴水现象,滴水量较少,仅能满足凿岩用水。

(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及地下侧向径流补给,受季节影响,大气降水补给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7、8三个月。由于气候干燥和受地形影响大气降水补给量微乎其微,地下侧向径流补给的水量也很少,只能满足生产用水。

当地最低侵蚀面标高为980m,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在735~1015m之间,大部分储量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尽管如此矿山在生产过程中亦应在开采的井田范围内特别是井口周围修筑防洪堤及排洪沟,防止突降暴雨威胁生产。

由于地形地貌所致,每年雨季大气降水(地表水)由高处汇集到低洼沟谷处,再由南向北排泄到区外。

(三)矿坑涌水量预测

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l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