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昆虫分科9个

更新时间:2023-11-11 16: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直翅目

本目分三个亚目,12个总科和26个科,全世界已知近3万种,中国已知1000余种。很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常见科的分类如下:

分类及常见科简介 之 螽斯亚目

触角长过身体,跗节3-4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具发达的产卵器。本亚目分四个总科,常见的为螽斯总科Tettigonuroidea 和蟋蟀总科Grylloidea 。除此外还有鸣螽总科Hagloidea(仅一科)和蟋螽总科Gryllacridoidea(四个科)。

1、螽斯科Tettigouridae ( Long-horned Grasshoppers)

科名出自希腊文,意思为一种蚂蚱。螽斯跗节4节,产卵器为马刀形、剑形或镰刀形。翅一般发达,但也有短翅型或无翅型。雄虫具发音器,少数种的雌虫也具发音器。其发音器的构造是:前翅在Cu2部分具坚硬的微细突起叫音锉,而臀区外部边缘硬化,构成刮器。右翅的刮器与左翅上的音锉相摩擦发音,发音器旁边有较透明的薄膜区,叫镜膜,为发音的共振装置。螽斯右翅的音锉和左翅的刮器退化,失去发音功能。螽斯的尾须一般短。一般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卵产在植物体内。

螽斯1 螽斯2 螽斯3 蝈蝈 广露螽斯

听器 剑型产卵器 镰刀型产卵器 发音器

2、蟋蟀科 Gryllidae(Crickets)

科名出自于拉丁文Gryllus ,意为蟋蟀。蟋蟀科比较螽斯科,其跗节3节,产卵器为矛形,尾须很长,仅雄虫具有发音器。蟋蟀的发音与螽斯科相似,但音锉和刮器的位置颠倒。音锉为在近肘脉基部之下具有一列坚硬的微细突起,而刮器为后缘凸起呈脊状形成。本目昆虫为夜出性,发生一代需一年以上,卵多产于地下,常见的种类如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蟋蟀雌虫 北京油葫芦 蟋蟀雄若虫 蟋蟀雄成虫 蟋蟀鸣叫

蟋蟀尾须

棺蟀 蟋蟀产卵器 听器 发音器

分类及常见科简介 之 蝼蛄亚目

本亚目昆虫营土中生活,前足开掘足,触角30节以上,但短于身体。跗节2-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无发音器,产卵器退化。本亚目一个总科Gryllotapoidea,一个科,蝼蛄科。 蝼蛄科Grhllotapidae(Mole crickets)

科名取自拉丁文Gryllus 蟋蟀+ talpa 鼹鼠。蝼蛄为土栖昆虫,前足开掘足,胫节宽,具4齿,跗节基部2齿,构成开掘足。后足腿节不发达,不适合跳跃。发音器不发达,具听器。产卵器不发达,但尾须很长。1-3年发生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如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和东方蝼蛄 G.orientalis (G.africana) 。

东方蝼蛄 华北蝼蛄 开掘足 听器 后足

分类及常见科简介 之 蝗亚目Locustodea (Locust、 Grasshoppers)

本目昆虫营地上生活,触角短,鞭状,可适合草地生活。跗节3节,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产卵器凿形,卵产在土中。本亚目分7个总科,与农业有关的有3个总科。

[1]蚤蝼总科 Tridactyloidea

本总科2个科,常见的为蚤蝼科Tridactylidae (Pigmy mole crickets ),科名出自希腊文,意为三趾的。蚤蝼体小型,10mm以下。前足适合于开掘,但不同于蝼蛄,后足非常发达,善跳,其胫节端部有2个能活动的长片,帮助起跳。无听器和发音器。生活在潮湿的地面上。有一定危害,如日本蚤蝼Tridactylus japonicus 。在以往分类中,该类昆虫放在蝼蛄总科下。根据现在的研究,该科与蝼蛄外形的相似,是平行进化的结果,将其放在蝗亚目更合适,并升为总科,见郑哲民(1987)、印象初(1982)。

[2]菱蝗总科 Tetrigoidea

有2个科,常见的为菱蝗科Tetrigidae 。体小型,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大半或全部腹部,有时还可前伸,盖住头部,故而能跳但不能飞。无发音器和听器。因从背面看呈菱形,故叫菱蝗。经济意义不大。

[3]蝗总科 Locustoidea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盖住中胸。跗节3节,具跗垫。鼓膜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雄虫可发音,是靠后足腿节与前翅外缘相互摩擦。但少数无翅或翅十分退化的种类无听器和发音器。植食性,许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卵以卵囊的形式产在地下。若虫5个龄期。

按夏凯龄、郑哲民、印象初的观点,中国的蝗总科分8个科,常见的为:

(1)癞蝗科(苯蝗科) Pamphagidae 体密被颗粒状突起,雌雄异形。触角丝状。具前胸腹板突,具翅或短翅;后足腿节具短隆线和颗粒。第二腹节背板具摩擦板(位于听器后方)。北方常见的种类为苯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

摩擦板 笨 蝗

(2)斑腿蝗科 Catantopidae

触角丝状,具前胸腹板突,无摩擦板,后足腿节外侧具羽状隆线。如棉蝗Chondracris rosea。 (3)锥头蝗科(负蝗科)Pyrgomorphidae

体小至中型,颜面极倾斜,触角剑形;具前胸腹板突,前翅发达,翅尖尖削,后足腿节与癞蝗科相同,无摩擦板。如中华负蝗(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前胸腹板突 棉 蝗 斑 腿 蝗 中华负蝗夏型 中华负蝗秋型

(4)飞蝗科(斑翅蝗)Oedipodidae

触角丝状,无前胸腹板突,前翅具中闰脉,如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5)蝗科(剑角蝗、蚱蜢) Acrididae 体细长,光滑,颜面倾斜,触角剑状,无前胸腹板突,后足腿节中区具羽状隆线,前翅翅末不尖削。如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

飞 蝗 大 车 蝗 飞蝗前翅 中华蚱蜢夏型 中华蚱蜢秋型

第二节、半翅目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半翅目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油,因而又叫臭虫、臭板虫。属有翅亚纲、 ·视频·

渐变态类。全世界己知约3.5万种,中国记载2000种左右。分布遍及全球各大动物地理区,以热带、亚热带种类最为丰富。多为植食性种类,为害农作物、果树、林木或杂草,刺吸其茎叶或果实的汁液,对农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1]形态特征

体多为中形及中小形,个别种类大形。多为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体壁较坚硬。口器刺吸式。翅两对,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臭腺,其分泌物在空气中挥发,产生浓烈的臭味,可用以防卫。 (一)头部

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3—4节,但与同翅目所不同的是喙基部白头的前方伸出。触角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少数种类无单眼。 (二)胸部

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膜片的翅脉数目和排列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后翅膜质,翅脉变化很大。胸足类型因栖境和食性不同而常有变化,除基本类型为步行足外,还有捕捉足、游泳足和开掘足等。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多数种类有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后足基节处。中、后胸各具气门l对。 (三)腹部

腹部通常10节。背板与腹板会合处形成突出的腹缘,称侧接缘(connexivum),无尾须。第l一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蝽头部背面 花蝽口器 蝽口器 蝽臭腺 蝽 翅

[2]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蝽将卵产在雄虫体背。卵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类为鼓形、短圆柱形和短卵形,多产于寄主植物表面,多粒整齐排列(如蝽科);另一类为长卵形或长肾形,单粒或多粒成行产在植物组织内(如盲蝽科)。蝽、缘蝽、猎蝽、瘤蝽及臭虫等科的卵常具卵盖,为若虫孵化时冲破卵壳的有效构造。

若虫一般5龄,体色变化较大,具臭腺者其开口位于第4—6腹节背面各有1对。成虫臭腺开口移位于胸部腹面,仅1对。臭腺所分泌的挥发性液体可用于自卫,有的还可造成植物的心叶、芽、花、幼果等焦枯。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以卵越冬。

蝽类多数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多种植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汁液,有些种类还可传播植物病害。吸血蝽类为害人体及家禽家畜,并传染疾病。水生种类捕食蝌蚪、其它昆虫、鱼卵及鱼苗。猎蝽、姬蝽、花蝽等捕食各种害虫及螨类,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半翅目昆虫体小至大型,体扁平。口器刺吸式,与同翅目相同,但着生在头的前部。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这是本目的主要区别特征。 半鞘翅部分又可再分成革区、爪区,在盲蝽和花蝽科还有楔区。身体腹面常具臭腺开口,能分泌“臭椿”气味的挥发性油。在成虫臭腺开口位于中胸,但许多科没有。有的科的若虫在腹部第4、5节腹面又具另两个臭腺开口。变态为渐变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

绿盲蝽为害果实

绿盲蝽为害叶片 点蜂缘蝽为害扁豆 茶翅蝽为害豇豆

分类简介 之 蝎 蝽型 ( Nepomorpha )

1951年,Fieber将其分为显角亚目和隐角亚目。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明,显角亚目是一个多元进化的类群,而隐角亚目不具备一个亚目的分类地位。Stys and Kerzhner(1975)将其分为7个型,73 个科:T . Schuh and P. Stys (1991), J.A.Slater(1992) 将其分为7个型23总科和76个科。

隐角亚目,水生种类,体多呈流线形,触角短于头部,且常稳藏在复眼下方形成的触角沟内,不显露。前足捕捉足,中、后游泳足。多以腹部末端的呼吸管进行呼吸。多为捕食性,生活于静水中,夜间飞出水面活动。包括5个总科10个科。

[1]田鳖科(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体大而扁宽,头短阔,复眼大,无单眼。喙短而5节,略弯曲。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由于雌虫多产卵在雄虫体背上故而叫负子蝽。食鱼,是养育业的害虫。北方常见的如大田鳖Kirkardyia deyrollei ,南方常见的如桂花蝉Lethocerus indicus。

[2]蝎蝽科 Nepidae

又叫红娘华,体形多变,通常细长似蝎状。头小,隐于前胸中。触角3节,喙3节。前胸长,呈颈状。前足长而弯曲,适于捕捉。腹末呼吸管细长常见有蝎蝽(Nepa chinensis Hoff.)、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 Mayrt)。 [3]仰泳蝽科

体背隆起似船底状,以背向下,用后足划水游泳。触角4节,喙3节或4节。前胸后方较宽,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革片和爪片明显,膜片较短,无翅脉前足较短;中足也不甚发达,用以握持物体;后足甚长,桨状,休息时伸向前方。腹部腹面中线两侧凹入成槽,覆以刚毛列,以贮存空气。捕食性强,常伤害鱼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