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笔记2

更新时间:2024-06-12 00: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现状

?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 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 细胞的发现

?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 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 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 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学术组织、学术刊物与教科书

细胞生物学

?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 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 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 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 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 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 水平上结合起来。

主要内容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

?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细胞分化及其调控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细胞工程

总趋势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与 生物化学) 相互渗透与交融是总的发展趋势。

重点领域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是非组蛋白对基因组的作用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1997年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及引用论文检索,全世界自然科学研究中论文发表最集中的三个领域分别是:

?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genome and post-genomic analysi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1988年底发表的一份题为《什麽是当今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What is popular in research today?‖)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研究最热门的是 ?三种疾病: ?癌症(cancer) ?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爱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s:AIDS,hepatitis) ?五大研究方向: ?细胞周期调控(cell cycle control);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DNA的损伤与修复(DNA damage and repair)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 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 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 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Alberts B et al. Essential Cell Biology. 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 1998

Alberts B et al. Molecuar Biology of the Cell, 3rd ed. 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 1994

Becker W.M. et al. The World of the Cell. Fourth Ed.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Gerald Karp.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2nd Edition.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Inc. 1999

Lodish H.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4th Ed. Scientific American Books,Inc.2000.

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注意点

? 抽象思维与动态观点 ? 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 同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问题 ?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与实验证据;细胞器的动态特征; 化学能的产生与利用;细胞的活动及其调控等 ? 实验科学与实验技术——细胞真知源于实验室 ——What we know//How we know.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的基本概念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细胞的基本共性

第二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病毒的基本知识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复制)

?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中的关系

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古细菌 (Archaebacteria)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细胞是多层次非线性的复杂结构体系 ?细胞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组织性

?细胞是物质(结构)、能量与信息过程精巧结合的综合体 ?细胞完成各种化学反应; ?细胞需要和利用能量; ?细胞参与大量机械活动; ?细胞对刺激作出反应;

?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具有自组装能力与自组织体系。 ?细胞能进行自我调控; ?繁殖和传留后代;

细胞的基本共性

?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 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 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 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病毒的基本知识

?病毒(virus)——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 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 DNA病毒与RNA病毒 ? 病毒的多样性)

?类病毒(viroid)——仅由感染性的RNA构成;

?朊病毒(prion) ——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复制)

?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

?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

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中的关系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要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目前存在3种主要观点: ?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病毒 ?生物大分子

细胞 ?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原核细胞 基本特点:

?遗传的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 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 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主要代表:

?支原体(mycoplast)——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细菌

?蓝藻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

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生物膜结构系统;

?以核酸(DNA或RNA)与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由特异蛋白分子装配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

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

各类细胞直径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特征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遗传结构装置和基因表达的比较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古细菌

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与真核细胞曾在进化上有过共同历程

?主要证据

?进化系统树

主要证据

(1)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细胞一样,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构成,因

此抑制壁酸合成的链霉素, 抑制肽聚糖前体合成的环丝氨酸,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霉素与万古霉素等对真细菌类有强的抑制生长作用,而对古细菌与真核细胞却无作用。

(2)DNA与基因结构:古细菌DNA中有重复序列的存在。此外,多数古核细胞的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

(3)有类核小体结构:古细菌具有组蛋白,而且能与DNA构建成类似核小体结构。

(4)有类似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多数古细菌类的核糖体较真细菌有增大趋势,含有60种以上蛋白,介于真核细胞(70~84)与真细菌(55)之间。抗生素同样不能抑制古核细胞类的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 (5)5S rRNA:根据对5S rRNA的分子进化分析,认为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同属一类,而真细菌却与之差距甚远。5S rRNA二级结构的研究也说明很多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相似。

除上述各点外,根据DNA聚合酶分析,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起始氨基酰tRNA 与肽链延长因子等分析,也提供了以上类似依据,说明古细菌与真核生物在进化上的关系较真细菌类更为密切。因此近年来,真核细胞起源于古细菌的观点得到了加强。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如何学习细胞生物学?

? 抽象思维与动态观点 ? 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 同一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问题 ?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结构与功能(动态特征); 细胞的生命活动 ;

? 实验科学与实验技术——细胞真知源于实验室 ——What we know//How we know.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第一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电子显微镜技术 (Electro microscopy)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扫描遂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

第二节 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

?离心分离技术

?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放射自显影技术

?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第三节 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

?细胞的培养

?细胞工程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

?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技术(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微分干涉显微镜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DIC) ?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video-enhance microscopy)

二、 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知识

?电镜与光镜的比较 ?电镜与光镜光路图比较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负染色技术 ?冰冻蚀刻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

?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三、 扫描遂道显微镜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测样品微观结构的仪器) 包括:STM、AFM、磁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

原理:扫描探针与样品接触或达到很近距离时,即产生彼此间相互作用力,如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隧道电流)、原子间作用力、磁力、摩擦力等,

并在计算机显示出来,从而反映出样品表面形貌信息、电特性或磁特性等。

?装置:扫描的压电陶瓷,逼近装置,电子学反馈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处理、显示系统。

?特点:(1)可对晶体或非晶体成像,无需复杂计算,且分辨本领高。 (侧分辨率为0.1~0.2nm,纵分辨率可达0.01nm); (2)可实时得到样品表面三维图象,可测量厚度信息;

(3)可在真空、大气、液体等多种条件下工作;非破坏性测量。

(4)可连续成像,进行动态观察

?用途:纳米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在原子水平上揭示样本表面的结构。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镜样本制作

分辨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原理与应用

?直接荧光标记技术

?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在光镜水平用于特异蛋白质

等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位: 如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技术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原理 ?应用:

排除焦平面以外光的干扰,增强

图像反差和提高分辨率(1.4—1.7), 可重构样品的三维结构。

?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将光程差或相位差转换成振幅差,可用于观察活细胞

?微分干涉显微镜(differential-interference microscope)

偏振光经合成后,使样品中厚度上的微小区别转化成 明暗区别,增加了样品反差且具有立体感。适于研究 活细胞中较大的细胞器

?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video-enhance microscopy)

计算机辅助的DIC显微镜可在高分辨率下研究活

细胞中的颗粒及细胞器的运动

电镜与光镜的比较 主要电镜制样技术

? 超薄切片技术 用于电镜观察的样本制备示意图 ?负染色技术(Negative staining)与金属投影 染色背景,衬托出样品的精细结构

?冰冻蚀刻技术(Freeze etching) (技术示意图) 冰冻断裂与蚀刻复型:主要用来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 和膜表面结构。

快速冷冻深度蚀刻技术(quick freeze deep etching)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

电子显微术、电子衍射与计算机图象处理相结合而形成的 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一门新技术。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与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及核磁共振

分析技术相结合,是当前结构生物学(Structural Biology) ——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主要实验手段。 

扫描电镜

?原理与应用:

?电子―探针‖扫描,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探测器收集二次电子成象。

? CO 2临界点干燥法防止引起样品变形的表面张 力问题

一、 离心分离技术

?用途:于分离细胞器与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

?差速离心:分离密度不同的细胞组分

?密度梯度离心:精细组分或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二、 细胞内核酸、蛋白质、 酶、糖与脂类等的显示方法

?原理:利用一些显色剂与所检测物质中一些 特殊基团特异性结合的特征,通过显 色剂在细胞中的定位及颜色的深浅来 判断某种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

Feulgen Staining

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免疫酶标技术

?免疫胶体金?免疫荧光技术:

快速、灵敏、有特异性,但其分辨率有限 (图) ?蛋白电泳(SDS-PAGE)

与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Blot) ?免疫电镜技术: ?免疫铁蛋白技术 技术 应用:通过对分泌蛋白的定位,可以确定某种蛋白的分泌动态;胞内酶的研究;膜蛋白的定位与骨架蛋白的定位等

四、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光镜水平的原位杂交技术

(同位素标记或荧光素标记的探针)

?电镜水平的原位杂交技术

(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抗生物素抗体相连的胶体金标记结合)

?PCR技术

五、放射自显影技术

?原理及应用:

?利用同位素的放射自显影,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

?实现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动态和追踪研究。 ?步骤:

?前体物掺入细胞(标记:持续标记和脉冲标记) ———放射自显影

六.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 细胞显微分光光度术(Microspectrophotometry)

?利用细胞内某些物质对特异光谱的吸收,测定这些物质 (如核酸与蛋白质等)在细胞内的含量。 包括:

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 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 ?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主要应用:

用于定量测定细胞中的DNA、RNA或某一特异蛋白的含量; 测定细胞群体中不同时相细胞的数量; 从细胞群体中分离某些特异染色的细胞;

分离DNA含量不同的中期染色体。

一、细胞的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 类型:原代培养细胞(primary culture cell) 继代培养细胞(sub-culture cell)

? 细胞株(cell strain) 正常二倍体,接触抑制

? 细胞系(cell line) 亚二倍体,接触抑制丧失 ?植物细胞

?类型: 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培养) 单倍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 ? 非细胞体系(cell-free system)

二、细胞工程

?细胞融合(cell fusion)与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技术 ?单克隆抗体(monoclone antibody)技术 图 ?细胞拆合与显微操作技术

?物理法结合显微操作技术(图1、图2) ?化学法结合离心技术

?制备核体(karyoplast)和胞质体(cytoplast)。 ?其它技术

遗传分析(mutant, knock out, knock in) 对细胞生命活动的研究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瓶颈

对细胞生命活动的研究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瓶颈

第四章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连接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又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内膜(intracellular membrane); 生物膜(biomembrane)  ?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 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 ? 膜蛋白

? 确定膜蛋白方向的实验程序 ? 光脱色恢复技术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膜蛋白研究上的应用 ?生物膜结构特征 ? 细胞质膜的功能

? 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第二节 细胞连接

? 细胞连接的功能分类 ? 封闭连接 ? 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

一、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研究简史

?结构模型

?生物膜结构

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构模型 ?J.D.Robertson(1959年):

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K.Simons et al(1997):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生物膜结构

?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 ―Central dogma ‖ of membrane biology

膜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 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 响。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 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 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膜蛋白的流动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 ?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 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 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膜的不对称性

?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 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GO+3HBH4 labeling);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 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二、膜脂——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

?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 醇三种类型。 ? 膜脂的4种热运动方式 ? 脂质体(liposome)

膜脂成分

?磷脂: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分为二类: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②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多数碳链由 16,18或20个组成;③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及不饱和脂肪 酸(如油酸);

?糖脂: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

?胆固醇: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胆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

运动方式

?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其扩散系数为10-8cm2/s; ?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10-10。但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

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脂质体的类型。

?脂质体的应用

脂质体的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三、膜蛋白

?基本类型

?内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外在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去垢剂(detergent)

?外在(外周)膜蛋白

(extrinsic/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s );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表

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 易分离。 ?内在(整合)膜蛋白

(intrinsic/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 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脂质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s)

? 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 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 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 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 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00) SDS: CH3-(CH2)11-OSO3-Na+  CH3 CH3

CH3 – C – CH2 – C – (O-CH2-CH2)10- OH CH3 CH3

四、确定膜蛋白方向的实验程序

? 胰酶消化法

? 同位素标记法

五、光脱色恢复技术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 ? 研究膜蛋白或膜脂流动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 程序: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出 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膜的不对称性 ?膜的分相现象。

七、细胞质膜的功能

?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 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 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八、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质膜常常与膜下结构(主要是细胞骨架系统)相互联系, 协同作用, 并形成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化结构以完成特定的功能。 ?膜骨架

?膜骨架的概念

?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

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膜骨架赋予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强度。  ?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

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

?红细胞质膜蛋白的SDS-PAGE

?红细胞膜骨架的结构

一、细胞连接的功能分类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s)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s)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s)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植物细胞中的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s)

?与中间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 ?桥粒(desmosome)

?半桥粒(hemidesm osome);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 ?粘合带(adhesion belt); ?粘合斑(focal adhesion)

二、封闭连接

?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 ?紧密连接的结构 ?紧密连接的功能

?形成渗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

?隔离作用,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

?支持功能

?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三、锚定连接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

?锚定连接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锚定连接的结构组成

锚定连接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桥粒: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半桥粒: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整合素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在半桥粒中,中间纤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粘合带: ??óú???üá??ó??·?,?àáú??°???D?3éò???á?D?μ?′?×′?á11?£??????15??20nm,ò23?′?×′??á£(belt desmosome)?£

??3o?°?: 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连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锚定连接的结构组成

●通过锚定连接将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 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锚定连接具有两种不同形式: ?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桥粒和半桥粒;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粘合带与粘合斑。

●构成锚定连接的蛋白可分成两类:

?细胞内附着蛋白(attachment proteins),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 (中间纤维或微丝)同连接复合体结合在一起 (desmoplakin)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其细胞内的部分与附着蛋白相连, 细胞 外的部分与相邻细胞的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作用或与胞外 基质相互作用。(desmoglein, desmocollin)

四、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

组织中都存在间隙连接。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

连丝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胞间连丝结构 ?胞间连丝的功能

间隙连接

?间隙连接结构

?间隙连接的蛋白成分

?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间隙连接结构

? 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3nm 。

?连接子(connexon) 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每个连接子由6个connexin分子组成。

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

?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对接构成。

间隙连接的蛋白成分

?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 其分子量26—60KD不等;

?连接子蛋白具有4个α-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 族最保守的区域。

?连接子蛋白的一级结构都比较保守, 并有相似的抗原性。 ?不同类型细胞表达不同的连接子蛋白,间隙连接的孔 径与调控机制有所不同。

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

?间隙连接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 是细胞间代谢

偶联的基础

?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证实

?代谢偶联作用在协调细胞群体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电突触(electronic junction) 快速实现细胞间信号通讯 ?间隙连接调节和修饰相互独立的神经元群的行为 ?间隙连接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偶联提供信号物质的通路, 从而为某一 特定细胞提供它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影响其分化。 ?肿瘤细胞之间间隙的连接明显减少或消失,间隙联接类似 “肿瘤抑制因子”。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降低胞质中的pH值和提高自由Ca2+的浓度 都可以使其通透性降低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受两侧电压梯度的调 控及细胞外化学信号的调控

胞间连丝

?胞间连丝结构

相邻细胞质膜共同构成的直径20-40nm的管状结构 ?胞间连丝的功能

?实现细胞间由信号介导的物质有择性的转运; ?实现细胞间的电传导;

?在发育过程中,胞间连丝结构的改变可以调节 植物细胞间的物质运输。

五、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

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 ?粘连分子的特征与类型

?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 细胞骨架成分相连;

?多数要依赖Ca2+或Mg2+才起作用。 ?粘连分子类型及细胞间粘着方式 ?类型

?粘着方式

类型

?钙粘素(Cadherins)

?选择素(Selectin)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Ig-Superfamily,IgSF)

?整合素(Integrins)

?质膜整合蛋白聚糖也介导细胞间的粘着。

Cadherins:

属同亲性依赖Ca2+的细胞粘连糖蛋白,介导依赖Ca2+的细胞粘着和从ECM到细胞质传递信号。对胚胎发育中的细胞识别、迁移和组织分化以及成体组织器官构成具有主要作用。(30多个成员的糖蛋白家族)

E- Cadherins(epithelial), N- Cadherins(neural) , P- Cadherins(placental), 桥粒钙粘素。

Selectin:

属异亲性依赖于Ca2+的能与特异糖基识 别并相结合的糖蛋白,其胞外部分具有凝 集素样结构域(lectin-like domain)。

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 识别与粘着。

P(Platelet)选择素、E(Endothelial)选择素 和L(Leukocyte)选择素。

Ig-Superfamily,IgSF:

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介导同亲性细胞粘着或介导异亲性细胞粘着,但其粘着作用不依赖Ca2+,其中N-CAMs 在神经组织细胞间的粘着中起主要作用。

粘着方式

?细胞中主要的粘连分子家族

?与细胞锚定连接相关的粘连分子

?非锚定连接(nonjunctional adhesion)的细胞粘连分子及其作用部位

与细胞锚定连接相关的粘连分子 第三节 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 基本概念

? 胶原(collagen)

? 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 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 ? 弹性蛋白(elastin) ? 植物细胞壁

一、基本概念

?细胞外被(cell coat)又称糖萼(glycocalyx)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真核细胞的细胞外结构(extracellular structures)

二、胶原(collagen)

?胶原是胞外基质最基本结构成份之一, 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总量的 30%以上)。

?常见的胶原类型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 ?胶原及其分子结构 ?胶原的合成与加工 ?胶原的功能

三、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s)

?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四、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

?层粘连蛋白(laminin)

?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

五、弹性蛋白(elastin)

?弹性蛋白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主要 存在于脉管壁及肺。

?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共同存在,分别赋予 组织以弹性及抗张性。

?弹性蛋白是高度疏水的非糖基化蛋白,具 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构象呈无规则卷曲状态;

?通过Lys残基相互交连成网状结构。

六、植物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

?植物细胞壁的功能

?增加细胞强度,提供支持功能; ?信息储存库的功能:产生多种寡糖

素作为信号物质,或抵抗病、虫害, 或作为细胞生长和发育的信号物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结构组成: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主要功能: ?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负责组织的构建; ?胞外基质三维结构及成份的变化,改变细 胞微环境从而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 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胞外基质的信号功能

细胞外被(cell coat)又称糖萼(glycocalyx)

?结构组成:

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 ?功能:

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真核细胞的细胞外结构(extracellular structures)

常见的胶原类型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

?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 ?Ⅰ~Ⅲ型胶原含量最丰富,形成类似的纤维结构; 但并非所有胶原都形成纤维;

?Ⅰ型胶原纤维束, 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 韧带及骨中,具有很强的抗张强度; ?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

?Ⅲ型胶原形成微细的原纤维网,广泛分布于 伸展性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

?Ⅳ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 成分及支架。

胶原及其分子结构

?胶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

?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 ?原胶原肽链具有Gly-x-y重复序列,对胶原纤 维的高级结构的形成是重要的;

?在胶原纤维内部,原胶原蛋白分子呈1/4交替平 行排列,形成周期性横纹。

胶原的合成与加工

?前体?肽链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并形成前原胶原 (preprocollagen); ?前原胶原(preprocollagen)是原胶原的前体 和分泌形式,

?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加工与组装, 经高尔基体分泌;

?前原胶原在细胞外由两种专一性不同的蛋白水解酶

作用, 分别切去N-末端前肽及C-末端前肽, 成为原胶 原(procollagen);

?原胶原进而聚合装配成胶原原纤维(collagen fibril) 和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

胶原的功能

?胶原在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刚性及抗张力强度最 大,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中的其 它组分通过与胶原结合形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 ?在不同组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纤维形式,以适 应特定功能的需要;

?胶原可被胶原酶特异降解,而参入胞外基质信号 传递的调控网络中。

氨基聚糖

?氨基聚糖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长链多糖 ?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

(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 + 糖醛酸;

?氨基聚糖: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 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和硫酸角质素等。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及其生物学功能

?透明质酸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的胞外基质主要成 分,也是蛋白聚糖的主要结构组分

?透明质酸在结缔组织中起强化、弹性和润滑作用 ?透明质酸使细胞保持彼此分离,使细胞易于运动迁 移和增殖并阻止细胞分化

蛋白聚糖

?蛋白聚糖见于所有结缔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及许多细胞表面 ?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core protein)的丝氨酸残 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分子

?若干蛋白聚糖单体借连接蛋白以非共价键与透明质酸结合 形成多聚体

?蛋白聚糖的特性与功能

?显著特点是多态性:不同的核心蛋白, 不同的氨基聚糖; ?软骨中的蛋白聚糖是最大巨分子之一, 赋予软骨以凝 胶样特性和抗变形能力;

?蛋白聚糖可视为细胞外的激素富集与储存库,可与多 种生长因子结合,完成信号的传导。

层粘连蛋白(laminin)

?层粘连蛋白是高分子糖蛋白(820KD),动物胚胎 及成体组织的基膜的主要结构组分之一; ?层粘连蛋白的结构由一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构成 ?细胞通过层粘连蛋白锚定于基膜上;

?层粘连蛋白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受体结合部位: ?与Ⅳ型胶原的结合部位; ?与细胞质膜上的整合素结合的 Arg-Gly-Asp(R-G-D)序列。

?层粘连蛋白在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层粘连蛋白也与肿瘤细胞的转移有关。

纤粘连蛋白(fibronectin)

?纤粘连蛋白是高分子量糖蛋白(220-250KD) ?纤粘连蛋白分型:

?纤粘连蛋白的主要功能:

?介导细胞粘着,进而调节细胞的形状和细胞骨 架的组织,促进细胞铺展;

?在胚胎发生过程中,纤粘连蛋白对于许多类型细 胞的迁移和分化是必须的;

?在创伤修复中,纤粘连蛋白促进巨噬细胞和其它 免疫细胞迁移到受损部位;

?在血凝块形成中,纤粘连蛋白促进血小板附着于 血管受损部位。

?血浆纤粘连蛋白是二聚体,由两条相似的A链及 链组成,整个分子呈V形。 ?细胞纤粘连蛋白是多聚体。

?纤粘连蛋白不同的亚单位为同一基因的表达产 物, 每个亚单位由数个结构域构成,RGD三肽 序列是为细胞识别的最小结构单位

?纤粘连蛋白的膜蛋白受体为整合素家族成员之

一,在其细胞外功能区有与RGD高亲和性结合部位。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

?纤维素分子?纤维素微原纤维(microfibril),

?为细胞壁提供了抗张强度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 等组成的高度分支的多糖

?介导微原纤维连接彼此连接或介导微原纤维与其 它基质成分(果胶质)连接

?果胶质(pectin):含有大量携带负电荷的糖,结合 Ca2+等阳离子,被高度水化形成凝胶

?果胶质与半纤维素横向连接,参与细胞壁复杂网架的形成。 ?伸展蛋白(extensin):糖蛋白,在初生壁中含量可多达15%, 糖的总量约占65%。

?木质素(lignin):由酚残基形成的水不溶性多聚体。

?参与次生壁形成,并以共价键与细胞壁多糖交联,大大增 加了细胞壁的强度与抗降解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 物质的跨膜运输

?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

第一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胞吞作用(endocytosis)与胞吐作用(exocytosis)

第二节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

●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 ●细胞的信号分子与受体

●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由细胞表面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

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

?特点:运输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

?类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通透酶(permease)性质; 介导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率高; 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只介导被动运输

类型: 电压门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压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特点:运输方向、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 被动与主动运输的比较 ●类型:三种基本类型

?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 ?钠钾泵 (结构与机制) ?钙泵(Ca2+-ATP酶)

?质子泵:P-型质子泵、V-型质子泵、H+-ATP酶 ?协同运输(cotransport)

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 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 ?物质的跨膜转运与膜电位

胞吞作用(endocytosis) 与胞吐作用(exocytosis)

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 运输,又称膜泡运输或批量运输 (bulk transport)。属于主动运输。

●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胞吐作用

● 组成型的外排途径(constitutive exocytosis pathway) 所有真核细胞 连续分泌过程 用于质膜更新(膜脂、膜蛋白、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

default pathway:除某些有特殊标志的駐留蛋白和调节型分泌泡外,

其余蛋白的转运途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泡→细胞表面

●调节型外排途径(regulated exocytosis pathway) 特化的分泌细胞

储存——刺激——释放

产生的分泌物(如激素、粘液或消化酶)具有共同的分选机制, 分选信号存在于蛋白本身,分选主要由高尔基体TGN上的受体类蛋白

来决定

● 膜流:动态过程对质膜更新和维持细胞的生存与生长是必要的

● 囊泡与靶膜的识别与融合

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

●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

●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

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

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细胞通讯方式:

?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内分泌(end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接触性依赖的通讯 细胞间直接接触,信号分子与受体都是细胞的跨膜蛋白

?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

●概念: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信号通路(signaling pathway)

细胞识别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实现的。

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系列称之为细胞信号通路。

细胞的信号分子与受体

●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 ?亲脂性信号分子 ?亲水性信号分子

?气体性信号分子(NO)

●受体(receptor)多为糖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 分子开关 (molecular switches)

?细胞内受体: 为胞外亲脂性信号分子所激活

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胞内受体超家族) ?细胞表面受体: 为胞外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分属三大家族: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的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 ?酶偶连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 甾类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两步反应阶段:

? 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活化少数特殊基因转录的,发生迅速;

? 次级反应:初级反应产物再活化其它基因产生延迟的放大作用。

●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通路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细胞表面其它与酶偶联的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信号途径 ?特点:

?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四次/六次跨膜蛋白 ?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

?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递 ?有选择性:配体的特异性选择和运输离子的选择性

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 cAMP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细胞表面其它与酶偶联的受体

?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ANPs-signals) ?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

两大家族:

?一是与Src蛋白家族相联系的受体; ?二是与Janus激酶家族联系的受体。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与JAK-STAT途径。

cAMP信号通路

?反应链:

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组分及其分析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活化与调节

效应酶——腺苷酸环化酶

?GPLR的失敏(desensitization)与减量调节

?细菌毒素对G蛋白的修饰作用

GPLR的失敏:

例:?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10-15秒cAMP骤增,然后在不到1min内反应速降,以至消失。

?受体活性快速丧失(速发相)---失敏(desensitization); ?机制:受体磷酸化 受体与Gs解偶联,cAMP反应停止并被PDE降解。

?两种Ser/Thr磷酸化激酶:

PKA 和?肾上腺素受体激酶( ? ARK), 负责受体磷酸化;

?胞内协作因子?扑获蛋白( ? arrestin)---结合磷酸化的受体,抑制其功能活性( ? arrestin 已克隆、定位11q13)。 ?反应减弱(迟发相)---减量调节(down-regulation) ?机制:受体-配体复合物内吞,导致表面受体数量减少,发现? arrestin可直接与Clathrin结合,在内吞中起adeptors作用;

?受体减量调节与内吞后受体的分选有关。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磷脂酶C(PLC)→

→DG→激活PK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使胞内pH?

受体酪氨酸激酶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 包括6个亚族

?信号转导:配体→受体→受体二聚化→受体的自磷酸化→ 激活RTK→胞内信号蛋白→启动信号传导 ? RTK- Ras信号通路:

配体→RTK→ adaptor ←GR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其它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

(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钸。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MAPK的激活

? RTKs的失敏(desensitization)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MAPK的激活

?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又称ERK(extrace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真核细胞广泛存在的Ser/Thr蛋白激酶。 ? MAPK的底物:膜蛋白(受体、酶)、胞浆蛋白、核骨架蛋白、及多种核内或胞浆内的转录调控因子----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 PTX敏感性G蛋白(Gi,Go)的??亚基依赖于Ras激活MAPK,具体

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PKC、PLC与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MAPK激活

PKC和PLC 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MAPK :

? 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G蛋白; G蛋白?亚基或?? 亚基激活PLC,促进膜磷脂代谢; 磷脂代谢产物( DAG + IP3 )激活PKC; PKC 通过Ras 或 Raf 激活MAPK ;

?由于PKC对钙的依赖性不同,所以G蛋白偶联受体– MAPK途径对钙要 求不同;

? PKA对G蛋白偶联受体– MAPK途径的负调控

?迄今未发现和制备出MAPK组成型突变(dominant negative

mutant),提示细胞难于忍受MAPK的持续激活(MAPK的去活是细胞维持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须)。主要机制:特异性的Tyr/Thr磷脂酶可选择性地使MAPK去磷酸化,关闭MAPK信号。

? cAMP ?, MAPK ?;cAMP直接激活cAMP依赖的PKA;PKA可能通过RTK或通过抑制Raf-Ras相互作用起负调控作用。

RTKs的失敏:

催化性受体的效应器位于受体本身,因此失敏即酶活性速发抑制。

?机制:受体的磷酸化修饰。EGF受体Thr654的磷酸化导致RTK活性的 抑制,如果该位点产生Ala突变,则阻止活性抑制,后又发现C

端的Ser1046/7也是磷酸化位点。磷酸化位点所在的C端恰好是 SH2蛋白的结合部位。

?引起受体磷酸化的激酶:

PKC----作用于Thr654;

CaMK2(Ca2+和CaM依赖的激酶2)----作用于Ser1046/7 ?还发现:EGF受体是CDK的靶蛋白,提示和周期调控有关。

? RTK晶体结构研究表明, RTK激活后形成稳定的非抑制性构象;磷

酸化修饰后,形成抑制性构象,引起失敏。

? RTK失敏对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须, RTK 的持续激活将导致细胞生长失控。

由细胞表面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

??整合蛋白与粘着斑 ??导致粘着斑装配的信号通路有两条 ??粘着斑的功能:

?一是机械结构功能; ?二是信号传递功能 ??通过粘着斑由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通路:

?由细胞表面到细胞核的信号通路

?由细胞表面到细胞质核糖体的信号通路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 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

?具有收敛(convergence)或发散(divergence)的特点 ?细胞的信号传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 ?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所启动的作用的终止并存

?细胞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对信号的适应(失敏与减量调节) ●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与信号网络系统中的cross talk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第一节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 (cytoplasmic matrix or cytomatrix)

?细胞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第二节 内 质 网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 的形态结构

? ER的功能

?内质网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三节 高尔基体

? 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

? 高尔基体的功能

? 高尔基体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

第四节 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

第五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细胞结构的组装

?分泌蛋白合成的模型---信号假说

?蛋白质分选与分选信号

?膜泡运输

?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一、细胞质基质

(cytoplasmic matrix or cytomatrix)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的重要的结构成分,其 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 基本概念: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匀浆物组分,先后除去细胞核、 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等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后,存留在上清液中的主要是细胞质基质的成分。生物化学 家多称之为胞质溶胶。

? 主要成分:中间代谢有关的数千种酶类、细胞质骨架结构。 ? 主要特点:细胞质基质是一个高度有序的体系;

通过弱键而相互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构体系。

? 完成各种中间代谢过程

如糖酵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 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

? 与细胞质骨架相关的功能

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及能量传递等

? 蛋白质的修饰、蛋白质选择性的降解 ? 蛋白质的修饰

? 控制蛋白质的寿命

? 降解变性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 帮助变性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折叠,形成正确的分子构象

二、细胞内膜系统 (endomembrane system)

? 细胞内膜系统概述

? 细胞内膜系统的研究方法

细胞内膜系统概述

?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 关 的由膜包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真核细胞细胞内的区域化(compartmentalization): ?细胞骨架纤维为组织者的Cytomatrix形成 有序的动态结构;

?细胞内的膜相结构----细胞器(organelles)。

细胞内膜系统的研究方法

De Duve, A.Claude and G.Palade,1974 Nobel Plrize

? 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

? 生化分析(Biochemical analysi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k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