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
更新时间:2023-05-06 19: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必修一课后题答案集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解题关键:深刻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
思路引领: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细心审题,逐问作答。
答案提示:分封,①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对上级承担相应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既是全国的大宗又是最高的政治领袖。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 (1)我国河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用于祭祀的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
(3)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且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4)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西周在完善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想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从这些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思路引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中央集权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含义就是权力大多数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太大的权利,中央具有主导地位,地方必须服从中央。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实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问题进行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味的削弱地方而加强中央,而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的统治和经济的发展在地方与中央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分配方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解答此题的关键首要的是精心审题:二是题目的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
思路引领:一要依时间顺序(分汉、隋唐、宋、元时段)组织答案。二要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结论的正确,作到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是在加强的,选、用官制度也在完善和科学化。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发展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地精密和完备了,但是依然不能保证某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依然摆脱不了一乱一治,兴衰更替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在基本理念——君主专制独裁上是错误的,再完备的制度下,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人去掌握也是十分危险的。君主的个人素质成为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君主的使用下有不同的结果。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思路引领: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思之窗】
这里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和材料,扣住关键词指出“全体人民”的内涵,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解题关键:联系史实,归纳特点,史论结合。
思路引领:通过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提示: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
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了解中国、雅典两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中国和雅典所处的社会背景,体会思想家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价。从唯物史观认识问题,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提示: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学思之窗】
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教材,指出当时罗马社会的性质。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解题关键: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罗马法的内容,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实施的作用、影响和局限的角度分析和评价。
答案提示: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回顾雅典城邦中妇女的地位,评价罗马法律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活动提示:联系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状况,分析罗马法律以及在此之下的罗马的妇女地位。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现状;然后指出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说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探讨内容:第一,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有关知识;第二,联系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明确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第三,在比较中找出他们在对妇女地位的规定或法律条文中的相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思之窗】
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思路引领: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教材所介绍的革命前英国国王的行为和议会的活动,对比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题关键: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思路引领:对《权利法案》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概括,剖析英王和议会的权力。从政治体制、民主化建设、国家的地位及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解题关键:现代社会中英王的权力。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结合本节知识,概括英王的权力。
答案提示: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
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学思之窗】
请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看法。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提炼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掌握比较的方法。
思路引领:结合历史背景,根据两部法案的目的、内容、作用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
阅读表格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掌握比较的方法。
思路引领:从国体的角度以及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学思之窗】
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解题关键:理解近代政治体制中议会的作用及德意志议会的权限。
思路引领:可根据教材中介绍的德意志议会的组成和权限,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议会的地位和权限做比较。
答案提示: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解题关键: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思路引领:注意剖析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的异同,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拿破仑的辨词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关键:了解美、法两国国情及华盛顿、拿破仑开展主要政治活动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结合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法国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第十课鸦片战争
【学思之窗】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的国家军队会将东方的文明精华焚毁?
答案提示: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答案提示: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提示: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
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学思之窗】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解题关键:把握农民阶级特点。
思路引领:根据内讧的显性原因是因为领导阶层争权夺利;深层原因是自身阶级局限性不能提出新的斗争目标而迅速封建化导致。
答案提示: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解题关键:理解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和失败原因。
思路引领:太平天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反清成果、纲领意义、时代特点;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体现在失败的原因上。
答案提示: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
学习延伸
提示:(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思之窗】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解题关键: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分层次列举相应的侵华战争及条约,可以酌情加上历次侵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答案提示:参见本课知识结构图。
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再加上3 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
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
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
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
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学思之窗】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
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
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答案提示:
①《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②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③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④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⑤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结果:这次民意测验发生在辛亥革
命十年之后的中国,它反映的主流
民意是:革命救国,亲苏远美,列
宁和孙中山两位革命家如日中天。
这份材料是对那个特定时代关于革
命、民主、共和、领袖、民意等诸
多历史元素最生动的反映。
1660~1688年是英国复辟王朝
时代,能否发现类似的反映主流民
意的材料,对于从社会角度把握时
代的特征大有好处,同学们可以寻
找最基层的材料来解读这段历史,百度、雅虎、谷歌是很好的工具。
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解题关键: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的关键在于多角度。
思路引领: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条件、干部和组织条件、外界因素等多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学习延伸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思之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题关键:要在注意“事实上”一词的前提下分析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本人在中共中央的地位变化。
思路引领:首先分析“事实上”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概括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本人在中共中央中的地位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实际作用。
答案提示: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谈谈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要结合南昌起义的背景、特点和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上来分析。
思路引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其次分析中共中央当时的任务──吸取教训、促使革命重新走向高潮;再次分析南昌起义的特点──打响第一枪;最后分析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
答案提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本课测评
从1931年到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解题关键:在回答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时要用史实说话。回答中国人民取胜的原因时要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思路引领:日本的军事侵略、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答案提示:(1)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A.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
B.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2)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D.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
【学思之窗】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解题关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时,应分阶段来进行总结,在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时应从多个方面来阐述。答题时注意抓关键词。
思路引领: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决战和基本解放全国阶段;国内意义、国际意义、思想意义。
答案提示:
(1)A.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B.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C.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D.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思之窗】
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民主措施?解题关键:列举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政治、经济等民主措施。
思路引领:列举巴黎公社采取的民主措施,通过所实施的措施分析公社的性质。
答案提示:在政权建设方面:(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的;(2)公职人员也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3)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
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思路引领:从巴黎公社的诞生、选举形式,公社机构、公社领导以及公社所采取的措施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
答案提示: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归纳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思路引领:认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答案提示:《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或一是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二是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三是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为什么说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解题关键:正确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活动。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提高对巴黎公社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概述的能力。
答案提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的实践活动和所采取的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和所提供的资料,想一想,为什么苏维埃政权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
解题关键:依据课文和材料信息,分析苏维埃政权所实施的措施和广大工农的愿望,寻找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中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和提供的资料,从权力归苏维埃、结束战争、土地归农民等角度分析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广大工人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或以政治、经济、外交的角度作分析)答案提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第三,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苏维埃政权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解题关键: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思路引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矛盾,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提示:客观条件: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第三,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观条件: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在上述客观和主观条件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学习延伸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就是根据了列宁的上述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关键:了解列宁的《四月提纲》的内容,正确分析苏俄政治制度的特点。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列宁的思想,分析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所实施的措施,加深对苏俄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
答案提示:首先要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的特点、任务、政权形式等内容的分析和基本思想;而后通过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举例和分析,深入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概括苏俄政治的特点。
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本课测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学习延伸
答案提示: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是指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掀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本课测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解题关键:本题要求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来,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可在全面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思路引领:可从党和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和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两个方面归纳、概括所学知识。
答案提示: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习延伸
调查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种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建议:组织学生采取调查、讨论、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探究,最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正在阅读: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题参考答案集05-06
影响铝挤压模具寿命的因素探讨03-01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10-08
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要点 - 图文11-04
项目(实训)指导书10-18
抗震习题02-26
廉政警言警句总01-23
加气站联谊公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01-1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课后
- 人教
- 必修
- 答案
- 高中
- 参考
- 历史
- XXXX运输公司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期末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docx
- 爱婴医院母乳喂养知识试题库
-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分析报告
- 2006年上半年软件水平考试(中级)软件评测师下午(应用技术)试题真题试卷
-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4册答案_1-10完整版_
- 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
- 自动调容调压变压器参数
- 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考成绩一分一段(文科)
- 基于岗位务实创新努力争创一流企业班组
- 涂料生产工艺及设备.doc
-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系统使用说明
- 女性私处炎症知识精华
- 20180104精装修技术要求
- 机械设计题库9滚动轴承
- 商务标技术标评分表
- 高中地理高一上学期集体备课计划
- 招商租赁推广建议书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完整版)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