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4-24 20: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序:新课程理论 (一)新课程与教师 (二)新课程与学生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四)新课程与评价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八)新课程本身
(九)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十) 新课程新理念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复习题
序:新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 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 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在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

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 的需要. 如何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2)各门课程渗透德育. (3)设置综合课程为必修课. 对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哪几项推进策略? (1)从调查研究入手,做好理论准备. (2)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建立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5)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何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一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1)学生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具有补决定的一面;要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具有丰富的潜能. (2)发展观.各科课程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 该达到的目标.
(3)知识观.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 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致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4)课程观.课程必须与生活世界匹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学习 过程,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种需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 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 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 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 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 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 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 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 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 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 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 "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 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这是区别于以前的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特征. (1)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 适当,合理的比重. (2)综合性.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 在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选择性.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来的,它是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 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 以选择性 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整体"是指将种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心尊 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 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 面,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使课程 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课程关系而言,要强调顺序性,使不 同课程有序地开设,前后相互连贯,同时使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从而使学习者 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的特点? (1)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 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
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发展教育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 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中 仍有价值

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收新的基础知识, 增加新的具 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努力向生 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 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 各学科都力求与相 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新课程设置了哪些综合课? (1) 《品德与生活》 (1—2 年级) . (2) 《品德与社会》 (3—6 年级) . (3) 《科学》 (3—6 年级) . (4) 《历史与社会》 (7—9 年级) . (5) 《科学》 (7—9 年级) . (6) 《艺术》 (1—9 年级) . (7) 《体育与健康》 (7—9 年级) . 实施综合课要注意的问题?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 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 (2)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教师要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 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3)管理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 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 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 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1)整体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 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 (6)把信息技术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导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 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昌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

立的, 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习从事在教师 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 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 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帮 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第一, 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 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快信息技 术一其他课程的整合. 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 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 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 17 个学科的 18 种课程标准,在结构上大致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内 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001 年秋季,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 20 个学科的 49 种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 38 个国家课 程改革实验区试用,课程进入实验阶段. 2002 年秋季,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 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 10%至 15%. 2003 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的 35%左右. 2004 年秋季,新课程改革的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 年级学生的 65%至 70%左右. 2005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新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任务?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 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的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教学要关注人,以人为本.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包括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1)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2)关心爱护学生. 3)展示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4)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哪些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哪些变化? (1)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 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被 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状态,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2)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3)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5)学习方式的问题性. 如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 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

思,建立以教师 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 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 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1)评价目标全面化. (2)评价主体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结果个性化. 如何进行教师评价? 摒弃传统的教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观其 在课改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尤其是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时, 即要坚持德才兼备,又要注意个性差异;既要加强教师自评,又要发挥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 生,乃至学生家长的评价作用,努力做到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 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如何进行课程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对新课 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泛的意见和建议.平时做到课课反思,周周回顾, 月月小结,期末做好总结.鼓励广大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善于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导处,教科室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 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 不断革新的机制.
(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 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 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

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学生是独特的 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 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 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 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 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 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 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 (对 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 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 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 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 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 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 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 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

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 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 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 (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 "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 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 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 (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 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 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 探究,研究学习.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 (2)要充分发挥教师 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 (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 (4)建立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5)要有宽松的学术 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

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 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 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 ——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从而提 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 (1)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 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 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 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 ; 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 (2)重建新的课 程结构; (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 (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 ; (9)提出"先立后 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 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 各具体科目比重 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
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 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 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 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 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 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 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 断迸发;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

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 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 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 "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 ) 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 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 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 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 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 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 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 思想,有"全人"的概念; (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 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 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 ; 教学也是套策略. (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 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 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 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 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 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 "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 ) 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 (学生智 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 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

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 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 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 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 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 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 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
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 (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 展开的)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 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 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 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 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 10 题) ;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 新的体验, 获得认可与欣赏, 承担责任的需要. 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 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 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

学生 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 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 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 或错误.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 种形式来呈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
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 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 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 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 评互评) 评价内容多元化 , (不仅关注成绩, 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 评价过程动态化 , (关 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十)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1,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 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 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 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 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 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 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

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 2 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 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 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 成长的人, 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 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 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 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 量和人格力量,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 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 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 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 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 3: 一班的 A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 ——"的嘟" ——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 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 "向左看齐" ,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 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 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 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 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 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 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 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 B 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 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 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
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 请问:A,B 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 3 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 A 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 ,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 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 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 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 的教学效果. 而 B 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 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 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 ,把学生当作"学科人" ,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 的完整的人" .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 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 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 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 将 4 至 5 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 ,分成 ABC 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 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 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 4 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 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 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 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 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 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 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 刀切" ,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 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 (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 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 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 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

赛题: 正方——聚落应该发展; 反方——聚落应该保护. 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 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思考: 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 谈谈你是怎样实施 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 5 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 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 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 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 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 "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 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 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 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 6 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
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①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②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③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 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 形成独特个性. ④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 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 "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 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 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 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

种内在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 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 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 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 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 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 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 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 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 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 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 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 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 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 间接经验要整合, 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 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 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 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

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 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 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 教师导入: 同学们, 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 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
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 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帛,竹简,陶片等材料上 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 , , 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 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 ,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 推测"纸"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 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 3—4 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 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 的外传路线图" 讨论: . "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 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 请问: 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 些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 7 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 材料" " , '纸' 字的来历" , "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 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 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 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

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 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 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 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 在 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 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 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 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 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 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 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 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 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 8 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 式的理念, 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 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 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 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 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 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 有意识地让学 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 力. 案例 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 AC,因为三角形 ABC 与三角形 CDA 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ABC 的面积等于 1/2 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 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 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BD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 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BDC 请问: 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 样的影响? 案例 9 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 教师把知识 传授

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 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 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 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 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 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 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 10: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 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 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 10 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 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 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 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 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
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 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案例 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 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 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 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 11 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

上, 教 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 这样 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 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 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 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 疑精神. 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 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综合 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 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
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 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 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 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 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 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 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 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 价的组成部分; 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 进入被 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 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 12 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j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