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 - - 田丽珍2010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10: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名 科 目 《氓》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 课 时 田丽珍 第2课时 单 位 北京市云岗中学 作 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按文学史顺序编排,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这些传统诗歌名篇,从内容上看,抒发出了人类共有的感情,使后人读来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从形式上来说,它们诗句优美,形式独特,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诗经〉两首》中的《氓》是叙事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其表现为赋比兴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具有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二、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歌单元,所学第一首诗《氓》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又要求全诗背诵,学生有新鲜劲,也有阅读理解的实际困难。 2、高一学生有一定阅读背诵古诗的基础,但初中学习古诗以背诵为主,在理解古诗内容及诗歌艺术手法上普遍有所欠缺,比较迁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训练提升。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诗经六艺) 2、能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赋、比、兴手法,能说出本诗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好处。 2、能举一反三,解说初中已学诗歌中的赋比兴现象,发现更多使用比兴手法的诗歌。 3、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诗经及古典诗歌有探索阅读的兴趣。 2、对爱情有理性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赋、比、兴手法,能说出本诗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好处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教材提供的知识点,确立教学重点。 针对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诗以背诵为主,在理解古诗内容及诗歌艺术手法上普遍有所欠缺的现状,结合本课《诗经》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的基础上,将本节课重点确定为理解赋比兴手法。重视诗歌阅读基本知识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的选择 1、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过程,鼓励质疑。重视新旧知识迁移比较,将本课新知与初中背诵篇目联系,与本单元其他诗歌联系,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2、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写作技法等难点先做概念解析,点拨难点,创设思维碰撞的条件;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增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频次,帮助生成新知。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利用学案提供练习,落实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合适的诵读情境; 利用多媒体,补充资料,插入专家讲解相关视频,帮助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拓展知识点。 四、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文学常识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背景音说出《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补充 乐 幻灯) 一、导入2、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指名朗朗读 渲染气新课 读诗歌。 氛 1、提问:有人从内容、手法、形式聆听思考发言 三个方面概括诗经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内容:风雅颂 形式:四言为主,重吗? 二、赋比章叠句 明确: 兴的写手法:? 内容:风 雅 颂 法分析 形式:赋 比 兴 手法:赋 比 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艺” 2、讲解“赋比兴”的含义 (一)、补充资料,明确概念

2

(幻灯、学案) 补充资料 落实新知

(1)介绍课文附注朱熹的观点: (2)出示宋·李仲蒙的观点。 (3)总结一般观点: 赋 观点一:直陈,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 观点二:铺陈排比,即陈述铺叙 举例: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比兴 “比”就是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播放专家讲解音频片段。 提醒注意:兴一般用于整篇诗歌或一章的开端。 “比兴“举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聆听思考 思考发言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思考发言,结合实例分析比兴句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那水田小河里游来 甜蜜爱情从哪里来 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 点拨引导,明确答案: “东方红,太阳升”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 江不呀不起飞 ”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 是从那水田小河里游来” (二)分析本首诗中的赋比兴手法。 1、提问:《氓》这首诗歌中,赋比兴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组织讨论,巡视指导 根据情况,给出提示: 第1、2、5、节 第3、4节

3

小组讨论 说出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确认到每一个诗句。 专家视频,加强印象,引发探究兴趣 提供材料,帮助支持生成新知 讨论发言,思维碰撞 点拨疑难难,明确结论 小组合作,生生

第6节 明确: 第1、2、5、节:用“赋”的手法 第3、4节:“赋、比、兴”手法。 第6节:赋、比的手法。 2、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为例分析比兴手法的好处。提问:这两句与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调整相应的幻灯的顺序。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学生说不出三条时,显示答案,评析对错。) 总结明确: 内容上的好处:唤起对比联想,触目惊心的对照喻示爱情由盛而衰,使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深思。 讲解结构上的好处: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3、分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使用比的好处 4、要求学生朗读背诵3、4节。进一步体会好处。 发言: “桑之未落??无食桑葚”是比兴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使用了比的手法。 思考讨论发言,笔记要点。 答案一:“鲜润泽的桑叶写照光彩照人的青春; 枯黄凋零的桑叶比拟容颜的憔悴衰老。 答案二:叶新鲜润泽如同俩人情浓意密时; 桑叶的枯黄凋零好比俩人感情枯竭时。 答案三: 桑叶新鲜润泽比喻婚前的幸福美好; 桑叶的枯黄凋零比喻婚后的辛劳不幸。 聆听思考,笔记要点 答案:借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来喻示女子沉迷于与男子的爱情会昏了头。 借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否则就会昏醉来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否则就有不好的后果。 朗读背诵。 互动 点拨疑难, 了解进展及时帮助 集体交流,明确新知,笔记落实 补充学生想不到,但容易理解的 及时运用巩固 诵读体会 4

新旧联1、复习初中学过的《诗经》相关诗朗读,思考 系,迁移篇篇,分析其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幻灯) 发言阐述: 四、巩固“关关雎鸠,在河之巩固 关 雎(周 南) 洲”是比兴,用关雎迁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鸟成双成对来暗示 逑。 美好的爱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之”“参差荇菜,左“ 参差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右采之”菜,左右冒之”是兴,侧。 营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避免平铺直叙,热烈气氛。 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其余句子为赋。 之。 提问:本首诗那些句子使用比兴手法?有什么好处? 2、本单元其他诗歌的比兴手法初探 (学案) 练习题一: 1、《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 借物言情,其中 “ , ” “ , ”两句, 借叶子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完成学案 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2、《氓》中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五、练习小鸟,谆谆告诫女子不能沉溺于爱情的两检测 句是:“ , ” 3、《氓》中用了比的手法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这个句子“ , ” 提供答案,适当讲解 练习题二: 读下面这首诗,问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

5

检测评价学习效果 是

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笔记本上摘抄使用赋比兴手法的诗(课内课外均可,歌词也可以),六、作业 歌1-2首点出诗句手法,选一两处分析其好处。 课外巩固迁移 氓 表现手法: 学法: 板书设计 赋:直言 新旧联系 比:比喻 温故知新 (起)兴:先言他物 举一反三 推荐阅读:丘成桐 《数学中的赋比兴》拓展延——《青年文摘(绿版)》 2009年第2 伸 期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八、教学评价设计 九、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两点有特别感触。 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要合适。 在讲解赋比兴手法这个新知识时,我举了三个例子: 例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例二: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例三:

6

开拓视野, 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1、在学习新知,迁移巩固阶段、自我定性评价为主。 2、书面练习检测,集体量化评价。 3、利用课后作业,自我定性评价,教师批改个别定性评价。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小河里游来/甜蜜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

从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例子,尤其后两个,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它们都来自著名的歌曲,但现在的学生并不熟悉,所以反而增加了理解比兴概念难度,不得不花费比预计更多的时间理解材料本身,课堂节奏受到影响。反观讲解铺陈叙述概念时,举的是学生能背诵的《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学生接受就没那么困难。

反思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尽管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要为学生提供生成新知的支架,但选材料的时候还是习惯的举出自己仍为经典的句子,对学生的知识现状估计不足,或者说不够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次,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并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设备,更不能局限于计算机与网络。整合中,要坚持“课程本位”, 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就语文学科而言,整合之后的语文课仍然是语文课,信息技术应该是起良好的辅助作用。所以,在《氓》设计中,结合教材特点,考虑高一学生学习古诗以背诵为主,学法上有所欠缺的实际情况,把“了解赋、比、兴手法,能说出本诗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好处;“促进提升他们比较迁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待”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黑板媒体,展示重点难点;利用学案(纸质媒体)提供练习,落实知识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合适的诵读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补充资料,插入专家讲解相关视频,展示相关资料,帮助突破难点,

7

扩展视野。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于视频的插入进行了多次删改,避免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使视频出现的时机和长度与课程目标相配合。 总之,正像有人的比方:““整合不是综合,不是‘盖浇饭’,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j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