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内诗歌鉴赏和课内文言文翻译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15 17: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D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锲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

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查看答案1.C 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d)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

贤才、统 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c)

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 C.鼓瑟吹笙 (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

多。 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

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项:枉:枉驾。本句意思是屈驾来访。

考点:理解文中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考查,其中AD两项属于虚词范畴,BC两项属于实词范畴。运用代入法时除了考虑上下文,还要考虑语法问题,哪一点不符也不正确。另外也可以调取自己积累的知识量来判断答案。因此文言文词语的积累也很重要。 【小题2】 试题分析:“譬如”两句是说苦于过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

点评:本题类似于文言文中分析概括作者情感,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没有用借代的手法,应是比喻,用山和海来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

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D)_

阅读《归田园居(其一)》,回答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解析】 C项,“比喻”说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答案】 C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

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解析】选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

7.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解析】选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

式。

8.下面是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蜀地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绮丽惊险的山川。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了各处山水特点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蜀道难》,完成1~2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下列句子的有关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活用了古代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言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句中的“翼”“轸”一样,都代表古人对星空的分野。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中的“锦城”与杜甫的诗句“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一样,都是成都的别称。

2.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答案

答案:1.B

2.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 解析:1.B项“百”“九”不是实数,是虚指。

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D.“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即孙何外出时仪仗很威风,随从人员很多,“千骑”不是确数,而是约数,有夸张的成分。 (2)下列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这一句是写西湖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 B.

“三秋”极言桂花飘香时间之长,整个三秋季节都有桂花飘香;“十里”是指荷花种植面积之广,是实写。 C.

这一句对西湖景物的描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杭州的繁华,人民安居乐业。 D.

“重湖”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里湖和外湖。“叠”指吴隐山、南屏山、慧日

峰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3)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词的上阕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

词的下阕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

“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 答案:D

解析:D项,最后三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的写法了。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

可收拾。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

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

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 6. 7. 8.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

C(“卷”并非拟人手法。)

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D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

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 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1. 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

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1)~(2)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

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B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答案:(1)D 点拨:豪放派的特点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清丽自然不属于其特点。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豪放派的特点。

(2)B 点拨:此句并非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心里想的很远啊,仰望着美丽漂亮的人儿,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赠给他。)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越低微就越感到羞耻,官位越高就越接近阿谀。】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短暂,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的礼让。】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下列的文言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文: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舞动深谷中的蛟龙,感动孤舟上的寡妇。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杀尽秦国的,是秦国自己,不是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j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