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效应

更新时间:2024-01-23 12: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专题 税收效应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外汇价格――汇率,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

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点”。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

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察。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

1

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

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的目标为税后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均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传导机制,而政府税收行为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和市场价格,从而从这一市场机制影响到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两个方面。

(一)税收对生产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政府征税会一方面使得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收益减少,则企业最终产出水平必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征税实质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行为,是企业无偿的向国家的单方面利益转移,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资源,从而也会导致企业最终产出的减少。

如图4-1所示,在征税前,生产可能性曲线PPF1反映了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X和Y的组合,个人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为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于E1点,在这一点上,生产者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由于征税(所得税),企业可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可能性曲线由PPF1内移到PPF2,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2只能与无差异曲线I2相交于E2,产品的生产数量下降。

2.征税的替代效应

图4-1 税收对生产的收入效应

征税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还会产生替代效应。政府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商品征税,或者对不同产品实施有差异的税率,会使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相应的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者放弃生产,而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

2

非税商品的生产上。

PPF

图4-2 税收对生产的替代效应

如图4-2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PPF,征税前PPF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1点,切线为PP,此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当政府对商品X开征税收以后,商品Y和商品X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QQ线代表了这一点,在新的价格比率条件下,无差异曲线I2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E2点。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发生了左移,I1与I2之间的差额便是征税带来的额外负担,对企业来讲,也产生了偏向于以Y产品的生产替代X产品生产的影响结果。

(二)税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里主要分析税负完全转嫁时商品税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纳税人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降低对商品的消费量的需求。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税率越高、消费水平损失越大,收入效应越明显。

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上涨,这意味着纳税人消费同一课税商品得到的效用不变,代价增大,于是纳税人对消费该商品的偏好降低,以其他无税或轻税商品来代替它。 2.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分析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时,假定商品税的课征为两个商品(X和Y)的简单模式,如图4-3,在征税前,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为AB,无差异曲线为I1,

3

两者相交于均衡点E1,在E1点个人满足了最大效用。假若政府对商品X征税,引起商品X和Y的相对价格变化,于是,预算线AB内旋至AB′与预算线I2相交于新均衡点E2,替代效应发生。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商品的边际税率,边际税率差异越大,替代效应则愈强烈。

总体上看,政府对商品课税总会降低纳税人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收入效应或者替代效应,最终都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但是某些特定的商品税,比如对烟草,酒类,汽油所征收的消费税,这些商品的过渡使用会造成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粮食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造成税收的经济扭曲,反而能够引导消费,减少一部分社会成本,这种情况下的超额经济负担就是比较少的。

另外,在商品课税中,税基范围的宽窄也会影响消费水平,如果税基范围宽,税负转嫁就比较容易,商品价格因课税而上升的幅度大,因而对消费影响较大。

3.所得税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对所得课税(主要指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纳税人消费水平,但不会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消费偏好,所以两种商品的消费同时下降。如图4-3所示,当政府对所得课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预算约束线AB平行向下移动至DE,与无差异曲线I3,交于新均衡点E3 。由于商品X,Y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在E3时纳税人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假定所得税征收的数额和产品税相等,那么DE线就经过E2。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假设了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之间,我们进行了选择,或者是对某种商品征税(X和Y并不同时征收),或者是对一切收入都课征比例所得税。当假设前提发生改变时,结论就改变了,但一般来讲,所得税给纳税人带

4

来的超额经济负担,要比商品税来的轻,这是因为所得税对消费者选择和资源配置产生的干扰要少。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因此,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

1.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供给理论实质上是基本的价格理论的应用,即假定劳动力在其预算限制下,试图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其为维持既定的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以上两种效应或许相互抵消,或许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或许后者占优势。 (2)定额税、比例税、累进税的效应比较

就税制而言,一般来讲,定额税不影响劳动者的边际收入,从而不影响其对劳动和闲暇的经济评价,因此,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相同所得的情况下,比例税率比累进税率更多地能激励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增加,换言之,比例税率更具有收入效应。因为比例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税后边际收益相等。而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税后边际收益递减,所以累进所得税的替代效应更显著。

2.在放宽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放宽一些限制条件,在比较现实的情况下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个人除了劳动收入外,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为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福利收入等。

5

一般说来,闲暇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个人供给较少的劳动。所以,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也要对资本所得等非劳动收入征税。

(2)工资率变动和工作时间变动的所得税效应。劳动者的劳动时数随工资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过来说,当工资率下降时,劳动者就减少工作时数。

现假定政府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征税W1W2,劳动者在征税前可支配的收人为W1,劳动时数为H1。征税后,劳动者可支配的收入降至W2,随着劳动边际收益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数由原来的H1减至H2,这表明政府征税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而增加闲暇选择,这时税收对劳动供给产生替代效应。

工 资率 S W1 W2 O H2 H1 劳动时间

图4-4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但是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与工资同向变化,即在开始阶段,工资水平提高后,劳动供给倾向增加。但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的需要被认为不那么迫切了,工资水平再高上升,劳动供给不再倾向于增加,而趋向于减少,此时劳动供给曲线S先是递增,然后是一条向后弯曲的线。

劳动者在征税前的可支配收入为W1,劳动时数为H1。政府征税WIW2后,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W1下降至W2。随着劳动者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劳动时数由原来的H1增加到H2。这时税收对劳

6

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收入效应。因为政府征税直接减少了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劳动者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从而减少其闲暇方面的享受。也就是说,政府征税后而会使劳动供给增加。

工资率 W1 W2 S O H1 H2 劳动时数 图4-5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概括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当劳动者的劳动曲线上扬时,课税会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时,课税会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

由于纯粹的理论演绎很难判定税收对劳动供给的确切影响,西方税收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更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纳税人采取问卷调查和对课税与劳动供给变化的相关程度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的结论:前者以美国的巴洛·布雷泽、摩根和加拿大的查特吉、罗宾逊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课税对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是轻微的,某种程度上有提高劳动供给的功效。后者则以英国的布雷克、凯恩·瓦茨和布朗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课税会使劳动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

3.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现实分析

就商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来说,若对某种商品(X)征收一种特定税,那么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以及闲暇来说,就会影响商品(X)的相对价格。因此存

7

在一种有利于其他所有商品和闲暇的替代效应。

现实中,税收对工作努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经验问题。经验表明:工作努力随着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但另一种相反的研究表明,收入效应多于替代效应,可能会引起劳动供给随着税收的提高而增加。

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私人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这类投资的基本特征是以投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与政府投资的目标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税收对投资决策有着广泛的影响。理论上,纳税人都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因此,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投资收益,一个是投资成本。从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入手,研究税收如何通过影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和投资成本发挥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税收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1.对投资收益课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毫无疑问将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会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发生变动,从而对投资行为产生两种基本的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对投资收益课税时,由于投资收入下降,促使纳税人为维持以往的收益水平而被迫牺牲当前的消费额度来保障一定的投资规模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使投资收益率下降,改变了投资和消费的相对价格,此时纳税人投资的边际效用下降,消费的边际效用上升,因此降低了纳税人对投资的偏好,纳税人因此将选择更多的消费来替代投资。和前面的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相似,这两种效应对投资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对投资课税最终使企业增加还是减少投资,取决于总效应。

(1)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如图4-6,征税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1

交于E1,该点代表满足纳税人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若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预算线AB将会内旋至A′B,与无差异曲线I2交于点E2,产生了新的消费与投资的组合(x2,y2)。此时有x2y1,消费减少,投资增加。

8

图4-6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2)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如图4-7,征税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交于E1,此时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若纳税人因征税而倾向于减少投资,预算线则内旋至AB′,与无差异曲线I2相交于E2,形成新的消费与投资组合(x2,y2),其中,x1y2,投资减少,消费增加。

图3-7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总体上看,对投资课税会可能抑制投资的增长,也可能刺激投资的增长,它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就总的来讲,征税无疑是增加了资本使用者的成本,会产生抑制投资的预期。

2.税收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分析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国政府一般都致力于扩大私人投资,并且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私人投资。在这方面,公司所得税是直接影响资本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的税收措施都会抑制投资的增长,而任何旨在使资本成本下降的税收优惠措施都会刺激投资意愿。影响私人投资的税收因素可以细分如下:

(1)税率

9

公司所得税税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税后利润的多少,因此,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税(即公司所税税率为零)对投资的刺激效果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除少数避税地以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投资行为征税。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征税,而在于征多少税。理想的目标是,设计合理的税负水平,尽量减少企业所得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2)对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的规定

税法一般对企业生产费用的扣除范围和标准有一定的限制,使得生产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允许税前扣除额之间存在差异。税收制度对企业生产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的规定,直接关系到应税所得额和投资收益的大小。如果列支过宽,比如可以据实列支,虽然可能刺激投资,但极其容易造成政府的税收流失和垄断企业的产生。但如果界定范围太窄,许多费用都不能获得列支,那么必然给企业的资本补偿造成一定的困难,企业税收负担较重,且新投资和置换投资都受到阻碍。

(3)对折旧和投资抵免规定

按照乔根森(Jorgenson,1963)的新古典模型,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可以引致资本成本的变化,是投资的有效诱因。我们知道,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加速折旧制度和投资抵免制度之所以能够成为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的两大税收制度,就是因为它们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可以拥有的资本存量,刺激投资。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逐年损耗价值的补偿。一般来讲,折旧可以分为真实折旧和税收折旧。真实折旧一般是根据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实际损耗计提的折旧,税收折旧则指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年限和规定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税法所规定的折旧方法与会计所产生的差异将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其可以得到的税前补偿金大小将直接影响投资行为。若税收折旧小于实际折旧,则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折旧金额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就比较大,加重了纳税人的所得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营运能力的改善和投资。若允许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当税收折旧大于实际折旧时,就相当于企业的资本提前得到了补偿,得到了递延纳税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好处。特别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加速折旧更加能够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通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投资抵免是对企业符合规定的投资予以一定百分比的抵免额,冲减企业应纳

10

税所得额。这一政策减少了企业购置资产的有效价格,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边际成本,所以可以刺激企业的投资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加速折旧和投资抵免政策又使得资本投资的使用成本降低,并且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资本要素组合和投资总额的有效杠杆。

(4)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规定可以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增长。

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居民个人储蓄是个人放弃当前消费,集中资源为资本形成服务的一种形式,根据边际消费理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储蓄的资金愈多,消费倾向就越低,则储蓄率愈高,相反当个人收入水平低,其可供储蓄能力就低。税收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来影响储蓄的。 (一)利息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储蓄利息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一方面,对储蓄利息征税,会降低边际储蓄倾向,促进个人增加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储蓄行为属于将现在消费让渡到以后年度进行消费,在对储蓄利息征税之后,会迫使储蓄人提高储蓄水平,也保证未来的消费额度。因此,利息税对储蓄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减轻的效果,也有提高的效果,这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发生效力,相互抵消的结果。

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降低了纳税人的利息收益,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纳税人必须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如图4-8所示,横轴为消费,纵轴为储蓄,纳税人征税前的预算线为AB,表示同一预算约束下对储蓄和消费的不同选择组合。无差异曲线I0与之相交于E1,代表x1数量的消费和y1数量的储蓄组合使个人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政府对利息课税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实际储蓄水平下降。为达到原来既定的储蓄目标,预算线AB内旋至A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2点,这样,在储蓄水平y不变的条件下,消费由x1减至x2。可见,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有激励储蓄的作用。

11

图4-8 利息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实际利息收益,使储蓄的边际效用相对于消费降低,为了使得个体效用最大化,纳税人的储蓄偏好下降,消费偏好上升,以消费替代储蓄。如图4-9所示:征税前预算线为AB,无差异曲线为I1,均衡点为E1。当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时,纳税人储蓄收益率下降,储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改变,预算线由AB内旋至A′B,A′B与无差异曲线I2相切于E2点,而E2对应的消费为x2;大于征税前E1点的消费x1,而E2点对应的储蓄y2则小于征税前E1点对应的储蓄y1,这说明因政府征税,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很明显,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有反激励作用。

图4-9利息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2.根据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

上述是研究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效应的传统思路。目前有关储蓄的大部分现代理论与经验研究是基于生命周期模型来展开的。

我们以简单的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税收对储蓄的影响。该模型将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对应着“现时——第一时期的消费Cp”“未来——第二时期

12

的消费Cf”,个人把所有的收入配置在这两个时期,以求得效用最大化。我们以效用函数U=U(Cp,Cf)来表示现在与未来的消费组合。在这人生的两个阶段中,我们假定第一阶段为工作时期,获得劳动收入Y,第二阶段为退休时期,没有劳动工资收入,其所得为第一时期的储蓄(Y-Cp)及其利息收入。

Cf = (Y- Cp)(1+r) 等式1 其中, Y表示收入,Cp 表示现实消费,Cf 表示将来消费,r为利息率 我们作一下公式变形,则

Y= Cp +Cf /(1+r) 等式2

等式2中的1/(1+r)为现值系数,它实际上反映了相对于现时消费的未来消费的边际价值,既是说,它表示相对未来一个单位的消费要牺牲现在1/(1+r)现在消费。消费者在预算限制下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消费偏好的组合。税收通过影响预算限制来影响现在与将来的消费选择。

如图4-10中,AB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约束线,其斜率为-(1+r)

-1

,并与无差异曲线I交于E0点,表示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组合为(C1,C2)。

图4-10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当政府征收利息税t时,个人储蓄的实际利息率变为(1-t)r。如图4-11

-1所示,征税使预算约束线AB内旋至AD,斜率由-(1+r)改变为[1+r(1-t)]-1 ,

AD与无差异曲线I1相交于E1点,消费组合为(C3,C4),我们可以看到,从E0点到E1点,消费组合由(C1,C2)到(C3,C4),并且C3< C1, C4

13

率不同,征收利息税使得现值系数改变,使得之后现时消费Cf变得较不划算,个人为了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会增加现时消费Cp,而减少未来消费Cf,所以C5>C1, C6C3,C6>C4,表明现时消费Cp和未来消费Cf都减少了。

图4-11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利息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这一结果是我们在个人无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时作出的选择,而当个人或者说家庭具有某种偏好时,比如偏好消费,超前享受,甚至使得储蓄为负(贷款消费);如果偏好储蓄,为了预防动机和谨慎动机德需要,诸如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储蓄,节约现时消费,那么就可能出现和我们以上分析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其次,个人不可能成为完全的代际间优化者,出于习惯,知识和性格疏忽等他个人的储蓄决策可能是比较随意的,所以,这让我们清楚的知道,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是我们在即定条件假设下的分析。 (二)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

对个人所得课税,是国家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它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降低纳税人的储蓄能力。设S表示储蓄,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C为消费,那么税前个人储蓄S1为:

S1 =(1-b)Y,

其中,(1-b)表示边际储蓄倾向

在征收所得税以后,税后个人储蓄S2为:

S2 =(1-b)(1-T) Y

14

式中T为个人所得税税率,当个人收入Y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对个人收入征税将减少个人储蓄额。

在比例所得税的情况下,如图4-12所示,AB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I交于E0点,表示目前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现时和未来消费组合为(C1,C2),预算约束线AB的斜率为-(1+r)-1。当征收了个人所得税(比例税)之后,个人在现时和未来的可支配收入都下降了,预算约束线平行向内移动至MN, 与无差异曲线相交于E1,形成新的>消费组合(C3,C4),C3

图4-12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所得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这也仅仅是在没有个人偏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分析结果,如果个人因为收入下降而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忧虑,而使得该个人目前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加,那么将使得个人选择更小的现时消费Cp和更大的未来消费Cf。

尽管西方税收学界在政府征税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上意见不一,但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税收制度与私人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大量实证分析得出两点结论:

(1)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征自高收入者的税比征自低收入者的税,对私人储蓄有更大的妨碍作用。

(2)由于边际税率与税收的替代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所得税累进程度越

15

高,对私人储蓄的妨碍越大。同理,累进所得税比之比例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妨碍更大。

第二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指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就长期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最终通过影响这四个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一般假定该国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存量不变,同时,假定既定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作为外生的变量对消费、投资和就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在不同的税制与税收政策下经济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分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均衡。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AD-AS模型,并在这个模型框架下引入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和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借以分析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AD-AS模型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出现以后,为了维护凯恩斯主义的正统派地位,以萨缪而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起来,提出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既AD-AS模型。虽然该模型脱胎于IS-LM模型,但由于它综合了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总需求管理政策和总供给管理政策,以及产品、货币和劳动三大市场,因而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更具有一般意义。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这个模型称作“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示的是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产出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总需求(AD)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AD=C+I+G+X

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指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采购,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X代表净出口,指

16

国外对于国内产品的需求。

如图4-13所示,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供给不变这一前提假设下,如果价格水平上涨,则实际货币供给将小于货币需求,使得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升高,利率的升高导致投资和消费的下降,最终影响产出水平。

P LAS SAS AD O 图4-13 AD-AS模型 Y

总供给(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分为长期总供给和短期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它代表的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潜在产出水平。在长期经济中,价格和工资都可以进行调整以使市场出清,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在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也达到充分就业。因而产出水平不受物价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斜向上的曲线,其原因是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它们的调整速度缓慢,而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上升,企业将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出相应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直是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争论的焦点。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或者比较平滑,而货币主义等学派则认为短期供给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富有弹性。凯恩斯主义者们还认为,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是有意义的,而古典学派则认为市场能够迅速出清,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毫无意义。这一分歧最终导致了双方在政策效果上意见的决裂。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把短期供给曲线分为三个区域:凯恩斯区域(AB段)和古典区域(CD段)和一个过渡阶段(BC段)如图4-14所示。在凯恩斯区域,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价格和工资都是固

17

定不变的,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在古典区域,社会产出接近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价格和工资是富有弹性的。

P AS D C A B O Y 图4-14 AS由短期向长期过渡

(二)乘数模型 1、乘数模型的推导

我们知道,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如果人们的税负水平减轻,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将会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水平上升。在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均衡的产出水平将会增加。可见,在一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需求,极大地增加产出,即税收的变动使产出呈倍数变化。我们称这种效应为税收的乘数机制。

我们还可以用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加以说明。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是AD-AS模型的一个特例,它对应的是AD-AS模型的凯恩斯区域。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收支均衡公式为:Y=C+I+G;不考虑政府的转移支付,宏观消费函数为C= a+ b (Y-T),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0

1(Ca?Ia?Ga?bT) 1?b(a)

?Y?b?b?,即为税收乘数,它表明在其他因素?T1?b1?bb不变的情况下,当税收减少1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将会增加个单位。

1?b将上述公式对T求导,则

税收的乘数效应是如何具体发生的呢?在一个资源闲置的经济当中,如果政府减少税收△T,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多△T,假设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随可支

18

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则其将比以前要多消费b△T,而企业原来的均衡产出Y不足以满足这一部分需求,由于资源是闲置的,厂商必然增加产出b△T。随着这部分产量的售出,其新增的收入b△T又会诱导新的消费需求b2△T,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下去,最终,增加的总产出△Y=b△T+b2△T+b3△T+??,即

b△T。 1?b我们还可以用45度线模型加以解释说明。如图4-15,AE为总支出,AE=C+I+G,45度线OM表明经济均衡时各均衡点的集合。于是,实际的产出水平就是AE与0M交点处的产出水平。当税收减少△T时,AE上升b△T个单位,相应的产出水平增加

b△T个单位。 1?bAE M AE=Y AE1 AE0 O 450 Y 图4-15 乘数模型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在政府预算收支既无赤字又无赢余的条件下,政府购买和政府税收同方向同数量变化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化。对上述(a)式中的Ga求导,则政府购买乘数为的总产出为

1。假设政府增加△G,则增加1?b1△G。令△G=△T=A,则同时增加税收A和政府购买A会使总产1?b?b1出水平增加A,即平衡预算乘数为+=1。

1?b1?b由于平衡预算乘数表明,在改变政府购买和税收而又不改变预算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国民收入会随政府购买或税收产生相同数额的变化,因而该乘数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关于乘数模型的几点说明

(1)乘数模型的推导是在简单国民收入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并没有考虑税收改变对于物价、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19

(2)为了方便讨论,模型假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改变不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b。事实上,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的。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乘数效应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3)乘数模型适用于经济处于资源闲置的状态,随着社会资源利用水平的上升,需求的增加不会使供给同数量增加,诱导需求作用将会下降,最终的产出增量将会变小,以至于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古典领域当中,税收的乘数效应变为零。

(三)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供给学派产生于2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们认为分析税收变动对劳动、储蓄或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远比关注税收变化对可支配收入货币量的影响更为重要。通过降低对劳动报酬、利率或股息征收的税率,可以增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1.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于供给方而非需求方,公开承认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理论的真理性,因而实际上是对古典放任自由主义的回归。供给学派减税的理由大致如下:

(1)税率的普遍降低会提高个人所获得的资产报酬率和公司税后利润率,从而提高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而过高的税率会挫伤劳动的积极性,即高税率使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人们会选择更多的闲暇和更少的工作时间。税收有如一个“楔子”,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的供给与需求。我们以劳动楔子模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图4-16中,S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D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在没有征税之前,均衡点为E点。当政府征收工资税时,一方面,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降低了,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沿着S曲线移动到A点,对应的供给量为Q2;另一方面,企业主能雇佣到的劳动力也降为Q2。可见,税收导致了劳动力供需数量的减少。

20

w S E A Q2 Q1 D O L 图4-16 劳动楔子模型 (2)公共部门的生产率远没有私人部门的生产率高,所以把资源从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

可见,供给学派的核心是强调税收对于人们劳动和投资积极性的刺激。在AD-AS模型中,表现为通过减税使短期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起到降低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2.拉弗曲线

根据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拉弗于1974年提出了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条描述宏观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4-17)。拉弗曲线表明,在税率水平较低时,提高税率会增加税收,但是当税率达到某个临界值以后(图中的M点),过高的税率会抑制供给,从而缩小税基,减少税收收入。

Y M O 图4-17拉弗曲线 t

供给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裘德.温尼斯基进一步解释了拉弗曲线的含义。他认为拉弗曲线不仅说明了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说明了税率与整个经济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提高税率会刺激经济;一旦超过某个临界值,提高税率会降低企业主和劳动力的积极性,由于税收楔子的存在,经济水平会有所下降。所以在“禁区”以内(图中阴影部分),应该实施减税政

21

策。

尽管凯恩斯和供给学派都主张减税,但他们解释的对象和原理确大相径庭。凯恩斯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明减税的乘数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复苏,而供给学派是从供给角度出发,强调税率对税基的负效应,进而推导出减税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二、 税收与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一般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一般表现为物价稳定。假设货币的供给量等因素不变,当经济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是通货紧缩。如何保持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失业率一直是各国政府力求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税收对对经济的稳定机制,一个是相机抉择稳定机制,另一个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一)税收的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1.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税收是如何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呢?如果把凯恩斯理论和供给学派的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考虑,税收对于物价的影响取决于税收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影响的大小对比。

我们仍然用AD-AS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图4-18)。当经济处于紧缩时期,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使社会的总供求趋于平衡,这时物价将会有所上升。在AD-AS模型中,税率的降低使AD曲线由AD1向右移动到AD2,均衡点由E1变为E2,物价水平相应地由P1提高到P2。另外,税率的下降也会导致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的上升,使总供给水平上升。在AD-AS模型中,AS曲线由AS1移动到AS2,均衡点由E2变为E3,物价水平相应降至P3。减税最终使得物价水平由P1变为P3。反之,当经济处于通胀时期,政府可以增加税率,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22

P AS1 P2 P3 P1 E2 E1 E3 AS2 AD2 AD1 O Y 图4-18 税率对经济的影响

会不会出现减税反而使物价下跌的情况呢?理论上是会的。如果减税对总供给影响超过了对总需求的影响,即AD曲线的相对移动小于AS曲线的相对移动,则此时减税会使物价下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减税通常不会导致物价下跌。一般来说,减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要大于总供给的影响;而且作为一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减税政策通常是短期而非长期的,而减税对供给的影响通常带有滞后性,所以从短期来看,减税对于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避免税收政策所带来的总需求效应和总供给效应的相互抵消,通常的做法有二:一是要认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到底是需求拉动型还是成本推动型;二是对需求方和供给方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例如,当经济处于紧缩阶段时,可以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等税收的税负,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以使经济达到供需平衡。

税收政策对于解决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刚性,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比较平滑的。工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使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即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工资的调整很迟缓。工资刚性使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具有粘性。在短期内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政府减税增加了总需求,则供给的价格将会上涨,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企业的成本并没有上升多少,这样企业将会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2、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存在货币的流通性陷阱,经济的稳定,只有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也认为,财政政策对于稳定经济是有效的,至少和货币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此,货币主义学派和新

23

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置疑。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相对灵活的。因而短期AS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平滑,而是十分陡峭的。这样,降低税率只会导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而不会增加多少产出和就业。他们还认为,在长期内,工资会随着物价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因而分析短期AS也是没有意义的。如图4-19,假设不考虑减税不影响供给曲线的移动,则在AD-AS模型中,在短期内减税使均衡点从E1移动到E2。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的产出水平为MN段,远小于AS较平滑时的增量,这样增加的就业量也远小于凯恩斯阶段的就业量增量。在长期内,价格和工资作出了完全的调整,均衡点又由E2移动到E3。从长期来看,减税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影响产出和就业。

24

P LAS AS E3 E1 E2 AD2 AD1 Y O M N 图4-19 税收对经济的长短期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还认为,人们的理性预期使政府政策失效。所谓理性预期,是指人们能够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并且可以利用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和经济理论预期政府的经济行为。根据这一假设,政府无法“愚弄”人民。当政府决定减税时,企业预期到减税会增加总需求,于是有提高价格和产量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工人也预期到价格会上涨会使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于是要求企业主提高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提高降低了企业主增加产量的愿望。这样,减税没有或者极少地增加产出和就业水平。图4-20和图4-21分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浦斯曲线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菲利浦斯曲线。凯恩斯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所以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认为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至于横轴的直线,表示财政政策对于失业问题于事无补,只能引起价格的涨跌。

i i 菲

利浦斯曲线

O U 图4-20凯恩斯主义 O U 图4-2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根据以上分析,他们得出一下两点结论:

(1)如果经济生活是自有放任的,私有经济是趋于稳定的。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财政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都不是主要的。货币主义认为,“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或者有害的,他们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规则,财政政策仅限于发挥其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以及资源配置的传统作

25

用。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即使是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经济运行应该交由市场自己来决定。

(2)旨在对付失业的系统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无效性。它们只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不是帮助抚平经济周期。

面对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出的置疑,近年来,以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工资的刚性问题重新作出了解释。他们认为,工资刚性是因为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制度的存在。而且,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即使存在理性预期的,国家的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能够影响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以放任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仍然还在继续。从各国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选择较多的政府干预,而不是放任市场经济自行运行。 (二)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指在既定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下,累进的税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做出调整,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我们也称这种税收制度为“内在稳定器”。具体来说,当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减少而使总需求增加;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增加而抑制总需求。下面我们来看看税收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是如何发生的。

假设某人的收入水平为Y,个人所得税税率为t,如果不考虑免征额,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他的消费水平C=a+bY(1-t)。如果此时经济处于衰退阶段,由于纳税人收入水平Y下降,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t也会降至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防止了消费需求的过度萎缩。反之,当经济过热时,纳税人收入水平上升,适用税率相应提高,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越强,则自动稳定功能越强。如果考虑免征额,则个人所得税的内在稳定机制效果更大。间接税一般采用比例税制,但是由于存在起征点,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就整个税收制度而言,如果一国的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在稳定作用就越强,反之,如果一国的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在稳定作用就越弱。在发展中国家中,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通常以间接税

26

为主,所以税制的内在稳定机制并不强;而且由于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豁免面很大,较低收入所对应的税率累进程度也不明显,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税制的内在稳定作用。

三、税收对分配的影响

(一)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基本问题

1.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定: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社会不公平程度通常是用人们收入的差异来反映的。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是用来测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洛伦茨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占收入百分比的统计曲线。洛伦茨曲线的取得方法如下。首先把家户划分收入等级,例如,年收入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30000元、30000元以上等四个等级。等级的划分并非是随机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且能大体反映出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来划分。当然,等级划分得越多越能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差异状况,但工作量也越大。然后将每个收入等级的家户人口汇总以后计算出他们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同时将每个家户的实际收入汇总以后计算它们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上述数据可以描述洛伦茨曲线。

如图4-22,图中横轴OP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家庭人口百分比,纵轴OI表示从最低收入家庭起到某一收入阶层总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曲线OMD即为洛伦茨曲线,它表示该国的实际收入分配情况,直线OD表示收入的绝对均等,是一种理想状态。显然OMD只能位于三角形OPD之内。洛伦茨曲线越向P点突出,则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基尼系数是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一个指标。

27

I D

A B O

M P

图3-22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A A?B当基尼系数为0时,洛伦茨曲线为绝对平均曲线,收入分配绝对均等(注意不是平等)。如果基尼系数等于1,则洛伦茨曲线为OPD段,这时只有一个人拥有整个社会的所有收入,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运用基尼系数,我们可以比较一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可以用来比较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分配情况。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分为机会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前者是指受教育程度和受训练的机会不同、天赋不同、财产所有权起点不同等形成的收入不公平。而结果不公平是指不同的人其最终分配后所获得的收入不公平,而不管他们的初始条件如何。机会公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机会开始生活,获得收入。而结果公平强调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机会或同等的机会下应取得大致相同的收入。税收对收入公平的调节重点应该是在结果公平上。理论上存在着三种观点,即全社会效用最大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

(1)全社会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效用可以衡量并能同他人相比较。因此,社会效用是该社会中所有个人效用的总和。如果存在着收入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那么,某个人的收入越高,来自增加的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低。总的社会效用可能会通过把高收入者(其收入的边际效用低)的收入转移

28

给低收入者(他将从该收入中得到更高的效用)而增加。总之,为了使社会效用最大化,政府应当用税收从高收入者那里取得一部分资源,并转移给低收入者。

(2)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有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效用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直接比较,但类似的概念却包含在社会福利函数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认为是一种整个社会的效用函数,它承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社会福利可能通过收入转移而增加。这一思想在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最适税收理论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在最适税收理论中,社会福利函数比较了个人的效用,而且表明了如果收入得到更加公平地分配,该社会可能最大化其社会福利。依据这种观点,社会不一定非要追求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因为,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超额税收负担,可能会大大降低GNP水平,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

(3)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罗尔斯主张,政府应利用税收政策调整社会收入分配,使社会中收入最低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尔斯认为,对高收入者征税,并把这种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者,直至他们的效用最大化为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策的目的,不在于实现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因为,他主张对高收入者征税不一定很高。因为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可能反倒下降。这种思想与“拉弗曲线”的含义比较接近。

3.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效力

研究表明:在政府征税与转移支付之后,个人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需说明的:(1)从总趋势看,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起到一定作用,但要估计某一特定税收对不同阶层影响如何,还必须弄清谁真正负担了税收,因而涉及税负转嫁与归宿;(2)在整个财政制度中,具有公平收入分配作用的制度有两种:一是税制、二是转移支付制度。同转移支付制度相比,税收制度对家庭收入分配只起轻微的平等化作用。那么政府是否可以放弃这一工具?决不能!一方面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公平来说,税收总是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转移支付虽有较强大作用,但它需要稳定收入来源,而社保税是其主要来源渠道。

(二)税收制度与公平收入分配

1.累进所得税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个人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地货币收入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分配。在各种收入来源既定的情况下,个人间收入分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29

于所得税制状况。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征收,一是实行累进税率制度,因此,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间的收入分配,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收入分配有巨大影响。

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在其《财政学》中提出了应根据纳税能力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其纳税能力相一致的思想,从而奠定了累进税制的理论基础。他给平等原则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所得税制应该具有累进性,而累进性的所得税正是校正收入分配不公的有力工具。现代西方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税收公平原则,认为个人所得税应与每个纳税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使每个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在对税收公平分成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基础上,认为横向公平主要解决税负的普遍性问题,而纵向公平强调了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为解释纵向公平,现代西方财政学家们又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穆勒的均等牺牲概念。均等牺牲概念认为,如果纳税人因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或牺牲是均等的,则纳税人就得到了公平对待。用庇古的话就是均等牺牲标准要求:“消除所有超过最低收入的高收入,并让每个人在税后拥有等量的收入。如果必要的收入额不足于吸收超过最低额的全部余额,其逻辑程序首先应该是把高收入者的高出部分看作是政府的需要,然后再对中等收入征税,并把来自这一程序的收入转给最低收入,直至达到绝对平等水平为止。如果不考虑这一程序的话,只允许征税达到政府所需要的收入数量,这种收入应从最高收入那里征收,使其减少最高未课税收入水平。”现代西方财税界提出了等比例牺牲和等边际牺牲等概念用以说明均等牺牲。均等牺牲要求税制具有累进性,故所得税用累进税率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2.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有力措施

所谓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税收收入。通过税收支出,对该纳税人的所得全部或部分免税,减少他的纳税义务,增加其可利用或可支出的收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其途径一是直接对低收入者的许多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包括:医疗费用扣除、失业福利扣除、老年人和残疾人所得扣除、儿童抚养费扣除、社会保险扣除等;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如对向

30

慈善机构、公益事业捐款的高收入者或雇主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他们慷慨解囊。

但是在运用税收支出时,必须谨慎从事,否则有可能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平。如美国1981年占纳税人总数不到1%的人却得到了9%的税收支出,而调整后毛所得不到1万元的,占纳税人总数36.7%的人,得到的税收支出却只占13%。可见这种税收支出运用不当反而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3.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削弱财富过度集中的一项策略

粗略来说,财产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流量角度考察的当期财富的分配,即收入的分配,一是从存量角度考察的累积财富的分配,即财产的分配。前者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及其相关制度对收入分配影响,后者则要强调财产税对财产分配的影响。财产税是以一定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对财产所有者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课征一般财产税,对选定某类或某几类财产分别征收的特种财产税以及对转让的财产征收的财产转让税。从公平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看,财产转让税,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是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的最有利工具,对缓和分配不公,补充个人所得税的不足有重大意义。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净值征税,以对继承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因为一个人终生积累的财富虽然有限,但若世代相承,财产数额就会不断增大,就会导致少数人越来越富,多数人越来越穷,所以要加以必要的限制。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的财产征税,一般是与遗产税并行开征的。否则,光有遗产税没有赠与税,财产所有者在生前将其财产都无偿给继承人,遗产税就形同虚设,无税可征。对遗产税和赠与税适用统一的高额累进税率,其调节收入的功能就大为增强。

4.社会保险税是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系指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得收入补助的一种制度。尽管社会保障是政府很多再分配计划的一种,但它已成为最大的一项计划。可是,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一般税收筹集的,而是依赖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收入入库后,按照不同的保障类别分别纳入各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不能做一般经费开支。所以,社会保险税是一种指定用途税,亦称“专税专用”。可见,社会保险税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保障制度的

31

实施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险税是税收公平分配的有力工具。

5.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经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使个人所得税产生“档次爬升”现象,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而且通货膨胀伴随着对纳税人的利息支出作全面扣除,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加有利于债务人,而有损于债权人,从而更加严重地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经济发达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采取了所得税指数化措施。所谓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使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的指数化主要包括免税额和纳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一方面将免税额向上调整,以避免因通货膨胀使其实际价值贬损;另一方面对纳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的税率档次。

另外由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60年代提出的“负所得税思想”,是一种利用税收机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假设,是一项对那些低于一定收入水平者自动提供支付,从而给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计划。本质上,它不是一种税收,而是政府实现转移支付的一种措施。尚处于设想阶段,未曾付诸实践。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j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