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05 2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联考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淇则有岸, 。(《诗经·氓》) (2)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 (3)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 (5)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

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需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有删节)

1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注】①廨: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②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居广陵,家甚寒微 微:地位低下 .B.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 知:了解 .C.僧珍固请充使 .

固:坚决

D.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私:偏爱 .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3分)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 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 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 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

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

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

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

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3分) (2) 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始闻秋风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刘禹锡是中唐诗人,因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边地远郡,此诗是诗人晚年在贬地所作。②飕飗:形容风声。③拳,弯曲。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2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A.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花突然开了,大家都觉得是个好兆头,就相约去赏花作诗,

谁想赏花途中宝玉不慎将通灵宝玉弄丢了,众人遍寻不得,而宝玉丢了玉后,竟现出呆傻的样子来。(《红楼梦》)

B.听到“血光之灾”的说法后,瑞珏哭了,她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去

分娩。觉新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家》)

C.吴荪甫看完登载有家乡双桥镇失陷的报纸后,对妻子说:“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林佩瑶的脸色由红色变为灰白,心头卜卜地抖跳,她以为丈夫知道了自己和雷参谋的事,她把心一横,准备把什么都揭破。(《子夜》)

D.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监狱探望玛斯洛娃,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时,玛斯洛娃愤怒地指责他:“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政治犯西蒙松开导玛斯洛娃:“人非但不应当恨仇敌,而且应当爱仇敌,帮助仇敌。”她才彻底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复活》)

E.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来到葛朗台家,向欧也妮祝寿。公证人的侄儿送来了索漠城少有的鲜花,银行家的公子献上了欧洲少见的望角铁树。老葛朗台心里明白,“他们都看中我的钱。”(《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相关情节。

(2)卡西莫多把爱斯美拉达救出来后,藏在巴黎圣母院里。请简述刚开始时,卡西莫

多与爱斯美拉达相处的有关情节。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注】①孙: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3分)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

3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②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0.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3分)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4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

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的率先报道能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

制。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媒介融合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12.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 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 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 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5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或父子的母校。 B.父亲说起他的母校时神采飞扬的神态,激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母校的神往。 C.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D.小说两次写到儿子的梦,在结构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E.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 14.请赏析文中父亲的形象。(4分)

15.作者的父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却一直骗着儿子,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想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

6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国际领导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来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来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来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最初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来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文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前者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B.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C.瞿秋白的文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

7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白专心文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D.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但他对自己

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并不后悔。

E.瞿秋白在1935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

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14.请概括瞿秋白的人物形象。(4分)

15.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

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你欣赏哪一种,结合文本,探究原因。(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0月13日,在中国南海边的一座城市中,发生了一桩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一名2岁的女童,前后遭遇两车碾压,18个路人 ,冷漠地从女童身边走过,任凭其躺在殷殷血迹之中。寒心之余,又让人有了一份慰籍。一位为生计奔命的拾荒阿姨的举动,令人震撼、温暖、感动和敬佩。当她路过这里,看到惨剧的时候,来不及多想什么,本能地救助了垂垂危矣的女童。她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朴实无华的行动,将一缕生命........................的阳光映衬在她的身上。 ..........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错别字 更正 (2)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成语 (3)加点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1分) 改正: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自筹全部高等教育学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型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来代替。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宋理宗赵昀主持殿试,命王应麟为复考官。理宗阅卷后,想把第七名提为第一名。王应麟读了试卷对理宗说:?这份卷子表现出的忠诚像铁石一样坚定,我祝贺您得到了一个人才。?于是取为第一。等发榜时才知道这个考生是文天祥。(《宋史·王应麟传》)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8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gwa.html

Top